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世界及我國疾病負擔嚴重的高發癌種,威脅著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1-2]。在早期的肺癌治療研究中,醫護主要關注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和術后并發癥等傳統結局指標[3],而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個人感受并未引起足夠重視。患者報告結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是指患者在沒有任何人員解釋情況下,對自身健康狀況、功能狀態及治療感受的報告[4]。近年來,基于PRO的管理模式越來越被認為是在臨床實踐“以患者為中心”醫療照護的最佳模式[5-6]。肺癌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常常遭受身體和情緒的雙重打擊,包括疼痛、惡心、嘔吐、疲乏、焦慮和抑郁等癥狀[5]。這些癥狀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可能影響治療效果。因此,PRO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使用PRO測評工具,醫務人員能夠更準確地評估患者的整體狀況,并據此調整治療方案。近年來,在肺癌治療領域,PRO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并逐漸成為臨床研究和患者管理的重要工具[3]。目前,基于PRO的肺癌患者管理尚處于探索階段[7],因此本研究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對2024年以前所有肺癌PRO以及管理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明確研究的熱點和趨勢,以期為后期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研究相關中文文獻數量極少不滿足分析標準。為保證研究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PubMed和Scopus數據庫為文獻數據來源。檢索時間設定為各文獻建庫時間至2023年12月31日,文獻類型限定為研究論文和綜述。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中確定檢索主題為“lung cancer” AN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AND “management”,獲得367篇文獻;在PubMed數據庫中以“((lung cancer[Title/Abstract]) AN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Title/Abstract])) AND (management[Title/Abstract])”為檢索式,獲得33篇文獻;在Scopus數據庫中以“TITLE-ABS-KEY (“lung cancer” AN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AND “management”)”為檢索式,獲得306篇文獻。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基于PRO的肺癌管理的英文文獻;(2)文獻類型為研究論文、綜述論文。排除標準:重復的文章。按照上述納入和排除標準對文獻進行篩選,共納入研究的文獻數量為479篇。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文獻進行分析。采用CiteSpace 6.2.R4軟件對文獻發文機構共現、作者共現、國家或地區共現、文獻共被引、關鍵詞共現、關鍵詞聚類、突現詞和時間線進行可視化分析[8],時間設定為第一篇發表文獻年(1998年)至2023年12月31日,關聯強度為cosine,時間切片值設定為1年,每個切片閾值Top N設為50,即提取每個時間切片的50篇被引次數最高的文獻中的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9];節點篩選方式g-index k值設定為默認值25,根據研究內容節點先后選擇“發文機構”、“被引文獻”、“國家/地區”、“作者”和“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圖譜中節點大小在發文機構、國家、作者共現網絡中表示文章數量的多少,在關鍵詞中表示該詞的出現頻次;顏色深淺表示該節點出現的時間;節點連線表示兩節點存在共現關系,即合作關系,且連線粗細表示共現強度[10]。中心性用來衡量某個節點在其網絡中的重要性和與其他節點之間聯系的密切程度[11]。在圖譜中,節點越大表示該點發表文獻越多,連線越多表示兩節點之間存在合作的關系越多,圖譜密度越大則表示節點間合作關系越緊密[12]。
2 結果
2.1 發文年度趨勢
對1998—2023年“肺癌患者報告結局、管理”納入文獻的年發文量進行統計分析,了解其發展歷程和現狀。結果顯示2015年前,該領域的研究成果較少,期間最高年發文量不足20篇,2015年以前總發文量共占本研究納入總發文量的13.36%。2015—2023年發文量呈現遞增趨勢,于2023年達到頂峰,發文量為66篇,占本研究納入總發文量的13.78%,2018年與2021年發文量有小幅度降低,2020年的發文量較之前年份呈明顯遞增(圖1)。

2.2 期刊發文量和期刊共被引分析
對479篇文獻進行發文期刊分布分析。其中發文量最多的期刊為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共發表40篇(8.35%)。其次為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雜志共發表32篇(6.68%)。排名前10位的發文期刊主要涉及腫瘤學、護理學、管理等學科(見表1)。共被引排名前10的期刊中,第一為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被引頻次為234,影響因子為45.4,排名前10位的被引用期刊也主要涉及腫瘤學、護理學、管理學和生活質量相關學科(表2)。


