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所有癌癥中預后最差且患者痛苦程度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EC是中國地區的高發癌種,有較高水平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每年新發病例約占全球的一半[2]。當前早中期EC患者的治療方法通常是手術切除病變食管并進行消化道重建[3-4],術后胃腸道的永久性解剖學改變導致的一系列胃腸道不良反應使患者營養惡化[5]。有數據顯示,高達60%~85%的EC患者存在手術后營養不良[6],主要表現為體重下降[7-8]。營養不良會影響患者長期生存,使患者治療耐受性、免疫功能、肌力、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降低[6,9],增加治療毒性和術后并發癥[10-11],并帶來更高的死亡風險[10,12],約20%的EC患者直接死于營養不良[13]。目前的研究主要通過對EC患者進行評估、風險篩查及營養干預等措施來保持體重。盡管目前EC患者的營養問題受到廣泛關注且進行了諸多干預,但臨床上EC患者的營養狀況仍然不容樂觀,在現有臨床營養支持背景之下,EC患者術后體重的縱向變化特點及影響因素尚不清楚。為探究這一問題,本研究采用縱向研究,深入探討EC患者社會人口學特征、臨床疾病特征和進食行為對其體重的影響,并采用廣義估計方程分析食管癌患者術后6個月內體重變化的影響因素,為臨床醫護人員及時且有針對性地合理指導EC患者每個階段的營養提供思路,幫助患者更好適應術后進食行為的改變,從而更好地維持體重以減少并發癥和改善長期預后及腫瘤結局。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屬于前瞻性縱向研究,采用便利抽樣法,納入2020年12月—2022年2月就診于四川省腫瘤醫院的EC患者。納入標準:(1)組織病理診斷為EC;(2)年齡≥18歲;(3)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參加隨訪;(4)行EC手術治療。排除標準:(1)有精神病史;(2)EC復發或轉移;(3)有其他嚴重疾病。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研究者在廣泛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本專業知識自行設計一般資料調查表,主要包括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等社會人口學資料;食管腫瘤家族史、基礎疾病、新輔助治療、腫瘤部位等臨床疾病資料;是否服用口服營養補充劑(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ONS)、進食類型、進食頻率和進食途徑等進食行為資料。
1.2.2 人體成分分析儀
采用 Inbody S10人體成分分析儀測量食管癌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的人體成分情況,包括體重、全身水分、蛋白質、無機質、體脂肪、骨骼肌、四肢肌肉、軀干肌肉、體重指數和基礎代謝率等。人體成分檢測是使用生物阻抗分析技術確定患者的人體成分組成,是評估營養狀況的重要標準之一,相對于目前傳統的營養評估方法如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測和營養評估量表等更為簡單、安全和無創[14-15]。
1.3 資料收集
對EC患者體重和人體成分的資料收集選取4個時間點:術前(T0)、術后1個月(T1)、術后3個月(T2)、術后6個月(T3)。本研究主要在患者住院期間、出院后、門診隨訪時收集資料。患者住院期間將符合標準的EC患者納入研究,并告知患者及家屬本研究的具體內容、隨訪時間、臨床意義和注意事項等,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采取面對面溝通或微信、電話相結合的形式收集數據。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及百分比描述;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采用單組重復測量設計的樣本量用表,考慮脫落等因素,算得最小樣本量為128例。用廣義估計方程分析一般人口學資料、疾病特征資料、進食行為與EC患者不同時間階段體重和人體成分的變化趨勢,并探究不同時間點體重變化的影響因素。檢驗水準α=0.05。
1.5 倫理審查
本研究已獲四川省腫瘤醫院倫理機構審批,批準號:IIT2022016。
2 結果
2.1 患者的一般資料
