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陳柔倩, 樊俊玲, 陳亞娟. 動態胸片在呼吸系統疾病診療中的應用進展.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24, 23(12): 905-908. doi: 10.7507/1671-6205.20240707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呼吸系統疾病是重大公共衛生問題。1990年-2017年間,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導致的死亡及健康損失呈現出上升趨勢,是2017年的第三大死因,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腫瘤[1]。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呼吸系統疾病的疾病負擔可能會進一步增加。
影像學檢查是發現及診斷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胸部 X 線片、胸部計算機體層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胸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方法。上述檢查目前主要采用靜態成像,無法反映呼吸系統各部分組織器官在呼吸過程中的變化,缺乏對通氣等內容的動態評價。對此,肺功能檢查可以反映肺容積、肺通氣及肺換氣功能水平,該檢查無創且對人體無放射性傷害,但在實際臨床操作中,部分患者難以正確配合,導致測量結果可靠性低。因此,臨床迫切上需要一種新的評估方法作為補充。
動態胸片是一種新興的功能性X射線成像技術,采用實時連續高分辨率數字X射線成像系統,使用脈沖X射線發生器、支持射線照相的平板探測器和專用分析軟件(Konica Minolta Inc.,日本東京)捕獲和分析動態胸片圖像。使用該技術,我們可以獲得不同呼吸模式下具有高時間分辨率的連續胸片,通過觀察圖像中信號值的時間變化,實現對膈肌運動、肺野面積變化、肺部通氣、肺血液量占比、肺部組織縱向運動、氣道直徑等內容的動態分析[2]。動態胸片的輻射劑量低于常規的胸部 X 線片和CT,無需使用造影劑或放射性核素,且其成本也低于CT及MRI,利于廣泛開展。此外,由于 CT 和 MRI 通常要求于臥位完成拍攝,而動態胸片的拍攝可以在立位或坐位下進行,反映日常活動狀態下的肺部情況,更接近真實臨床場景。本文現將動態胸片在常見呼吸系統疾病診療中的應用進展進行綜述。
1 動態胸片在氣道疾病中的應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簡稱慢阻肺),指由于氣道和/或肺泡異常導致的,持續性、通常是進行性加重的氣流受限,表現為慢性呼吸道癥狀(呼吸困難、咳嗽、咳痰、急性加重)[3]。慢阻肺是全球發病率、死亡率和醫療保健使用的主要原因[4]。既往研究提示慢阻肺患者存在膈肌最大收縮力及收縮速度下降,導致運動時呼吸功能受限、排痰障礙。目前膈肌功能的主要評估方法包括跨膈壓、膈肌肌電圖、膈肌超聲,前兩者皆屬有創檢查,風險大、可接受性小,而膈肌超聲測量過程中如探頭放置位置、角度等操作,易受人為因素干擾而導致測量結果誤差。動態胸片可以通過檢測肺部信號值變化、追蹤膈肌位置的方法,客觀、準確地反映慢阻肺患者的膈肌運動。平靜呼吸模式下,Yamada等[5]一項納入了86例受試者的前瞻性研究顯示慢阻肺患者的膈肌偏移度明顯大于正常受試者,且吸氣相峰值運動速度更快。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慢阻肺及較高的BMI分別與膈肌偏移度的增加獨立相關。Hino等[6]納入了83例受試者的前瞻性研究顯示在平靜呼吸時,慢阻肺患者肺實質的移動速度快于正常受試者,與前項研究結論相一致,并且肺實質移動速度與FEV1%呈現顯著負相關。用力呼吸模式下,Hida等[7]納入了62例受試者的前瞻性研究顯示GOLD分級為3/4級的慢阻肺患者膈肌偏移度顯著小于正常受試者,其結論與Chen等[8]對96例慢阻肺患者的研究相一致。在慢阻肺患者與正常受試者之間能見到顯著差異的膈肌偏移速度指標中,慢阻肺患者的相應膈肌偏移速度皆小于正常受試者。