2.3 國家地區合作共現分析
結果顯示,美國發文量最多(256篇),前十除中國以外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網絡節點的大小反映該國家對該領域的貢獻大小,連接線代表國家間存在合作關系,中心性大于0.1的節點表示處于核心,是連接不同領域的關鍵樞紐[13]。從中心性來看,美國(0.46)、中國(0.37)、英國(0.12)、瑞典(0.12)、澳大利亞(0.11)與其他國家相互合作密切,表明其研究成果更受到其他國家認可(表3)。中國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典、日本、瑞士等多國家都存在著合作關系。

2.4 研究機構合作共現分析
運用CiteSpace軟件對文獻研究機構進行分析,最終得到節點數為381,連線數為1511,密度為0.0209的機構共現圖譜(圖2)。發文數量前10的機構均來自北美洲,且累計發文量238篇,占總研究納入文獻的49.69%(表4)。發文量第一的機構是丹娜-法伯癌癥研究所(32篇),第二、三分別是哈佛大學(31篇)和德克薩斯大學系統(30篇)。從中心性看,加州大學系統(0.12)研究機構與其他機構合作緊密。與丹娜-法伯癌癥研究所、哈佛大學、梅奧診所和杜克大學等多家海外研究機構均有合作關系。國內以重慶醫科大學為首(14篇),與國外的德克薩斯大學系統、UTMD安德森癌癥中心、利茲大學和國內的電子科技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和四川大學存在合作關系。


2.5 發文作者的共現分析
發文作者合作共現結果顯示,國內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較為緊密。發文數量較多的前10中,有7位為中國作者,均屬于重慶醫科大學石丘玲和四川省腫瘤醫院李強的研究團隊,其他三位作者分別來是來自美國UT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Cleeland, Charles S、Wang, Xin Shelly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Basch, Ethan(表5)。

2.6 關鍵詞的共現分析
研究熱點是某一時間段被大量同領域研究者共同關注的,而關鍵詞是對研究主題和核心內容的高度概括[14]。按照關鍵詞的頻次進行排序,共提取出前20位出現頻次≥37次的關鍵詞(見表6)。其中“肺癌(lung cancer)”一詞出現頻次272次排列第一;“生活質量 (quality of life)”和“患者報告結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出現頻次分別為234和202次。“人類(human)”、“文章(article)”、“男性(male)”、“女性(female)”、“年老(aged)”、“結局(outcome)”、“化療 (chemotherapy)”、“大型臨床研究(major clinical study)”、“中年(middle aged)”、“癌癥患者(cancer patient)”、“姑息關懷(palliative care)”、“疲乏(fatigue)”、“疼痛(pain)”等關鍵詞節點較大,代表這些關鍵詞受關注度較高。

2.7 突現詞分析
關鍵詞突現指某一時段關鍵詞引用量有較大變化的情況,用以發現某一個關鍵詞的衰落或興起[15]。運用CiteSpace軟件對關鍵詞進行突現分析,設定γ值為0.7,突現時間的最小單位設定為2年,得到前29位的突現關鍵詞。2001年“溝通(communication)”是出現最早且持續時間最長的突現詞;Strength表示詞的突現強度,其中前八位為“priority journal(2013~2019)”、“procedures(2015~2020)”、“quality improvement(2017~2018)”、“self report(2013~2016)”、“clinical trials(2013~2018)”、“outcome assessment(2014~2015)”、“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2017~2018)”和“cancer survivor(2014~2016)”。說明在2024年以前“優先期刊”、“程序”、“質量改進”、“自我報告”、“臨床試驗”、“結果評估”、“組織與管理”、“癌癥幸存者”是研究熱點。表明研究者們基于既往高水平研究和臨床試驗,開始設計、優化和管理PRO數據采集和分析流程。2021年出現的“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體育活動(physical activity)”、“鍛煉(exercise)”、“嘔吐(vomiting)”、“生存(survival)”六個詞突現時間持續至今,為當前研究熱點詞,說明更多研究者開始關注患者治療后的身體活動情況、癥狀管理、以及延長患者生存期方面的研究,通過前瞻性研究設計能夠建立更可信的實證基礎,進一步支持之后臨床實踐研究(圖3)。

