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腕舟骨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類型之一。由于腕舟骨血供結構特殊,骨折后愈合困難,易引發關節功能障礙和并發癥[1-2]。保守治療恢復時間較長且效果不穩定;開放手術對腕舟骨血供影響較大,骨折不愈合發生率較高。關節鏡輔助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手術對患者關節功能影響,但是也存在一定挑戰,主要與骨折部位解剖結構復雜、骨折類型多樣以及手術入路困難有關。而且,關節鏡手術存在關節內感染、神經損傷等并發癥,也需要引起重視。2022年5月—2023年2月,我們采用關節鏡輔助下空心螺釘固定治療30例腕舟骨骨折患者,現回顧患者臨床資料,總結治療經驗,以供臨床參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22~64歲,平均44.1歲。左側10例,右側20例。致傷原因:運動傷9例,交通事故傷9例,跌倒傷12例。骨折根據Herbert分型標準為B1型9例、B2型21例,均未合并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及韌帶損傷。受傷至手術時間2~14 d,平均6.0 d。
1.2 手術方法
全身麻醉下,患者取仰臥位,使用上臂氣壓止血帶,前臂置于旋前位,使用牽引架進行懸吊牽引(牽引質量4~5 kg)。常規術野消毒鋪巾,驅血后氣壓止血帶充氣。肘關節屈曲至90°,經腕骨間橈側腕中關節入路及腕背3-4入路、4-5入路檢查腕中關節,腕中關節橈側、尺側入路檢查腕橈關節、下尺橈關節,清除關節腔內積血及碎屑,切除增生滑膜,探查舟骨骨折移位明顯,斷端可見積血、軟骨及骨塊碎屑。于腕中關節橈側入路觀察,平行該入路,用10 mL空針定位、平行舟骨關節面及垂直舟骨骨折線建立單獨輔助入路,經輔助入路清理舟骨骨折斷端,鏡下平行舟骨上表面放置探鉤作為導針進針方向引導,于掌側舟骨結節將0.8 mm導針與水平面成30° 角(矢狀位30°)、向尺側偏斜45°(冠狀位45°),向背側經皮平行探鉤方向經舟骨打入(與舟骨長軸呈對角線);關節鏡于骨折斷端觀察,導針自舟骨掌側經舟骨結節向背側推舟骨,鏡下探鉤調整復位背側骨折塊,直至關節面平整后,將導針完全經3-4入路經皮穿出,換用2.4 mm空心鉆在導針引導下逆向鉆孔,鏡下使用帶刻度的探鉤測量舟骨長軸對角線長度后,導針引導下擰入2.4 mm空心加壓螺釘固定;經腕中關節橈側入路探查見關節面解剖復位,C臂X線機透視見骨折復位及螺釘位置滿意,再次清理關節腔,縫合切口并加壓包扎。
1.3 術后處理及療效評價指標
術后抬高患肢,石膏外固定腕關節于伸直位;第2天開始患肢主動伸指及抓握功能鍛煉;2周后拆除外固定,開始腕關節主動掌屈、背伸鍛煉;4周后開始橈偏與尺偏鍛煉。待影像學復查證實骨小梁生長通過骨折端后,開始腕關節抗重力鍛煉。
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影像學復查骨折愈合情況。術后12個月時,采用改良Mayo腕關節評分及Herbert和Fisher腕舟骨骨折評價腕關節功能,測量腕關節主動屈、伸及橈偏、尺偏活動度并與健側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Shapro-Wilk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患側與健側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檢驗水準取雙側α=0.05。
2 結果
本組手術時間40~65 min,平均53.5 min;術中出血量5~20 mL,平均11.2 mL。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15個月,平均13.3個月。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現感染、神經血管損傷等并發癥。術后3個月影像學復查示骨折愈合良好、骨折線模糊,6個月均已骨性愈合;隨訪期間未出現螺釘松動等并發癥。術后12個月,患側腕關節均無明顯疼痛;改良Mayo腕關節評分達優27例、良3例;Herbert和Fisher腕舟骨骨折評價達0級27例、1級3例。患側腕關節主動屈、伸、橈偏、尺偏活動度分別達(86.23±1.94)°、(66.60±1.38)°、(21.80±1.63)°、(26.47±1.79)°,但均小于健側 [(87.04±1.82)°、(67.63±1.03)°、(22.94±1.05)°、(27.22±1.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671,P<0.001;t=7.599,P<0.001 ;t=5.233,P<0.001;t=