上述研究提示慢阻肺患者與健康人相比,平靜呼吸時膈肌偏移度、偏移速度增加,而用力呼吸時膈肌偏移度、偏移速度減小。肺功能是診斷慢阻肺的金標準,該檢查無創且對人體無放射性傷害,但在我國基層尚未完全普及,且在實際操作中,部分患者難以正確配合。既往研究發現可以使用動態胸片中的膈肌功能、氣道直徑等指標部分反映肺功能。Hida等[7]研究顯示膈肌偏移度與VC、VC%、FEV1呈正相關,膈肌平均峰值速度與VC、FEV1呈正相關,而膈肌峰值偏移速度與上述指標未見顯著相關。然而Yamada等[5]研究顯示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肺活量(VC)與膈肌偏移度之間未見明顯相關。Ohkura等[9]對139例患有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患者在用力呼吸模式下的動態胸片研究結果顯示,其氣道直徑變化和氣道狹窄率[氣管狹窄率= 100×(呼氣開始時的最大氣管直徑-最大呼氣時的最小氣管直徑)/呼氣開始時的最大氣管直徑]較肺功能正常受試者均顯著升高。此外,Ohkura等[10]使用動態胸片評估了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對兩名慢阻肺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兩名患者的肺野面積變化率[肺面積變化率=(最大呼氣時肺野面積-最大吸氣時肺野面積)/最大吸氣時肺野面積]的絕對值及雙側膈肌偏移度均較治療前增加,提示動態胸片可以作為慢阻肺患者療效評估的手段。既往多項研究均報道了動態胸片顯示出慢阻肺患者存在膈肌及肺實質運動、肺野面積、氣道直徑異常,為使用動態胸片評估慢阻肺患者病情提供了依據,為減輕喘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了作用靶點。同時上述研究也提示了膈肌運動、PLA分別與VC及FEV1之間的聯系,但是既往研究所采用肺功能指標較少,且相互存在矛盾,動態胸片檢查與肺功能檢查之間的復雜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補充證明。
囊性纖維化 (Cystic Fibrosis,CF) 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由于異常基因產生的蛋白質缺失或功能失調,導致鹽轉運減少和水運動減少,使身體多部位粘液積聚,在呼吸系統可表現為反復支氣管感染和氣道阻塞[11]。通常,胸部X線及CT有利于感染的發現,而氣道阻塞的評估則依賴于肺功能。動態胸片在具有普通胸片發現感染的功能的同時,還可進一步提示肺功能。在FitzMaurice等[12]對24例穩定期CF患者的研究中,動態胸片顯示出了經三聯囊性纖維化跨膜電導調節劑治療后患者用力呼吸時膈肌偏移度、膈肌峰值偏移速度及ΔPLA(最大吸氣時肺野面積-呼氣末肺野面積)的改善。并且ΔPLA與FEV1呈正相關,最大吸氣時的PLA與用力肺活量(FVC)呈正相關。FitzMaurice等[13]進一步納入了20例急性加重的CF患者,動態胸片仍顯示出患者治療后膈肌偏移度、膈肌偏移速度、ΔPLA的改善,相關性分析還顯示出用力呼吸時的PLA、膈肌最大偏移度與FVC分別呈正相關,且在整個呼吸期間PLA都與FEV1/FVC呈負相關。此外,FitzMaurice等[14]隨后對CF患者的研究對動態胸片與肺功能檢查結果間的相關性進行了進一步補充,發現最大吸氣時肺野面積與肺總量(TLC)相關、功能殘余肺野面積與功能殘氣量(FRC)、殘余肺野面積與殘氣量(RV)分別呈正相關,并進一步開發了用于預測 TLC、RV 和 FRC 的模型。上述研究提示了在CF患者中動態胸片檢查結果與肺功能檢查結果之間的相關性,為使用動態胸片評估CF的病情及療效提供了依據,但動態胸片在CF患者中的診斷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明。
2 動態胸片在間質性肺病中的應用