2.8 聚類圖譜分析
運用CiteSpace軟件將關鍵詞采用對數似然比(LLR)提取各個聚類的主題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基于PRO的肺癌患者管理相關研究的關鍵詞被聚成12類,其聚類平均模塊值(Q值)=0.4712(>0.300),聚類平均輪廓值(S值)=0.8222(>0.700),說明該聚類圖譜結構顯著,聚類結果令人信服[16]。關鍵詞聚類類別為“回顧(review)”(#0)和“專題的多中心研究(multicenter studies as topic)”(#4)側重研究方法與類型的研究。聚類為“鍛煉(exercise)”(#1)、“阿法替尼(Afatinib)”(#3)、“順鉑(Cisplatin)”(#5)和“椎體成形術(vertebroplasty)”(#11)側重治療與干預措施的研究。聚類為“疲乏(fatigue)”(#2)、“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6),“患者報告結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7)和“結局(outcome)”(#9)側重癥狀與治療結局的研究(圖4)。

2.9 時間線圖分析
運用CiteSpace軟件進行聚類時間線分析展現關鍵詞的演進態勢。結果顯示,從文獻建庫年至今,含有“lung cancer”和“survival”關鍵詞的相關研究出現時間最早,對應的聚類為“quality of life”和“management”。2000年出現以“management”、“chemotherapy”和“clinical trials”以及“cancer pain”這4個受關注較高的關鍵詞,聚類分別為“management”和“cisplatin”以及“review”;2005年前后出現“quality of life”、“cancer survival”和“human”以及“advanced cancer”四個關注度較高的關鍵詞,聚類類別分別為“quality of life”、“review”、“cisplatin”;2010年前后出現以“article”、“adult”、“aged”、“fatigue”、“depression”、“controlled study”、“middle age”、“symptom management”、“patient-reported outcome”以及“questionnaire”十一個關注度較高的關鍵詞,聚類類別分別為“review”、“exercise”、“patient-reported outcomes”;2023年出現了“household income”、“financial stress”、“vomiting”、“first line treatment”、“hospitalization”、“emergency care”等關鍵詞值得繼續關注(圖5)。

