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胸是胸外科常見疾病之一,分為原發性氣胸和繼發性自發性氣胸[1-5]。自發性氣胸發病的病理基礎多為肺大泡破裂,積極行手術治療是主要方法[6]。Levi等[4]在1990年首次使用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療自發性氣胸且療效顯著。隨著胸腔鏡技術的快速發展,現有胸腔鏡手術入路有單孔法、雙孔法、三孔法[7-10]。相比雙孔和三孔法,目前單孔法應用范圍最廣,并且由于患者對于微創方式的要求,單孔胸腔鏡手術(single-port thoracoscopic surgery,SPTS)在胸外科手術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Migliore等[10]在2003年首次使用SPTS治療自發性氣胸。相比于三孔胸腔鏡手術(three-port thoracoscopic surgery,TPTS),SPTS因創傷小、患者耐受性好、術后疼痛輕、手術疤痕較隱蔽等優點倍受推崇[1-2,8-9,11-14]。但SPTS操作難度較大,擁有更多手術經驗的臨床醫生才能勝任(學習曲線相對較長,需要有豐富手術經驗醫生操作)。不同孔數VATS治療氣胸的療效仍存在爭議,因此我們搜集SPTS和TPTS治療氣胸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隊列研究,系統評價SPTS和TPTS治療氣胸的療效及安全性,為臨床應用提供較高級別的循證醫學證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納入和排除標準
1.1.1 研究類型
RCT、隊列研究(前瞻性隊列和回顧性隊列)。
1.1.2 研究對象
明確診斷為自發性氣胸且使用VATS治療的患者,不考慮患者的年齡、性別、國家和人種差別。
1.1.3 干預措施
試驗組采用SPTS,對照組采用TPTS。
1.1.4 結局指標
(1)術中操作時間;(2)出血量;(3)術后住院時間;(4)術后引流時間;(5)術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6)疾病復發;(7)術后并發癥。
1.1.5 排除標準
(1)綜述、書信、文摘、學術講座、病例報告、系統評價;(2)不能獲取全文的文獻;(3)非原始研究與動物研究;(4)僅使用SPTS或TPTS,未對二者療效進行比較的文獻;(5)非中、英文文獻。
1.2 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WanFang、中華醫學會數據庫。采用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檢索,英文檢索詞包括single port、single incision、single tracor、uniportal、three-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pneumothorax等,中文檢索詞包括單孔胸腔鏡、三孔胸腔鏡、氣胸。文獻檢索從數據庫建庫至2024年3月。并對灰色文獻進行檢索,使檢索文獻盡量全面。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由兩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或詢問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專科醫生后,再決定是否納入。兩名研究者獨立提取數據,如有分歧,通過討論解決。提取的資料包括題目、作者、發表年份、患者例數、平均年齡、性別、干預措施的具體細節、結局指標、結果測量數據、關鍵的偏倚風險評價要素。
1.4 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
兩名研究者對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進行獨立評估,并對結果進行交叉核對。采用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15]對隊列研究進行質量評價。采用Cochrane手冊6.0推薦的RCT偏倚風險評估工具RoB2.0對RCT進行偏倚風險評估。
1.5 統計學分析
使用RevMan 5.4.1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連續變量采用標準化平均差異(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為分析統計量,二分類資料變量采用優勢比(odds ratio,OR)。研究間異質性用 RevMan 5.4.1中的Q統計量檢驗,采用I2定量評價,如果數據整合后I2>50%使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異質性來源采用亞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反之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當納入研究≥10篇,采用Egger’s檢驗發表偏倚評估,當P>0.05時表明無明顯發表偏倚,反之則提示可能存在發表偏倚,并采用剪補法校正合并結果。全文書寫遵循PRISMA聲明[16]。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文獻篩選結果
