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導致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占癌癥死亡總數的18%,而肺腺癌是肺癌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占比超過50%[1-2]。近年來,得益于肺癌早期篩查及診療技術進步,肺癌死亡率呈下降趨勢[3]。據文獻[4]報道,Ⅰ期肺腺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其中ⅠA期5年生存率更是高達90%以上。但仍有很多與ⅠA期同樣大小的肺腺癌(≤3 cm)出現淋巴結轉移導致TNM分期升高,其5年生存率只有約60%[3-4]。亞肺葉切除及淋巴結采樣已逐漸成為早期肺腺癌的一種可選擇的手術方式[5-6]。明確直徑≤3 cm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有助于術前及術中對淋巴結轉移情況進行判斷,幫助術者決策淋巴結清掃方式。據文獻[7-10]報道,肺腺癌的病理特征與淋巴結轉移存在一定相關性,但相關研究樣本量較少。目前,直徑≤3 cm肺腺癌出現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還不明確。本研究將通過單中心、大樣本、回顧性研究分析直徑≤3 cm肺腺癌淋巴結轉移情況,探索淋巴結轉移相關的危險因素,為臨床治療決策提供幫助。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20—2021年于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胸腔外科行手術治療的腫瘤直徑≤3 cm肺腺癌病例1 879例。納入標準:(1)術前CT評估腫瘤直徑≤3 cm;(2)術后病理診斷為肺腺癌;(3)行肺葉切除、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排除標準:(1)行術前新輔助治療;(2)未進行淋巴結清掃或采樣;(3)肺轉移瘤切除。
1.2 病理資料
患者術前均行胸部CT檢查,由高年資影像科醫生在薄層CT上通過測量腫瘤最大直徑獲得腫瘤直徑數據。術后切除的腫瘤組織標本離體后進行蘇木精/伊紅常規染色制片,由2名病理醫師根據2015年WHO第4版肺腫瘤分類共同做出病理評估,如結果出現差異,則由第3名病理專家進行核準。以占主導地位的肺腺癌病理類型命名病理亞型,并以5%的增量半定量記錄所有病理亞型成分[11]。所有病例的病理分期按照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第8版肺癌TNM分期標準執行。
1.3 統計學分析
數據應用 SPSS 23.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兩組比較的t檢驗;計數及等級資料用率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R×C列聯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預測淋巴結轉移獨立危險因素。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4 倫理審查
本研究已通過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倫理委員會倫理審查,批件號:第K202402-41號。
2 結果
2.1 基線特征
經評估篩選,排除136例未行淋巴結清掃,23例術前行新輔助治療及2例肺轉移瘤切除,納入研究病例1718例,其中男697例、女1 021例,平均年齡(58.89±9.85)歲。女性(59.4%)和非吸煙者(73.0%)占大多數。腫瘤更多位于雙肺上葉(60.0%),其中右肺上葉(35.3%)最多見。1 275例(74.2%)行肺葉切除手術,307例(17.9%)行肺段切除,135(7.9%)進行了楔形切除,共發現淋巴結轉移221例(12.9%);見表1。按病理亞型分型,以腺泡亞型最多見(44.5%),原位腺癌及微浸潤腺癌分別占比10.9%和15.4%,微乳頭亞型最少見,只有6例(0.3%)。

2.2 淋巴結轉移病例的臨床特征