3 討論
3.1 肺癌PRO管理相關文獻特征分析
年發文量及分布趨勢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某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發展方向。研究結果顯示,近二十五年肺癌PRO相關研究呈現前期發展緩慢后期發展迅猛的特點。美國發文數量明顯高于其他國家,美國和中國的中介性得分都遠高于其他國家,說明美國和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更廣泛地被其他國家認可。重慶醫科大學石丘玲教授團隊發文量最多,現主要關注PRO在肺癌手術和藥物警戒[17]中的研究。從發文機構統計,肺癌PRO管理發文量前10位的研究機構中,節點之間較為松散,表明各機構之間合作不夠緊密,后期可以嘗試更多院校機構、國家地區的合作,發揮各自優勢,進一步提高研究的質量。在關鍵詞頻次分析中,“quality of life”、“patient reported outcome”、“management”、“male”、“female”、“aged”、“middle aged”、“major clinical study”占比較多,也呈上升趨勢,表明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結局管理、大型臨床研究以及性別、年齡等影響因素的研究引發學者的廣泛關注。近年來,PRO在肺癌領域的應用逐漸增多。既往研究顯示PRO常用于肺癌患者的癥狀監測管理和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通過個體化隨訪策略指導改善患者診療或者聯合加速康復外科理念[18],能夠及早發現不良癥狀并進行癥狀管理,加速患者術后康復進程,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和總體生存率。與此同時,PRO在患者醫療保健管理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我國目前基于PRO的肺癌患者管理還處于探索層面,且層次低,范圍小,多數研究仍停留在調查患者的生活質量或癥狀層面,缺乏多中心大范圍的高質量研究[19]。未來對肺癌患者的管理可以依據PRO指導干預,專業人員建立基于PRO系統的健康信息庫等,制定包含PRO在內的詳細患者管理計劃,同時評估時間、成本、人力資源和適用范圍等。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既要重視PRO的價值和重要性,也應重點加強對PRO測量工具的開發和臨床應用研究。
3.2 肺癌PRO研究的發展趨勢與進展
研究結果顯示,從關鍵詞共現分析和突現詞分析來看,“患者報告結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鍛煉(exercise)”是肺癌PRO的研究熱點和重點。聚類圖譜表明,研究熱點正在向干預措施、患者癥狀反應和疾病預后結果靠近。同時關鍵詞的時間線圖結果補充表明“疲乏(fatigue)”和“專題的多中心研究(multicenter studies as topic)”逐漸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2001年“溝通(communication)”一詞開始突現,是出現最早且持續時間最久的關鍵詞,這說明研究者們逐步認識到溝通是在患者治療和管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2007年突現出“結果評估(outcome assessment)”一詞,隨后在2013年和2016年,分別出現“自我報告(self report)”和“患者報告的結果測量(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兩個關鍵詞,這標志著研究熱點從客觀的量化方法轉向了更注重患者主觀感受的量化研究工具[20]。同時,這些方法也有助于促進醫患之間的溝通和信任,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提升醫療團隊的合作程度[21]。2021年出現關鍵詞“體育活動(physical activity)”和“鍛煉(exercise)”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強調運動在肺癌患者管理中的重要性,已有研究表明接受康復運動對緩解不良癥狀和延長生存期存在積極作用[22-23]。
3.3 癥狀管理在肺癌患者治療與康復中具有重要作用
從2001年的“管理(management)”到2016年的“癥狀管理(symptom management)”,表現出學者對肺癌治療管理深入細致的探索和對癥狀管理的關注。同時也表明管理在肺癌患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2010年“患者報告結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首次成為關鍵詞,同期“疲乏(fatigue)”、“疼痛(pain)”、“可靠性(reliability)”和“有效性(validity)”也被突出關注,之后“患者護理(patient care)”、“質量改進(quality improvement)”、“生存者(survivors)”和“心理學(psychology)”等關鍵詞的出現,展現出學者對肺癌癥狀管理及患者生命質量提升的持續關注,有更多的學者認識到PRO對肺癌癥狀管理產生的積極影響。此外,研究內容還可以擴展到關注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通過一定干預措施提升患者的身心健康狀態[24]。PRO在肺癌治療中的應用不僅是優化肺癌管理和監測過程,而且可以提高醫患溝通效率,改善治療后患者的生命質量。有研究表明基于PRO的癥狀管理模式,可減輕肺癌患者出院后4周內的癥狀并降低其并發癥發生率[25]。從“被動管理”到“主動管理”,從“住院管理”到“住院+出院的全過程管理”[26],以醫生與護理人員共同介入為佳,重視患者體驗與感受,提高患者生命質量。但是,目前的信息化平臺還不夠智能,需要進一步研發出更智能、更科學、更高效的數據平臺。國外已有研究表明通過移動設備平臺的應用程序來記錄圍手術期PRO結果和患者滿意度情況能夠共同促進患者和醫護人員參與圍手術期的護理,可以明顯降低患者術后疼痛水平和焦慮得分[26]。平臺將來還可以在乳腺癌、胃癌、食管癌等其它腫瘤疾病中推廣,并在更多地區、更多機構,惠及更多患者[27]。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文獻計量學分析,全面直觀地揭示了2024年以前全球基于PRO的肺癌患者管理的研究現狀、熱點及未來趨勢。研究發現,該主題相關的研究正逐漸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關注,發文量呈現穩定上升趨勢,肺癌PRO以及管理逐漸引起專家學者的關注。