引用本文: 任新軍, 柯屹峰, 譚亮章, EmmanuelEric Pazo, 栗勇濤, 李筱榮. 玻璃體腔注射藥物前結膜囊培養結果分析.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4, 40(9): 687-692.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218-00072 復制
玻璃體腔注射(IVI)廣泛應用于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視網膜靜脈阻塞繼發黃斑水腫、糖尿病黃斑水腫等脈絡膜視網膜疾病的治療。但IVI后感染性眼內炎是其最嚴重并發癥之一,發生率為0.03%~0.09%,且不同國家和地區感染陽性率基本一致[1-3]。當考慮到多次IVI治療的累積感染率時,其眼內炎發生風險可能增加至1%[4]。IVI后發生眼內炎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根據IVI后眼內炎微生物學研究,致病病原體可能為患者眼周菌群的一部分,隨手術操作時帶入眼內[5]。另外,手術器械或操作在穿透眼表面時也可能會受到污染,將細菌帶入眼內[6]。基于這些最可能的污染源,相關組織機構制定了操作規范和指南,以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風險[7-8]。目前已公布的指南建議手術前廣譜抗生素眼液頻繁點眼,手術中使用聚維酮碘(PVI)進行結膜囊消毒,以及無菌操作預防感染。然而,有研究表明,IVI前后局部抗生素治療并無保護作用,更強調無菌操作過程的重要性[9]。另有文獻報道,PVI使用是唯一被證實可降低IVI后眼內炎發生率的手術前預防措施[10],但具體消毒時長尚無明確結論。本研究主要觀察IVI前不同時間點應用抗生素眼液和PVI對結膜囊微生物培養的影響,分析總結IVI前抗感染的最佳給藥方式,以期為IVI藥物治療患者圍手術期用藥提供依據,并對IVI流程進行優化。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前瞻性病例對照研究。本研究經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倫理號:2020KY-19);患者均獲知情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于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IVI中心接受IVI治療的眼底疾病患者1 200例納入本研究。納入標準:患者性別不限,年齡>18歲且<80歲;在本院IVI中心接受IVI治療。排除標準:(1)既往有眼部手術及外傷史者;(2)眼周和眼附屬器存在感染性疾病者;(3)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結締組織病及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4)長期佩戴角膜接觸鏡,近3個月眼部使用眼藥者;(5)碘或碘制劑過敏者。
按照IVI前3、1 d(前3 d、前1 d)抗生素眼液點眼,治療前不使用抗生素眼液(前0)和IVI前3 min、30 s PVI消毒將患者隨機分為前3 d抗生素+3 min PVI組、前1 d抗生素+3 min PVI、前0+3 min PVI組、前3 d抗生素+30 s PVI組、前1 d抗生素+30 s PVI組、前0+30 s PVI組,每組均為200例。
前3 d抗生素+3 min PVI組、前3 d抗生素+30 s PVI組、前1 d抗生素+3 min PVI組、前1 d抗生素+30 s PVI組患者IVI前3、1 d分別給予加替沙星眼液點眼,4次/d;前0+3 min PVI組、前0+30 s PVI組患者IVI前不使用任何抗生素眼液,并于IVI當日再次確認,若有使用者則退出研究。
IVI均在無菌層流手術室按常規操作進行。使用棉簽分開患者治療眼瞼裂,將手術薄膜粘貼于上下眼瞼皮膚,睫毛粘在薄膜內面,眼科顯微剪將貼膜沿瞼裂剪開,其游離端隨開瞼器撐開瞼裂而內折到結膜囊內,使瞼緣完全外翻,防止取樣時睫毛干擾和污染。注射前3 min和注射前30 s 0.5% PVI點眼1次,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后,顯微鏡下無菌棉拭子擦取上下穹窿結膜表面4~5次,操作時避免觸碰到瞼緣及睫毛。將取材棉拭子放入無菌管內,送檢驗科行結膜囊微生物培養。取材拭子于血平板培養基中進行接種培養,放入37 ℃培養箱,1次/d觀察,連續7 d。出現菌落生長,記錄為培養陽性結果并行微生物鑒定;未觀察到微生物生長,則記錄培養陰性結果,做無害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行統計學分析。