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探討股靜脈作為血管移植材料的可行性與安全性。 方法 取60具成人尸體共114側下肢標本,解剖觀察股靜脈、股深靜脈、腘靜脈及靜脈交通支,測量股深靜脈匯入股靜脈處至收肌腱裂孔下緣的股靜脈段長度,即股靜脈可切取的解剖長度,以及靜脈壓扁外徑。分析2010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120例下肢股靜脈段血栓形成患者CT靜脈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CTV)檢查資料,觀察其下肢靜脈回流通路。 結果 男性尸體身高平均158.3 cm,股靜脈可切取長度為(18.8 ± 2.3)cm,相對長度為0.118 ± 0.013,靜脈壓扁外徑為(15.8 ± 0.8)mm;女性尸體分別為149.2 cm、(15.1 ± 1.5)cm、0.101 ± 0.010、(14.0 ± 1.1)mm。男女股靜脈可切取長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354, P=0.000);靜脈壓扁外徑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555,P=0.000)。股靜脈可切取長度與身高成正相關(r=0.964,P=0.000),股靜脈壓扁外徑與身高成正相關(r=0.382,P=0.003)。解剖觀察見16側(14.0%)肢體存在雙股靜脈變異支,48側(42.1%)肢體存在1支股-腘靜脈交通支,38側(33.3%)肢體存在1支股深-腘靜脈交通支。CTV檢查示,下肢股靜脈血栓形成以后,大隱靜脈及股-腘或股深-腘靜脈交通支可代償股靜脈。 結論 大隱靜脈和股-腘靜脈交通支或股深-腘靜脈交通支的存在,保證了切取股靜脈作為血管移植材料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目的研究股內側肌肌皮穿支解剖學特征,設計游離股內側肌穿支皮瓣,為臨床修復軟組織缺損提供一種新的皮瓣。 方法取6具自愿捐獻的新鮮成人下肢標本,以氧化鉛混合紅色乳膠灌注,解剖股內側肌肌皮穿支,并通過血管造影技術觀測股內側肌肌皮穿支的起源、走行、分布情況。根據解剖研究,于2009年6月-2011年8月,臨床采用大小為14 cm × 6 cm~20 cm × 5 cm的股內側肌穿支皮瓣修復4例足部皮膚軟組織缺損,缺損范圍8 cm × 6 cm~12 cm × 8 cm。 結果股動脈恒定發出的股內側肌動脈在內側肌內下行至髕旁,終末支與旋股外側動脈終末支吻合形成髕周血管網。沿途發出3~5支粗大肌皮穿支達深筋膜內,并淺出至股內側肌表面皮膚,構成股內側血管網。臨床應用4例股內側肌穿支皮瓣均成活,受區創面及供區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2個月,皮瓣色澤、質地良好,踝關節背伸、跖屈活動范圍正常。 結論游離股內側肌穿支皮瓣切取簡便,皮瓣供區隱蔽,質地優良,是理想的皮瓣供區。
在10側成人頭部標本上觀察面神經顳支在額肌內的分布情況及其與顳淺血管之間的位置關系。面神經顳支進入額肌外緣的數目為6.3±0.9支。入肌點為10.3±2.2支,入肌點到外眥點的距離在外眥點斜上方2.88~5.35cm的范圍內。手術在C-D-G線上,后方操作時較為安全。在額區,在不超越經外眥點垂線內側1.73cm范圍內手術時,不會損傷面神經分支進入額肌的肌外支。
目的觀測中國成人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脛骨止點的解剖學形態,為臨床ACL或半月板手術提供理論指導。 方法取15具防腐處理成人膝關節標本,供體男10具,女5具;年齡25~47歲,平均32.4歲。左膝8具,右膝7具。采取標準髕旁內側入路大體觀察標本形態,然后對ACL實質部以及脛骨止點(分為直接止點和間接止點)進行解剖測量。 結果大體觀察見,ACL呈扁平條狀,由大量細纖維束組成,其中13具標本可見明顯的前內束與后外束;2具標本無明顯分束。ACL脛骨直接止點呈弧形,起自內側髁間棘外側面,止于外側半月板前角的前方,寬度為(11.2±2.4)mm、厚度為(3.0±0.3)mm、橫斷面積為(28.8±7.8)mm2。完整脛骨止點左右徑為(9.5±1.8)mm,前后徑為(11.9±0.6)mm,橫斷面積(117.8±12.5)mm2。外側半月板前角寬度為(12.3±2.0)mm。ACL脛骨直接止點將外側半月板前角包繞其中,而脛骨間接止點纖維與外側半月板前角纖維部分交織。 結論ACL重建時脛骨止點應盡量接近弧形重建。ACL與外側半月板前角為交叉覆蓋關系,在進行外側半月板移植時應注意保護ACL脛骨止點。