研究發現當前熱點研究主題包括“前瞻性研究”、“體育活動”、“鍛煉”、“嘔吐”、“生存”等方面。當前我國基于PRO的肺癌患者癥狀管理及相關內容的研究起步較晚,國內僅有四川省腫瘤醫院的李強團隊進行了隨機對照試驗[28]。且國內合作較為稀松,僅有重慶醫科大學石丘玲教授與四川省腫瘤醫院戴維團隊進行深度合作,也預示肺癌PRO領域需要更多團隊參與,產出基于中國國情和肺癌疾病譜的高質量研究成果。總體而言我國在該領域發文數量不足,研究團隊較少,研究基礎還相對薄弱。在研究熱點及趨勢方面,研究熱點詞具有一定局限性,雖然開始關注到肺癌PRO對患者生命質量的優化作用,但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探究。預期未來將有更多國內研究者結合臨床需要進行基于PRO的肺癌患者管理研究,能夠建立專業化的實施團隊,設計符合我國國情的患者管理方案,更加關注患者預后情況,以減輕患者預后負擔和改善患者的預后體驗。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盧羿同、孫雨馨進行數據收集、分析和論文撰寫;孟繁茂、張國超、車云、任娜負責提供軟件支持和指導;趙亮、張國超負責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孫鑫,田雨負責研究設計、論文修改和論文審閱。
肺癌是世界及我國疾病負擔嚴重的高發癌種,威脅著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1-2]。在早期的肺癌治療研究中,醫護主要關注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和術后并發癥等傳統結局指標[3],而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個人感受并未引起足夠重視。患者報告結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是指患者在沒有任何人員解釋情況下,對自身健康狀況、功能狀態及治療感受的報告[4]。近年來,基于PRO的管理模式越來越被認為是在臨床實踐“以患者為中心”醫療照護的最佳模式[5-6]。肺癌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常常遭受身體和情緒的雙重打擊,包括疼痛、惡心、嘔吐、疲乏、焦慮和抑郁等癥狀[5]。這些癥狀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可能影響治療效果。因此,PRO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使用PRO測評工具,醫務人員能夠更準確地評估患者的整體狀況,并據此調整治療方案。近年來,在肺癌治療領域,PRO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并逐漸成為臨床研究和患者管理的重要工具[3]。目前,基于PRO的肺癌患者管理尚處于探索階段[7],因此本研究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對2024年以前所有肺癌PRO以及管理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明確研究的熱點和趨勢,以期為后期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研究相關中文文獻數量極少不滿足分析標準。為保證研究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PubMed和Scopus數據庫為文獻數據來源。檢索時間設定為各文獻建庫時間至2023年12月31日,文獻類型限定為研究論文和綜述。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中確定檢索主題為“lung cancer” AN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AND “management”,獲得367篇文獻;在PubMed數據庫中以“((lung cancer[Title/Abstract]) AN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Title/Abstract])) AND (management[Title/Abstract])”為檢索式,獲得33篇文獻;在Scopus數據庫中以“TITLE-ABS-KEY (“lung cancer” AN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AND “management”)”為檢索式,獲得306篇文獻。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基于PRO的肺癌管理的英文文獻;(2)文獻類型為研究論文、綜述論文。排除標準:重復的文章。按照上述納入和排除標準對文獻進行篩選,共納入研究的文獻數量為479篇。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文獻進行分析。采用CiteSpace 6.2.R4軟件對文獻發文機構共現、作者共現、國家或地區共現、文獻共被引、關鍵詞共現、關鍵詞聚類、突現詞和時間線進行可視化分析[8],時間設定為第一篇發表文獻年(1998年)至2023年12月31日,關聯強度為cosine,時間切片值設定為1年,每個切片閾值Top N設為50,即提取每個時間切片的50篇被引次數最高的文獻中的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9];節點篩選方式g-index k值設定為默認值25,根據研究內容節點先后選擇“發文機構”、“被引文獻”、“國家/地區”、“作者”和“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圖譜中節點大小在發文機構、國家、作者共現網絡中表示文章數量的多少,在關鍵詞中表示該詞的出現頻次;顏色深淺表示該節點出現的時間;節點連線表示兩節點存在共現關系,即合作關系,且連線粗細表示共現強度[10]。中心性用來衡量某個節點在其網絡中的重要性和與其他節點之間聯系的密切程度[11]。在圖譜中,節點越大表示該點發表文獻越多,連線越多表示兩節點之間存在合作的關系越多,圖譜密度越大則表示節點間合作關系越緊密[12]。
2 結果
2.1 發文年度趨勢
對1998—2023年“肺癌患者報告結局、管理”納入文獻的年發文量進行統計分析,了解其發展歷程和現狀。結果顯示2015年前,該領域的研究成果較少,期間最高年發文量不足20篇,2015年以前總發文量共占本研究納入總發文量的13.36%。2015—2023年發文量呈現遞增趨勢,于2023年達到頂峰,發文量為66篇,占本研究納入總發文量的13.78%,2018年與2021年發文量有小幅度降低,2020年的發文量較之前年份呈明顯遞增(圖1)。

