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柏勇, 黃光慶, 李虎年, 趙旭, 郭文萍. 秦巴山區醫療機構航空醫學救援狀況調查分析. 華西醫學, 2024, 39(9): 1465-1469. doi: 10.7507/1002-0179.20231201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航空醫學救援是利用航空飛行器進行緊急醫療服務及公共衛生醫學事件救援,主要承擔傷病員的轉運、監護及生命支持,也可運用于特殊藥品、血制品、移植器官、特殊醫療設備器械、急救醫務人員等的快速轉運,具有高效、快速、靈活、受地域影響小等特點,但易受到氣象、航空管制、地面保障、降落條件等因素的限制[1-3]。隨著人們對急救醫療服務的需求增加,傳統的地面救援與轉運已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及時有效的航空醫學救援對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命質量意義重大[4-5],航空醫學救援已成為急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6-7]。
航空醫學救援在歐美發達國家已廣泛應用于緊急醫學和公共衛生事件,許多發達國家已形成完整的醫療航空救援體系[8]。近年來我國航空醫學在多方努力推動下發展迅速,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初級階段[1]。目前,我國的航空醫療救援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且資源豐富的一二線城市的省部級醫院,地處山區的醫療機構開展航空醫學救援的機會甚少[9-11]。湖北省十堰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于 2017 年率先在秦巴山區醫療機構中開展航空救援服務,已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并構建了相應的山區航空醫學救援體系。為推動我國山區航空醫療救援體系建設,提高航空醫學救援工作效率,并提供有效的數據及資料支持,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秦巴山區部分醫療機構航空醫學救援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并對相關問題提出針對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23 年 6 月—9 月選擇地處秦巴山區的我院醫療聯合共同體(醫聯體)醫療機構的急危重癥醫學、神經卒中醫學、創傷醫學、胸痛中心等相關科室的醫生、護理工作者及醫院醫務管理工作者,針對航空醫學救援情況及技術水平開展問卷調查。排除非在職在崗人員。目前,我院是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批復成立的湖北省急救中心十堰市航空救援分中心,擁有專業的救援直升機一架、專業急救飛行員及機組人員和專用停機坪及機庫。我院的醫聯體醫療機構沒有專業救援直升機、飛行員及停機坪,當其需要航空救援服務時將聯系十堰市急救中心及我院航空醫學救援科啟動航空醫學救援預案,在當地急救中心及公安部門協調下選擇該醫療機構就近空曠場地例如醫院廣場、學校操場、體育場等進行快速實施航空救援。本研究已通過了十堰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本研究確定調查的誤差范圍不超過 5%,根據樣本抽樣公式:(Z:取 95%置信區間值為 1.960,P=0.5,e=5%)計算出樣本量為 384 人,為了更加詳細了解該地區空醫學救援狀況,本研究決定適當擴大調查樣本容量為 500 人。
1.2 調查工具
為調查了解該地區醫療機構航空醫學救援開展的情況及對航空醫學救援的需求,航空醫學救援從業人員的基本信息、相關理論、實踐及培訓情況,因此根據航空醫學救援的相關內容自行設計問卷開展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科室類別、年齡、性別、職稱、學歷以及崗位)、客觀題和主觀題。其中,客觀題為考察航空醫學救援從業人員對于急救、航空飛行及航空醫學救援知識的掌握情況。計算每個項目的答題正確率,采用十分滿分制進行加權換算,即將正確率轉換為十分制得分,得分=(正確率/100%)×10;得分高表示知識掌握好,得分低表示知識掌握不好。主觀題為收集醫療機構對航空醫學救援開展面臨的問題及工作建議(你認為在本地區開展航空救援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什么?你對在本地區開展航空醫學救援的工作建議)。
