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胸腔鏡下胸交感神經切斷術(endoscopic thoracic sympathictomy/sympathotomy,ETS)是目前國內外治療手汗癥效果最佳的微創手術。其在我國胸外科已廣泛開展,而且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將ETS列為日間手術,但目前國內尚無ETS日間手術醫療質量控制的指南或共識。為此,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手汗癥學組、吳階平醫學基金會交感神經外科專家委員會和福建省海峽醫藥衛生交流協會手汗癥專業委員會組織國內數十位專家,以國內外文獻為主要依據,經反復磋商和充分討論,形成《手汗癥ETS微創技術優化與日間手術質量控制中國專家共識》。旨在為我國胸外科同行手汗癥臨床診療提供參考,以提升其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進而實現規范化質量控制。
由于電視胸腔鏡下胸交感神經切斷術(endoscopic thoracic sympathictomy/sympathotomy,ETS)操作簡易快捷,常被列為日間手術病種[1-3]。但胸外科醫師在手術日進行多臺手術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而且有時手術會持續到深夜,同時他們還需要處理其他日常診療工作。在工作強度必然逐增的情況下,ETS日間手術諸多環節可能被忽略,容易造成手術安全隱患[4]。雖然ETS幾乎無并發癥,但也可能偶發術中出血、術后血氣胸、淋巴管滲漏、臂叢神經損傷以及罕見的永久Horner綜合征、心動過緩、心耐力降低等[5]。此外,當前仍存在手術適應證擴大化及手術操作質量控制不夠規范,導致有的單位ETS手術后極重度代償性多汗(compensatory hyperhidrosis,CH)發生率>5%[6],這是胸外科醫師面臨最大的難題和挑戰。本共識推薦的ETS技術優化不僅是指單純的手術技術操作改進,還包括手汗癥定義與分級、ETS定義、手術適應證選擇、術前告知、手術及麻醉精要、日間手術管理等一系列實施精準的質量控制,為ETS日間手術的推廣應用、進一步降低CH發生率、提高患者手術滿意度提供安全保障。
1 方法與證據
檢索 PubMed、Web of Science、中國知網及萬方等數據庫截至2022年12月的相關文獻和研究資料,依據國內外現行手汗癥診斷及ETS治療相關指南,根據循證醫學證據將推薦分為 4 個等級:1級(級別最高,專家組一致推薦),2A級(級別稍低,專家組一致推薦),2B級(級別低,部分專家推薦),3級(專家分歧較大)。結合德爾菲法調查問卷于2023年5月進行第一輪專家函詢,又于2023年7月及2024年6月分別在長春和福州召開的第13和14屆全國手汗癥研討會上,組織相關專家針對擬定各項條目的反饋意見進行第2輪及第3輪討論并修訂后,最終對9項質量控制建議達成共識。
2 原發性手汗癥定義、臨床表現及分級
2.1 定義(1 級推薦)
原發性手汗癥(primary palmar hyperhidrosis,PPH)是原發性多汗癥的局部表現之一,是指體表外泌汗腺過度分泌的功能性病理狀態。主要由人體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所致。手汗癥常伴有過量腋汗和足汗,重者可嚴重干擾患者的日常活動與人際交往,甚至誘發心理障礙[7]。
2.2 臨床表現及分級(1 級推薦)
患者不論何時(睡眠除外)何地、不分季節出現不明原因的手掌過量多汗,多汗發作時間長短不一,1 d可發作多次,運動及高溫環境可誘發或加重,多汗程度與患者情緒性和應激性密切相關且呈正比。根據2011版《中國手汗癥微創治療專家共識》[8]和《中國手汗癥微創治療臨床指南(2021年版)》[9]及其英文版[10]、多汗癥嚴重程度量表(HDSS)[11]評分標準,將其分為輕、中、重3度。輕度:手掌輕微出汗或潮濕,無不適,不影響患者日常活動。中度:手掌出現明顯汗珠,感到不適,但勉強可以忍受,對患者日常活動影響較大。重度:手掌出現大滴汗珠流淌,無法忍受,對患者日常活動影響很大,如多汗致手機死機、電腦鍵盤失靈、手握汽車方向盤打滑、汗水浸濕試卷或文件、電工觸電等嚴重干擾患者工作、學習、生活和社交等日常活動,或由此伴有輕重不等的焦慮、自卑、悲觀等心理障礙及性格改變。
質量控制建議: 應排除局部炎癥或損傷所致的非交感神經系統疾病。不可用 ETS 治療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腦部病變如垂體瘤、結核病、肥胖與焦慮等全身性疾患引起的繼發性掌心多汗。要重視詢問病史,應明確手掌多汗是否給患者生活造成困擾,患者本人是否有治療意愿,這是診斷手汗癥的必要條件;同時應了解是否伴有因手汗或其他因素所致的心理障礙。
3 ETS微創手術的定義(1 級推薦)
ETS是指患者經全身麻醉后,胸外科醫生采用電視胸腔鏡的方法將患者單側或雙側胸交感神經特定節段予以阻斷。無論術中采用何種麻醉、體位、切口位置與數目,ETS顯著固有標準特點是胸外科醫生通過監視器直接觀察手術野進行手術操作。