初步檢索共獲得

*:PubMed(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偏倚風險評價結果
在23個RCT[17-39]中,有22個研究[17-35,37-39]報告了具體的隨機方法,而1個研究[36]未清楚說明。只有1個研究[17]報告采用了雙盲方法,而22個研究[18-39]未明確說明。所有的研究都沒有清楚披露分配隱藏的方法,失訪情況也未報道。此外,所有的研究都沒有表現出選擇性報告研究結果,其他任何潛在偏倚的來源也無明確說明;見圖2。45個隊列研究[2,8-9,41-82]的NOS評分為7~8分。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1。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術中操作時間
62項研究[2,8,17-18,20-36,38-39,42-67,69-71,73-82]報道術中操作時間,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SMD=?0.16,95%CI(?0.41,0.09),P=0.21];見表2。

2.3.2 出血量
48項研究[18,20-22,24-36,38-39,47,49-62,64-67,69-74,78-81]報道出血量,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SPTS組出血量更少[SMD=?1.58,95%CI(?1.93,?1.22),P<0.001];見表2。
2.3.3 術后住院時間
62項研究[2,8-9,17-25,27-39,42-61,63-67,69-72,74-80,82]報道術后住院時間,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SPTS組術后住院時間更短[SMD=?1.05,95%CI(?1.29,?0.82),P<0.001];見表2。
2.3.4 術后引流時間
納入研究中,共51項研究[2,9,17-18,20-25,27-31,33-35,38-39,42-47,49-54,56-57,61-64,67,69-70,72-76,78-82]報道術后引流時間,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SPTS組術后引流時間更短[SMD=?0.75,95%CI(?1.00,?0.50),P<0.001];見表2。
2.3.5 術后并發癥
納入研究中,共34項研究[17-18,20-21,24-25,29-35,37,39,41,43-44,49-50,53-54,58,62-64,68,70-72,74,76-77,80]報道術后并發癥,采用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SPTS組術后并發癥更少[OR=0.34,95%CI(0.26,0.45),P<0.001];見表2。
2.3.6 復發數
納入研究中,共有22項研究[8-9,17,19,24,31,33,37,41,43-44,46,50,57-58,63,65,68,76-77,80,82]報道復發數,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SPTS組復發更少[OR=0.48,95%CI(0.32,0.72),P<0.001];見表2。
2.3.7 術后VAS疼痛評分
納入研究中,共33項研究[2,17-18,20,22,28-29,32-34,45,47,50,52,54,57,59-61,63-64,66,68-71,74-77,79-80,82]報道術后24 h VAS評分,12項研究[2,7,20,28,52,59-60,66,70-71,77,82]報道48 h評分,30項研究[2,7,17-18,20,23,26,28-29,32-34,47,50,52,54,56-57,59,63,66,68-71,76-78,82-83]報道72 h VAS評分,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SPTS組術后24、48、72 h VAS評分均更低[SMD=?1.71,95%CI(?2.13,?1.30),P<0.001;SMD=?1.70,95%CI(?2.35,?1.06),P<0.001;SMD=?1.72,95%CI(?2.16,?1.29),P<0.001];見表2。
2.4 亞組分析結果
結局指標中,術中操作時間、出血量、術后引流時間、術后VAS疼痛評分異質性較大,根據研究類型進行亞組分析,未發現異質性來源。亞組分析結果見表2。
2.5 敏感性分析
對I2>50%的Meta合并結果,采用漸進式剔除單個研究的方法行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出血量、術后VAS疼痛評分、術后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中操作時間均無單一研究對合并結果的穩定性產生很大影響,表明Meta分析結果穩定。
2.6 發表偏倚分析
采用漏斗圖進行發表偏倚分析,納入文獻呈對稱且集中分布,表明本研究發表偏倚較小。以術后VAS評分為例繪制漏斗圖見圖3。

VAS:視覺模擬評分
3 討論
