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學科診療(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是現代國際醫療領域廣為推崇的領先診療模式,在明確疾病診斷、確定治療方向、減少患者時間人力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我國已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醫院大力發展 MDT。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于 2013 年成立 MDT 門診,通過經驗積累、臨床資源整合、學科協同合作等方面持續創新、大膽突破,打破了院際 MDT 壁壘,及時幫助了疑難危重患者解決診治需求,為患者提供了最優的個性化治療方案,患者就醫體驗不斷提高。因此,該文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開展 MDT 門診的實施過程與經驗進行了介紹與總結。
引用本文: 李琴, 何謙, 何曉俐, 劉玲宏, 王睆琳, 代佳靈, 李英華, 張淑彬, 黃雪茹.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多學科診療服務模式的應用與實踐. 華西醫學, 2024, 39(1): 88-92. doi: 10.7507/1002-0179.20230412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多學科診療(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門診于 20 世紀 90 年代由美國提出,1996 年英國將之納入國家癌癥診治指南[1]。在很多國家,MDT 已成為腫瘤診療的必要環節,癌癥患者必須經過 MDT 會診方可接受進一步治療[2-3]。MDT 在我國起步較晚,2017 年《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 年)》明確提出要創新醫療服務模式,鼓勵醫院開設 MDT 門診,為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4-5]。為響應國家醫療改革政策、順應醫院高質量發展需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以下簡稱“我院”)于 2008 年開展了疑難疾病會診,并于 2013年開展了 MDT 門診。前者是針對患者多器官多系統疾病,不同專科醫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討患者的病情,從而明確診斷,遵循循證醫學,進而制定出最佳治療方案;后者是以單病種為主,由 3 個及以上臨床科室專家在固定的時間、地點、共同為患者看診,提供系統化、專業化、個性化的診療方案[6]。由于醫院的歷史原因,在我院診治的專科專病中,不包含婦產科、小兒內科、口腔科、職業病等。為進一步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我院于 2021 年由門診部牽頭聯合醫務部、信息中心、運營管理部、宣傳部等部門和臨床及醫技科室協同,與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華西婦女兒童醫院(以下簡稱“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和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共同開設院際 MDT 門診、院際疑難重癥多科會診及院際疑難重癥單科會診,以解決婦產兒、口腔及職業病等患者的綜合診療問題。經過近 10 年運行,我院 MDT 服務取得了顯著性的發展成效,滿足了疑難危重患者不同的診治需求。本文將對我院開展 MDT 門診的具體實施過程進行介紹,以進一步探討 MDT 門診開展的方式方法。
1 院際 MDT 門診
1.1 組織構建與運作
院際 MDT 門診是在我院院內 MDT 服務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而組織構建的,隸屬于我院罕見病中心,由專人負責管理,門診部主任直接分管,現已形成“四固定”及“兩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即固定專家團隊、固定地點、固定時間、固定病種類型與臨床科室申請標準化、患者申請就診流程標準化[1-3]。
1.2 科室申請流程標準化