質量控制建議:ETS微創手術不應有任何形式的肋骨撐開或小切口直視手術(除非因胸腔出血、肺損傷等意外而被迫開胸)。機器人手術、通過穿刺介入干預交感神經的方法均不在此列。
4 手術適應證與禁忌證(1 級推薦)
4.1 適應證
非手術治療無效且有強烈需求手術愿望的中、重度患者。常規檢查,如血常規、生化全套、凝血全套、甲狀腺功能全套、胸部CT平掃或X 線片等項目無特殊。近期無感冒、咳嗽、發熱或消化道等其他不適癥狀。
4.2 相對禁忌證
(1)體重指數>28 kg/m2;(2)年齡<15歲或>50歲;(3)有基礎性疾病但控制良好者。
4.3 絕對禁忌證
(1)繼發性或全身性多汗;(2)嚴重心律失常或心動過緩,心率<55次/min,阿托品實驗或運動后不能恢復正常者;(3)可疑有嚴重胸腔粘連者;(4)合并其他未控制的嚴重疾病者;(5)容易發生極重度CH的高危患者[9]:① 伴主訴汗液過多、性情多變、脾氣暴躁、心理不穩定的神經質者或人格障礙者;② 除手掌伴頭面部、腋窩及足部多汗外,還伴全身多部位如軀干部、下肢多汗者;③ 對不發生CH的期望值很高,既不理解CH、也不接受CH者。
質量控制建議:降低CH發生率必須從源頭上控制,術者應高度重視病例選擇,并非所有手汗癥患者均須手術。為了避免因發生極重度CH產生的醫患糾紛,應杜絕手術適應證擴大化,禁止為極重度CH高危患者手術。要注意術前心電圖檢查,對心律失常或嚴重心動過緩者必須請心內科診療治愈后重新評估。
5 ETS微創技術優化—涂式無管免禁單孔法
涂式無管免禁單孔法是多年來不斷改進手術技術安全可行的方法[12-16]。無管指術前不插尿管、術中非插管(喉罩或面罩)全身麻醉、術后不留置胸腔引流管。免禁指術后清醒狀態下即可進流質飲食及下地活動。單孔是指經側胸壁1個<1 cm的超微小切口實施胸內ETS微創手術。
5.1 麻醉技術優化(2A級推薦)
由于ETS微創手術簡易快速,有經驗的胸外科醫生從切皮到術畢全過程僅需5~10 min便可完成單側手術。麻醉方法已從當初的雙腔氣管插管逐漸過渡到非插管麻醉。如術中遇胸膜緊密粘連,也可根據需要選用時間長短可控的氣管插管。
質量控制建議:盡可能選用雙腔喉罩(胃內引流型喉罩),應由經驗豐富、技術熟練、應變能力強的醫師操作。手術操作時有兩種方法:一是需間斷停止通氣 3~5 min,使肺尖部自然下墜塌陷,顯露上胸頂術野,其間嚴密監護脈搏、心率及血氧飽和度,若血氧飽和度降低至<90%,或停止通氣>3 min,應立即暫停手術操作,恢復通氣待血氧飽和度上升至 95%~100%后,再重新停止通氣進行手術操作。二是無需停止通氣,使用CO2注入胸內[壓力8 mm Hg(1 mm Hg=0.133 kPa)],主動形成人工氣胸,術中可將潮氣量降低至200~300 mL,但壓力不可過高、過強、過快,防止氣栓所致腦水腫、腦血管損傷[16]。術畢需囑麻醉醫師協助膨肺促進胸內氣體排出,肺復張壓力≤35 cm H2O(1 cm H2O=0.098 kPa)[17],以免復張過程中壓力過大造成肺組織損傷。不建議局部麻醉下手術,因為有較大風險,患者在清醒狀態下會出現驚恐不安和胸悶氣促癥狀,如一旦發生術中出血等意外,不方便及時救治。
5.2 體位與切口優化(1級推薦)
傳統體位采用側臥位90°,一側術畢再翻轉體位重新消毒鋪巾做另一側。目前的標準手術體位是半仰臥位約30°~45°,雙上肢外展90°,充分顯露雙側腋窩區域。早期非胸腔鏡手術的經典切口,即上背部或頸部切口,早已被廢棄[18]。胸腔鏡切口由最初的三孔或二孔已改良為經腋前線第3或4肋間1 cm左右的微小單孔,如果選用腋窩單孔[19]或男性乳暈單孔[20]則可以利用皮膚自然皺褶和色素沉著掩蓋和隱藏切口,選用醫用膠粘合切口可起到美容效果。
質量控制建議:縱隔鏡切口已廢棄,有醫生采用“經肚臍-膈肌路徑”[21]、“經一側胸壁切口路徑”[22]或“經劍突下路徑”[23]行雙側手術,這3種切口路徑均舍近求遠,增加手術難度且耗時,故不建議選用。
5.3 手術操作優化(2A級推薦)
全身麻醉后,患者半仰臥位30°~45°,取腋下側胸壁腋前線第3或4肋間1 cm微操作孔。囑停呼吸使肺萎陷,如肺萎陷不滿意或胸膜粘連分離困難時,可采用CO2人工氣胸,經trocar置入30°直徑3~5 mm的胸腔鏡進入胸腔全面觀察胸內結構,退出trocar,緊貼胸腔鏡置入電凝鉤,在胸頂處第3或4肋骨表面小頭外側找到交感神經干予以電凝灼斷,并向外延伸燒灼2 cm,以防Kuntz束及交通支存在導致復發。阻斷胸交感干的方法首選電凝灼斷或用鈦夾夾閉。分離胸膜粘連時可能損傷肺胸膜或脊柱旁淋巴管致氣胸、淋巴漏,故鼓肺排氣前仔細檢查胸腔并處理,無特殊情況不留置胸腔引流管,切口可選醫用膠或可吸收線閉合切口。