整體來看,淋巴結轉移組中男性比例(15.5% vs. 11.1%,P=0.07)、吸煙比例(15.9% vs.11.7%,P=0.02)、胸膜侵犯率(39.3% vs.10.9%,P<0.001)、脈管侵犯率(79.6% vs. 10.9%,P<0.001)更高。淋巴結轉移組的腫瘤直徑較未轉移組更大[(21.89±5.30)mm vs. (17.93±6.19)mm,P<0.001]。全部452例原位腺癌及微浸潤腺癌均未發現淋巴結轉移,浸潤性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率為17.5%(221/1 266),257例貼壁亞型肺腺癌中僅出現2例淋巴結轉移(0.8%),6例微乳頭亞型中5例(83.3%)存在淋巴結轉移,71例實體亞型中也高達29例(40.8%)出現淋巴結轉移。含腺泡、乳頭、微乳頭及實體成分的病例較不含相關病理成分的病例淋巴結轉移率更高,而貼壁成分存在的病例淋巴結轉移率較低(P<0.001);見表2。

2.3 淋巴結轉移的單因素分析
將不存在淋巴結轉移的452例原位腺癌及微浸潤腺癌排除后,對1 266例浸潤性肺腺癌進行單因素分析發現,腫瘤直徑(P<0.001)、腺泡亞型(P=0.027)、微乳頭亞型(P=0.004)、實體亞型(P<0.001)、胸膜侵犯(P<0.001)、脈管侵犯(P<0.001)是浸潤性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年齡(P=0.003)、貼壁亞型(P<0.001)是浸潤性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的保護因素,而性別(P=0.070)、吸煙史(P=0.227)、乳頭亞型(P=0.389)和粘液亞型(P=0.170)與淋巴結轉移無明顯相關性。對病理成分進行單因素分析發現,腺泡、乳頭、微乳頭及實體成分是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而貼壁成分是淋巴結轉移的保護性因素;見表3。

2.4 浸潤性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的多因素分析
以病理亞型作為病理分類時,多因素分析顯示:腫瘤直徑[OR=2.009,95%CI(1.487,2.716),P<0.001]、微乳頭亞型[OR=13.986,95%CI(1.367,143.091),P=0.026]、實體亞型[OR=1.955,95%CI(1.008,3.792),P=0.047]、脈管侵犯(OR=14.650,95%CI(6.950,30.883),P<0.001]、胸膜侵犯[OR=2.696,95%CI(1.711,4.247),P<0.001]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年齡[OR=0.968,95%CI(0.952,0.985),P<0.001]和貼壁亞型[OR=0.034,95%CI(0.008,0.145),P<0.001]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保護因素。當以病理成分作為病理分類時,多因素分析還發現微乳頭成分[OR=3.511,95%CI(2.302,5.355),P<0.001]、實體成分[OR=2.885,95%CICI(1.931,4.311),P<0.001]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貼壁成分[OR=0.233,95%CI(0.141,0.386),P<0.001]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保護因素;見表4。

3 討論
1995年的臨床試驗奠定了肺葉切除術在早期肺癌治療中的基礎地位,但當時的研究存在諸多時代缺陷[12-13]。隨著肺癌疾病譜的變化,GGO肺腺癌的檢出逐漸增多并成為主要類型,GGO肺腺癌預后明顯好于純實體瘤肺腺癌,這促進了手術方式的變化[14]。JCO0804/WJOG4507L、JCOG1211、JCOG0802/WJOG4607L、CALGB140503等一系列臨床試驗證實了亞肺葉切除治療早期肺腺癌的有效性,但基于患者身體狀況、醫生偏好及手術限制等原因,行亞肺葉切除時更常進行淋巴結采樣甚至不清掃淋巴結[15-18]。我們的研究提示了淋巴結評估的重要性,這些危險因素有助于外科醫生術中評估淋巴結清掃范圍及術中未清掃淋巴結時判斷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風險。