目的 總結面動脈穿支皮瓣(faci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FAPF)解剖及臨床應用研究現狀及進展。 方法 廣泛查閱國內外 FAPF 解剖研究和臨床應用的相關文獻,并進行整理、分析和總結。 結果 面動脈穿支(facial artery perforator,FAP)解剖位置較恒定,其中口角附近面動脈發出的穿支最多,每支 FAP 均有 2 支靜脈與其伴行。FAPF 分為蒂位于下頜緣上、下兩種,主要用于中面部缺損的修復;下頜緣以上以面動脈主干穿支皮瓣應用最多,內眥動脈穿支皮瓣及鼻旁動脈穿支皮瓣也逐漸得到推廣;下頜緣以下以頦下動脈穿支皮瓣應用最廣泛。在臨床中,面動脈主干及其分支穿支皮瓣的應用都能獲得良好的術區功能和面部外觀效果。 結論 FAPF 已成為修復口周和鼻翼等缺損的首選皮瓣,具有成活率高、設計靈活、質地薄、與面部其他部位質地及顏色相近、手術操作相對簡便等優點。皮瓣制備中關于保留血管蒂周圍組織對于皮瓣靜脈回流的影響尚需進一步研究。
目的 對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解剖研究進展以及對于 ACL 重建技術的影響進行總結。 方法 廣泛查閱國內外有關 ACL 解剖和重建的研究文獻,并進行總結分析。 結果 近年 ACL 的解剖和形態有了新認識,提出的扁平的、如帶狀(Ribbon-like)的 ACL 解剖理論逐漸被關注。目前研究認為相對于既往重建方式,“Ribbon-like”ACL 解剖重建在理論上具有優越性,更符合解剖重建、等長重建。 結論 “Ribbon-like” ACL 解剖理論是對 ACL 解剖結構的不同認識,但存在爭議,且缺少臨床應用,需要進一步研究。
目的采用數字化技術對豌豆骨及其血供進行解剖觀測,為臨床帶蒂豌豆骨移位治療晚期月骨缺血性壞死(Kienb?ck 病)提供解剖學依據。方法取 12 具成人新鮮腕關節標本,從尺動脈或橈動脈灌注明膠-氧化鉛溶液后,行 Micro-CT 掃描并采用 Mimics 軟件三維重建圖像。觀察豌豆骨及月骨形態,測量二者縱徑、橫徑及厚度;觀察豌豆骨周圍血供,其近端、遠端、橈側及尺側滋養孔分布情況,記錄滋養孔數量、直徑;測量豌豆骨移位時可選擇的血管蒂(尺動脈干分支、腕上皮支、腕上皮支降支和掌深支返支)相關解剖參數,包括血管蒂起始處外徑及血管蒂至豌豆骨、月骨距離。結果三維測量顯示豌豆骨厚度與月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269,P=0.109),縱徑與橫徑均明顯小于月骨(t=6.653,P=0.000;t=6.265,P=0.000)。豌豆骨尺、橈側和遠、近端表面均有滋養血管。其中,豌豆骨近端滋養孔數量明顯多于遠端(P<0.05),但近端、遠端、橈側和尺側滋養孔直徑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掌深支返支血管蒂起始處外徑明顯小于腕上皮支、腕上皮支降支(P<0.05);其余血管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血管蒂至豌豆骨、月骨距離除尺動脈干分支與掌深支返支比較、腕上皮支與腕上皮支降支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豌豆骨近端及尺側滋養血管豐富,因此帶蒂豌豆骨移位術中游離豌豆骨時應盡量避免過多剝離近端和尺側軟組織;宜選擇帶尺動脈腕上皮支及其降支蒂的豌豆骨移位治療晚期 Kienb?ck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