共納入130例患者,其中男110例、女20例,年齡42~79(63.33±8.16)歲。納入研究的EC患者以男性(84.6%)和體力勞動者(81.5%)為主;60歲以上患者>60%,文化程度大專以下占比較高(93.8%)。約2/3的EC患者有吸煙史和飲酒史。患者腫瘤部位以中下段為主(88.5%),低、中分化程度的腫瘤居多(87.7%),腫瘤分期為Ⅰ~Ⅱ期患者占60.0%,全腔鏡手術占90.0%,70%的患者術后安置了胃管。術后發生并發癥(吻合口瘺、胸腔積液、肺部感染、心律失常、乳糜胸和呼吸衰竭等)的比例為26.9%,2例行非計劃再次手術,術后首次住院時間>7 d的患者有35例(26.9%);見表1。

2.2 術后進食行為變化情況
EC患者術后進食類型的過渡順序為流質飲食、軟食/半流質到普通飲食。術前僅18.5%的患者因吞咽梗阻只能進食半流質飲食,81.5%的患者依然是普通飲食;術后1個月,3例患者因并發癥拒絕隨訪,47.2%的患者恢復普通飲食;術后3個月有80%的患者進食普通飲食,17.7%的患者進食半流質飲食;術后6個月12.7%的患者未恢復普通飲食;ONS在術前和術后4周使用率都較高,在術后6個月依然有43.7%的患者使用。術前除2例患者有胃腸外補充營養外,其他患者均經口進食。術后1個月有94.5%的患者經口進食,術后3個月全部恢復經口進食。術前46.9%的患者增加進食頻率為4~5次/d,術后進食頻率先增高后降低,在術后6個月84.2%的患者進食頻率仍高于傳統的每日3餐。術后1個月患者進食頻率以5次/d占比最多(53.5%)。術后3個月和6個月,進食頻率多為4次/d,占比分別為56.9%和66.7%;見表2。

2.3 術后體重變化情況
EC患者術后體重呈持續下降趨勢,術后1個月下降速度最快,患者體重平均下降(3.02±2.45)kg,下降百分比5.10%,至術后6個月患者體重下降約9.86%;見表3。


2.4 術后人體成分變化情況
術后6個月內,除蛋白質和無機質在術后6個月時有所上升外,其余各成分指標均在持續下降;見表4。

2.5 術后體重變化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將社會人口學資料(性別、年齡、職業、就業狀態、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吸煙史、飲酒史),疾病特征資料(食管癌家族史、基礎疾病、術前新輔助治療、腫瘤部位、腫瘤分化程度、腫瘤分期、手術方式、吻合方式、首次術后住院時間、二次手術史、吻合方式、術后是否安置胃管、術后有無并發癥),進食行為(進食類型、進食途徑、進食頻率、是否服用ONS)等作為自變量,體重作為因變量納入廣義估計方程,將協方差矩陣設置為穩健估算量,作業相關矩陣選擇非結構化,標度參數方法選擇最大似然估計值法,探討EC患者術后體重變化的影響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性別、年齡、吸煙史、腫瘤分化程度以及進食頻率對EC術后患者體重有顯著影響;見表5。

3 討論
3.1 體重下降是食管癌患者術后重要的營養問題
EC患者術后營養狀況依然不容樂觀,體重作為最能代表患者營養狀況的指標,在患者術后一定時期內呈持續下降的趨勢。本研究中EC患者在術后1個月內體重平均下降(3.02±2.45)kg,下降百分比5.10%,與既往研究[16]所得出的EC患者在術后體重普遍下降5%以上的結論相符。術后3個月EC患者體重平均下降(4.60±3.49)kg,下降百分比7.76%,比Kubo等[17]和Ericson等[18]研究中的體重下降程度低。術后6個月內患者體重平均下降(5.84±4.16)kg,下降百分比9.86%,平均下降程度介于既往研究[17,19-22]結果之間,與1篇系統評價[23]中5%~12%的研究結果相符。
3.2 食管癌患者術后體重變化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將可能影響EC患者體重的因素,包括社會人口學特征、臨床疾病特征、部分進食行為等納入廣義估計方程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吸煙史、腫瘤分化程度、進食頻率為體重變化的影響因素。對以上影響因素分別進行討論。
3.2.1 性別
本研究中男性共110例,占總樣本的84.6%,符合EC患者的性別人口特征。本研究結果顯示,與男性相比,女性EC術后患者6個月內的體重下降更明顯(β=?7.703,P=0.001)。女性EC患者年齡普遍偏高,在術后發生腹瀉[24]、傾倒綜合征[25]和反流等進食不良癥狀的可能性更大。有研究[26]指出營養不良更容易出現在女性EC患者。國外學者Martin等[27]發現女性患者與體重減輕風險顯著增加相關,與本研究結果相似。可能是由于女性患者消化道癥狀更多、對待疾病的反應更敏感和進食量更小等因素,導致術后體重減輕比男性更嚴重。故在臨床中應重點關注女性患者的營養相關問題,了解其在每個階段面對的包括心理和生理問題在內的健康問題,幫助其更好地度過體重下降明顯的階段,改善身體狀況和預后。
3.2.2 年齡