本研究通過較大的樣本量探索了≤3 cm肺腺癌淋巴結轉移情況,發現≤3 cm的肺腺癌仍有12.9%的病例出現淋巴結轉移,而浸潤性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率更是高達17.5%。腫瘤直徑與肺腺癌預后和淋巴結轉移密切相關[19]。本研究中,淋巴結轉移組腫瘤直徑為(21.89±5.30)mm,明顯大于無淋巴結轉移組的(17.93±6.19)mm(P<0.001)。多因素分析顯示腫瘤直徑為淋巴結轉移獨立危險因素。我們進一步分析發現,淋巴結轉移率隨腫瘤直徑增大而增高。在200例直徑≤1 cm肺腺癌中只有5例發現淋巴結轉移(2.5%),852例直徑1~2 cm肺腺癌中有82例淋巴結轉移(9.6%),而664例直徑21~3 cm肺腺癌中發現多達134例淋巴結轉移(20.1%)。本研究進一步證實淋巴結轉移與肺腺癌病理亞型具有相關性,微乳頭和實體亞型淋巴結轉移率最高,腺泡、乳頭和粘液腺癌次之,貼壁亞型極少出現淋巴結轉移,原位腺癌和微浸潤腺癌不出現淋巴結轉移。同時,在155例直徑≤1 cm以貼壁生長為主的肺腺癌中(包括原位腺癌、微浸潤腺癌、貼壁亞型)均未發現淋巴結轉移,而其他直徑≤1 cm浸潤性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率高達11.1%(5/45),這5例淋巴結轉移病例均存在微乳頭/實體成分。提示對于≤1 cm以貼壁生長為主的肺腺癌可能無需行淋巴結清掃。
據文獻[4,20]報道,貼壁亞型預后良好,淋巴結轉移率極低,5年生存率接近于微浸潤腺癌。我們的研究中257例貼壁亞型僅2例(0.8%)出現淋巴結轉移,進一步分析發貼壁亞型中有14例含有微乳頭/實體成分,2例轉移病例均含有實體成分。935例含貼壁成分病例中也僅20例出現淋巴結轉移,其中9例含有微乳頭/實體成分。多因素分析顯示貼壁亞型與貼壁成分均是淋巴結轉移的保護因素。多項研究[7,21]發現微乳頭及實體亞型與淋巴結轉移密切相關,這與我們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中微乳頭亞型較少,只有6例,而含微乳頭成分病例為156例,其中71例(45.5%)出現淋巴結轉移;實體亞型71例而含實體成分病例為182例,其中75例(41.2%)出現淋巴結轉移,多因素分析進一步證實了微乳頭及實體成分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對含微乳頭/實體成分的病例須進行完整的淋巴結清掃以獲得準確的病理分期。
胸膜侵犯與淋巴結轉移的關系還存在爭議[22-24]。我們的研究顯示胸膜侵犯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伴胸膜侵犯的病例有39.3%出現淋巴結轉移,而無胸膜侵犯病例只有10.9%存在淋巴結轉移。伴脈管侵犯的病例淋巴結轉移率高達79.6%,無脈管侵犯病例淋巴結轉移率只有10.9%。無論以病理亞型分組還是病理成分分組,多因素分析其OR值均在10以上,提示脈管侵犯對淋巴結轉移具有強力的預測提示,這與既往研究[25-26]結果相一致。
研究[27]發現年齡和腦轉移可能存在相關性。我們的研究顯示年齡與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相關,年齡是≤3 cm浸潤性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的保護因素,提示年齡較小的病例更易出現淋巴結轉移。但其OR值接近于1,預測效能并不明顯。總體來說,男性患者淋巴結轉移率更高,但排除掉無淋巴結轉移的原位腺癌及微浸潤腺癌后淋巴結轉移率并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這可能與原位腺癌及微浸潤腺癌中女性患者比例更高有關。
綜上所述,腫瘤直徑、微乳頭亞型、實體亞型、微乳頭成分、實體成分、脈管侵犯及胸膜侵犯是≤3 cm浸潤性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年齡、貼壁亞型和貼壁成分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保護因素。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選擇偏倚。部分病例術中行淋巴結采樣,存在淋巴結轉移假陰性可能;研究主要就從病理方面進行研究,沒有納入影像學特征;病理缺乏詳細的病理成分的百分比。本研究結果基于術后病理,術中冰凍對淋巴結轉移的預測準確性還須進一步驗證。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辛少偉、辛向兵負責數據分析及初稿撰寫;趙雅波負責數據采集;文苗苗、江素鑫負責內容指導;熊延路負責論文設計及審校。
