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貴港市人民醫院(廣西貴港 537000);
  • 2.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急診科(南寧 53002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學建立并驗證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鐵死亡基因診斷模型。方法 通過基因表達綜合數據庫(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獲取5個AMI基因表達數據,分別為GSE66360、GSE48060、GSE60993、GSE83500、GSE34198。其中GSE66360作為訓練集進行差異分析,對差異基因與鐵死亡基因取交集得到AMI中差異表達的鐵死亡基因,使用Metascape網站進行GO與KEGG富集分析。隨后采用隨機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依據基尼系數打分篩選出具有較高分類性能的關鍵基因,并通過模型組GSE83500構建AMI鐵死亡特征基因的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診斷模型。通過10次五折交叉驗證的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評估模型的性能與泛化能力,3個外部獨立數據集驗證此模型的診斷性能。采用單樣本基因富集分析探索AMI后梗死心肌與正常心肌的免疫細胞浸潤差異,并進行免疫細胞之間及關鍵基因與免疫細胞之間的相關性分析。最后從醫學本體信息檢索平臺篩選出具有通過調節鐵死亡防治AMI的潛在藥物。結果 訓練集中共得到16個差異表達鐵死亡基因,GO富集分析顯示其主要參與細胞對生物刺激和化學應激的反應、白細胞介素17的調節等生物學功能。KEGG富集分析表明這些基因在NOD-like受體信號通路、程序性細胞壞死、利什曼病等途徑顯著富集。使用RF算法篩選4個具有良好分類性能的基因,分別為EPAS1、SLC7A5、FTH1、ZFP36。10次五折交叉驗證的AUC最小值為0.746,最大值為0.906,平均值為0.805。ANN模型的AUC為0.859,3個獨立驗證集的AUC值分別為0.763(GSE48060)、0.673(GSE60993)、0.698(GSE34198)。免疫細胞浸潤發現巨噬細胞、肥大細胞和單核細胞等在AMI后顯著活躍。相關性分析發現4個關鍵基因與活化樹突狀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γδT細胞等具有正相關性。共預測到20種可通過調節鐵死亡防治AMI的潛在西藥,預測的潛在中藥主要為清熱解毒及活血化瘀類藥物。結論 通過生物信息學方法確定的AMI鐵死亡基因具有一定的診斷意義,可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