本研究中年齡≥60歲患者有86例(66.2%),研究結果顯示,≥60歲患者體重下降程度更顯著(β=?3.657,P=0.010)。Shim等[28]對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嚴重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進行研究,顯示老年患者是術后嚴重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本研究中老年患者體重下降更明顯可能是因為隨年齡的增長,患者各方面生理機能下降,導致其對疾病更不易耐受,高齡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接受程度較年輕人更為緩慢,心理承受度也較低,導致其體重變化更明顯。
3.2.3 吸煙史
本研究中有吸煙史的患者88例(67.7%)。研究結果顯示,無吸煙史的人群體重下降程度更輕(β=4.622,P=0.010)。吸煙是EC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29],但吸煙史對患者預后過程中體重的縱向影響尚不清楚。本研究中有吸煙史的人群體重下降更顯著,可能是前期吸煙引起了患者激素水平變化以及食欲下降,導致術后體重下降更明顯。
3.2.4 腫瘤分化程度
本研究中腫瘤低分化患者有56例(43.1%),高分化患者僅16例(12.3%)。研究結果顯示,與低分化人群相比,高分化人群體重下降程度更輕(β=4.314,P=0.039)。多項國內外研究[30-32]表明腫瘤分化程度是EC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但現有研究中腫瘤分化程度對食管癌患者體重的影響并無明確說明。本研究中腫瘤低分化患者體重下降更明顯可能與低分化的腫瘤往往具有更強的侵襲性和轉移性有關。
3.2.5 進食頻率
本研究中術后6個月84.2%的患者進食頻率仍高于傳統的每日3餐。研究結果顯示,進食頻率越高,體重下降越嚴重(β=?3.400,P=0.008)。進食是一個復雜的生理活動,受多種內外因素的影響[33]。有關進食頻率和體重之間關系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既往研究中進食頻率與體重之間存在正相關、負相關或無相關,這些差異可能是由于進食頻率定義和測量不同或未對潛在的混雜因素進行調整[34]。本研究中進食頻率負向影響體重,可能是因為,一方面,因術后消化道解剖結構改變,EC患者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恢復到正常的進食類型和進食量,雖然進食頻率增加,但是術后并發癥和伴隨的癥狀困擾使得患者單次營養攝入較少。另一方面,使用 ONS的患者較少且未實現術后居家恢復期間目標量專業管理,導致總熱量攝入不高。因此,沒有達到通過增加進食頻率而維持體重的預期效果。希望未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進一步探究進食頻率對體重的影響。
3.2.6 需進一步探討的因素
3.2.6.1 口服營養補充劑
營養補充劑是除了正常食物外經口攝入的特殊醫學用途食品[35],能夠為人體提供多種宏量和微量元素,以彌補日常進食不足[35-36],可提高患者對氨基酸的吸收能力、增加體重以及降低營養不良的風險,是一種方便有效的營養干預方法[37]。研究[38-40]發現ONS使用方便,接近自然進食狀態,患者易于接受,能增加血清蛋白值和體重。多項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顯示,ONS可緩解EC患者放療期間的體重減輕[41],改善患者身體、角色功能和緩解疲勞癥狀[42]。有系統評價[43]也報道ONS能對患者食欲、情緒和整體生活質量產生有益影響,對腫瘤患者體重改善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未顯示出營養補充劑對改善EC患者術后體重下降有積極作用,考慮可能是患者服用的ONS沒有達到目標量,且市面上ONS種類繁多,效果參差不齊,患者缺乏識別能力和專業的進食指導,使得ONS在本研究中的效果并不突出。
3.2.6.2 腫瘤分期
腫瘤分期是營養不良的重要影響因素,分期越晚,患者營養風險越高。楊雪藍等[44]的研究顯示腫瘤分期是影響癌癥患者體重降低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期越高,體重降低越多。對胃癌患者的研究[45]結果證實晚期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高于早期患者,而多項國內研究[46-48]結果顯示,Ⅲ~Ⅳ期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率高于Ⅰ~Ⅱ期患者,分析原因可能是臨床分期高的中晚期患者是處于高代謝、高消耗的狀態,患者治療期間攝入量相對減少,加上飲食結構等改變,營養物質難以滿足腫瘤細胞的需求,故引起體重不可避免地下降,營養不良風險隨之增加。本研究結果中不同腫瘤分期患者體重下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既往對腫瘤這一消耗性疾病的特點略有不符,考慮可能是本研究中納入的患者有60%處于Ⅰ~Ⅱ期,屬于早期階段,且T0~T3時期分別有56.9%、61.4%、45.4%和43.7%的患者服用ONS,可能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患者的熱量消耗,從而使得本研究中腫瘤分期對體重的影響不顯著。