肺癌是導致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占癌癥死亡總數的18%,而肺腺癌是肺癌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占比超過50%[1-2]。近年來,得益于肺癌早期篩查及診療技術進步,肺癌死亡率呈下降趨勢[3]。據文獻[4]報道,Ⅰ期肺腺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其中ⅠA期5年生存率更是高達90%以上。但仍有很多與ⅠA期同樣大小的肺腺癌(≤3 cm)出現淋巴結轉移導致TNM分期升高,其5年生存率只有約60%[3-4]。亞肺葉切除及淋巴結采樣已逐漸成為早期肺腺癌的一種可選擇的手術方式[5-6]。明確直徑≤3 cm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有助于術前及術中對淋巴結轉移情況進行判斷,幫助術者決策淋巴結清掃方式。據文獻[7-10]報道,肺腺癌的病理特征與淋巴結轉移存在一定相關性,但相關研究樣本量較少。目前,直徑≤3 cm肺腺癌出現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還不明確。本研究將通過單中心、大樣本、回顧性研究分析直徑≤3 cm肺腺癌淋巴結轉移情況,探索淋巴結轉移相關的危險因素,為臨床治療決策提供幫助。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20—2021年于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胸腔外科行手術治療的腫瘤直徑≤3 cm肺腺癌病例1 879例。納入標準:(1)術前CT評估腫瘤直徑≤3 cm;(2)術后病理診斷為肺腺癌;(3)行肺葉切除、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排除標準:(1)行術前新輔助治療;(2)未進行淋巴結清掃或采樣;(3)肺轉移瘤切除。
1.2 病理資料
患者術前均行胸部CT檢查,由高年資影像科醫生在薄層CT上通過測量腫瘤最大直徑獲得腫瘤直徑數據。術后切除的腫瘤組織標本離體后進行蘇木精/伊紅常規染色制片,由2名病理醫師根據2015年WHO第4版肺腫瘤分類共同做出病理評估,如結果出現差異,則由第3名病理專家進行核準。以占主導地位的肺腺癌病理類型命名病理亞型,并以5%的增量半定量記錄所有病理亞型成分[11]。所有病例的病理分期按照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第8版肺癌TNM分期標準執行。
1.3 統計學分析
數據應用 SPSS 23.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兩組比較的t檢驗;計數及等級資料用率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R×C列聯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預測淋巴結轉移獨立危險因素。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4 倫理審查
本研究已通過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倫理委員會倫理審查,批件號:第K202402-41號。
2 結果
2.1 基線特征
經評估篩選,排除136例未行淋巴結清掃,23例術前行新輔助治療及2例肺轉移瘤切除,納入研究病例1718例,其中男697例、女1 021例,平均年齡(58.89±9.85)歲。女性(59.4%)和非吸煙者(73.0%)占大多數。腫瘤更多位于雙肺上葉(60.0%),其中右肺上葉(35.3%)最多見。1 275例(74.2%)行肺葉切除手術,307例(17.9%)行肺段切除,135(7.9%)進行了楔形切除,共發現淋巴結轉移221例(12.9%);見表1。按病理亞型分型,以腺泡亞型最多見(44.5%),原位腺癌及微浸潤腺癌分別占比10.9%和15.4%,微乳頭亞型最少見,只有6例(0.3%)。

2.2 淋巴結轉移病例的臨床特征