1.3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星電子在線小程序發送問卷。問卷于調查周期內每個工作日9:00推送調查,截止于當日17:00收集問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6.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進行加權換算后的符合正態分布的急救知識、航空飛行知識、航空醫學救援知識得分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3 項得分間的比較采用配伍組資料的方差分析,并采用 Tukey’s HSD 方法進行兩兩比較。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頻數表示。雙側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共有 45 家醫聯體醫療機構參與調研。共發出問卷 500 份,回收有效問卷 479 份,問卷有效率為 95.8%。其中,三級醫院 7 家(15.6%),二級醫院 23 家(51.1%),鄉鎮衛生機構 15 家(33.3%);11 家(24.4%)醫療機構至少參與1次航空醫學救援,17 家(37.8%)醫院至少參與1次航空救援演練。參與調查醫務人員一般資料見表1。可見,參與人員以急診科、重癥醫學科、>30 歲且≤40 歲、女性、本科、中級職稱、醫生占比較高。

2.2 調查人員參與航空醫學救援的實踐、演練和培訓情況
調查人員參與航空醫學救援實踐、應急演練及理論培訓情況見表2。可見,大部分調查人員未參加航空救援演練、航空救援理論培訓且無法勝任航空救援任務,了解航空救援的途徑主要為電視及網絡,對山區航空救援需求迫切。

2.3 調查人員對急救、航空飛行和航空醫學救援知識的掌握情況
對各題目正確率進行加權換算后,急救知識得分為(9.34±0.35)分,航空飛行知識得分為(4.65±2.91)分,航空醫學救援知識得分為(3.28±3.44)分。急救知識、航空飛行知識、航空醫學救援知識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5.048,P=0.001)。其中,急救知識與航空飛行知識(t=3.586,P=0.047)、急救知識與航空醫學救援知識(t=5.505,P=0.010)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航空飛行知識與航空醫學救援知識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04,P=0.711)。
調查人員對急救及航空醫學救援相關知識了解情況見表3。可見,在急救知識中,除休克分類外,其余項目回答正確人數均超過 90%;航空飛行知識和航空醫學救援知識回答正確人數均較低。

2.4 調查人員對航空醫學救援的現狀與建議
主觀題目調查結果顯示,417 人(87.1%)回答了“你認為在本地區開展航空救援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什么?”。417 人認為在本地區開展航空醫學救援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主要是救援費用昂貴、救援受制于該地區的地形地貌及多變的天氣以及飛行安全的保障。423 人(88.3%)回答了“你對在本地區開展航空醫學救援的建議”。423 人建議:① 加強航空救援知識的宣傳與培訓;② 由該地區急救中心聯合地方政府、氣象部門、公安消防部門等建立緊密合作機制,共享資源和信息,建立覆蓋山區的快速響應網絡,整合地方醫療資源、地面救援力量和航空救援力量,形成多層次的救援體系,以提高救援效率和響應速度。
3 討論
秦巴山區地處秦嶺與大巴山脈之間,地跨湖北、陜西、河南、重慶、甘肅、四川 6 省市,西高東低,地形地貌復雜[12-13],故其相關區域之間交通極為不便,隨著近些年全國交通事業的快速發展,秦巴山區交通狀態較前明顯改善,但受限于該區域地形地貌,連接鄉鎮、區縣、市及省會城市的交通主要以高速公路為主,由于當前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大部分優勢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市區及省會城市,院間轉診主要依靠地面救護車通過高速路轉運,轉運時間仍然偏長,跨區域轉運一般都要超過 2 h 車程,特別是急危重癥患者的轉運已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一般認為地面 120 救護車運送時間>2 h、較地面轉運節省 20 min 以上可爭取進行航空轉運[2, 14]。那么直升機空中醫學救援具有快捷高效、機動性強、對地面臨時降落點影響小等優勢在秦巴山區凸顯明顯[5, 15-16]。