自發性氣胸是胸外科常見病之一,手術切除肺大皰是治療自發性氣胸最有效手段。近幾十年來,氣胸的VATS已經逐步取代了傳統開胸手術。與開胸手術相比,常規VATS由于侵犯較小,在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引流時間、出血量、術后疼痛、復發率、并發癥等方面具有更大優勢。TPTS采取1個觀察孔和2個操作孔。隨著胸腔鏡技術及儀器的進步,以及患者對術后美觀要求的提高,SPTS應運而生。SPTS僅使用1個切口(操作孔和觀察孔是同一個孔),與微創理念更加契合,從而減輕患者痛苦。目前,國內外開展的有關SPTS和TPTS對比的研究較少,且多為小樣本量研究。本研究通過對比SPTS和TPTS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引流時間、出血量、術后疼痛、復發率、并發癥,對SPTS和TPTS治療氣胸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進行全面客觀的系統評價。
Meta分析發現,與TPTS比較,SPTS在術中操作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引流時間、出血量、術后疼痛、復發率、并發癥方面更加有優勢。對于術中操作時間,有隊列研究[17,21-22,31-32,35,42,46,48,59-60,62-64,73,77-78,84-86]報道SPTS手術時間更長,而有Meta分析[87-88]報道SPTS和TPTS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由兆磊等[13]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SPTS手術時間更短。這些Meta分析納入研究均較少,也未按照不同研究類型進行亞組分析,本研究納入更多病例,并按照不同研究類型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SPTS比TPTS手術時間更短。術者第一次使用單孔,手術時間較三孔會延長,但經過技術的調整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單孔速度會進一步加快。術中操作時間還與肺大皰位置及術者操作水平有關。對于術后住院時間,有隊列研究[9,24,38,40,76,78,82,89]報道SPTS術后住院時間更長,術后住院時間還與患者個體差異和術后積極配合恢復等有關。Meta分析[13]結果顯示,SPTS和TPTS術后住院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SPTS比TPTS術后住院時間更短,與Yang等[87]和Qin等[88]的Meta分析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提示,單孔較三孔術后恢復更快,更符合快速康復及微創理念。對于術后引流時間,有Meta分析[87-88]顯示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有Meta分析[13]顯示SPTS術后引流時間更短,與本研究結論一致。這表明單孔不會增加由于該技術難度而導致的胸腔內血管損傷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SPTS術后疼痛更輕,與既往研究[13,87-88]結果一致,且本研究納入更多病例并進行不同類型研究的亞組分析,結果更具有說服力。由于三孔比單孔對肋間神經及局部組織損傷更大,更多的殘留神經癥狀,三孔患者術后疼痛較重。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疼痛很難作出準確的客觀評估,并且每個人對于疼痛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導致各項原始研究中疼痛評分相差較大。對于術中出血量,本研究與由兆磊等[13]的Meta分析結論一致,即SPTS術中出血量更少。出血量需要評估患者的血容量和術中整體情況,不同研究中對術中出血量的評估差異較明顯,本研究結論表明單孔術中出血量更少,更加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恢復。對于術后并發癥及復發,本研究發現SPTS組復發及并發癥均比TPTS組更少。
本篇Meta分析的局限性:(1)納入研究的樣本量小,部分研究質量低;(2)隊列研究受試者較多,有些研究描述了匹配和預后,但也可能存在偏倚風險;(3)原始研究之間存在一定異質性;(4)未納入除中、英文外其他語種的文獻。
綜上所述,SPTS治療自發性氣胸的術后引流量、術后住院時間、復發率及并發癥都不會增加[90]。SPTS比TPTS治療自發性氣胸更有優勢,且有效性及安全性有保障,提高了患者舒適性,減輕術后疼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SPTS是治療氣胸安全、有效、可行且簡便的方法。其次,初期開始使用SPTS時可能較TPTS存在較大困難,術者通過不斷實踐積累經驗,很快就能顯現出其獨特優勢,因此SPTS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閔衛潤負責論文設計,實施研究,數據整理與分析,論文撰寫與修改;林兆昊、張金龍、曹煒、李浩篪負責數據整理與分析;賀生亮負責論文審閱與修改;茍云久、董信春負責論文設計。