院際 MDT 門診是根據學科發展需求自行申請立項,申請時需確定 MDT 名稱、MDT 成立背景、牽頭科室及團隊負責人、團隊成員及聯絡員、開診時間及頻次、開診地點及收費標準、患者準入條件等。團隊成員職稱均為副高及以上級別專家[7],每個科室或亞專業至少提供 2 名專家以備輪換,申請資料需團隊成員及所歸屬科室主任共同簽字確認。新申請的院際 MDT 門診通過門診部審核后正式排班開診。
1.3 患者就診流程標準化
為了提高診療效率,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利用最大化,院際 MDT 門診要求嚴格把控患者準入條件:患者需高度懷疑或被確診患有相關疾病,且已完善相關檢查[2]。目前,我院開展院際 MDT 門診,可由專家推薦線下預約及患者自行網上預約 2 種掛號方式。由 MDT 團隊內專家推薦患者可直接進入院際 MDT 門診討論;MDT 團隊外專家推薦或網上自行預約掛號的患者,需由 MDT 團隊聯絡員提前審核。審核通過者進入院際 MDT 門診,未通過者根據患者病情需要,由 MDT 辦公室工作人員協助其解決近期相關科室專家號源就診,讓患者及時得到診治。
1.4 院際 MDT 門診聯絡員
院際 MDT 門診聯絡員任職要求:擔任 2 年及以上住院醫師。其工作職責:① 提前收集 MDT 患者病史資料;② 審核網約患者資料并負責通知患者及 MDT 辦公室工作人員;③ 建立院際 MDT 團隊聯絡群,方便及時溝通相關事宜;④ 提前通知院際 MDT 團隊成員按時參加多學科聯合門診討論,準確向 MDT 團隊專家匯報患者病情,并記錄團隊綜合診治意見;⑤ 協助院際 MDT 團隊成員向患者及家屬交代團隊綜合診治意見,并開具相應醫囑等事宜。
1.5 開展模式
1.5.1 創新“N+X”院際 MDT 門診
院際 MDT 門診原則上由固定專家團隊參與討論,為了給患者帶來更加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大膽創新“N+X”院際 MDT 門診新模式,“N”代表團隊固定科室數量,“X”代表臨時加入科室,MDT 辦公室工作人員協助團隊,提前為有需要的患者臨時邀請其他臨床科室/亞專業醫師參與院際 MDT門診討論[4-5],一站式為患者解決診療難題,減少患者在 MDT 就診后輾轉他科而造成的時間與人力的浪費。“N+X”是一種新型的診療模式,靈活性強,大大提升了患者就診滿意度。
1.5.2 線上+線下融合院際 MDT 門診
為突破跨院區專家時間、空間限制,在保障院際 MDT 門診質量和醫療安全及硬件、網絡設施的前提下,創新線上+線下融合院際 MDT 門診新模式[8-9],由我院專科專家和患者線下參與討論,院外專科專家線上參與討論,為患者制定規范化的綜合診療方案,患者無需輾轉于多個院區和多個科室,大力提升了患者就診效率,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1.6 開設綠色通道
院際 MDT 患者就診后往往需要多學科聯合的綜合治療,為此我院為院際 MDT 患者開通了就診后綠色通道,可在診間為患者預約復診號源,或診間一鍵轉診到團隊內有關專科專家號源,幫助患者及時就診。同時,也便于團隊醫生跟進患者病情、調整用藥方案;如患者需入院治療,MDT 辦公室工作人員可為患者在入院證上加蓋重大疾病綠色通道用章,幫助患者快速入院,從而提高患者的就診滿意度。
1.7 質量控制監管
為保障院際 MDT 門診高效高質量服務,醫院門診部制定了專家實名簽到考核制度,MDT 專家團隊成員實行實名制簽到,以了解團隊專家到齊率及參與人員是否符合會診資質,并定期向院際 MDT 團隊負責人反饋意見,對存在的問題要求及時整改[7-8,10]。同時按照《國家醫療機構門診質量管理暫行規定》要求,我院制定了院際 MDT 門診電子病歷書寫規定。要求病歷記錄內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院際 MDT 門診名稱、就診時間、就診科別、主訴、現病史、既往史、體格檢查、輔助檢驗檢查結果、參加人員姓名及專業技術職務、MDT 門診團隊綜合診治意見和參加討論的全體醫師簽名。醫院將院際 MDT 的服務臺數、會診醫生的出診率及資質、患者的投訴及滿意度納入年終臨床科室的績效考核,通過激勵機制,激勵臨床科室積極拓展院際 MDT 病種種類,增加開展臺次,提高院際 MDT 會診的服務質量與效率。
2 門診院際疑難重癥多科會診
2.1 管理辦法
以我院與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院際協作為例,經雙方多次協商,制定了“門診疑難重癥患者院際會診互轉流程”,并于 2021 年 5 月正式開展院際疑難多科會診業務。當涉及 2 個醫院及以上臨床專家參與會診時,首診醫生(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職稱)根據患者需求發起院際疑難重癥多科會診申請,患者持醫生開具的會診申請單到我院門診部疑難會診中心/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門診辦公室辦理相關手續,雙方醫院工作人員經確定后將院際會診信息發送至對方醫務部,醫務部在 24 h 內向對方醫院發送院際會診邀請函,邀請函內容需明確患者基本信息、登記號、簡要病史、發起院際會診科室及醫生、院際會診目的、需要會診的科室,會診一般安排在 5 個工作日內完成。院際疑難重癥多科會診申請流程見圖1。