3.3 食管癌患者術后人體成分的縱向變化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EC患者術后6個月內人體成分的大多數指標均呈下降的趨勢,提示EC患者在術后6個月內的營養狀況不容樂觀,與既往研究[49-50]結果相似。雖然EC患者體重和骨骼肌質量的保持是目前EC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但術后營養狀況下降的有效干預措施并未建立[51]。本研究中人體成分中的蛋白質在術后6個月有所恢復,這可能與臨床重視患者蛋白質攝入、健康宣教多為高蛋白飲食有關。
綜上所述,EC患者手術后體重及人體成分均呈緩慢下降的趨勢,患者體重在術后1個月下降速度最快,術后6個月患者體重下降約10%,影響患者術后體重變化的影響因素有女性(β=?7.703,P=0.001)、年齡(β=?3.657,P=0.01)、吸煙史(β=4.622,P=0.01)、腫瘤分化程度(β=4.314,P=0.039)和進食頻率(β=?3.400,P=0.008)。受條件限制,本研究僅調查了EC患者術后不連續的4個時間點的體重和人體成分指標且缺乏相關實驗室指標,未來研究可全面調查EC患者術后各個階段的體重、人體成分,并增加實驗室指標和延長調查時間。后續研究還可在各個階段增加質性訪談,以更好地探究患者術后體重變化過程,進一步完善影響因素探究和制定營養干預方案。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李成香負責數據分析、論文構思和撰寫;羊洋負責研究設計、數據收集和論文審閱;張甜負責數據分析和解讀;謝若男、蔣欣、冷英杰、聶茁苗負責數據分析;王國蓉負責研究設計指導、寫作指導和論文審閱。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所有癌癥中預后最差且患者痛苦程度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EC是中國地區的高發癌種,有較高水平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每年新發病例約占全球的一半[2]。當前早中期EC患者的治療方法通常是手術切除病變食管并進行消化道重建[3-4],術后胃腸道的永久性解剖學改變導致的一系列胃腸道不良反應使患者營養惡化[5]。有數據顯示,高達60%~85%的EC患者存在手術后營養不良[6],主要表現為體重下降[7-8]。營養不良會影響患者長期生存,使患者治療耐受性、免疫功能、肌力、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降低[6,9],增加治療毒性和術后并發癥[10-11],并帶來更高的死亡風險[10,12],約20%的EC患者直接死于營養不良[13]。目前的研究主要通過對EC患者進行評估、風險篩查及營養干預等措施來保持體重。盡管目前EC患者的營養問題受到廣泛關注且進行了諸多干預,但臨床上EC患者的營養狀況仍然不容樂觀,在現有臨床營養支持背景之下,EC患者術后體重的縱向變化特點及影響因素尚不清楚。為探究這一問題,本研究采用縱向研究,深入探討EC患者社會人口學特征、臨床疾病特征和進食行為對其體重的影響,并采用廣義估計方程分析食管癌患者術后6個月內體重變化的影響因素,為臨床醫護人員及時且有針對性地合理指導EC患者每個階段的營養提供思路,幫助患者更好適應術后進食行為的改變,從而更好地維持體重以減少并發癥和改善長期預后及腫瘤結局。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屬于前瞻性縱向研究,采用便利抽樣法,納入2020年12月—2022年2月就診于四川省腫瘤醫院的EC患者。納入標準:(1)組織病理診斷為EC;(2)年齡≥18歲;(3)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參加隨訪;(4)行EC手術治療。排除標準:(1)有精神病史;(2)EC復發或轉移;(3)有其他嚴重疾病。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研究者在廣泛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本專業知識自行設計一般資料調查表,主要包括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等社會人口學資料;食管腫瘤家族史、基礎疾病、新輔助治療、腫瘤部位等臨床疾病資料;是否服用口服營養補充劑(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ONS)、進食類型、進食頻率和進食途徑等進食行為資料。