本研究發現,參與調查的醫療機構中 24.4% 開展過至少1次航空醫學救援,37.8% 參與過至少1次航空救援演練。參與調查的醫務人員以醫護人員為主力,大部分都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81.2%),88.7%的醫務人員認為在該地區開展航空救援需求迫切,表明大家對航空醫學救援熱情較高。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大多數醫務人員沒有醫學救援的相關培訓,僅有 4.4%的人員參加過正規化的中長期培訓,16.1%的人員參加過短期培訓,34.7%的人員能勝任航空醫學救援任務。這表明該地區航空醫學救援人員相對不足。本研究結果顯示,調查人員的急救知識與航空飛行知識和航空醫學救援知識掌握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該地區醫療機構人員急救知識掌握的情況明顯好于航空飛行知識和航空醫學救援知識;而航空飛行知識與航空醫學救援知識掌握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該地區醫療機構人員航空飛行知識和航空醫學救援知識掌握得均不好,航空飛行知識和航空醫療救援知識是需要強化的短板。部分醫療機構至少開展過1次航空醫學救援或演練,表明航空醫學救援在秦巴山區有一定經驗積累和相關完善的工作流程,可承擔該地區航空救援任務。
由于地域自然環境的影響及人民群眾對健康資源的需求,本地區航空醫學救援需求迫切,本地區雖然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航空醫學救援體系,但航空醫學救援人員相對不足,缺乏相對專業化的指導及系統培訓。針對調查中的問題可從以下5個方面提高:① 國家相關部位優化資源分配,推動航空醫療資源向山區傾斜造福山區百姓健康,促進創建航空醫學救援基金及相關保險制度,降低運營成本;② 利用新媒體等手段宣傳航空醫學救援相關知識,提高航空醫學救援意識,鼓勵山區百姓購買航空醫學救援基金及相關保險,減輕相應負擔;③ 加強航空醫學救援隊伍學習培訓,提高人員業務素質,優化航空醫學人員配置,推薦醫-護組合模式系統培訓[17-18],以點帶面,逐漸擴展專業救援隊伍力量;④ 將航空醫學救援納入急診急救醫學教育,為長遠戰略儲備人才;⑤ 整合社會力量,加強引導,促進航空醫學可持續發展。隨著國家航空醫學的快速發展,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該地區將來可以成為當地乃至全國山區醫療機構的中堅力量和典范,造福廣大人民群眾健康。
本調查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如調查對象偏少,調查方式存在一定偏倚,調查內容有限。但本研究通過調查發現了秦巴山區醫療機構航空醫學救援的一些問題而提供了一定建議,可為下一步航空醫學的發展提供相關參考。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航空醫學救援是利用航空飛行器進行緊急醫療服務及公共衛生醫學事件救援,主要承擔傷病員的轉運、監護及生命支持,也可運用于特殊藥品、血制品、移植器官、特殊醫療設備器械、急救醫務人員等的快速轉運,具有高效、快速、靈活、受地域影響小等特點,但易受到氣象、航空管制、地面保障、降落條件等因素的限制[1-3]。隨著人們對急救醫療服務的需求增加,傳統的地面救援與轉運已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及時有效的航空醫學救援對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命質量意義重大[4-5],航空醫學救援已成為急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6-7]。
航空醫學救援在歐美發達國家已廣泛應用于緊急醫學和公共衛生事件,許多發達國家已形成完整的醫療航空救援體系[8]。近年來我國航空醫學在多方努力推動下發展迅速,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初級階段[1]。目前,我國的航空醫療救援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且資源豐富的一二線城市的省部級醫院,地處山區的醫療機構開展航空醫學救援的機會甚少[9-11]。湖北省十堰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于 2017 年率先在秦巴山區醫療機構中開展航空救援服務,已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并構建了相應的山區航空醫學救援體系。為推動我國山區航空醫療救援體系建設,提高航空醫學救援工作效率,并提供有效的數據及資料支持,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秦巴山區部分醫療機構航空醫學救援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并對相關問題提出針對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23 年 6 月—9 月選擇地處秦巴山區的我院醫療聯合共同體(醫聯體)醫療機構的急危重癥醫學、神經卒中醫學、創傷醫學、胸痛中心等相關科室的醫生、護理工作者及醫院醫務管理工作者,針對航空醫學救援情況及技術水平開展問卷調查。