2.2 實行會診專家排班制
要求各臨床及醫技科室每個月 25 日之前提交下個月會診排班表至門診部疑難重癥會診中心辦公室,每日各科室安排 2 名會診專家(分正、副班),且均為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職稱,會診中心執行會診時參照臨床及醫技科室提供的專家名單,原則上會診專家不得推諉會診邀請,并納入科室年度績效考核。
2.3 收費標準
關于院際疑難重癥多科會診的收費標準,均嚴格按照四川省物價局相關規定要求執行,院內專家 90 元/(位·次)[9],院外專家 144 元/(位·次)。我院醫教部/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醫務部按月統計院際會診專家名單,由財務部將會診費通過對公轉賬至對方醫院財務部,雙方醫院運營管理部依據院際會診專家名單按照各自醫院規定發放給會診專家個人。
2.4 優化信息系統
為進一步實現門診院際會診系統操作及管理的規范性,門診部聯合信息中心、醫務部共同協商,除制定統一標準及統一操作流程,優化了醫生端“門診院際會診申請”界面外,還開發了中心工作人員管理端“門診院際會診管理”界面,以規范醫生申請流程,提高了中心工作人員及時查詢及安排會診的有效性,保障了信息共享性,進一步實現了 MDT 的規范化管理。
2.4.1 醫生端“門診院際會診申請”界面
在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中門診醫師安全組給予開放會診申請、會診查詢界面權限,在 HIS 會診申請界面的會診類型中增加“門診院際單科會診”“門診院際多科會診”2 個類型。當醫生發起的門診院際會診發送成功后,系統可支持打印門診院際會診指引單,方便患者到指定地點辦理會診。
2.4.2 管理端“門診院際會診申請”界面
在 HIS 系統中開放會診中心工作人員管理端權限,管理端設有打印轉診單、發送至醫務部、駁回、退費等功能,并實現會診中心工作人員可查看全院門診院際會診記錄,實施安排。同時,管理端可實現對門診院際會診工作量的統計[7]。
3 門診院際疑難重癥單科會診及申請流程
以我院與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院際協作為例,當涉及雙方醫院單個臨床專業醫生參與會診時,由首診醫生(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職稱)提出申請,患者手持雙方醫院出具的院際單科會診轉診單到我院門診部疑難重癥會診中心/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進行專人審核(轉診單需有工作人員蓋章、簽名方可有效),審核通過者均統一給予解決 7 個工作日內的專科號源,幫助患者及時就診、治療。院際疑難重癥單科會診流程見圖2。

4 結果
截至 2023 年 11 月我院 MDT 共計服務患者超過 3.5 萬人次,參與醫生近 14 萬人次,覆蓋單病種 90 種,其中包括罕見病 MDT 12 種,院際 MDT 3 種,腫瘤類 MDT 34 種,非腫瘤類 MDT 49 種;服務院際 MDT 患者 55 例次,參與會診醫生 180 人次;服務院際疑難重癥多科會診 30 例次,參與會診醫生 144 人次;服務院際疑難重癥單科會診 9 例次,參與會診醫生 9 人次。在此之前,這部分患者就診需要在多院區、多科室來回奔波,消耗近半個月的時間,且單一科室也無法解決患者的實際困難,而在成立了院際 MDT 后,縮短了患者就診時間(5 個工作日之內解決會診),避免患者往返掛號,為患者節約了時間成本、經濟成本[11-13];且院內、院外多個科室專家共同為患者解決疑難問題,提供了一站式服務平臺,得到了患者及社會的一致好評,患者滿意度為 100%。
5 討論
5.1 患者從中獲益,滿意度提高
自我院開展院際 MDT 以來,為廣大婦產兒、口腔疾病及職業病患者解決了多院區奔波的急、難、愁、盼之需,為患者節約了時間成本、人力成本,贏得了治療時間。同時多學科專家團隊一次性為患者解決單科看診不能解決的問題,并為患者制定規范化、個體化的診療方案,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和滿意度[14]。
5.2 臨床科室及醫生同時受益
通過開展院際 MDT 門診,可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優質醫療資源,加強醫院間的學科間協作,助力學科發展,同時也為臨床醫生提供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進而提升臨床醫生的診治水平,為醫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5.3 科研創新