質量控制建議:手術技術優化的目的是確保安全與有效,以下注意事項是關鍵:(1)最高胸頂處所見肋骨即為第2肋,但肥胖者很難辨認,也可能是第3肋,瘦高患者可能是第1肋。在相應肋骨表面電灼切斷交感神經干。為避免理解上的偏差,現已將手術記錄切斷位置規范為R(肋骨)代替T(神經),如R3切斷,是指在第3肋骨表面切斷交感神經[24]。(2)為避免發生Horner綜合征,神經切斷端不可高于第2肋上緣,電灼動作應快速以防熱傳導波及星狀神經節。(3)應警惕有些肥胖患者左胸交感神經干與鄰近的胸主動脈及鎖骨上動脈細小分支緊貼并隱藏在脊柱旁壁層胸膜下,為防止誤傷出血,可先電切壁層胸膜顯露交感神經。而有的右胸交感干與奇靜脈“爪形”屬支交錯、緊貼或重疊不易分離,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一并切斷,切斷不徹底容易手術失敗或復發,一旦出血,不要盲目鉗夾,可以電凝或鈦夾止血。(4)灼斷神經時應控制時間與強度,避免手術后背部疼痛。(5)切斷交感神經數目與范圍不要隨意組合和擴大,治療單純手汗僅單選切斷R3或R4。治療手汗伴腋汗可切斷R4+R5。除手汗伴頭面多汗或臉紅癥外嚴禁切斷R2。R2水平切斷意味著去交感神經區域越大,CH就越嚴重[15,25]。(6)不建議ETS治療單純足汗,因為其支配神經位于腰交感神經。(7)手術操作應由熟練醫師負責。
6 術前告知與簽字(1級推薦)
手汗癥的術前告知內容不同于胸外科其他手術病種。其特殊性在于強調術后CH發生率相當高,患者能不能接受?這是告知的核心,是患者術后對滿意度評價及避免糾紛的決定因素。告知重點內容有:(1)手汗癥是多汗癥的局部表現之一,手術僅解決手汗癥,并不能消除全身多汗,特別強調足汗、腋汗不一定能同時消除。(2)CH:CH發生率約>70%(含輕、中、重、極重度),極重度(4級)<5%[9],CH是幾乎不可避免的且長期存在的汗液重新分布的普遍生理現象,對健康并無影響,大多數患者可以接受,但極重度CH嚴重干擾患者日常活動,甚至產生心理障礙。(3)單純手汗僅單一切斷R3或R4可獲良好效果。(4)手汗伴頭汗或臉紅癥可以切斷R2,術后手汗、頭汗和臉紅癥的治愈率分別約100%、95%和 85%,但可能會產生極重度CH。(5)切斷R3或R4均會發生CH,并非R4不發生CH,差異是切斷R3幾乎不復發, R4則有手汗復發的可能。 (6) 復發:少見,復發的主要原因是:① 不可見的神經變異;② 局部胸膜粘連辨認不清;③ 不明原因。復發手汗可以考慮再次手術切斷更高節段交感神經獲得治愈。
質量控制建議:術前告知與簽字必須由胸外科高年資醫生負責,不要以為手術簡單可以輕描淡寫,否則術后很難溝通。應認真傾聽患者及家屬的敘述和要求,進行深入的對話并耐心解疑答惑。術前應由醫患雙方共同商定切斷R3或R4[9],如果術中有特殊情況需要改變,應與家屬及時溝通。強調術前無法預測患者術后是否會發生極重度CH以及發生的部位和程度。一旦發生4級CH,有可能嚴重危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目前并無治愈4級CH的更好手段。CH的癥狀會隨著時間的變化經歷緩解或加重的動態過程。對不出現CH抱有極高期望、對CH缺乏理解或不接受這一狀況的患者,通常不考慮進行手術。
7 日間手術管理(2A級推薦)
日間手術是指將擇期手術的患者有計劃地安排當日入院、當日手術、24 h內出院的新型管理模式[26]。具體流程是:(1)收治的患者并未入住病房,而是醫生在門診開具術前檢查單,完成各項檢查、麻醉評估、術前宣教、術前談話和簽字。(2)手術當日入院施行手術,術畢在日間病房常規監護與觀察,出院前行胸部影像學檢查是否有氣胸、血胸并及時處理。(3)如無特殊,24 h內可辦理出院。
質量控制建議:日間手術的開展需要胸外科、麻醉科、心理科及護理等多學科協作,因此各地、各級醫院可根據實際條件完善日間病房建設,制定管理標準與流程。出院前注意檢查是否有Horner綜合征、心動過緩、肋間或后背疼痛等并對癥處理。
8 術后康復指導與隨訪計劃(1級推薦)
術后康復指導與隨訪計劃的重點是針對術后CH防治,如盡量避免進食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減少高溫環境下的活動,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與情緒穩定尤為重要。術后1周內應避免劇烈運動,1周后運動強度循序漸進,1個月左右可達術前運動量。可每3~6個月進行1次術后隨訪,一般隨訪時限為1~2年,如有需要也可延長時間;可通過門診、電話或社交軟件等方式進行。
質量控制建議:手汗癥多為年輕患者,工作與生活地點多變,隨訪工作不能流于形式,要與患者保持聯系,盡量避免太多失訪。隨訪內容主要是了解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及滿意度。如發生CH,應詳細了解發生的時間、部位與程度,對極重度CH伴心理障礙患者應盡早請心理醫生治療。
9 小結
醫療質量控制是醫療安全的可靠基石,更是我國醫療主管部門明確要求與考核醫療管理的核心部分。目前歐美國家已經廣泛開展日間手術[27],ETS作為日間手術在我國勢在必行[28-29]。ETS微創技術優化是確保醫療質量控制的必經之路。美國胸外科醫師協會多汗癥專家共識[24]強調ETS是一種典型的選擇性手術,必須安全進行,應盡量避免出現嚴重并發癥。防治CH仍然是目前尚未解決的難題,近年國內外有文獻[30-31]報道胸交感神經重建術和擴大胸交感神經切斷術防治CH,但均缺乏大宗病例報告,長期療效有待觀察,這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共識是我國胸外科同道們多年來在循證醫學的臨床實踐、體會、經驗與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ETS診治標準。推薦各級胸外科醫師參照或借鑒本研究的各項內容與指標進行規范化管理,力爭把我國手汗癥外科推向更新、更高、更安全的診療水平。