1.2.2 人體成分分析儀
采用 Inbody S10人體成分分析儀測量食管癌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的人體成分情況,包括體重、全身水分、蛋白質、無機質、體脂肪、骨骼肌、四肢肌肉、軀干肌肉、體重指數和基礎代謝率等。人體成分檢測是使用生物阻抗分析技術確定患者的人體成分組成,是評估營養狀況的重要標準之一,相對于目前傳統的營養評估方法如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測和營養評估量表等更為簡單、安全和無創[14-15]。
1.3 資料收集
對EC患者體重和人體成分的資料收集選取4個時間點:術前(T0)、術后1個月(T1)、術后3個月(T2)、術后6個月(T3)。本研究主要在患者住院期間、出院后、門診隨訪時收集資料。患者住院期間將符合標準的EC患者納入研究,并告知患者及家屬本研究的具體內容、隨訪時間、臨床意義和注意事項等,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采取面對面溝通或微信、電話相結合的形式收集數據。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及百分比描述;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采用單組重復測量設計的樣本量用表,考慮脫落等因素,算得最小樣本量為128例。用廣義估計方程分析一般人口學資料、疾病特征資料、進食行為與EC患者不同時間階段體重和人體成分的變化趨勢,并探究不同時間點體重變化的影響因素。檢驗水準α=0.05。
1.5 倫理審查
本研究已獲四川省腫瘤醫院倫理機構審批,批準號:IIT2022016。
2 結果
2.1 患者的一般資料
共納入130例患者,其中男110例、女20例,年齡42~79(63.33±8.16)歲。納入研究的EC患者以男性(84.6%)和體力勞動者(81.5%)為主;60歲以上患者>60%,文化程度大專以下占比較高(93.8%)。約2/3的EC患者有吸煙史和飲酒史。患者腫瘤部位以中下段為主(88.5%),低、中分化程度的腫瘤居多(87.7%),腫瘤分期為Ⅰ~Ⅱ期患者占60.0%,全腔鏡手術占90.0%,70%的患者術后安置了胃管。術后發生并發癥(吻合口瘺、胸腔積液、肺部感染、心律失常、乳糜胸和呼吸衰竭等)的比例為26.9%,2例行非計劃再次手術,術后首次住院時間>7 d的患者有35例(26.9%);見表1。

2.2 術后進食行為變化情況
EC患者術后進食類型的過渡順序為流質飲食、軟食/半流質到普通飲食。術前僅18.5%的患者因吞咽梗阻只能進食半流質飲食,81.5%的患者依然是普通飲食;術后1個月,3例患者因并發癥拒絕隨訪,47.2%的患者恢復普通飲食;術后3個月有80%的患者進食普通飲食,17.7%的患者進食半流質飲食;術后6個月12.7%的患者未恢復普通飲食;ONS在術前和術后4周使用率都較高,在術后6個月依然有43.7%的患者使用。術前除2例患者有胃腸外補充營養外,其他患者均經口進食。術后1個月有94.5%的患者經口進食,術后3個月全部恢復經口進食。術前46.9%的患者增加進食頻率為4~5次/d,術后進食頻率先增高后降低,在術后6個月84.2%的患者進食頻率仍高于傳統的每日3餐。術后1個月患者進食頻率以5次/d占比最多(53.5%)。術后3個月和6個月,進食頻率多為4次/d,占比分別為56.9%和66.7%;見表2。

2.3 術后體重變化情況
EC患者術后體重呈持續下降趨勢,術后1個月下降速度最快,患者體重平均下降(3.02±2.45)kg,下降百分比5.10%,至術后6個月患者體重下降約9.86%;見表3。


2.4 術后人體成分變化情況
術后6個月內,除蛋白質和無機質在術后6個月時有所上升外,其余各成分指標均在持續下降;見表4。

2.5 術后體重變化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將社會人口學資料(性別、年齡、職業、就業狀態、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吸煙史、飲酒史),疾病特征資料(食管癌家族史、基礎疾病、術前新輔助治療、腫瘤部位、腫瘤分化程度、腫瘤分期、手術方式、吻合方式、首次術后住院時間、二次手術史、吻合方式、術后是否安置胃管、術后有無并發癥),進食行為(進食類型、進食途徑、進食頻率、是否服用ONS)等作為自變量,體重作為因變量納入廣義估計方程,將協方差矩陣設置為穩健估算量,作業相關矩陣選擇非結構化,標度參數方法選擇最大似然估計值法,探討EC患者術后體重變化的影響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性別、年齡、吸煙史、腫瘤分化程度以及進食頻率對EC術后患者體重有顯著影響;見表5。