間質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以間質內的炎癥或纖維化為特點,表現為氣體交換受損,引起呼吸困難、呼吸衰竭,常見癥狀包括呼吸困難、咳嗽和疲勞,其總體患病率估計為每10萬人6.3~76.0例[15]。該病的診斷主要依靠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肺功能檢查有助于對患者病情的評估。動態胸片在提示肺部間質性改變的同時,還能部分反映患者的肺功能。Ueyama等[16]對25例穩定期ILD患者的前瞻性觀察研究使用動態胸片進行了肺野面積測量,并進一步使用Pratt的公式[17]估算肺容積,研究數據表明使用動態胸片估算肺容積具有較高的重復測量可靠性,最大吸氣和最大呼氣時的PLA、最大吸氣時肺容積分別與肺活量(VC)、FVC、TLC、FRC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顯著正相關,最大呼氣時肺容積與TLC、FRC顯著正相關。Ohkura等[10]對30例患有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患者的研究顯示,此類患者與肺功能正常受試者相比,存在吸氣時最大肺野面積與身高之比的顯著下降,氣道直徑變化和氣道狹窄率則沒有顯著差異,與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相區別。上述研究提示動態胸片可以作為一種評估間質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非侵入性檢查,未來可以基于動態胸片檢查對通氣功能障礙進行分類,并進一步進行嚴重程度分級。此外,間質性肺病病程中經歷了大量血管重塑的過程,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動脈高壓[18],動態胸片可以顯示肺部血流灌注情況,但目前仍缺乏相關研究結果論證其在間質性肺病中的作用。
3 動態胸片在肺血管性疾病中的應用
肺栓塞(PE)是由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環和右心功能障礙的一組疾病或臨床綜合征的總稱。有癥狀的 PE 發病率約為每年每
肺動脈高壓(PH)指由一系列直接或間接原因導致靜息時平均肺動脈壓>20 mmHg的疾病,其主要癥狀表現為進行性發展的勞力性呼吸困難。超聲心動圖是檢測疑似PH患者的重要工具,右心導管檢查是進行診斷和分類的金標準[23],但其使用因其侵入性而受到限制。在Yamasaki等[24]研究中,中樞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患者及房間隔缺損致肺動脈高壓患者在動態胸片中顯示出了不同分布類型的肺部灌注減少區,表明動態胸片可以用于進一步尋找PH病因。但動態胸片在PH中的提示及診斷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發現。
肺血管畸形又稱肺動靜脈畸形、肺動靜脈瘤、肺血管擴張、肺動靜脈瘺等,通常指肺動脈和肺靜脈之間異常溝通。Yamasaki[25]等一項病例報道給出了肺血管畸形患者進行介入治療術前與術后動態胸片顯示出的肺部灌注差異,與侵入性肺血管造影結果相符,提示動態胸片可以作為一種無創檢查,用于評估肺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療效果。
4 動態胸片在胸膜疾病中的應用
胸膜粘連,指壁層及臟層胸膜相互粘著,通常由肺結核、胸膜炎以及胸部損傷引起。動態胸片可以動態顯示呼吸周期中胸膜及肺組織是否存在運動受限或扭曲,從而進一步判斷胸膜粘連。Tanaka等[26]納入了146 例肺癌患者的研究顯示,與常規胸部CT相比,動態胸片正確識別了 22/25 例胸膜粘連患者,敏感性為88%,特異性為83.5%,在呼吸充分的患者中特異性達到93.9%。Watanabe等[27]納入了119例有各種胸部疾病的術前患者,與術中結果相比,動態胸片診斷胸膜粘連的敏感性為64.5%,特異性為91.0%,檢查結果等于或優于動態CT及MRI。上述研究提示動態胸片在診斷胸膜粘連中具有良好的效能,可以進一步在臨床開展應用。
綜上所述,動態胸片是一種新興影像學檢查技術,具有簡單、無創、低成本等優點,對膈肌、肺野面積、肺部通氣、肺血量占比、氣道直徑等內容在呼吸周期中的動態分析使得其在氣道疾病、間質性肺病、肺血管疾病、胸膜疾病中皆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目前在各類疾病中開展的動態胸片研究仍較少,各項檢查結果尚未在國際范圍內形成統一標準,有待更多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補充校正。