利益沖突:無。
顧問:王天佑(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張遜(天津市胸科醫院)
主編:涂遠榮(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副主編:劉彥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陳劍鋒(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杜泉(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執筆:涂遠榮(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核心成員(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崔藝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高炳玉(海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古衛權(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韓開寶(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廈門弘愛醫院)、林敏(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呂振業(浙江省溫州市人民醫院)、彭俊(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沈琦斌(浙江省湖州市中心醫院)、施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王繼勇(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汪路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吳毓優(海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冼磊(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徐全(江西省人民醫院)、余祖濱(重慶松山醫院)、張淼(江蘇省徐州市中心醫院)、張廣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奕(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院)
審稿專家(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艾合買江·依米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醫院)、陳光春(貴州航天醫院)、傅于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高陽(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茍云久(甘肅省人民醫院)、谷力加(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醫院)、郭偉溪(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賀海奇(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黃宇清(北京市海淀醫院)、紀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林棟梁(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市第一醫院)、林鋒(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林萬雙(澳門鏡湖醫院)、林星(延邊大學附屬醫院)、劉韻鵬(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馬云帆(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尼平(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沈國義(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院)、宋永祥(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王倫青(山東省青島市立醫院)、王永明(山東第二醫科大學附屬濰坊市第二人民醫院)、謝亮(廣東省人民醫院)、楊清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廈門弘愛醫院)、楊雪鷹(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楊志廣(吉林大學第一醫院)