3 討論
3.1 體重下降是食管癌患者術后重要的營養問題
EC患者術后營養狀況依然不容樂觀,體重作為最能代表患者營養狀況的指標,在患者術后一定時期內呈持續下降的趨勢。本研究中EC患者在術后1個月內體重平均下降(3.02±2.45)kg,下降百分比5.10%,與既往研究[16]所得出的EC患者在術后體重普遍下降5%以上的結論相符。術后3個月EC患者體重平均下降(4.60±3.49)kg,下降百分比7.76%,比Kubo等[17]和Ericson等[18]研究中的體重下降程度低。術后6個月內患者體重平均下降(5.84±4.16)kg,下降百分比9.86%,平均下降程度介于既往研究[17,19-22]結果之間,與1篇系統評價[23]中5%~12%的研究結果相符。
3.2 食管癌患者術后體重變化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將可能影響EC患者體重的因素,包括社會人口學特征、臨床疾病特征、部分進食行為等納入廣義估計方程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吸煙史、腫瘤分化程度、進食頻率為體重變化的影響因素。對以上影響因素分別進行討論。
3.2.1 性別
本研究中男性共110例,占總樣本的84.6%,符合EC患者的性別人口特征。本研究結果顯示,與男性相比,女性EC術后患者6個月內的體重下降更明顯(β=?7.703,P=0.001)。女性EC患者年齡普遍偏高,在術后發生腹瀉[24]、傾倒綜合征[25]和反流等進食不良癥狀的可能性更大。有研究[26]指出營養不良更容易出現在女性EC患者。國外學者Martin等[27]發現女性患者與體重減輕風險顯著增加相關,與本研究結果相似。可能是由于女性患者消化道癥狀更多、對待疾病的反應更敏感和進食量更小等因素,導致術后體重減輕比男性更嚴重。故在臨床中應重點關注女性患者的營養相關問題,了解其在每個階段面對的包括心理和生理問題在內的健康問題,幫助其更好地度過體重下降明顯的階段,改善身體狀況和預后。
3.2.2 年齡
本研究中年齡≥60歲患者有86例(66.2%),研究結果顯示,≥60歲患者體重下降程度更顯著(β=?3.657,P=0.010)。Shim等[28]對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嚴重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進行研究,顯示老年患者是術后嚴重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本研究中老年患者體重下降更明顯可能是因為隨年齡的增長,患者各方面生理機能下降,導致其對疾病更不易耐受,高齡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接受程度較年輕人更為緩慢,心理承受度也較低,導致其體重變化更明顯。
3.2.3 吸煙史
本研究中有吸煙史的患者88例(67.7%)。研究結果顯示,無吸煙史的人群體重下降程度更輕(β=4.622,P=0.010)。吸煙是EC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29],但吸煙史對患者預后過程中體重的縱向影響尚不清楚。本研究中有吸煙史的人群體重下降更顯著,可能是前期吸煙引起了患者激素水平變化以及食欲下降,導致術后體重下降更明顯。
3.2.4 腫瘤分化程度
本研究中腫瘤低分化患者有56例(43.1%),高分化患者僅16例(12.3%)。研究結果顯示,與低分化人群相比,高分化人群體重下降程度更輕(β=4.314,P=0.039)。多項國內外研究[30-32]表明腫瘤分化程度是EC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但現有研究中腫瘤分化程度對食管癌患者體重的影響并無明確說明。本研究中腫瘤低分化患者體重下降更明顯可能與低分化的腫瘤往往具有更強的侵襲性和轉移性有關。
3.2.5 進食頻率
本研究中術后6個月84.2%的患者進食頻率仍高于傳統的每日3餐。研究結果顯示,進食頻率越高,體重下降越嚴重(β=?3.400,P=0.008)。進食是一個復雜的生理活動,受多種內外因素的影響[33]。有關進食頻率和體重之間關系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既往研究中進食頻率與體重之間存在正相關、負相關或無相關,這些差異可能是由于進食頻率定義和測量不同或未對潛在的混雜因素進行調整[34]。本研究中進食頻率負向影響體重,可能是因為,一方面,因術后消化道解剖結構改變,EC患者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恢復到正常的進食類型和進食量,雖然進食頻率增加,但是術后并發癥和伴隨的癥狀困擾使得患者單次營養攝入較少。另一方面,使用 ONS的患者較少且未實現術后居家恢復期間目標量專業管理,導致總熱量攝入不高。因此,沒有達到通過增加進食頻率而維持體重的預期效果。希望未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進一步探究進食頻率對體重的影響。