2.2 期刊發文量和期刊共被引分析
對479篇文獻進行發文期刊分布分析。其中發文量最多的期刊為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共發表40篇(8.35%)。其次為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雜志共發表32篇(6.68%)。排名前10位的發文期刊主要涉及腫瘤學、護理學、管理等學科(見表1)。共被引排名前10的期刊中,第一為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被引頻次為234,影響因子為45.4,排名前10位的被引用期刊也主要涉及腫瘤學、護理學、管理學和生活質量相關學科(表2)。


2.3 國家地區合作共現分析
結果顯示,美國發文量最多(256篇),前十除中國以外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網絡節點的大小反映該國家對該領域的貢獻大小,連接線代表國家間存在合作關系,中心性大于0.1的節點表示處于核心,是連接不同領域的關鍵樞紐[13]。從中心性來看,美國(0.46)、中國(0.37)、英國(0.12)、瑞典(0.12)、澳大利亞(0.11)與其他國家相互合作密切,表明其研究成果更受到其他國家認可(表3)。中國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典、日本、瑞士等多國家都存在著合作關系。

2.4 研究機構合作共現分析
運用CiteSpace軟件對文獻研究機構進行分析,最終得到節點數為381,連線數為1511,密度為0.0209的機構共現圖譜(圖2)。發文數量前10的機構均來自北美洲,且累計發文量238篇,占總研究納入文獻的49.69%(表4)。發文量第一的機構是丹娜-法伯癌癥研究所(32篇),第二、三分別是哈佛大學(31篇)和德克薩斯大學系統(30篇)。從中心性看,加州大學系統(0.12)研究機構與其他機構合作緊密。與丹娜-法伯癌癥研究所、哈佛大學、梅奧診所和杜克大學等多家海外研究機構均有合作關系。國內以重慶醫科大學為首(14篇),與國外的德克薩斯大學系統、UTMD安德森癌癥中心、利茲大學和國內的電子科技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和四川大學存在合作關系。


2.5 發文作者的共現分析
發文作者合作共現結果顯示,國內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較為緊密。發文數量較多的前10中,有7位為中國作者,均屬于重慶醫科大學石丘玲和四川省腫瘤醫院李強的研究團隊,其他三位作者分別來是來自美國UT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Cleeland, Charles S、Wang, Xin Shelly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Basch, Ethan(表5)。

2.6 關鍵詞的共現分析
研究熱點是某一時間段被大量同領域研究者共同關注的,而關鍵詞是對研究主題和核心內容的高度概括[14]。按照關鍵詞的頻次進行排序,共提取出前20位出現頻次≥37次的關鍵詞(見表6)。其中“肺癌(lung cancer)”一詞出現頻次272次排列第一;“生活質量 (quality of life)”和“患者報告結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出現頻次分別為234和202次。“人類(human)”、“文章(article)”、“男性(male)”、“女性(female)”、“年老(aged)”、“結局(outcome)”、“化療 (chemotherapy)”、“大型臨床研究(major clinical study)”、“中年(middle aged)”、“癌癥患者(cancer patient)”、“姑息關懷(palliative care)”、“疲乏(fatigue)”、“疼痛(pain)”等關鍵詞節點較大,代表這些關鍵詞受關注度較高。

2.7 突現詞分析
關鍵詞突現指某一時段關鍵詞引用量有較大變化的情況,用以發現某一個關鍵詞的衰落或興起[15]。運用CiteSpace軟件對關鍵詞進行突現分析,設定γ值為0.7,突現時間的最小單位設定為2年,得到前29位的突現關鍵詞。2001年“溝通(communication)”是出現最早且持續時間最長的突現詞;Strength表示詞的突現強度,其中前八位為“priority journal(2013~2019)”、“procedures(2015~2020)”、“quality improvement(2017~2018)”、“self report(2013~2016)”、“clinical trials(2013~2018)”、“outcome assessment(2014~2015)”、“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2017~2018)”和“cancer survivor(2014~2016)”。說明在2024年以前“優先期刊”、“程序”、“質量改進”、“自我報告”、“臨床試驗”、“結果評估”、“組織與管理”、“癌癥幸存者”是研究熱點。表明研究者們基于既往高水平研究和臨床試驗,開始設計、優化和管理PRO數據采集和分析流程。2021年出現的“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體育活動(physical activity)”、“鍛煉(exercise)”、“嘔吐(vomiting)”、“生存(survival)”六個詞突現時間持續至今,為當前研究熱點詞,說明更多研究者開始關注患者治療后的身體活動情況、癥狀管理、以及延長患者生存期方面的研究,通過前瞻性研究設計能夠建立更可信的實證基礎,進一步支持之后臨床實踐研究(圖3)。