氣胸是胸外科常見疾病之一,分為原發性氣胸和繼發性自發性氣胸[1-5]。自發性氣胸發病的病理基礎多為肺大泡破裂,積極行手術治療是主要方法[6]。Levi等[4]在1990年首次使用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療自發性氣胸且療效顯著。隨著胸腔鏡技術的快速發展,現有胸腔鏡手術入路有單孔法、雙孔法、三孔法[7-10]。相比雙孔和三孔法,目前單孔法應用范圍最廣,并且由于患者對于微創方式的要求,單孔胸腔鏡手術(single-port thoracoscopic surgery,SPTS)在胸外科手術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Migliore等[10]在2003年首次使用SPTS治療自發性氣胸。相比于三孔胸腔鏡手術(three-port thoracoscopic surgery,TPTS),SPTS因創傷小、患者耐受性好、術后疼痛輕、手術疤痕較隱蔽等優點倍受推崇[1-2,8-9,11-14]。但SPTS操作難度較大,擁有更多手術經驗的臨床醫生才能勝任(學習曲線相對較長,需要有豐富手術經驗醫生操作)。不同孔數VATS治療氣胸的療效仍存在爭議,因此我們搜集SPTS和TPTS治療氣胸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隊列研究,系統評價SPTS和TPTS治療氣胸的療效及安全性,為臨床應用提供較高級別的循證醫學證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納入和排除標準
1.1.1 研究類型
RCT、隊列研究(前瞻性隊列和回顧性隊列)。
1.1.2 研究對象
明確診斷為自發性氣胸且使用VATS治療的患者,不考慮患者的年齡、性別、國家和人種差別。
1.1.3 干預措施
試驗組采用SPTS,對照組采用TPTS。
1.1.4 結局指標
(1)術中操作時間;(2)出血量;(3)術后住院時間;(4)術后引流時間;(5)術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6)疾病復發;(7)術后并發癥。
1.1.5 排除標準
(1)綜述、書信、文摘、學術講座、病例報告、系統評價;(2)不能獲取全文的文獻;(3)非原始研究與動物研究;(4)僅使用SPTS或TPTS,未對二者療效進行比較的文獻;(5)非中、英文文獻。
1.2 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WanFang、中華醫學會數據庫。采用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檢索,英文檢索詞包括single port、single incision、single tracor、uniportal、three-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pneumothorax等,中文檢索詞包括單孔胸腔鏡、三孔胸腔鏡、氣胸。文獻檢索從數據庫建庫至2024年3月。并對灰色文獻進行檢索,使檢索文獻盡量全面。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由兩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或詢問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專科醫生后,再決定是否納入。兩名研究者獨立提取數據,如有分歧,通過討論解決。提取的資料包括題目、作者、發表年份、患者例數、平均年齡、性別、干預措施的具體細節、結局指標、結果測量數據、關鍵的偏倚風險評價要素。
1.4 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
兩名研究者對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進行獨立評估,并對結果進行交叉核對。采用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15]對隊列研究進行質量評價。采用Cochrane手冊6.0推薦的RCT偏倚風險評估工具RoB2.0對RCT進行偏倚風險評估。
1.5 統計學分析
使用RevMan 5.4.1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連續變量采用標準化平均差異(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為分析統計量,二分類資料變量采用優勢比(odds ratio,OR)。研究間異質性用 RevMan 5.4.1中的Q統計量檢驗,采用I2定量評價,如果數據整合后I2>50%使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異質性來源采用亞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反之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當納入研究≥10篇,采用Egger’s檢驗發表偏倚評估,當P>0.05時表明無明顯發表偏倚,反之則提示可能存在發表偏倚,并采用剪補法校正合并結果。全文書寫遵循PRISMA聲明[16]。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文獻篩選結果