定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其中最小期望值>5、<1、介于兩者之間分別采用Pearson χ2檢驗、Fisher確切概率法、Yates校正χ2檢驗。PVI、IVI因素采用Mantel-Haenszel分層χ2檢驗。進一步控制IVI前抗生素或PVI應用時長后,采用Breslow-Day及Tarone's方法驗證其同質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 200例患者中,男性566例(47.2%,566/1 200),女性634例(52.8%,634/1 200);年齡(62.59±13.44)(18~79)歲。糖尿病397例(33.1%,397/1 200);高血壓482例(40.2%,482/1 200)。IVI次數(2.35±2.34)(1~21)次。IVI前結膜囊培養陽性64例,其中革蘭陽性球菌、革蘭陽性桿菌、革蘭陰性球菌、革蘭陰性桿菌分別為40、15、5、4例;陰性1 136例。前0+3 min PVI組、前0+30 s PVI組、前1 d抗生素+3 min PVI組、前1 d抗生素+30 s PVI組、前3 d抗生素+3 min PVI組、前3 d抗生素+30 s PVI組患者年齡、性別構成比、糖尿病例數、高血壓例數、IVI次數、IVI前結膜囊細菌培養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以IVI前抗生素應用時長為分層因素,PVI消毒3 min和30 s,結膜囊培養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總Pearson χ2=0.594,P=0.441)。PVI不同消毒時間與IVI前不使用抗生素,前3、1 d使用抗生素結膜囊培養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進一步控制IVI前抗生素應用時長后,Breslow-Day及Tarone's方法檢驗結果顯示,層間比值比(OR)具有同質性(P=0.922)。Mantel-Haenszel法分析結果顯示,不同IVI前抗生素應用時長組結膜囊培養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14,P=0.520,合并OR=0.819,95%可信區間(CI)0.493~1.360]。

以PVI應用時長為分層因素,結膜囊培養陽性率比較:IVI前不使用抗生素與IVI前3、1 d使用抗生素、IVI前3 d與前1 d使用抗生素,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總Pearson χ2=3.820、3.820、0.000,P=0.051、0.051、1.000)。IVI前是(3、1 d)否使用抗生素與PVI不同消毒時間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進一步控制PVI消毒時長后,Breslow-Day及Tarone's方法檢驗結果顯示,層間OR值具有同質性(IVI前3 d及前0:P=0.973;IVI前1 d及前0:P=0.718;IVI前3、1 d:P=0.724)。Mantel-Haenszel法分析結果顯示,不同PVI消毒時長結膜囊培養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合并OR=1.000,95%CI 0.503~1.988)。

所有患者IVI后均無感染性眼內炎等并發癥發生。
3 討論
PVI是眼科手術前眼表消毒最可靠的形式,也是唯一能夠降低眼前節手術后發生眼內炎風險的治療方式。PVI不會誘導抗藥性且對廣譜微生物具有殺滅作用。對于眼科PVI的應用濃度,歐洲白內障和屈光手術學會和美國眼科學會指南推薦濃度為5%[11-12]。由于5%溶液中的殺菌游離碘濃度高于10%溶液[13],因此5% PVI更適合手術前消毒使用。近期研究表明,使用5% PVI沖洗結膜囊對手術前結膜囊菌群具有良好抑制作用[14]。然而,另有研究卻表明,與傳統5% PVI溶液比較,0.6% PVI抗菌效果及其殺菌活性更好[15]。與濃度較高的溶液相比,0.6% PVI的殺菌效果好,據估計,0.6% PVI作用于結膜囊,其在眼表面被稀釋到的濃度接近0.1%。這與低濃度溶液中游離碘的可用性增加有關,游離碘是有效的抗菌成分,游離碘濃度最高值為0.1%[16]。另一方面,Trost等[17]認為,PVI對眼部組織安全有效的殺菌濃度為0.05%~0.5%。此外,與5% PVI溶液比較,更低濃度的PVI溶液被認為具有更好的耐受性。有研究表明,眼部使用5% PVI較2.5% PVI有更嚴重角膜上皮損傷的表現,而1%和0.5%濃度下角膜上皮無明顯損傷[18]。因此,在保證PVI殺菌作用效果前提下,盡量降低PVI使用濃度更能讓患者耐受并保護眼表微環境穩定。為此,本研究選用0.5% PVI進行研究。