由于電視胸腔鏡下胸交感神經切斷術(endoscopic thoracic sympathictomy/sympathotomy,ETS)操作簡易快捷,常被列為日間手術病種[1-3]。但胸外科醫師在手術日進行多臺手術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而且有時手術會持續到深夜,同時他們還需要處理其他日常診療工作。在工作強度必然逐增的情況下,ETS日間手術諸多環節可能被忽略,容易造成手術安全隱患[4]。雖然ETS幾乎無并發癥,但也可能偶發術中出血、術后血氣胸、淋巴管滲漏、臂叢神經損傷以及罕見的永久Horner綜合征、心動過緩、心耐力降低等[5]。此外,當前仍存在手術適應證擴大化及手術操作質量控制不夠規范,導致有的單位ETS手術后極重度代償性多汗(compensatory hyperhidrosis,CH)發生率>5%[6],這是胸外科醫師面臨最大的難題和挑戰。本共識推薦的ETS技術優化不僅是指單純的手術技術操作改進,還包括手汗癥定義與分級、ETS定義、手術適應證選擇、術前告知、手術及麻醉精要、日間手術管理等一系列實施精準的質量控制,為ETS日間手術的推廣應用、進一步降低CH發生率、提高患者手術滿意度提供安全保障。
1 方法與證據
檢索 PubMed、Web of Science、中國知網及萬方等數據庫截至2022年12月的相關文獻和研究資料,依據國內外現行手汗癥診斷及ETS治療相關指南,根據循證醫學證據將推薦分為 4 個等級:1級(級別最高,專家組一致推薦),2A級(級別稍低,專家組一致推薦),2B級(級別低,部分專家推薦),3級(專家分歧較大)。結合德爾菲法調查問卷于2023年5月進行第一輪專家函詢,又于2023年7月及2024年6月分別在長春和福州召開的第13和14屆全國手汗癥研討會上,組織相關專家針對擬定各項條目的反饋意見進行第2輪及第3輪討論并修訂后,最終對9項質量控制建議達成共識。
2 原發性手汗癥定義、臨床表現及分級
2.1 定義(1 級推薦)
原發性手汗癥(primary palmar hyperhidrosis,PPH)是原發性多汗癥的局部表現之一,是指體表外泌汗腺過度分泌的功能性病理狀態。主要由人體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所致。手汗癥常伴有過量腋汗和足汗,重者可嚴重干擾患者的日常活動與人際交往,甚至誘發心理障礙[7]。
2.2 臨床表現及分級(1 級推薦)
患者不論何時(睡眠除外)何地、不分季節出現不明原因的手掌過量多汗,多汗發作時間長短不一,1 d可發作多次,運動及高溫環境可誘發或加重,多汗程度與患者情緒性和應激性密切相關且呈正比。根據2011版《中國手汗癥微創治療專家共識》[8]和《中國手汗癥微創治療臨床指南(2021年版)》[9]及其英文版[10]、多汗癥嚴重程度量表(HDSS)[11]評分標準,將其分為輕、中、重3度。輕度:手掌輕微出汗或潮濕,無不適,不影響患者日常活動。中度:手掌出現明顯汗珠,感到不適,但勉強可以忍受,對患者日常活動影響較大。重度:手掌出現大滴汗珠流淌,無法忍受,對患者日常活動影響很大,如多汗致手機死機、電腦鍵盤失靈、手握汽車方向盤打滑、汗水浸濕試卷或文件、電工觸電等嚴重干擾患者工作、學習、生活和社交等日常活動,或由此伴有輕重不等的焦慮、自卑、悲觀等心理障礙及性格改變。
質量控制建議: 應排除局部炎癥或損傷所致的非交感神經系統疾病。不可用 ETS 治療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腦部病變如垂體瘤、結核病、肥胖與焦慮等全身性疾患引起的繼發性掌心多汗。要重視詢問病史,應明確手掌多汗是否給患者生活造成困擾,患者本人是否有治療意愿,這是診斷手汗癥的必要條件;同時應了解是否伴有因手汗或其他因素所致的心理障礙。
3 ETS微創手術的定義(1 級推薦)
ETS是指患者經全身麻醉后,胸外科醫生采用電視胸腔鏡的方法將患者單側或雙側胸交感神經特定節段予以阻斷。無論術中采用何種麻醉、體位、切口位置與數目,ETS顯著固有標準特點是胸外科醫生通過監視器直接觀察手術野進行手術操作。
質量控制建議:ETS微創手術不應有任何形式的肋骨撐開或小切口直視手術(除非因胸腔出血、肺損傷等意外而被迫開胸)。機器人手術、通過穿刺介入干預交感神經的方法均不在此列。
4 手術適應證與禁忌證(1 級推薦)
4.1 適應證
非手術治療無效且有強烈需求手術愿望的中、重度患者。常規檢查,如血常規、生化全套、凝血全套、甲狀腺功能全套、胸部CT平掃或X 線片等項目無特殊。近期無感冒、咳嗽、發熱或消化道等其他不適癥狀。
4.2 相對禁忌證
(1)體重指數>28 kg/m2;(2)年齡<15歲或>50歲;(3)有基礎性疾病但控制良好者。