3.2.6 需進一步探討的因素
3.2.6.1 口服營養補充劑
營養補充劑是除了正常食物外經口攝入的特殊醫學用途食品[35],能夠為人體提供多種宏量和微量元素,以彌補日常進食不足[35-36],可提高患者對氨基酸的吸收能力、增加體重以及降低營養不良的風險,是一種方便有效的營養干預方法[37]。研究[38-40]發現ONS使用方便,接近自然進食狀態,患者易于接受,能增加血清蛋白值和體重。多項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顯示,ONS可緩解EC患者放療期間的體重減輕[41],改善患者身體、角色功能和緩解疲勞癥狀[42]。有系統評價[43]也報道ONS能對患者食欲、情緒和整體生活質量產生有益影響,對腫瘤患者體重改善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未顯示出營養補充劑對改善EC患者術后體重下降有積極作用,考慮可能是患者服用的ONS沒有達到目標量,且市面上ONS種類繁多,效果參差不齊,患者缺乏識別能力和專業的進食指導,使得ONS在本研究中的效果并不突出。
3.2.6.2 腫瘤分期
腫瘤分期是營養不良的重要影響因素,分期越晚,患者營養風險越高。楊雪藍等[44]的研究顯示腫瘤分期是影響癌癥患者體重降低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期越高,體重降低越多。對胃癌患者的研究[45]結果證實晚期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高于早期患者,而多項國內研究[46-48]結果顯示,Ⅲ~Ⅳ期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率高于Ⅰ~Ⅱ期患者,分析原因可能是臨床分期高的中晚期患者是處于高代謝、高消耗的狀態,患者治療期間攝入量相對減少,加上飲食結構等改變,營養物質難以滿足腫瘤細胞的需求,故引起體重不可避免地下降,營養不良風險隨之增加。本研究結果中不同腫瘤分期患者體重下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既往對腫瘤這一消耗性疾病的特點略有不符,考慮可能是本研究中納入的患者有60%處于Ⅰ~Ⅱ期,屬于早期階段,且T0~T3時期分別有56.9%、61.4%、45.4%和43.7%的患者服用ONS,可能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患者的熱量消耗,從而使得本研究中腫瘤分期對體重的影響不顯著。
3.3 食管癌患者術后人體成分的縱向變化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EC患者術后6個月內人體成分的大多數指標均呈下降的趨勢,提示EC患者在術后6個月內的營養狀況不容樂觀,與既往研究[49-50]結果相似。雖然EC患者體重和骨骼肌質量的保持是目前EC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但術后營養狀況下降的有效干預措施并未建立[51]。本研究中人體成分中的蛋白質在術后6個月有所恢復,這可能與臨床重視患者蛋白質攝入、健康宣教多為高蛋白飲食有關。
綜上所述,EC患者手術后體重及人體成分均呈緩慢下降的趨勢,患者體重在術后1個月下降速度最快,術后6個月患者體重下降約10%,影響患者術后體重變化的影響因素有女性(β=?7.703,P=0.001)、年齡(β=?3.657,P=0.01)、吸煙史(β=4.622,P=0.01)、腫瘤分化程度(β=4.314,P=0.039)和進食頻率(β=?3.400,P=0.008)。受條件限制,本研究僅調查了EC患者術后不連續的4個時間點的體重和人體成分指標且缺乏相關實驗室指標,未來研究可全面調查EC患者術后各個階段的體重、人體成分,并增加實驗室指標和延長調查時間。后續研究還可在各個階段增加質性訪談,以更好地探究患者術后體重變化過程,進一步完善影響因素探究和制定營養干預方案。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李成香負責數據分析、論文構思和撰寫;羊洋負責研究設計、數據收集和論文審閱;張甜負責數據分析和解讀;謝若男、蔣欣、冷英杰、聶茁苗負責數據分析;王國蓉負責研究設計指導、寫作指導和論文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