通過開展院際 MDT 門診,醫院積累了大量臨床案例,可用于臨床教學和人員培訓,并帶來新的診療思路和診療方案,有利于轉化成科研成果,助力醫院高質量發展,同時也為臨床醫生提供了診療指南[15],為西部地區的疑難重癥患者解決診療問題。
綜上,通過構建院際 MDT 長效機制,進一步推進信息化建設,多維度、多層級合作打造院際 MDT 模式,可助力構建華西多學科診療生態圈,能更好地為廣大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特別是為來自邊遠地區的疑難重癥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多學科診療(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門診于 20 世紀 90 年代由美國提出,1996 年英國將之納入國家癌癥診治指南[1]。在很多國家,MDT 已成為腫瘤診療的必要環節,癌癥患者必須經過 MDT 會診方可接受進一步治療[2-3]。MDT 在我國起步較晚,2017 年《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 年)》明確提出要創新醫療服務模式,鼓勵醫院開設 MDT 門診,為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4-5]。為響應國家醫療改革政策、順應醫院高質量發展需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以下簡稱“我院”)于 2008 年開展了疑難疾病會診,并于 2013年開展了 MDT 門診。前者是針對患者多器官多系統疾病,不同專科醫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討患者的病情,從而明確診斷,遵循循證醫學,進而制定出最佳治療方案;后者是以單病種為主,由 3 個及以上臨床科室專家在固定的時間、地點、共同為患者看診,提供系統化、專業化、個性化的診療方案[6]。由于醫院的歷史原因,在我院診治的專科專病中,不包含婦產科、小兒內科、口腔科、職業病等。為進一步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我院于 2021 年由門診部牽頭聯合醫務部、信息中心、運營管理部、宣傳部等部門和臨床及醫技科室協同,與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華西婦女兒童醫院(以下簡稱“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和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共同開設院際 MDT 門診、院際疑難重癥多科會診及院際疑難重癥單科會診,以解決婦產兒、口腔及職業病等患者的綜合診療問題。經過近 10 年運行,我院 MDT 服務取得了顯著性的發展成效,滿足了疑難危重患者不同的診治需求。本文將對我院開展 MDT 門診的具體實施過程進行介紹,以進一步探討 MDT 門診開展的方式方法。
1 院際 MDT 門診
1.1 組織構建與運作
院際 MDT 門診是在我院院內 MDT 服務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而組織構建的,隸屬于我院罕見病中心,由專人負責管理,門診部主任直接分管,現已形成“四固定”及“兩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即固定專家團隊、固定地點、固定時間、固定病種類型與臨床科室申請標準化、患者申請就診流程標準化[1-3]。
1.2 科室申請流程標準化
院際 MDT 門診是根據學科發展需求自行申請立項,申請時需確定 MDT 名稱、MDT 成立背景、牽頭科室及團隊負責人、團隊成員及聯絡員、開診時間及頻次、開診地點及收費標準、患者準入條件等。團隊成員職稱均為副高及以上級別專家[7],每個科室或亞專業至少提供 2 名專家以備輪換,申請資料需團隊成員及所歸屬科室主任共同簽字確認。新申請的院際 MDT 門診通過門診部審核后正式排班開診。
1.3 患者就診流程標準化
為了提高診療效率,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利用最大化,院際 MDT 門診要求嚴格把控患者準入條件:患者需高度懷疑或被確診患有相關疾病,且已完善相關檢查[2]。目前,我院開展院際 MDT 門診,可由專家推薦線下預約及患者自行網上預約 2 種掛號方式。由 MDT 團隊內專家推薦患者可直接進入院際 MDT 門診討論;MDT 團隊外專家推薦或網上自行預約掛號的患者,需由 MDT 團隊聯絡員提前審核。審核通過者進入院際 MDT 門診,未通過者根據患者病情需要,由 MDT 辦公室工作人員協助其解決近期相關科室專家號源就診,讓患者及時得到診治。