對于PVI減少結膜囊菌群作用時間仍存在不同意見。目前被廣泛接受和推薦的是IVI前至少3 min結膜囊應用5% PVI[19-20]。而Friedman等[5]研究結果表明,IVI前5% PVI作用于結膜囊30 s即可顯著減少菌落形成單位,而如果暴露時間過短如15 s,PVI作用將被大大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IVI前結膜囊應用0.5% PVI作用3 min和30 s,結膜囊微生物培養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長時間應用PVI會對眼表微環境造成破壞。因此,IVI前使用0.5% PVI 30 s點眼消毒即可達到控制結膜囊菌群生長的目的。
目前,IVI前后是否應用廣譜抗生素眼藥存在較大爭議。盡管缺乏前瞻性、大樣本數據,但IVI前局部抗生素點眼預防性治療仍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方法”,長期以來一直是內眼手術治療后的護理標準[21]。最近,局部抗生素點眼在預防IVI后眼內炎中的真正有效性受到質疑。盡管有文獻報道,局部抗生素使用可減少結膜囊菌群,但并未降低注射后眼內炎的發生率[1]。相反,因反復和短期內使用廣譜抗生素點眼可能會促使抗生素耐藥的菌株增加,從而增加注射后眼內炎的發生率[22]。近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研究組發表的研究結果也顯示,IVI前后使用局部抗生素點眼并不能降低眼內炎發生的風險,而通過局部使用PVI、無菌操作和局部麻醉方案,能降低眼內炎的發生率[23]。因此,IVI前后廣譜抗生素局部點眼為非必需條件。該標準也提升了PVI在IVI前消毒和無菌注射過程中使用的重要性[23]。本研究分層統計結果也顯示,IVI前不使用抗生素和IVI前3、1 d使用抗生素,患者結膜囊培養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本研究結果亦支持IVI前抗生素點眼并非預防IVI后眼內感染的必要條件。此外,引人關注的是在歐洲白內障和屈光手術學會制定的白內障手術后眼內炎預防和治療指南中,提出使用無防腐劑0.6% PVI眼液作為手術前預防性治療,以進一步降低手術后眼內感染的風險[19]。該方案直接取消了手術即日PVI消毒和手術前預防性抗生素的應用,改為手術前3 d應用0.6% PVI眼液滴眼,這一開創性方案有望成為未來IVI前預防性治療的新方式[19]。
此外,IVI中使用的開瞼器、標尺及抽藥和注射針頭也被認為是IVI后污染來源。有研究評估了使用開瞼器對結膜囊菌群的影響,作者推測開瞼器的擠壓力可能會提高瞼板腺的分泌,增加菌群暴露和污染;然而結果卻發現,開瞼器并沒有顯著改變菌落形成單位的數量,分析原因可能是手術前對瞼緣及瞼板腺的無菌預防處理發揮了作用[5]。另一項前瞻性研究結果表明,外部來源的導致手術后污染、感染的可能性很小,而更應該重視IVI過程中,污染后的針頭可能將細菌引入玻璃體腔導致感染發生。De Caro等[24]研究發現,5% PVI作用結膜囊后,注射針頭污染率為2%。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和IVI次數的大幅增加,手術醫生在IVI前和注射操作步驟中變得越來越有經驗。此外,開瞼器和其他必要器械的無菌處理和預先包裝,以及一次性耗材的使用,開瞼器和針頭污染的可能性也在不斷降低[5],但仍應高度重視由此而帶來的眼內感染風險。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結果顯示,IVI前不使用抗生素眼液和IVI前3、1 d使用抗生素眼液對結膜囊微生物培養陽性率無差別,然而,在分層χ2檢驗條件下其P值為0.051,統計值位于臨界值。由于本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小,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大樣本條件下IVI前抗生素眼液的應用對結膜囊微生物培養陽性率作用的改變。其次,本研究采用0.5% PVI結膜囊作用3 min和30 s,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由于分組數量及醫學倫理的原因未能選用5% PVI作為對照,因而沒有比較0.5%和廣泛推薦的5% PVI對結膜囊微生物殺菌的差異。此外,本研究未系統監測各組受試者的眼表微環境變化,這意味著我們未能從微觀層面全面分析和比較不同濃度PVI處理后對眼表狀態的潛在影響。最后,出于嚴格的醫學倫理考量,研究設計中未包含一個既未使用PVI也未使用抗生素眼液的對照組,這可能限制了對干預措施凈效應的全面理解和評估。
