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黃遠, 周凱, 陳剛. 坐骨股骨撞擊綜合征關節鏡手術一例.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12): 1544-1545. doi: 10.7507/1002-1892.202403085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1 病例介紹
患者 男,30歲。因“左臀疼痛不適16年,加重半年”于2024年1月入院。患者自訴16年前劇烈運動后出現左臀疼痛不適,無髖關節活動障礙及下肢麻木等癥狀,未作特殊處理,左臀部疼痛間斷發作。13年前因左臀部疼痛反復發作于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左側坐骨結節陳舊性撕脫骨折,并予以對癥保守治療后癥狀緩解不明顯,過度運動及劇烈運動后誘發左臀部疼痛。6個月前因左臀疼痛不適加重、偶伴左下肢麻木,至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骨科就診。
入院查體:左臀及左髖部皮膚無破潰,左臀坐骨結節部壓痛,左髖后方撞擊試驗陽性,坐骨股骨撞擊試驗陽性,Tinel征可疑陽性,“4”字試驗陰性。輔助檢查:X線片示左坐骨結節部陳舊性撕脫骨塊;CT示骨塊位于坐骨結節與小轉子間隙;MRI示股方肌萎縮,骨塊有腘繩肌腱附著,坐骨神經緊鄰骨塊;神經B超檢查及神經電生理檢查未見坐骨神經損傷表現。診斷:左側坐骨股骨撞擊綜合征、左坐骨結節陳舊性撕脫骨折不愈合。
全身麻醉下,行關節鏡下左側坐骨結節成形術+左側腘繩肌止點縫合修復術+左側坐骨神經探查松解術。患者取俯臥位,左臀坐骨結節部建立關節鏡檢查通道及操作通道。術中見左側坐骨結節陳舊性骨折,外側撕脫骨塊未愈合,大小約4.5 cm×3.0 cm×2.0 cm,骨塊硬化,與周圍組織粘連較重;左側腘繩肌止點部分撕脫;左側坐骨神經受壓向外側移位,卡壓于小轉子與骨塊之間。逐層進入達坐骨結節處,探查找到坐骨神經,清理周圍粘連組織予以松解,完整顯露骨塊,使用磨鉆打磨、骨刀撬撥及髓核鉗咬除等逐步取出骨塊,成形坐骨結節,使用1枚可吸收縫線錨針將左側腘繩肌止點固定于坐骨結節。術后予以對癥鎮痛、預防異位骨化等治療,指導患者康復鍛煉。術后1 d復查X線片示骨塊完整取出,坐骨股骨間隙撞擊解除。術后未出現切口感染、神經損傷等并發癥;1個月隨訪時左臀部切口周圍輕微壓痛,坐骨結節部壓痛較術前減輕,左髖后方撞擊試驗陰性、坐骨股骨撞擊試驗陰性,提示左髖關節功能恢復良好,患者對手術效果滿意。見圖1。
2 討論
坐骨股骨撞擊綜合征指創傷或形態學異常導致坐骨結節與股骨小轉子間隙變窄,出現股方肌水腫、萎縮等改變,繼發髂腰肌、腘繩肌肌腱病及坐骨結節滑囊炎等。臨床癥狀通常包括下臀部、腹股溝和大腿內側負荷相關疼痛,可能出現彈響以及坐骨神經刺激癥狀。對于保守治療無效患者通常選擇手術治療,既往主要采用開放手術切除小轉子,術后效果較好,但創傷較大,康復時間較長。隨著關節鏡技術發展,近年來臨床開始選擇關節鏡手術,主要包括關節鏡下行坐骨神經探查松解、股方肌修復、股骨小轉子成形等。本例患者坐骨股骨間隙狹窄主要由坐骨結節陳舊性撕脫骨塊導致,因此僅去除撕脫骨塊解除撞擊,未作小轉子成形處理。因患者有患肢麻木表現,術中探查見坐骨神經卡壓于骨塊與小轉子之間,分析松解過程中損傷風險較大,手術操作需謹慎,因撕脫骨塊有腘繩肌腱附著,為此我們在術中行止點縫合重建。
由于髖關節位置較深,周圍肌肉組織較豐富,鄰近神經、血管,傳統開放手術組織結構損傷大,術后恢復期過長不利于快速康復。而關節鏡手術則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通過微創方法完成病損切除及撞擊解除,避免了開放手術帶來的不良影響,減少并發癥發生,術后患者快速康復,可盡早恢復正常工作生活,提高患者滿意度。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聲明 研究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作者貢獻聲明 黃遠:收集病例資料、患者管理、參與手術、撰寫文章;周凱:參與手術、整理圖片、指導文章寫作;陳剛:負責手術、理論指導及修改文章