利益沖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
呼吸系統疾病是重大公共衛生問題。1990年-2017年間,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導致的死亡及健康損失呈現出上升趨勢,是2017年的第三大死因,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腫瘤[1]。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呼吸系統疾病的疾病負擔可能會進一步增加。
影像學檢查是發現及診斷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胸部 X 線片、胸部計算機體層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胸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方法。上述檢查目前主要采用靜態成像,無法反映呼吸系統各部分組織器官在呼吸過程中的變化,缺乏對通氣等內容的動態評價。對此,肺功能檢查可以反映肺容積、肺通氣及肺換氣功能水平,該檢查無創且對人體無放射性傷害,但在實際臨床操作中,部分患者難以正確配合,導致測量結果可靠性低。因此,臨床迫切上需要一種新的評估方法作為補充。
動態胸片是一種新興的功能性X射線成像技術,采用實時連續高分辨率數字X射線成像系統,使用脈沖X射線發生器、支持射線照相的平板探測器和專用分析軟件(Konica Minolta Inc.,日本東京)捕獲和分析動態胸片圖像。使用該技術,我們可以獲得不同呼吸模式下具有高時間分辨率的連續胸片,通過觀察圖像中信號值的時間變化,實現對膈肌運動、肺野面積變化、肺部通氣、肺血液量占比、肺部組織縱向運動、氣道直徑等內容的動態分析[2]。動態胸片的輻射劑量低于常規的胸部 X 線片和CT,無需使用造影劑或放射性核素,且其成本也低于CT及MRI,利于廣泛開展。此外,由于 CT 和 MRI 通常要求于臥位完成拍攝,而動態胸片的拍攝可以在立位或坐位下進行,反映日常活動狀態下的肺部情況,更接近真實臨床場景。本文現將動態胸片在常見呼吸系統疾病診療中的應用進展進行綜述。
1 動態胸片在氣道疾病中的應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簡稱慢阻肺),指由于氣道和/或肺泡異常導致的,持續性、通常是進行性加重的氣流受限,表現為慢性呼吸道癥狀(呼吸困難、咳嗽、咳痰、急性加重)[3]。慢阻肺是全球發病率、死亡率和醫療保健使用的主要原因[4]。既往研究提示慢阻肺患者存在膈肌最大收縮力及收縮速度下降,導致運動時呼吸功能受限、排痰障礙。目前膈肌功能的主要評估方法包括跨膈壓、膈肌肌電圖、膈肌超聲,前兩者皆屬有創檢查,風險大、可接受性小,而膈肌超聲測量過程中如探頭放置位置、角度等操作,易受人為因素干擾而導致測量結果誤差。動態胸片可以通過檢測肺部信號值變化、追蹤膈肌位置的方法,客觀、準確地反映慢阻肺患者的膈肌運動。平靜呼吸模式下,Yamada等[5]一項納入了86例受試者的前瞻性研究顯示慢阻肺患者的膈肌偏移度明顯大于正常受試者,且吸氣相峰值運動速度更快。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慢阻肺及較高的BMI分別與膈肌偏移度的增加獨立相關。Hino等[6]納入了83例受試者的前瞻性研究顯示在平靜呼吸時,慢阻肺患者肺實質的移動速度快于正常受試者,與前項研究結論相一致,并且肺實質移動速度與FEV1%呈現顯著負相關。用力呼吸模式下,Hida等[7]納入了62例受試者的前瞻性研究顯示GOLD分級為3/4級的慢阻肺患者膈肌偏移度顯著小于正常受試者,其結論與Chen等[8]對96例慢阻肺患者的研究相一致。在慢阻肺患者與正常受試者之間能見到顯著差異的膈肌偏移速度指標中,慢阻肺患者的相應膈肌偏移速度皆小于正常受試者。上述研究提示慢阻肺患者與健康人相比,平靜呼吸時膈肌偏移度、偏移速度增加,而用力呼吸時膈肌偏移度、偏移速度減小。肺功能是診斷慢阻肺的金標準,該檢查無創且對人體無放射性傷害,但在我國基層尚未完全普及,且在實際操作中,部分患者難以正確配合。