a. 術前CT;b. 術后3 d CT;c、d. 術后3個月正側位X線片
3 討論
研究表明關節鏡手術能直視下探及骨折斷端、輔助復位,無需剝離周圍組織[3],對周圍血供破壞小,降低了骨折不愈合風險[4]。腕舟骨骨折常伴軟骨剝脫[5],關節鏡下更易發現潛在損傷并同期處理,避免二次手術。本組關節鏡輔助下經皮植釘固定時,均為一次性成功置入導針,影像學復查示螺釘植入位置滿意,避免了傳統徒手植釘誤差、反復植釘導致的螺釘松動以及對神經血管的損傷。本組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術后早期未出現感染、神經血管損傷等并發癥,術后6個月復查時骨折均已骨性愈合。
我們總結關節鏡輔助下空心螺釘固定操作關鍵技術及注意事項包括:① 確定腕舟骨結節觸摸點,選擇螺釘進針位置;② 通過腕舟骨結節鉆入1枚0.8 mm導針,確保關節鏡下骨折復位良好且導針未穿出;③ 0.8 mm導針自舟骨結節保持矢狀位30°、冠狀位45° 進針;④ 術中注意螺釘是否穿出軟骨;⑤ 手術開始時應先行關節鏡探查有無韌帶損傷,必要時可同期處理后再進行骨折手術;⑥ 骨折常致血腫形成,影響關節面觀察,可在3-4入路觀察同時,從4-5入路插入刨刀清理血腫;⑦ 由于腕關節空間有限,射頻消融可能導致水溫升高,應避免連續長時間使用,以減少軟骨和皮膚損傷;⑧ 可采用4~5 kg牽引使關節腔充分張開,但避免過度牽引;⑨ 經3-4入路插入關節鏡時,應沿關節面掌傾角度插入,建議使用注射器針頭多次確認位置及深度;⑩ 若合并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損傷,可同期行關節鏡下部分切除成形術,若符合縫合條件則予以鏡下經尺骨莖突使用超強線穿骨道捆綁縫合;若合并舟月韌帶損傷,行經骨道舟月韌帶重建[6]。
綜上述,關節鏡輔助下空心螺釘固定治療新鮮腕舟骨骨折具有微創優勢,患者關節功能恢復較快,康復時間顯著縮短,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成都京東方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3066)
作者貢獻聲明 杜東鵬:研究設計;羅文婧:研究實施;袁重璽、劉裔陽、顧明浩:數據收集整理及統計分析;栗寶鵬:文章撰寫;趙濤: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
腕舟骨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類型之一。由于腕舟骨血供結構特殊,骨折后愈合困難,易引發關節功能障礙和并發癥[1-2]。保守治療恢復時間較長且效果不穩定;開放手術對腕舟骨血供影響較大,骨折不愈合發生率較高。關節鏡輔助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手術對患者關節功能影響,但是也存在一定挑戰,主要與骨折部位解剖結構復雜、骨折類型多樣以及手術入路困難有關。而且,關節鏡手術存在關節內感染、神經損傷等并發癥,也需要引起重視。2022年5月—2023年2月,我們采用關節鏡輔助下空心螺釘固定治療30例腕舟骨骨折患者,現回顧患者臨床資料,總結治療經驗,以供臨床參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22~64歲,平均44.1歲。左側10例,右側20例。致傷原因:運動傷9例,交通事故傷9例,跌倒傷12例。骨折根據Herbert分型標準為B1型9例、B2型21例,均未合并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及韌帶損傷。受傷至手術時間2~14 d,平均6.0 d。
1.2 手術方法
全身麻醉下,患者取仰臥位,使用上臂氣壓止血帶,前臂置于旋前位,使用牽引架進行懸吊牽引(牽引質量4~5 kg)。常規術野消毒鋪巾,驅血后氣壓止血帶充氣。肘關節屈曲至90°,經腕骨間橈側腕中關節入路及腕背3-4入路、4-5入路檢查腕中關節,腕中關節橈側、尺側入路檢查腕橈關節、下尺橈關節,清除關節腔內積血及碎屑,切除增生滑膜,探查舟骨骨折移位明顯,斷端可見積血、軟骨及骨塊碎屑。于腕中關節橈側入路觀察,平行該入路,用10 mL空針定位、平行舟骨關節面及垂直舟骨骨折線建立單獨輔助入路,經輔助入路清理舟骨骨折斷端,鏡下平行舟骨上表面放置探鉤作為導針進針方向引導,于掌側舟骨結節將0.8 mm導針與水平面成30° 角(矢狀位30°)、向尺側偏斜45°(冠狀位45°),向背側經皮平行探鉤方向經舟骨打入(與舟骨長軸呈對角線);關節鏡于骨折斷端觀察,導針自舟骨掌側經舟骨結節向背側推舟骨,鏡下探鉤調整復位背側骨折塊,直至關節面平整后,將導針完全經3-4入路經皮穿出,換用2.4 mm空心鉆在導針引導下逆向鉆孔,鏡下使用帶刻度的探鉤測量舟骨長軸對角線長度后,導針引導下擰入2.4 mm空心加壓螺釘固定;經腕中關節橈側入路探查見關節面解剖復位,C臂X線機透視見骨折復位及螺釘位置滿意,再次清理關節腔,縫合切口并加壓包扎。