1.4 院際 MDT 門診聯絡員
院際 MDT 門診聯絡員任職要求:擔任 2 年及以上住院醫師。其工作職責:① 提前收集 MDT 患者病史資料;② 審核網約患者資料并負責通知患者及 MDT 辦公室工作人員;③ 建立院際 MDT 團隊聯絡群,方便及時溝通相關事宜;④ 提前通知院際 MDT 團隊成員按時參加多學科聯合門診討論,準確向 MDT 團隊專家匯報患者病情,并記錄團隊綜合診治意見;⑤ 協助院際 MDT 團隊成員向患者及家屬交代團隊綜合診治意見,并開具相應醫囑等事宜。
1.5 開展模式
1.5.1 創新“N+X”院際 MDT 門診
院際 MDT 門診原則上由固定專家團隊參與討論,為了給患者帶來更加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大膽創新“N+X”院際 MDT 門診新模式,“N”代表團隊固定科室數量,“X”代表臨時加入科室,MDT 辦公室工作人員協助團隊,提前為有需要的患者臨時邀請其他臨床科室/亞專業醫師參與院際 MDT門診討論[4-5],一站式為患者解決診療難題,減少患者在 MDT 就診后輾轉他科而造成的時間與人力的浪費。“N+X”是一種新型的診療模式,靈活性強,大大提升了患者就診滿意度。
1.5.2 線上+線下融合院際 MDT 門診
為突破跨院區專家時間、空間限制,在保障院際 MDT 門診質量和醫療安全及硬件、網絡設施的前提下,創新線上+線下融合院際 MDT 門診新模式[8-9],由我院專科專家和患者線下參與討論,院外專科專家線上參與討論,為患者制定規范化的綜合診療方案,患者無需輾轉于多個院區和多個科室,大力提升了患者就診效率,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1.6 開設綠色通道
院際 MDT 患者就診后往往需要多學科聯合的綜合治療,為此我院為院際 MDT 患者開通了就診后綠色通道,可在診間為患者預約復診號源,或診間一鍵轉診到團隊內有關專科專家號源,幫助患者及時就診。同時,也便于團隊醫生跟進患者病情、調整用藥方案;如患者需入院治療,MDT 辦公室工作人員可為患者在入院證上加蓋重大疾病綠色通道用章,幫助患者快速入院,從而提高患者的就診滿意度。
1.7 質量控制監管
為保障院際 MDT 門診高效高質量服務,醫院門診部制定了專家實名簽到考核制度,MDT 專家團隊成員實行實名制簽到,以了解團隊專家到齊率及參與人員是否符合會診資質,并定期向院際 MDT 團隊負責人反饋意見,對存在的問題要求及時整改[7-8,10]。同時按照《國家醫療機構門診質量管理暫行規定》要求,我院制定了院際 MDT 門診電子病歷書寫規定。要求病歷記錄內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院際 MDT 門診名稱、就診時間、就診科別、主訴、現病史、既往史、體格檢查、輔助檢驗檢查結果、參加人員姓名及專業技術職務、MDT 門診團隊綜合診治意見和參加討論的全體醫師簽名。醫院將院際 MDT 的服務臺數、會診醫生的出診率及資質、患者的投訴及滿意度納入年終臨床科室的績效考核,通過激勵機制,激勵臨床科室積極拓展院際 MDT 病種種類,增加開展臺次,提高院際 MDT 會診的服務質量與效率。
2 門診院際疑難重癥多科會診
2.1 管理辦法
以我院與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院際協作為例,經雙方多次協商,制定了“門診疑難重癥患者院際會診互轉流程”,并于 2021 年 5 月正式開展院際疑難多科會診業務。當涉及 2 個醫院及以上臨床專家參與會診時,首診醫生(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職稱)根據患者需求發起院際疑難重癥多科會診申請,患者持醫生開具的會診申請單到我院門診部疑難會診中心/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門診辦公室辦理相關手續,雙方醫院工作人員經確定后將院際會診信息發送至對方醫務部,醫務部在 24 h 內向對方醫院發送院際會診邀請函,邀請函內容需明確患者基本信息、登記號、簡要病史、發起院際會診科室及醫生、院際會診目的、需要會診的科室,會診一般安排在 5 個工作日內完成。院際疑難重癥多科會診申請流程見圖1。

2.2 實行會診專家排班制
要求各臨床及醫技科室每個月 25 日之前提交下個月會診排班表至門診部疑難重癥會診中心辦公室,每日各科室安排 2 名會診專家(分正、副班),且均為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職稱,會診中心執行會診時參照臨床及醫技科室提供的專家名單,原則上會診專家不得推諉會診邀請,并納入科室年度績效考核。
2.3 收費標準