排除非在職在崗人員。目前,我院是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批復成立的湖北省急救中心十堰市航空救援分中心,擁有專業的救援直升機一架、專業急救飛行員及機組人員和專用停機坪及機庫。我院的醫聯體醫療機構沒有專業救援直升機、飛行員及停機坪,當其需要航空救援服務時將聯系十堰市急救中心及我院航空醫學救援科啟動航空醫學救援預案,在當地急救中心及公安部門協調下選擇該醫療機構就近空曠場地例如醫院廣場、學校操場、體育場等進行快速實施航空救援。本研究已通過了十堰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本研究確定調查的誤差范圍不超過 5%,根據樣本抽樣公式:(Z:取 95%置信區間值為 1.960,P=0.5,e=5%)計算出樣本量為 384 人,為了更加詳細了解該地區空醫學救援狀況,本研究決定適當擴大調查樣本容量為 500 人。
1.2 調查工具
為調查了解該地區醫療機構航空醫學救援開展的情況及對航空醫學救援的需求,航空醫學救援從業人員的基本信息、相關理論、實踐及培訓情況,因此根據航空醫學救援的相關內容自行設計問卷開展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科室類別、年齡、性別、職稱、學歷以及崗位)、客觀題和主觀題。其中,客觀題為考察航空醫學救援從業人員對于急救、航空飛行及航空醫學救援知識的掌握情況。計算每個項目的答題正確率,采用十分滿分制進行加權換算,即將正確率轉換為十分制得分,得分=(正確率/100%)×10;得分高表示知識掌握好,得分低表示知識掌握不好。主觀題為收集醫療機構對航空醫學救援開展面臨的問題及工作建議(你認為在本地區開展航空救援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什么?你對在本地區開展航空醫學救援的工作建議)。
1.3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星電子在線小程序發送問卷。問卷于調查周期內每個工作日9:00推送調查,截止于當日17:00收集問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6.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進行加權換算后的符合正態分布的急救知識、航空飛行知識、航空醫學救援知識得分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3 項得分間的比較采用配伍組資料的方差分析,并采用 Tukey’s HSD 方法進行兩兩比較。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頻數表示。雙側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共有 45 家醫聯體醫療機構參與調研。共發出問卷 500 份,回收有效問卷 479 份,問卷有效率為 95.8%。其中,三級醫院 7 家(15.6%),二級醫院 23 家(51.1%),鄉鎮衛生機構 15 家(33.3%);11 家(24.4%)醫療機構至少參與1次航空醫學救援,17 家(37.8%)醫院至少參與1次航空救援演練。參與調查醫務人員一般資料見表1。可見,參與人員以急診科、重癥醫學科、>30 歲且≤40 歲、女性、本科、中級職稱、醫生占比較高。

2.2 調查人員參與航空醫學救援的實踐、演練和培訓情況
調查人員參與航空醫學救援實踐、應急演練及理論培訓情況見表2。可見,大部分調查人員未參加航空救援演練、航空救援理論培訓且無法勝任航空救援任務,了解航空救援的途徑主要為電視及網絡,對山區航空救援需求迫切。

2.3 調查人員對急救、航空飛行和航空醫學救援知識的掌握情況
對各題目正確率進行加權換算后,急救知識得分為(9.34±0.35)分,航空飛行知識得分為(4.65±2.91)分,航空醫學救援知識得分為(3.28±3.44)分。急救知識、航空飛行知識、航空醫學救援知識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5.048,P=0.001)。其中,急救知識與航空飛行知識(t=3.586,P=0.047)、急救知識與航空醫學救援知識(t=5.505,P=0.010)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航空飛行知識與航空醫學救援知識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04,P=0.711)。
調查人員對急救及航空醫學救援相關知識了解情況見表3。可見,在急救知識中,除休克分類外,其余項目回答正確人數均超過 90%;航空飛行知識和航空醫學救援知識回答正確人數均較低。