整體來看,淋巴結轉移組中男性比例(15.5% vs. 11.1%,P=0.07)、吸煙比例(15.9% vs.11.7%,P=0.02)、胸膜侵犯率(39.3% vs.10.9%,P<0.001)、脈管侵犯率(79.6% vs. 10.9%,P<0.001)更高。淋巴結轉移組的腫瘤直徑較未轉移組更大[(21.89±5.30)mm vs. (17.93±6.19)mm,P<0.001]。全部452例原位腺癌及微浸潤腺癌均未發現淋巴結轉移,浸潤性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率為17.5%(221/1 266),257例貼壁亞型肺腺癌中僅出現2例淋巴結轉移(0.8%),6例微乳頭亞型中5例(83.3%)存在淋巴結轉移,71例實體亞型中也高達29例(40.8%)出現淋巴結轉移。含腺泡、乳頭、微乳頭及實體成分的病例較不含相關病理成分的病例淋巴結轉移率更高,而貼壁成分存在的病例淋巴結轉移率較低(P<0.001);見表2。

2.3 淋巴結轉移的單因素分析
將不存在淋巴結轉移的452例原位腺癌及微浸潤腺癌排除后,對1 266例浸潤性肺腺癌進行單因素分析發現,腫瘤直徑(P<0.001)、腺泡亞型(P=0.027)、微乳頭亞型(P=0.004)、實體亞型(P<0.001)、胸膜侵犯(P<0.001)、脈管侵犯(P<0.001)是浸潤性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年齡(P=0.003)、貼壁亞型(P<0.001)是浸潤性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的保護因素,而性別(P=0.070)、吸煙史(P=0.227)、乳頭亞型(P=0.389)和粘液亞型(P=0.170)與淋巴結轉移無明顯相關性。對病理成分進行單因素分析發現,腺泡、乳頭、微乳頭及實體成分是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而貼壁成分是淋巴結轉移的保護性因素;見表3。

2.4 浸潤性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的多因素分析
以病理亞型作為病理分類時,多因素分析顯示:腫瘤直徑[OR=2.009,95%CI(1.487,2.716),P<0.001]、微乳頭亞型[OR=13.986,95%CI(1.367,143.091),P=0.026]、實體亞型[OR=1.955,95%CI(1.008,3.792),P=0.047]、脈管侵犯(OR=14.650,95%CI(6.950,30.883),P<0.001]、胸膜侵犯[OR=2.696,95%CI(1.711,4.247),P<0.001]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年齡[OR=0.968,95%CI(0.952,0.985),P<0.001]和貼壁亞型[OR=0.034,95%CI(0.008,0.145),P<0.001]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保護因素。當以病理成分作為病理分類時,多因素分析還發現微乳頭成分[OR=3.511,95%CI(2.302,5.355),P<0.001]、實體成分[OR=2.885,95%CICI(1.931,4.311),P<0.001]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貼壁成分[OR=0.233,95%CI(0.141,0.386),P<0.001]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保護因素;見表4。

3 討論
1995年的臨床試驗奠定了肺葉切除術在早期肺癌治療中的基礎地位,但當時的研究存在諸多時代缺陷[12-13]。隨著肺癌疾病譜的變化,GGO肺腺癌的檢出逐漸增多并成為主要類型,GGO肺腺癌預后明顯好于純實體瘤肺腺癌,這促進了手術方式的變化[14]。JCO0804/WJOG4507L、JCOG1211、JCOG0802/WJOG4607L、CALGB140503等一系列臨床試驗證實了亞肺葉切除治療早期肺腺癌的有效性,但基于患者身體狀況、醫生偏好及手術限制等原因,行亞肺葉切除時更常進行淋巴結采樣甚至不清掃淋巴結[15-18]。我們的研究提示了淋巴結評估的重要性,這些危險因素有助于外科醫生術中評估淋巴結清掃范圍及術中未清掃淋巴結時判斷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風險。