玻璃體腔注射(IVI)廣泛應用于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視網膜靜脈阻塞繼發黃斑水腫、糖尿病黃斑水腫等脈絡膜視網膜疾病的治療。但IVI后感染性眼內炎是其最嚴重并發癥之一,發生率為0.03%~0.09%,且不同國家和地區感染陽性率基本一致[1-3]。當考慮到多次IVI治療的累積感染率時,其眼內炎發生風險可能增加至1%[4]。IVI后發生眼內炎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根據IVI后眼內炎微生物學研究,致病病原體可能為患者眼周菌群的一部分,隨手術操作時帶入眼內[5]。另外,手術器械或操作在穿透眼表面時也可能會受到污染,將細菌帶入眼內[6]。基于這些最可能的污染源,相關組織機構制定了操作規范和指南,以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風險[7-8]。目前已公布的指南建議手術前廣譜抗生素眼液頻繁點眼,手術中使用聚維酮碘(PVI)進行結膜囊消毒,以及無菌操作預防感染。然而,有研究表明,IVI前后局部抗生素治療并無保護作用,更強調無菌操作過程的重要性[9]。另有文獻報道,PVI使用是唯一被證實可降低IVI后眼內炎發生率的手術前預防措施[10],但具體消毒時長尚無明確結論。本研究主要觀察IVI前不同時間點應用抗生素眼液和PVI對結膜囊微生物培養的影響,分析總結IVI前抗感染的最佳給藥方式,以期為IVI藥物治療患者圍手術期用藥提供依據,并對IVI流程進行優化。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前瞻性病例對照研究。本研究經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倫理號:2020KY-19);患者均獲知情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于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IVI中心接受IVI治療的眼底疾病患者1 200例納入本研究。納入標準:患者性別不限,年齡>18歲且<80歲;在本院IVI中心接受IVI治療。排除標準:(1)既往有眼部手術及外傷史者;(2)眼周和眼附屬器存在感染性疾病者;(3)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結締組織病及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4)長期佩戴角膜接觸鏡,近3個月眼部使用眼藥者;(5)碘或碘制劑過敏者。
按照IVI前3、1 d(前3 d、前1 d)抗生素眼液點眼,治療前不使用抗生素眼液(前0)和IVI前3 min、30 s PVI消毒將患者隨機分為前3 d抗生素+3 min PVI組、前1 d抗生素+3 min PVI、前0+3 min PVI組、前3 d抗生素+30 s PVI組、前1 d抗生素+30 s PVI組、前0+30 s PVI組,每組均為200例。
前3 d抗生素+3 min PVI組、前3 d抗生素+30 s PVI組、前1 d抗生素+3 min PVI組、前1 d抗生素+30 s PVI組患者IVI前3、1 d分別給予加替沙星眼液點眼,4次/d;前0+3 min PVI組、前0+30 s PVI組患者IVI前不使用任何抗生素眼液,并于IVI當日再次確認,若有使用者則退出研究。
IVI均在無菌層流手術室按常規操作進行。使用棉簽分開患者治療眼瞼裂,將手術薄膜粘貼于上下眼瞼皮膚,睫毛粘在薄膜內面,眼科顯微剪將貼膜沿瞼裂剪開,其游離端隨開瞼器撐開瞼裂而內折到結膜囊內,使瞼緣完全外翻,防止取樣時睫毛干擾和污染。注射前3 min和注射前30 s 0.5% PVI點眼1次,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后,顯微鏡下無菌棉拭子擦取上下穹窿結膜表面4~5次,操作時避免觸碰到瞼緣及睫毛。將取材棉拭子放入無菌管內,送檢驗科行結膜囊微生物培養。取材拭子于血平板培養基中進行接種培養,放入37 ℃培養箱,1次/d觀察,連續7 d。出現菌落生長,記錄為培養陽性結果并行微生物鑒定;未觀察到微生物生長,則記錄培養陰性結果,做無害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行統計學分析。定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其中最小期望值>5、<1、介于兩者之間分別采用Pearson χ2檢驗、Fisher確切概率法、Yates校正χ2檢驗。