初步檢索共獲得

*:PubMed(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偏倚風險評價結果
在23個RCT[17-39]中,有22個研究[17-35,37-39]報告了具體的隨機方法,而1個研究[36]未清楚說明。只有1個研究[17]報告采用了雙盲方法,而22個研究[18-39]未明確說明。所有的研究都沒有清楚披露分配隱藏的方法,失訪情況也未報道。此外,所有的研究都沒有表現出選擇性報告研究結果,其他任何潛在偏倚的來源也無明確說明;見圖2。45個隊列研究[2,8-9,41-82]的NOS評分為7~8分。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1。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術中操作時間
62項研究[2,8,17-18,20-36,38-39,42-67,69-71,73-82]報道術中操作時間,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SMD=?0.16,95%CI(?0.41,0.09),P=0.21];見表2。

2.3.2 出血量
48項研究[18,20-22,24-36,38-39,47,49-62,64-67,69-74,78-81]報道出血量,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SPTS組出血量更少[SMD=?1.58,95%CI(?1.93,?1.22),P<0.001];見表2。
2.3.3 術后住院時間
62項研究[2,8-9,17-25,27-39,42-61,63-67,69-72,74-80,82]報道術后住院時間,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SPTS組術后住院時間更短[SMD=?1.05,95%CI(?1.29,?0.82),P<0.001];見表2。
2.3.4 術后引流時間
納入研究中,共51項研究[2,9,17-18,20-25,27-31,33-35,38-39,42-47,49-54,56-57,61-64,67,69-70,72-76,78-82]報道術后引流時間,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SPTS組術后引流時間更短[SMD=?0.75,95%CI(?1.00,?0.50),P<0.001];見表2。
2.3.5 術后并發癥
納入研究中,共34項研究[17-18,20-21,24-25,29-35,37,39,41,43-44,49-50,53-54,58,62-64,68,70-72,74,76-77,80]報道術后并發癥,采用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SPTS組術后并發癥更少[OR=0.34,95%CI(0.26,0.45),P<0.001];見表2。
2.3.6 復發數
納入研究中,共有22項研究[8-9,17,19,24,31,33,37,41,43-44,46,50,57-58,63,65,68,76-77,80,82]報道復發數,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SPTS組復發更少[OR=0.48,95%CI(0.32,0.72),P<0.001];見表2。
2.3.7 術后VAS疼痛評分
納入研究中,共33項研究[2,17-18,20,22,28-29,32-34,45,47,50,52,54,57,59-61,63-64,66,68-71,74-77,79-80,82]報道術后24 h VAS評分,12項研究[2,7,20,28,52,59-60,66,70-71,77,82]報道48 h評分,30項研究[2,7,17-18,20,23,26,28-29,32-34,47,50,52,54,56-57,59,63,66,68-71,76-78,82-83]報道72 h VAS評分,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SPTS組術后24、48、72 h VAS評分均更低[SMD=?1.71,95%CI(?2.13,?1.30),P<0.001;SMD=?1.70,95%CI(?2.35,?1.06),P<0.001;SMD=?1.72,95%CI(?2.16,?1.29),P<0.001];見表2。
2.4 亞組分析結果
結局指標中,術中操作時間、出血量、術后引流時間、術后VAS疼痛評分異質性較大,根據研究類型進行亞組分析,未發現異質性來源。亞組分析結果見表2。
2.5 敏感性分析
對I2>50%的Meta合并結果,采用漸進式剔除單個研究的方法行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出血量、術后VAS疼痛評分、術后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中操作時間均無單一研究對合并結果的穩定性產生很大影響,表明Meta分析結果穩定。
2.6 發表偏倚分析
采用漏斗圖進行發表偏倚分析,納入文獻呈對稱且集中分布,表明本研究發表偏倚較小。以術后VAS評分為例繪制漏斗圖見圖3。

VAS:視覺模擬評分
3 討論