本研究通過較大的樣本量探索了≤3 cm肺腺癌淋巴結轉移情況,發現≤3 cm的肺腺癌仍有12.9%的病例出現淋巴結轉移,而浸潤性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率更是高達17.5%。腫瘤直徑與肺腺癌預后和淋巴結轉移密切相關[19]。本研究中,淋巴結轉移組腫瘤直徑為(21.89±5.30)mm,明顯大于無淋巴結轉移組的(17.93±6.19)mm(P<0.001)。多因素分析顯示腫瘤直徑為淋巴結轉移獨立危險因素。我們進一步分析發現,淋巴結轉移率隨腫瘤直徑增大而增高。在200例直徑≤1 cm肺腺癌中只有5例發現淋巴結轉移(2.5%),852例直徑1~2 cm肺腺癌中有82例淋巴結轉移(9.6%),而664例直徑21~3 cm肺腺癌中發現多達134例淋巴結轉移(20.1%)。本研究進一步證實淋巴結轉移與肺腺癌病理亞型具有相關性,微乳頭和實體亞型淋巴結轉移率最高,腺泡、乳頭和粘液腺癌次之,貼壁亞型極少出現淋巴結轉移,原位腺癌和微浸潤腺癌不出現淋巴結轉移。同時,在155例直徑≤1 cm以貼壁生長為主的肺腺癌中(包括原位腺癌、微浸潤腺癌、貼壁亞型)均未發現淋巴結轉移,而其他直徑≤1 cm浸潤性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率高達11.1%(5/45),這5例淋巴結轉移病例均存在微乳頭/實體成分。提示對于≤1 cm以貼壁生長為主的肺腺癌可能無需行淋巴結清掃。
據文獻[4,20]報道,貼壁亞型預后良好,淋巴結轉移率極低,5年生存率接近于微浸潤腺癌。我們的研究中257例貼壁亞型僅2例(0.8%)出現淋巴結轉移,進一步分析發貼壁亞型中有14例含有微乳頭/實體成分,2例轉移病例均含有實體成分。935例含貼壁成分病例中也僅20例出現淋巴結轉移,其中9例含有微乳頭/實體成分。多因素分析顯示貼壁亞型與貼壁成分均是淋巴結轉移的保護因素。多項研究[7,21]發現微乳頭及實體亞型與淋巴結轉移密切相關,這與我們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中微乳頭亞型較少,只有6例,而含微乳頭成分病例為156例,其中71例(45.5%)出現淋巴結轉移;實體亞型71例而含實體成分病例為182例,其中75例(41.2%)出現淋巴結轉移,多因素分析進一步證實了微乳頭及實體成分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對含微乳頭/實體成分的病例須進行完整的淋巴結清掃以獲得準確的病理分期。
胸膜侵犯與淋巴結轉移的關系還存在爭議[22-24]。我們的研究顯示胸膜侵犯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伴胸膜侵犯的病例有39.3%出現淋巴結轉移,而無胸膜侵犯病例只有10.9%存在淋巴結轉移。伴脈管侵犯的病例淋巴結轉移率高達79.6%,無脈管侵犯病例淋巴結轉移率只有10.9%。無論以病理亞型分組還是病理成分分組,多因素分析其OR值均在10以上,提示脈管侵犯對淋巴結轉移具有強力的預測提示,這與既往研究[25-26]結果相一致。
研究[27]發現年齡和腦轉移可能存在相關性。我們的研究顯示年齡與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相關,年齡是≤3 cm浸潤性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的保護因素,提示年齡較小的病例更易出現淋巴結轉移。但其OR值接近于1,預測效能并不明顯。總體來說,男性患者淋巴結轉移率更高,但排除掉無淋巴結轉移的原位腺癌及微浸潤腺癌后淋巴結轉移率并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這可能與原位腺癌及微浸潤腺癌中女性患者比例更高有關。
綜上所述,腫瘤直徑、微乳頭亞型、實體亞型、微乳頭成分、實體成分、脈管侵犯及胸膜侵犯是≤3 cm浸潤性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年齡、貼壁亞型和貼壁成分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保護因素。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選擇偏倚。部分病例術中行淋巴結采樣,存在淋巴結轉移假陰性可能;研究主要就從病理方面進行研究,沒有納入影像學特征;病理缺乏詳細的病理成分的百分比。本研究結果基于術后病理,術中冰凍對淋巴結轉移的預測準確性還須進一步驗證。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辛少偉、辛向兵負責數據分析及初稿撰寫;趙雅波負責數據采集;文苗苗、江素鑫負責內容指導;熊延路負責論文設計及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