PVI、IVI因素采用Mantel-Haenszel分層χ2檢驗。進一步控制IVI前抗生素或PVI應用時長后,采用Breslow-Day及Tarone's方法驗證其同質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 200例患者中,男性566例(47.2%,566/1 200),女性634例(52.8%,634/1 200);年齡(62.59±13.44)(18~79)歲。糖尿病397例(33.1%,397/1 200);高血壓482例(40.2%,482/1 200)。IVI次數(2.35±2.34)(1~21)次。IVI前結膜囊培養陽性64例,其中革蘭陽性球菌、革蘭陽性桿菌、革蘭陰性球菌、革蘭陰性桿菌分別為40、15、5、4例;陰性1 136例。前0+3 min PVI組、前0+30 s PVI組、前1 d抗生素+3 min PVI組、前1 d抗生素+30 s PVI組、前3 d抗生素+3 min PVI組、前3 d抗生素+30 s PVI組患者年齡、性別構成比、糖尿病例數、高血壓例數、IVI次數、IVI前結膜囊細菌培養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以IVI前抗生素應用時長為分層因素,PVI消毒3 min和30 s,結膜囊培養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總Pearson χ2=0.594,P=0.441)。PVI不同消毒時間與IVI前不使用抗生素,前3、1 d使用抗生素結膜囊培養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進一步控制IVI前抗生素應用時長后,Breslow-Day及Tarone's方法檢驗結果顯示,層間比值比(OR)具有同質性(P=0.922)。Mantel-Haenszel法分析結果顯示,不同IVI前抗生素應用時長組結膜囊培養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14,P=0.520,合并OR=0.819,95%可信區間(CI)0.493~1.360]。

以PVI應用時長為分層因素,結膜囊培養陽性率比較:IVI前不使用抗生素與IVI前3、1 d使用抗生素、IVI前3 d與前1 d使用抗生素,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總Pearson χ2=3.820、3.820、0.000,P=0.051、0.051、1.000)。IVI前是(3、1 d)否使用抗生素與PVI不同消毒時間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進一步控制PVI消毒時長后,Breslow-Day及Tarone's方法檢驗結果顯示,層間OR值具有同質性(IVI前3 d及前0:P=0.973;IVI前1 d及前0:P=0.718;IVI前3、1 d:P=0.724)。Mantel-Haenszel法分析結果顯示,不同PVI消毒時長結膜囊培養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合并OR=1.000,95%CI 0.503~1.988)。

所有患者IVI后均無感染性眼內炎等并發癥發生。
3 討論
PVI是眼科手術前眼表消毒最可靠的形式,也是唯一能夠降低眼前節手術后發生眼內炎風險的治療方式。PVI不會誘導抗藥性且對廣譜微生物具有殺滅作用。對于眼科PVI的應用濃度,歐洲白內障和屈光手術學會和美國眼科學會指南推薦濃度為5%[11-12]。由于5%溶液中的殺菌游離碘濃度高于10%溶液[13],因此5% PVI更適合手術前消毒使用。近期研究表明,使用5% PVI沖洗結膜囊對手術前結膜囊菌群具有良好抑制作用[14]。然而,另有研究卻表明,與傳統5% PVI溶液比較,0.6% PVI抗菌效果及其殺菌活性更好[15]。與濃度較高的溶液相比,0.6% PVI的殺菌效果好,據估計,0.6% PVI作用于結膜囊,其在眼表面被稀釋到的濃度接近0.1%。這與低濃度溶液中游離碘的可用性增加有關,游離碘是有效的抗菌成分,游離碘濃度最高值為0.1%[16]。另一方面,Trost等[17]認為,PVI對眼部組織安全有效的殺菌濃度為0.05%~0.5%。此外,與5% PVI溶液比較,更低濃度的PVI溶液被認為具有更好的耐受性。有研究表明,眼部使用5% PVI較2.5% PVI有更嚴重角膜上皮損傷的表現,而1%和0.5%濃度下角膜上皮無明顯損傷[18]。因此,在保證PVI殺菌作用效果前提下,盡量降低PVI使用濃度更能讓患者耐受并保護眼表微環境穩定。為此,本研究選用0.5% PVI進行研究。