4.3 絕對禁忌證
(1)繼發性或全身性多汗;(2)嚴重心律失常或心動過緩,心率<55次/min,阿托品實驗或運動后不能恢復正常者;(3)可疑有嚴重胸腔粘連者;(4)合并其他未控制的嚴重疾病者;(5)容易發生極重度CH的高危患者[9]:① 伴主訴汗液過多、性情多變、脾氣暴躁、心理不穩定的神經質者或人格障礙者;② 除手掌伴頭面部、腋窩及足部多汗外,還伴全身多部位如軀干部、下肢多汗者;③ 對不發生CH的期望值很高,既不理解CH、也不接受CH者。
質量控制建議:降低CH發生率必須從源頭上控制,術者應高度重視病例選擇,并非所有手汗癥患者均須手術。為了避免因發生極重度CH產生的醫患糾紛,應杜絕手術適應證擴大化,禁止為極重度CH高危患者手術。要注意術前心電圖檢查,對心律失常或嚴重心動過緩者必須請心內科診療治愈后重新評估。
5 ETS微創技術優化—涂式無管免禁單孔法
涂式無管免禁單孔法是多年來不斷改進手術技術安全可行的方法[12-16]。無管指術前不插尿管、術中非插管(喉罩或面罩)全身麻醉、術后不留置胸腔引流管。免禁指術后清醒狀態下即可進流質飲食及下地活動。單孔是指經側胸壁1個<1 cm的超微小切口實施胸內ETS微創手術。
5.1 麻醉技術優化(2A級推薦)
由于ETS微創手術簡易快速,有經驗的胸外科醫生從切皮到術畢全過程僅需5~10 min便可完成單側手術。麻醉方法已從當初的雙腔氣管插管逐漸過渡到非插管麻醉。如術中遇胸膜緊密粘連,也可根據需要選用時間長短可控的氣管插管。
質量控制建議:盡可能選用雙腔喉罩(胃內引流型喉罩),應由經驗豐富、技術熟練、應變能力強的醫師操作。手術操作時有兩種方法:一是需間斷停止通氣 3~5 min,使肺尖部自然下墜塌陷,顯露上胸頂術野,其間嚴密監護脈搏、心率及血氧飽和度,若血氧飽和度降低至<90%,或停止通氣>3 min,應立即暫停手術操作,恢復通氣待血氧飽和度上升至 95%~100%后,再重新停止通氣進行手術操作。二是無需停止通氣,使用CO2注入胸內[壓力8 mm Hg(1 mm Hg=0.133 kPa)],主動形成人工氣胸,術中可將潮氣量降低至200~300 mL,但壓力不可過高、過強、過快,防止氣栓所致腦水腫、腦血管損傷[16]。術畢需囑麻醉醫師協助膨肺促進胸內氣體排出,肺復張壓力≤35 cm H2O(1 cm H2O=0.098 kPa)[17],以免復張過程中壓力過大造成肺組織損傷。不建議局部麻醉下手術,因為有較大風險,患者在清醒狀態下會出現驚恐不安和胸悶氣促癥狀,如一旦發生術中出血等意外,不方便及時救治。
5.2 體位與切口優化(1級推薦)
傳統體位采用側臥位90°,一側術畢再翻轉體位重新消毒鋪巾做另一側。目前的標準手術體位是半仰臥位約30°~45°,雙上肢外展90°,充分顯露雙側腋窩區域。早期非胸腔鏡手術的經典切口,即上背部或頸部切口,早已被廢棄[18]。胸腔鏡切口由最初的三孔或二孔已改良為經腋前線第3或4肋間1 cm左右的微小單孔,如果選用腋窩單孔[19]或男性乳暈單孔[20]則可以利用皮膚自然皺褶和色素沉著掩蓋和隱藏切口,選用醫用膠粘合切口可起到美容效果。
質量控制建議:縱隔鏡切口已廢棄,有醫生采用“經肚臍-膈肌路徑”[21]、“經一側胸壁切口路徑”[22]或“經劍突下路徑”[23]行雙側手術,這3種切口路徑均舍近求遠,增加手術難度且耗時,故不建議選用。
5.3 手術操作優化(2A級推薦)
全身麻醉后,患者半仰臥位30°~45°,取腋下側胸壁腋前線第3或4肋間1 cm微操作孔。囑停呼吸使肺萎陷,如肺萎陷不滿意或胸膜粘連分離困難時,可采用CO2人工氣胸,經trocar置入30°直徑3~5 mm的胸腔鏡進入胸腔全面觀察胸內結構,退出trocar,緊貼胸腔鏡置入電凝鉤,在胸頂處第3或4肋骨表面小頭外側找到交感神經干予以電凝灼斷,并向外延伸燒灼2 cm,以防Kuntz束及交通支存在導致復發。阻斷胸交感干的方法首選電凝灼斷或用鈦夾夾閉。分離胸膜粘連時可能損傷肺胸膜或脊柱旁淋巴管致氣胸、淋巴漏,故鼓肺排氣前仔細檢查胸腔并處理,無特殊情況不留置胸腔引流管,切口可選醫用膠或可吸收線閉合切口。
質量控制建議:手術技術優化的目的是確保安全與有效,以下注意事項是關鍵:(1)最高胸頂處所見肋骨即為第2肋,但肥胖者很難辨認,也可能是第3肋,瘦高患者可能是第1肋。在相應肋骨表面電灼切斷交感神經干。為避免理解上的偏差,現已將手術記錄切斷位置規范為R(肋骨)代替T(神經),如R3切斷,是指在第3肋骨表面切斷交感神經[24]。(2)為避免發生Horner綜合征,神經切斷端不可高于第2肋上緣,電灼動作應快速以防熱傳導波及星狀神經節。(3)應警惕有些肥胖患者左胸交感神經干與鄰近的胸主動脈及鎖骨上動脈細小分支緊貼并隱藏在脊柱旁壁層胸膜下,為防止誤傷出血,可先電切壁層胸膜顯露交感神經。而有的右胸交感干與奇靜脈“爪形”屬支交錯、緊貼或重疊不易分離,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一并切斷,切斷不徹底容易手術失敗或復發,一旦出血,不要盲目鉗夾,可以電凝或鈦夾止血。(4)灼斷神經時應控制時間與強度,避免手術后背部疼痛。(5)切斷交感神經數目與范圍不要隨意組合和擴大,治療單純手汗僅單選切斷R3或R4。治療手汗伴腋汗可切斷R4+R5。除手汗伴頭面多汗或臉紅癥外嚴禁切斷R2。R2水平切斷意味著去交感神經區域越大,CH就越嚴重[15,25]。(6)不建議ETS治療單純足汗,因為其支配神經位于腰交感神經。(7)手術操作應由熟練醫師負責。