2.4 調查人員對航空醫學救援的現狀與建議
主觀題目調查結果顯示,417 人(87.1%)回答了“你認為在本地區開展航空救援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什么?”。417 人認為在本地區開展航空醫學救援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主要是救援費用昂貴、救援受制于該地區的地形地貌及多變的天氣以及飛行安全的保障。423 人(88.3%)回答了“你對在本地區開展航空醫學救援的建議”。423 人建議:① 加強航空救援知識的宣傳與培訓;② 由該地區急救中心聯合地方政府、氣象部門、公安消防部門等建立緊密合作機制,共享資源和信息,建立覆蓋山區的快速響應網絡,整合地方醫療資源、地面救援力量和航空救援力量,形成多層次的救援體系,以提高救援效率和響應速度。
3 討論
秦巴山區地處秦嶺與大巴山脈之間,地跨湖北、陜西、河南、重慶、甘肅、四川 6 省市,西高東低,地形地貌復雜[12-13],故其相關區域之間交通極為不便,隨著近些年全國交通事業的快速發展,秦巴山區交通狀態較前明顯改善,但受限于該區域地形地貌,連接鄉鎮、區縣、市及省會城市的交通主要以高速公路為主,由于當前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大部分優勢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市區及省會城市,院間轉診主要依靠地面救護車通過高速路轉運,轉運時間仍然偏長,跨區域轉運一般都要超過 2 h 車程,特別是急危重癥患者的轉運已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一般認為地面 120 救護車運送時間>2 h、較地面轉運節省 20 min 以上可爭取進行航空轉運[2, 14]。那么直升機空中醫學救援具有快捷高效、機動性強、對地面臨時降落點影響小等優勢在秦巴山區凸顯明顯[5, 15-16]。
本研究發現,參與調查的醫療機構中 24.4% 開展過至少1次航空醫學救援,37.8% 參與過至少1次航空救援演練。參與調查的醫務人員以醫護人員為主力,大部分都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81.2%),88.7%的醫務人員認為在該地區開展航空救援需求迫切,表明大家對航空醫學救援熱情較高。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大多數醫務人員沒有醫學救援的相關培訓,僅有 4.4%的人員參加過正規化的中長期培訓,16.1%的人員參加過短期培訓,34.7%的人員能勝任航空醫學救援任務。這表明該地區航空醫學救援人員相對不足。本研究結果顯示,調查人員的急救知識與航空飛行知識和航空醫學救援知識掌握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該地區醫療機構人員急救知識掌握的情況明顯好于航空飛行知識和航空醫學救援知識;而航空飛行知識與航空醫學救援知識掌握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該地區醫療機構人員航空飛行知識和航空醫學救援知識掌握得均不好,航空飛行知識和航空醫療救援知識是需要強化的短板。部分醫療機構至少開展過1次航空醫學救援或演練,表明航空醫學救援在秦巴山區有一定經驗積累和相關完善的工作流程,可承擔該地區航空救援任務。
由于地域自然環境的影響及人民群眾對健康資源的需求,本地區航空醫學救援需求迫切,本地區雖然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航空醫學救援體系,但航空醫學救援人員相對不足,缺乏相對專業化的指導及系統培訓。針對調查中的問題可從以下5個方面提高:① 國家相關部位優化資源分配,推動航空醫療資源向山區傾斜造福山區百姓健康,促進創建航空醫學救援基金及相關保險制度,降低運營成本;② 利用新媒體等手段宣傳航空醫學救援相關知識,提高航空醫學救援意識,鼓勵山區百姓購買航空醫學救援基金及相關保險,減輕相應負擔;③ 加強航空醫學救援隊伍學習培訓,提高人員業務素質,優化航空醫學人員配置,推薦醫-護組合模式系統培訓[17-18],以點帶面,逐漸擴展專業救援隊伍力量;④ 將航空醫學救援納入急診急救醫學教育,為長遠戰略儲備人才;⑤ 整合社會力量,加強引導,促進航空醫學可持續發展。隨著國家航空醫學的快速發展,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該地區將來可以成為當地乃至全國山區醫療機構的中堅力量和典范,造福廣大人民群眾健康。
本調查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如調查對象偏少,調查方式存在一定偏倚,調查內容有限。但本研究通過調查發現了秦巴山區醫療機構航空醫學救援的一些問題而提供了一定建議,可為下一步航空醫學的發展提供相關參考。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