自發性氣胸是胸外科常見病之一,手術切除肺大皰是治療自發性氣胸最有效手段。近幾十年來,氣胸的VATS已經逐步取代了傳統開胸手術。與開胸手術相比,常規VATS由于侵犯較小,在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引流時間、出血量、術后疼痛、復發率、并發癥等方面具有更大優勢。TPTS采取1個觀察孔和2個操作孔。隨著胸腔鏡技術及儀器的進步,以及患者對術后美觀要求的提高,SPTS應運而生。SPTS僅使用1個切口(操作孔和觀察孔是同一個孔),與微創理念更加契合,從而減輕患者痛苦。目前,國內外開展的有關SPTS和TPTS對比的研究較少,且多為小樣本量研究。本研究通過對比SPTS和TPTS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引流時間、出血量、術后疼痛、復發率、并發癥,對SPTS和TPTS治療氣胸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進行全面客觀的系統評價。
Meta分析發現,與TPTS比較,SPTS在術中操作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引流時間、出血量、術后疼痛、復發率、并發癥方面更加有優勢。對于術中操作時間,有隊列研究[17,21-22,31-32,35,42,46,48,59-60,62-64,73,77-78,84-86]報道SPTS手術時間更長,而有Meta分析[87-88]報道SPTS和TPTS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由兆磊等[13]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SPTS手術時間更短。這些Meta分析納入研究均較少,也未按照不同研究類型進行亞組分析,本研究納入更多病例,并按照不同研究類型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SPTS比TPTS手術時間更短。術者第一次使用單孔,手術時間較三孔會延長,但經過技術的調整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單孔速度會進一步加快。術中操作時間還與肺大皰位置及術者操作水平有關。對于術后住院時間,有隊列研究[9,24,38,40,76,78,82,89]報道SPTS術后住院時間更長,術后住院時間還與患者個體差異和術后積極配合恢復等有關。Meta分析[13]結果顯示,SPTS和TPTS術后住院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SPTS比TPTS術后住院時間更短,與Yang等[87]和Qin等[88]的Meta分析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提示,單孔較三孔術后恢復更快,更符合快速康復及微創理念。對于術后引流時間,有Meta分析[87-88]顯示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有Meta分析[13]顯示SPTS術后引流時間更短,與本研究結論一致。這表明單孔不會增加由于該技術難度而導致的胸腔內血管損傷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SPTS術后疼痛更輕,與既往研究[13,87-88]結果一致,且本研究納入更多病例并進行不同類型研究的亞組分析,結果更具有說服力。由于三孔比單孔對肋間神經及局部組織損傷更大,更多的殘留神經癥狀,三孔患者術后疼痛較重。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疼痛很難作出準確的客觀評估,并且每個人對于疼痛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導致各項原始研究中疼痛評分相差較大。對于術中出血量,本研究與由兆磊等[13]的Meta分析結論一致,即SPTS術中出血量更少。出血量需要評估患者的血容量和術中整體情況,不同研究中對術中出血量的評估差異較明顯,本研究結論表明單孔術中出血量更少,更加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恢復。對于術后并發癥及復發,本研究發現SPTS組復發及并發癥均比TPTS組更少。
本篇Meta分析的局限性:(1)納入研究的樣本量小,部分研究質量低;(2)隊列研究受試者較多,有些研究描述了匹配和預后,但也可能存在偏倚風險;(3)原始研究之間存在一定異質性;(4)未納入除中、英文外其他語種的文獻。
綜上所述,SPTS治療自發性氣胸的術后引流量、術后住院時間、復發率及并發癥都不會增加[90]。SPTS比TPTS治療自發性氣胸更有優勢,且有效性及安全性有保障,提高了患者舒適性,減輕術后疼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SPTS是治療氣胸安全、有效、可行且簡便的方法。其次,初期開始使用SPTS時可能較TPTS存在較大困難,術者通過不斷實踐積累經驗,很快就能顯現出其獨特優勢,因此SPTS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閔衛潤負責論文設計,實施研究,數據整理與分析,論文撰寫與修改;林兆昊、張金龍、曹煒、李浩篪負責數據整理與分析;賀生亮負責論文審閱與修改;茍云久、董信春負責論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