6 術前告知與簽字(1級推薦)
手汗癥的術前告知內容不同于胸外科其他手術病種。其特殊性在于強調術后CH發生率相當高,患者能不能接受?這是告知的核心,是患者術后對滿意度評價及避免糾紛的決定因素。告知重點內容有:(1)手汗癥是多汗癥的局部表現之一,手術僅解決手汗癥,并不能消除全身多汗,特別強調足汗、腋汗不一定能同時消除。(2)CH:CH發生率約>70%(含輕、中、重、極重度),極重度(4級)<5%[9],CH是幾乎不可避免的且長期存在的汗液重新分布的普遍生理現象,對健康并無影響,大多數患者可以接受,但極重度CH嚴重干擾患者日常活動,甚至產生心理障礙。(3)單純手汗僅單一切斷R3或R4可獲良好效果。(4)手汗伴頭汗或臉紅癥可以切斷R2,術后手汗、頭汗和臉紅癥的治愈率分別約100%、95%和 85%,但可能會產生極重度CH。(5)切斷R3或R4均會發生CH,并非R4不發生CH,差異是切斷R3幾乎不復發, R4則有手汗復發的可能。 (6) 復發:少見,復發的主要原因是:① 不可見的神經變異;② 局部胸膜粘連辨認不清;③ 不明原因。復發手汗可以考慮再次手術切斷更高節段交感神經獲得治愈。
質量控制建議:術前告知與簽字必須由胸外科高年資醫生負責,不要以為手術簡單可以輕描淡寫,否則術后很難溝通。應認真傾聽患者及家屬的敘述和要求,進行深入的對話并耐心解疑答惑。術前應由醫患雙方共同商定切斷R3或R4[9],如果術中有特殊情況需要改變,應與家屬及時溝通。強調術前無法預測患者術后是否會發生極重度CH以及發生的部位和程度。一旦發生4級CH,有可能嚴重危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目前并無治愈4級CH的更好手段。CH的癥狀會隨著時間的變化經歷緩解或加重的動態過程。對不出現CH抱有極高期望、對CH缺乏理解或不接受這一狀況的患者,通常不考慮進行手術。
7 日間手術管理(2A級推薦)
日間手術是指將擇期手術的患者有計劃地安排當日入院、當日手術、24 h內出院的新型管理模式[26]。具體流程是:(1)收治的患者并未入住病房,而是醫生在門診開具術前檢查單,完成各項檢查、麻醉評估、術前宣教、術前談話和簽字。(2)手術當日入院施行手術,術畢在日間病房常規監護與觀察,出院前行胸部影像學檢查是否有氣胸、血胸并及時處理。(3)如無特殊,24 h內可辦理出院。
質量控制建議:日間手術的開展需要胸外科、麻醉科、心理科及護理等多學科協作,因此各地、各級醫院可根據實際條件完善日間病房建設,制定管理標準與流程。出院前注意檢查是否有Horner綜合征、心動過緩、肋間或后背疼痛等并對癥處理。
8 術后康復指導與隨訪計劃(1級推薦)
術后康復指導與隨訪計劃的重點是針對術后CH防治,如盡量避免進食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減少高溫環境下的活動,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與情緒穩定尤為重要。術后1周內應避免劇烈運動,1周后運動強度循序漸進,1個月左右可達術前運動量。可每3~6個月進行1次術后隨訪,一般隨訪時限為1~2年,如有需要也可延長時間;可通過門診、電話或社交軟件等方式進行。
質量控制建議:手汗癥多為年輕患者,工作與生活地點多變,隨訪工作不能流于形式,要與患者保持聯系,盡量避免太多失訪。隨訪內容主要是了解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及滿意度。如發生CH,應詳細了解發生的時間、部位與程度,對極重度CH伴心理障礙患者應盡早請心理醫生治療。
9 小結
醫療質量控制是醫療安全的可靠基石,更是我國醫療主管部門明確要求與考核醫療管理的核心部分。目前歐美國家已經廣泛開展日間手術[27],ETS作為日間手術在我國勢在必行[28-29]。ETS微創技術優化是確保醫療質量控制的必經之路。美國胸外科醫師協會多汗癥專家共識[24]強調ETS是一種典型的選擇性手術,必須安全進行,應盡量避免出現嚴重并發癥。防治CH仍然是目前尚未解決的難題,近年國內外有文獻[30-31]報道胸交感神經重建術和擴大胸交感神經切斷術防治CH,但均缺乏大宗病例報告,長期療效有待觀察,這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共識是我國胸外科同道們多年來在循證醫學的臨床實踐、體會、經驗與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ETS診治標準。推薦各級胸外科醫師參照或借鑒本研究的各項內容與指標進行規范化管理,力爭把我國手汗癥外科推向更新、更高、更安全的診療水平。
利益沖突:無。
顧問:王天佑(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張遜(天津市胸科醫院)