既往研究發現可以使用動態胸片中的膈肌功能、氣道直徑等指標部分反映肺功能。Hida等[7]研究顯示膈肌偏移度與VC、VC%、FEV1呈正相關,膈肌平均峰值速度與VC、FEV1呈正相關,而膈肌峰值偏移速度與上述指標未見顯著相關。然而Yamada等[5]研究顯示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肺活量(VC)與膈肌偏移度之間未見明顯相關。Ohkura等[9]對139例患有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患者在用力呼吸模式下的動態胸片研究結果顯示,其氣道直徑變化和氣道狹窄率[氣管狹窄率= 100×(呼氣開始時的最大氣管直徑-最大呼氣時的最小氣管直徑)/呼氣開始時的最大氣管直徑]較肺功能正常受試者均顯著升高。此外,Ohkura等[10]使用動態胸片評估了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對兩名慢阻肺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兩名患者的肺野面積變化率[肺面積變化率=(最大呼氣時肺野面積-最大吸氣時肺野面積)/最大吸氣時肺野面積]的絕對值及雙側膈肌偏移度均較治療前增加,提示動態胸片可以作為慢阻肺患者療效評估的手段。既往多項研究均報道了動態胸片顯示出慢阻肺患者存在膈肌及肺實質運動、肺野面積、氣道直徑異常,為使用動態胸片評估慢阻肺患者病情提供了依據,為減輕喘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了作用靶點。同時上述研究也提示了膈肌運動、PLA分別與VC及FEV1之間的聯系,但是既往研究所采用肺功能指標較少,且相互存在矛盾,動態胸片檢查與肺功能檢查之間的復雜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補充證明。
囊性纖維化 (Cystic Fibrosis,CF) 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由于異常基因產生的蛋白質缺失或功能失調,導致鹽轉運減少和水運動減少,使身體多部位粘液積聚,在呼吸系統可表現為反復支氣管感染和氣道阻塞[11]。通常,胸部X線及CT有利于感染的發現,而氣道阻塞的評估則依賴于肺功能。動態胸片在具有普通胸片發現感染的功能的同時,還可進一步提示肺功能。在FitzMaurice等[12]對24例穩定期CF患者的研究中,動態胸片顯示出了經三聯囊性纖維化跨膜電導調節劑治療后患者用力呼吸時膈肌偏移度、膈肌峰值偏移速度及ΔPLA(最大吸氣時肺野面積-呼氣末肺野面積)的改善。并且ΔPLA與FEV1呈正相關,最大吸氣時的PLA與用力肺活量(FVC)呈正相關。FitzMaurice等[13]進一步納入了20例急性加重的CF患者,動態胸片仍顯示出患者治療后膈肌偏移度、膈肌偏移速度、ΔPLA的改善,相關性分析還顯示出用力呼吸時的PLA、膈肌最大偏移度與FVC分別呈正相關,且在整個呼吸期間PLA都與FEV1/FVC呈負相關。此外,FitzMaurice等[14]隨后對CF患者的研究對動態胸片與肺功能檢查結果間的相關性進行了進一步補充,發現最大吸氣時肺野面積與肺總量(TLC)相關、功能殘余肺野面積與功能殘氣量(FRC)、殘余肺野面積與殘氣量(RV)分別呈正相關,并進一步開發了用于預測 TLC、RV 和 FRC 的模型。上述研究提示了在CF患者中動態胸片檢查結果與肺功能檢查結果之間的相關性,為使用動態胸片評估CF的病情及療效提供了依據,但動態胸片在CF患者中的診斷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明。
2 動態胸片在間質性肺病中的應用