2.8 聚類圖譜分析
運用CiteSpace軟件將關鍵詞采用對數似然比(LLR)提取各個聚類的主題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基于PRO的肺癌患者管理相關研究的關鍵詞被聚成12類,其聚類平均模塊值(Q值)=0.4712(>0.300),聚類平均輪廓值(S值)=0.8222(>0.700),說明該聚類圖譜結構顯著,聚類結果令人信服[16]。關鍵詞聚類類別為“回顧(review)”(#0)和“專題的多中心研究(multicenter studies as topic)”(#4)側重研究方法與類型的研究。聚類為“鍛煉(exercise)”(#1)、“阿法替尼(Afatinib)”(#3)、“順鉑(Cisplatin)”(#5)和“椎體成形術(vertebroplasty)”(#11)側重治療與干預措施的研究。聚類為“疲乏(fatigue)”(#2)、“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6),“患者報告結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7)和“結局(outcome)”(#9)側重癥狀與治療結局的研究(圖4)。

2.9 時間線圖分析
運用CiteSpace軟件進行聚類時間線分析展現關鍵詞的演進態勢。結果顯示,從文獻建庫年至今,含有“lung cancer”和“survival”關鍵詞的相關研究出現時間最早,對應的聚類為“quality of life”和“management”。2000年出現以“management”、“chemotherapy”和“clinical trials”以及“cancer pain”這4個受關注較高的關鍵詞,聚類分別為“management”和“cisplatin”以及“review”;2005年前后出現“quality of life”、“cancer survival”和“human”以及“advanced cancer”四個關注度較高的關鍵詞,聚類類別分別為“quality of life”、“review”、“cisplatin”;2010年前后出現以“article”、“adult”、“aged”、“fatigue”、“depression”、“controlled study”、“middle age”、“symptom management”、“patient-reported outcome”以及“questionnaire”十一個關注度較高的關鍵詞,聚類類別分別為“review”、“exercise”、“patient-reported outcomes”;2023年出現了“household income”、“financial stress”、“vomiting”、“first line treatment”、“hospitalization”、“emergency care”等關鍵詞值得繼續關注(圖5)。