主編:涂遠榮(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副主編:劉彥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陳劍鋒(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杜泉(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執筆:涂遠榮(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核心成員(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崔藝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高炳玉(海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古衛權(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韓開寶(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廈門弘愛醫院)、林敏(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呂振業(浙江省溫州市人民醫院)、彭俊(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沈琦斌(浙江省湖州市中心醫院)、施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王繼勇(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汪路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吳毓優(海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冼磊(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徐全(江西省人民醫院)、余祖濱(重慶松山醫院)、張淼(江蘇省徐州市中心醫院)、張廣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奕(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院)
審稿專家(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艾合買江·依米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醫院)、陳光春(貴州航天醫院)、傅于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高陽(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茍云久(甘肅省人民醫院)、谷力加(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醫院)、郭偉溪(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賀海奇(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黃宇清(北京市海淀醫院)、紀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林棟梁(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市第一醫院)、林鋒(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林萬雙(澳門鏡湖醫院)、林星(延邊大學附屬醫院)、劉韻鵬(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馬云帆(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尼平(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沈國義(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院)、宋永祥(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王倫青(山東省青島市立醫院)、王永明(山東第二醫科大學附屬濰坊市第二人民醫院)、謝亮(廣東省人民醫院)、楊清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廈門弘愛醫院)、楊雪鷹(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楊志廣(吉林大學第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