關于院際疑難重癥多科會診的收費標準,均嚴格按照四川省物價局相關規定要求執行,院內專家 90 元/(位·次)[9],院外專家 144 元/(位·次)。我院醫教部/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醫務部按月統計院際會診專家名單,由財務部將會診費通過對公轉賬至對方醫院財務部,雙方醫院運營管理部依據院際會診專家名單按照各自醫院規定發放給會診專家個人。
2.4 優化信息系統
為進一步實現門診院際會診系統操作及管理的規范性,門診部聯合信息中心、醫務部共同協商,除制定統一標準及統一操作流程,優化了醫生端“門診院際會診申請”界面外,還開發了中心工作人員管理端“門診院際會診管理”界面,以規范醫生申請流程,提高了中心工作人員及時查詢及安排會診的有效性,保障了信息共享性,進一步實現了 MDT 的規范化管理。
2.4.1 醫生端“門診院際會診申請”界面
在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中門診醫師安全組給予開放會診申請、會診查詢界面權限,在 HIS 會診申請界面的會診類型中增加“門診院際單科會診”“門診院際多科會診”2 個類型。當醫生發起的門診院際會診發送成功后,系統可支持打印門診院際會診指引單,方便患者到指定地點辦理會診。
2.4.2 管理端“門診院際會診申請”界面
在 HIS 系統中開放會診中心工作人員管理端權限,管理端設有打印轉診單、發送至醫務部、駁回、退費等功能,并實現會診中心工作人員可查看全院門診院際會診記錄,實施安排。同時,管理端可實現對門診院際會診工作量的統計[7]。
3 門診院際疑難重癥單科會診及申請流程
以我院與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院際協作為例,當涉及雙方醫院單個臨床專業醫生參與會診時,由首診醫生(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職稱)提出申請,患者手持雙方醫院出具的院際單科會診轉診單到我院門診部疑難重癥會診中心/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進行專人審核(轉診單需有工作人員蓋章、簽名方可有效),審核通過者均統一給予解決 7 個工作日內的專科號源,幫助患者及時就診、治療。院際疑難重癥單科會診流程見圖2。

4 結果
截至 2023 年 11 月我院 MDT 共計服務患者超過 3.5 萬人次,參與醫生近 14 萬人次,覆蓋單病種 90 種,其中包括罕見病 MDT 12 種,院際 MDT 3 種,腫瘤類 MDT 34 種,非腫瘤類 MDT 49 種;服務院際 MDT 患者 55 例次,參與會診醫生 180 人次;服務院際疑難重癥多科會診 30 例次,參與會診醫生 144 人次;服務院際疑難重癥單科會診 9 例次,參與會診醫生 9 人次。在此之前,這部分患者就診需要在多院區、多科室來回奔波,消耗近半個月的時間,且單一科室也無法解決患者的實際困難,而在成立了院際 MDT 后,縮短了患者就診時間(5 個工作日之內解決會診),避免患者往返掛號,為患者節約了時間成本、經濟成本[11-13];且院內、院外多個科室專家共同為患者解決疑難問題,提供了一站式服務平臺,得到了患者及社會的一致好評,患者滿意度為 100%。
5 討論
5.1 患者從中獲益,滿意度提高
自我院開展院際 MDT 以來,為廣大婦產兒、口腔疾病及職業病患者解決了多院區奔波的急、難、愁、盼之需,為患者節約了時間成本、人力成本,贏得了治療時間。同時多學科專家團隊一次性為患者解決單科看診不能解決的問題,并為患者制定規范化、個體化的診療方案,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和滿意度[14]。
5.2 臨床科室及醫生同時受益
通過開展院際 MDT 門診,可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優質醫療資源,加強醫院間的學科間協作,助力學科發展,同時也為臨床醫生提供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進而提升臨床醫生的診治水平,為醫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5.3 科研創新
通過開展院際 MDT 門診,醫院積累了大量臨床案例,可用于臨床教學和人員培訓,并帶來新的診療思路和診療方案,有利于轉化成科研成果,助力醫院高質量發展,同時也為臨床醫生提供了診療指南[15],為西部地區的疑難重癥患者解決診療問題。
綜上,通過構建院際 MDT 長效機制,進一步推進信息化建設,多維度、多層級合作打造院際 MDT 模式,可助力構建華西多學科診療生態圈,能更好地為廣大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特別是為來自邊遠地區的疑難重癥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