3 討論
3.1 肺癌PRO管理相關文獻特征分析
年發文量及分布趨勢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某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發展方向。研究結果顯示,近二十五年肺癌PRO相關研究呈現前期發展緩慢后期發展迅猛的特點。美國發文數量明顯高于其他國家,美國和中國的中介性得分都遠高于其他國家,說明美國和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更廣泛地被其他國家認可。重慶醫科大學石丘玲教授團隊發文量最多,現主要關注PRO在肺癌手術和藥物警戒[17]中的研究。從發文機構統計,肺癌PRO管理發文量前10位的研究機構中,節點之間較為松散,表明各機構之間合作不夠緊密,后期可以嘗試更多院校機構、國家地區的合作,發揮各自優勢,進一步提高研究的質量。在關鍵詞頻次分析中,“quality of life”、“patient reported outcome”、“management”、“male”、“female”、“aged”、“middle aged”、“major clinical study”占比較多,也呈上升趨勢,表明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結局管理、大型臨床研究以及性別、年齡等影響因素的研究引發學者的廣泛關注。近年來,PRO在肺癌領域的應用逐漸增多。既往研究顯示PRO常用于肺癌患者的癥狀監測管理和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通過個體化隨訪策略指導改善患者診療或者聯合加速康復外科理念[18],能夠及早發現不良癥狀并進行癥狀管理,加速患者術后康復進程,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和總體生存率。與此同時,PRO在患者醫療保健管理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我國目前基于PRO的肺癌患者管理還處于探索層面,且層次低,范圍小,多數研究仍停留在調查患者的生活質量或癥狀層面,缺乏多中心大范圍的高質量研究[19]。未來對肺癌患者的管理可以依據PRO指導干預,專業人員建立基于PRO系統的健康信息庫等,制定包含PRO在內的詳細患者管理計劃,同時評估時間、成本、人力資源和適用范圍等。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既要重視PRO的價值和重要性,也應重點加強對PRO測量工具的開發和臨床應用研究。
3.2 肺癌PRO研究的發展趨勢與進展
研究結果顯示,從關鍵詞共現分析和突現詞分析來看,“患者報告結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鍛煉(exercise)”是肺癌PRO的研究熱點和重點。聚類圖譜表明,研究熱點正在向干預措施、患者癥狀反應和疾病預后結果靠近。同時關鍵詞的時間線圖結果補充表明“疲乏(fatigue)”和“專題的多中心研究(multicenter studies as topic)”逐漸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2001年“溝通(communication)”一詞開始突現,是出現最早且持續時間最久的關鍵詞,這說明研究者們逐步認識到溝通是在患者治療和管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2007年突現出“結果評估(outcome assessment)”一詞,隨后在2013年和2016年,分別出現“自我報告(self report)”和“患者報告的結果測量(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兩個關鍵詞,這標志著研究熱點從客觀的量化方法轉向了更注重患者主觀感受的量化研究工具[20]。同時,這些方法也有助于促進醫患之間的溝通和信任,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提升醫療團隊的合作程度[21]。2021年出現關鍵詞“體育活動(physical activity)”和“鍛煉(exercise)”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強調運動在肺癌患者管理中的重要性,已有研究表明接受康復運動對緩解不良癥狀和延長生存期存在積極作用[22-23]。
3.3 癥狀管理在肺癌患者治療與康復中具有重要作用
從2001年的“管理(management)”到2016年的“癥狀管理(symptom management)”,表現出學者對肺癌治療管理深入細致的探索和對癥狀管理的關注。同時也表明管理在肺癌患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2010年“患者報告結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首次成為關鍵詞,同期“疲乏(fatigue)”、“疼痛(pain)”、“可靠性(reliability)”和“有效性(validity)”也被突出關注,之后“患者護理(patient care)”、“質量改進(quality improvement)”、“生存者(survivors)”和“心理學(psychology)”等關鍵詞的出現,展現出學者對肺癌癥狀管理及患者生命質量提升的持續關注,有更多的學者認識到PRO對肺癌癥狀管理產生的積極影響。此外,研究內容還可以擴展到關注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通過一定干預措施提升患者的身心健康狀態[24]。PRO在肺癌治療中的應用不僅是優化肺癌管理和監測過程,而且可以提高醫患溝通效率,改善治療后患者的生命質量。有研究表明基于PRO的癥狀管理模式,可減輕肺癌患者出院后4周內的癥狀并降低其并發癥發生率[25]。從“被動管理”到“主動管理”,從“住院管理”到“住院+出院的全過程管理”[26],以醫生與護理人員共同介入為佳,重視患者體驗與感受,提高患者生命質量。但是,目前的信息化平臺還不夠智能,需要進一步研發出更智能、更科學、更高效的數據平臺。國外已有研究表明通過移動設備平臺的應用程序來記錄圍手術期PRO結果和患者滿意度情況能夠共同促進患者和醫護人員參與圍手術期的護理,可以明顯降低患者術后疼痛水平和焦慮得分[26]。平臺將來還可以在乳腺癌、胃癌、食管癌等其它腫瘤疾病中推廣,并在更多地區、更多機構,惠及更多患者[27]。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文獻計量學分析,全面直觀地揭示了2024年以前全球基于PRO的肺癌患者管理的研究現狀、熱點及未來趨勢。研究發現,該主題相關的研究正逐漸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關注,發文量呈現穩定上升趨勢,肺癌PRO以及管理逐漸引起專家學者的關注。研究發現當前熱點研究主題包括“前瞻性研究”、“體育活動”、“鍛煉”、“嘔吐”、“生存”等方面。當前我國基于PRO的肺癌患者癥狀管理及相關內容的研究起步較晚,國內僅有四川省腫瘤醫院的李強團隊進行了隨機對照試驗[28]。且國內合作較為稀松,僅有重慶醫科大學石丘玲教授與四川省腫瘤醫院戴維團隊進行深度合作,也預示肺癌PRO領域需要更多團隊參與,產出基于中國國情和肺癌疾病譜的高質量研究成果。總體而言我國在該領域發文數量不足,研究團隊較少,研究基礎還相對薄弱。在研究熱點及趨勢方面,研究熱點詞具有一定局限性,雖然開始關注到肺癌PRO對患者生命質量的優化作用,但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探究。預期未來將有更多國內研究者結合臨床需要進行基于PRO的肺癌患者管理研究,能夠建立專業化的實施團隊,設計符合我國國情的患者管理方案,更加關注患者預后情況,以減輕患者預后負擔和改善患者的預后體驗。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盧羿同、孫雨馨進行數據收集、分析和論文撰寫;孟繁茂、張國超、車云、任娜負責提供軟件支持和指導;趙亮、張國超負責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孫鑫,田雨負責研究設計、論文修改和論文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