1 病例介紹
患者 男,30歲。因“左臀疼痛不適16年,加重半年”于2024年1月入院。患者自訴16年前劇烈運動后出現左臀疼痛不適,無髖關節活動障礙及下肢麻木等癥狀,未作特殊處理,左臀部疼痛間斷發作。13年前因左臀部疼痛反復發作于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左側坐骨結節陳舊性撕脫骨折,并予以對癥保守治療后癥狀緩解不明顯,過度運動及劇烈運動后誘發左臀部疼痛。6個月前因左臀疼痛不適加重、偶伴左下肢麻木,至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骨科就診。
入院查體:左臀及左髖部皮膚無破潰,左臀坐骨結節部壓痛,左髖后方撞擊試驗陽性,坐骨股骨撞擊試驗陽性,Tinel征可疑陽性,“4”字試驗陰性。輔助檢查:X線片示左坐骨結節部陳舊性撕脫骨塊;CT示骨塊位于坐骨結節與小轉子間隙;MRI示股方肌萎縮,骨塊有腘繩肌腱附著,坐骨神經緊鄰骨塊;神經B超檢查及神經電生理檢查未見坐骨神經損傷表現。診斷:左側坐骨股骨撞擊綜合征、左坐骨結節陳舊性撕脫骨折不愈合。
全身麻醉下,行關節鏡下左側坐骨結節成形術+左側腘繩肌止點縫合修復術+左側坐骨神經探查松解術。患者取俯臥位,左臀坐骨結節部建立關節鏡檢查通道及操作通道。術中見左側坐骨結節陳舊性骨折,外側撕脫骨塊未愈合,大小約4.5 cm×3.0 cm×2.0 cm,骨塊硬化,與周圍組織粘連較重;左側腘繩肌止點部分撕脫;左側坐骨神經受壓向外側移位,卡壓于小轉子與骨塊之間。逐層進入達坐骨結節處,探查找到坐骨神經,清理周圍粘連組織予以松解,完整顯露骨塊,使用磨鉆打磨、骨刀撬撥及髓核鉗咬除等逐步取出骨塊,成形坐骨結節,使用1枚可吸收縫線錨針將左側腘繩肌止點固定于坐骨結節。術后予以對癥鎮痛、預防異位骨化等治療,指導患者康復鍛煉。術后1 d復查X線片示骨塊完整取出,坐骨股骨間隙撞擊解除。術后未出現切口感染、神經損傷等并發癥;1個月隨訪時左臀部切口周圍輕微壓痛,坐骨結節部壓痛較術前減輕,左髖后方撞擊試驗陰性、坐骨股骨撞擊試驗陰性,提示左髖關節功能恢復良好,患者對手術效果滿意。見圖1。
2 討論
坐骨股骨撞擊綜合征指創傷或形態學異常導致坐骨結節與股骨小轉子間隙變窄,出現股方肌水腫、萎縮等改變,繼發髂腰肌、腘繩肌肌腱病及坐骨結節滑囊炎等。臨床癥狀通常包括下臀部、腹股溝和大腿內側負荷相關疼痛,可能出現彈響以及坐骨神經刺激癥狀。對于保守治療無效患者通常選擇手術治療,既往主要采用開放手術切除小轉子,術后效果較好,但創傷較大,康復時間較長。隨著關節鏡技術發展,近年來臨床開始選擇關節鏡手術,主要包括關節鏡下行坐骨神經探查松解、股方肌修復、股骨小轉子成形等。本例患者坐骨股骨間隙狹窄主要由坐骨結節陳舊性撕脫骨塊導致,因此僅去除撕脫骨塊解除撞擊,未作小轉子成形處理。因患者有患肢麻木表現,術中探查見坐骨神經卡壓于骨塊與小轉子之間,分析松解過程中損傷風險較大,手術操作需謹慎,因撕脫骨塊有腘繩肌腱附著,為此我們在術中行止點縫合重建。
由于髖關節位置較深,周圍肌肉組織較豐富,鄰近神經、血管,傳統開放手術組織結構損傷大,術后恢復期過長不利于快速康復。而關節鏡手術則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通過微創方法完成病損切除及撞擊解除,避免了開放手術帶來的不良影響,減少并發癥發生,術后患者快速康復,可盡早恢復正常工作生活,提高患者滿意度。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聲明 研究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作者貢獻聲明 黃遠:收集病例資料、患者管理、參與手術、撰寫文章;周凱:參與手術、整理圖片、指導文章寫作;陳剛:負責手術、理論指導及修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