對于PVI減少結膜囊菌群作用時間仍存在不同意見。目前被廣泛接受和推薦的是IVI前至少3 min結膜囊應用5% PVI[19-20]。而Friedman等[5]研究結果表明,IVI前5% PVI作用于結膜囊30 s即可顯著減少菌落形成單位,而如果暴露時間過短如15 s,PVI作用將被大大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IVI前結膜囊應用0.5% PVI作用3 min和30 s,結膜囊微生物培養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長時間應用PVI會對眼表微環境造成破壞。因此,IVI前使用0.5% PVI 30 s點眼消毒即可達到控制結膜囊菌群生長的目的。
目前,IVI前后是否應用廣譜抗生素眼藥存在較大爭議。盡管缺乏前瞻性、大樣本數據,但IVI前局部抗生素點眼預防性治療仍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方法”,長期以來一直是內眼手術治療后的護理標準[21]。最近,局部抗生素點眼在預防IVI后眼內炎中的真正有效性受到質疑。盡管有文獻報道,局部抗生素使用可減少結膜囊菌群,但并未降低注射后眼內炎的發生率[1]。相反,因反復和短期內使用廣譜抗生素點眼可能會促使抗生素耐藥的菌株增加,從而增加注射后眼內炎的發生率[22]。近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研究組發表的研究結果也顯示,IVI前后使用局部抗生素點眼并不能降低眼內炎發生的風險,而通過局部使用PVI、無菌操作和局部麻醉方案,能降低眼內炎的發生率[23]。因此,IVI前后廣譜抗生素局部點眼為非必需條件。該標準也提升了PVI在IVI前消毒和無菌注射過程中使用的重要性[23]。本研究分層統計結果也顯示,IVI前不使用抗生素和IVI前3、1 d使用抗生素,患者結膜囊培養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本研究結果亦支持IVI前抗生素點眼并非預防IVI后眼內感染的必要條件。此外,引人關注的是在歐洲白內障和屈光手術學會制定的白內障手術后眼內炎預防和治療指南中,提出使用無防腐劑0.6% PVI眼液作為手術前預防性治療,以進一步降低手術后眼內感染的風險[19]。該方案直接取消了手術即日PVI消毒和手術前預防性抗生素的應用,改為手術前3 d應用0.6% PVI眼液滴眼,這一開創性方案有望成為未來IVI前預防性治療的新方式[19]。
此外,IVI中使用的開瞼器、標尺及抽藥和注射針頭也被認為是IVI后污染來源。有研究評估了使用開瞼器對結膜囊菌群的影響,作者推測開瞼器的擠壓力可能會提高瞼板腺的分泌,增加菌群暴露和污染;然而結果卻發現,開瞼器并沒有顯著改變菌落形成單位的數量,分析原因可能是手術前對瞼緣及瞼板腺的無菌預防處理發揮了作用[5]。另一項前瞻性研究結果表明,外部來源的導致手術后污染、感染的可能性很小,而更應該重視IVI過程中,污染后的針頭可能將細菌引入玻璃體腔導致感染發生。De Caro等[24]研究發現,5% PVI作用結膜囊后,注射針頭污染率為2%。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和IVI次數的大幅增加,手術醫生在IVI前和注射操作步驟中變得越來越有經驗。此外,開瞼器和其他必要器械的無菌處理和預先包裝,以及一次性耗材的使用,開瞼器和針頭污染的可能性也在不斷降低[5],但仍應高度重視由此而帶來的眼內感染風險。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結果顯示,IVI前不使用抗生素眼液和IVI前3、1 d使用抗生素眼液對結膜囊微生物培養陽性率無差別,然而,在分層χ2檢驗條件下其P值為0.051,統計值位于臨界值。由于本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小,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大樣本條件下IVI前抗生素眼液的應用對結膜囊微生物培養陽性率作用的改變。其次,本研究采用0.5% PVI結膜囊作用3 min和30 s,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由于分組數量及醫學倫理的原因未能選用5% PVI作為對照,因而沒有比較0.5%和廣泛推薦的5% PVI對結膜囊微生物殺菌的差異。此外,本研究未系統監測各組受試者的眼表微環境變化,這意味著我們未能從微觀層面全面分析和比較不同濃度PVI處理后對眼表狀態的潛在影響。最后,出于嚴格的醫學倫理考量,研究設計中未包含一個既未使用PVI也未使用抗生素眼液的對照組,這可能限制了對干預措施凈效應的全面理解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