1.3 術后處理及療效評價指標
術后抬高患肢,石膏外固定腕關節于伸直位;第2天開始患肢主動伸指及抓握功能鍛煉;2周后拆除外固定,開始腕關節主動掌屈、背伸鍛煉;4周后開始橈偏與尺偏鍛煉。待影像學復查證實骨小梁生長通過骨折端后,開始腕關節抗重力鍛煉。
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影像學復查骨折愈合情況。術后12個月時,采用改良Mayo腕關節評分及Herbert和Fisher腕舟骨骨折評價腕關節功能,測量腕關節主動屈、伸及橈偏、尺偏活動度并與健側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Shapro-Wilk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患側與健側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檢驗水準取雙側α=0.05。
2 結果
本組手術時間40~65 min,平均53.5 min;術中出血量5~20 mL,平均11.2 mL。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15個月,平均13.3個月。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現感染、神經血管損傷等并發癥。術后3個月影像學復查示骨折愈合良好、骨折線模糊,6個月均已骨性愈合;隨訪期間未出現螺釘松動等并發癥。術后12個月,患側腕關節均無明顯疼痛;改良Mayo腕關節評分達優27例、良3例;Herbert和Fisher腕舟骨骨折評價達0級27例、1級3例。患側腕關節主動屈、伸、橈偏、尺偏活動度分別達(86.23±1.94)°、(66.60±1.38)°、(21.80±1.63)°、(26.47±1.79)°,但均小于健側 [(87.04±1.82)°、(67.63±1.03)°、(22.94±1.05)°、(27.22±1.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671,P<0.001;t=7.599,P<0.001 ;t=5.233,P<0.001;t=

a. 術前CT;b. 術后3 d CT;c、d. 術后3個月正側位X線片
3 討論
研究表明關節鏡手術能直視下探及骨折斷端、輔助復位,無需剝離周圍組織[3],對周圍血供破壞小,降低了骨折不愈合風險[4]。腕舟骨骨折常伴軟骨剝脫[5],關節鏡下更易發現潛在損傷并同期處理,避免二次手術。本組關節鏡輔助下經皮植釘固定時,均為一次性成功置入導針,影像學復查示螺釘植入位置滿意,避免了傳統徒手植釘誤差、反復植釘導致的螺釘松動以及對神經血管的損傷。本組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術后早期未出現感染、神經血管損傷等并發癥,術后6個月復查時骨折均已骨性愈合。
我們總結關節鏡輔助下空心螺釘固定操作關鍵技術及注意事項包括:① 確定腕舟骨結節觸摸點,選擇螺釘進針位置;② 通過腕舟骨結節鉆入1枚0.8 mm導針,確保關節鏡下骨折復位良好且導針未穿出;③ 0.8 mm導針自舟骨結節保持矢狀位30°、冠狀位45° 進針;④ 術中注意螺釘是否穿出軟骨;⑤ 手術開始時應先行關節鏡探查有無韌帶損傷,必要時可同期處理后再進行骨折手術;⑥ 骨折常致血腫形成,影響關節面觀察,可在3-4入路觀察同時,從4-5入路插入刨刀清理血腫;⑦ 由于腕關節空間有限,射頻消融可能導致水溫升高,應避免連續長時間使用,以減少軟骨和皮膚損傷;⑧ 可采用4~5 kg牽引使關節腔充分張開,但避免過度牽引;⑨ 經3-4入路插入關節鏡時,應沿關節面掌傾角度插入,建議使用注射器針頭多次確認位置及深度;⑩ 若合并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損傷,可同期行關節鏡下部分切除成形術,若符合縫合條件則予以鏡下經尺骨莖突使用超強線穿骨道捆綁縫合;若合并舟月韌帶損傷,行經骨道舟月韌帶重建[6]。
綜上述,關節鏡輔助下空心螺釘固定治療新鮮腕舟骨骨折具有微創優勢,患者關節功能恢復較快,康復時間顯著縮短,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成都京東方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3066)
作者貢獻聲明 杜東鵬:研究設計;羅文婧:研究實施;袁重璽、劉裔陽、顧明浩:數據收集整理及統計分析;栗寶鵬:文章撰寫;趙濤: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