間質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以間質內的炎癥或纖維化為特點,表現為氣體交換受損,引起呼吸困難、呼吸衰竭,常見癥狀包括呼吸困難、咳嗽和疲勞,其總體患病率估計為每10萬人6.3~76.0例[15]。該病的診斷主要依靠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肺功能檢查有助于對患者病情的評估。動態胸片在提示肺部間質性改變的同時,還能部分反映患者的肺功能。Ueyama等[16]對25例穩定期ILD患者的前瞻性觀察研究使用動態胸片進行了肺野面積測量,并進一步使用Pratt的公式[17]估算肺容積,研究數據表明使用動態胸片估算肺容積具有較高的重復測量可靠性,最大吸氣和最大呼氣時的PLA、最大吸氣時肺容積分別與肺活量(VC)、FVC、TLC、FRC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顯著正相關,最大呼氣時肺容積與TLC、FRC顯著正相關。Ohkura等[10]對30例患有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患者的研究顯示,此類患者與肺功能正常受試者相比,存在吸氣時最大肺野面積與身高之比的顯著下降,氣道直徑變化和氣道狹窄率則沒有顯著差異,與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相區別。上述研究提示動態胸片可以作為一種評估間質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非侵入性檢查,未來可以基于動態胸片檢查對通氣功能障礙進行分類,并進一步進行嚴重程度分級。此外,間質性肺病病程中經歷了大量血管重塑的過程,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動脈高壓[18],動態胸片可以顯示肺部血流灌注情況,但目前仍缺乏相關研究結果論證其在間質性肺病中的作用。
3 動態胸片在肺血管性疾病中的應用
肺栓塞(PE)是由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環和右心功能障礙的一組疾病或臨床綜合征的總稱。有癥狀的 PE 發病率約為每年每
肺動脈高壓(PH)指由一系列直接或間接原因導致靜息時平均肺動脈壓>20 mmHg的疾病,其主要癥狀表現為進行性發展的勞力性呼吸困難。超聲心動圖是檢測疑似PH患者的重要工具,右心導管檢查是進行診斷和分類的金標準[23],但其使用因其侵入性而受到限制。在Yamasaki等[24]研究中,中樞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患者及房間隔缺損致肺動脈高壓患者在動態胸片中顯示出了不同分布類型的肺部灌注減少區,表明動態胸片可以用于進一步尋找PH病因。但動態胸片在PH中的提示及診斷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發現。
肺血管畸形又稱肺動靜脈畸形、肺動靜脈瘤、肺血管擴張、肺動靜脈瘺等,通常指肺動脈和肺靜脈之間異常溝通。Yamasaki[25]等一項病例報道給出了肺血管畸形患者進行介入治療術前與術后動態胸片顯示出的肺部灌注差異,與侵入性肺血管造影結果相符,提示動態胸片可以作為一種無創檢查,用于評估肺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療效果。
4 動態胸片在胸膜疾病中的應用
胸膜粘連,指壁層及臟層胸膜相互粘著,通常由肺結核、胸膜炎以及胸部損傷引起。動態胸片可以動態顯示呼吸周期中胸膜及肺組織是否存在運動受限或扭曲,從而進一步判斷胸膜粘連。Tanaka等[26]納入了146 例肺癌患者的研究顯示,與常規胸部CT相比,動態胸片正確識別了 22/25 例胸膜粘連患者,敏感性為88%,特異性為83.5%,在呼吸充分的患者中特異性達到93.9%。Watanabe等[27]納入了119例有各種胸部疾病的術前患者,與術中結果相比,動態胸片診斷胸膜粘連的敏感性為64.5%,特異性為91.0%,檢查結果等于或優于動態CT及MRI。上述研究提示動態胸片在診斷胸膜粘連中具有良好的效能,可以進一步在臨床開展應用。
綜上所述,動態胸片是一種新興影像學檢查技術,具有簡單、無創、低成本等優點,對膈肌、肺野面積、肺部通氣、肺血量占比、氣道直徑等內容在呼吸周期中的動態分析使得其在氣道疾病、間質性肺病、肺血管疾病、胸膜疾病中皆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目前在各類疾病中開展的動態胸片研究仍較少,各項檢查結果尚未在國際范圍內形成統一標準,有待更多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補充校正。
利益沖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