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第七屆編輯委員會暨第二屆青年編輯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會議紀要.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24, 31(11): 1411-1412. doi: 復制
2024年10月18日,《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第七屆編輯委員會暨第二屆青年編輯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成都市順利召開,100余位編委參加了線上/線下會議。
首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期刊社社長杜亮教授致辭。杜亮社長在致辭中首先祝賀了本屆編委會的順利召開,并表示《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自1994年創刊以來,在吳言濤主編和嚴律南主編的帶領下,在各屆編委的共同努力下,經過3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普通外科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核心期刊,對推動普外基礎與臨床學科發展、服務普外專科醫生臨床實踐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杜亮社長還進一步強調了主編負責制,提出應緊緊依靠主編和編委團隊,加強編輯隊伍建設,編輯學術化、協助主編做好主題策劃和約組稿工作,主動組稿,服務讀者和作者,快速出版和發表高水平文章,并加強出版后的推廣和傳播。最后提出,相信在嚴律南主編的帶領下,在本屆編委和青年編委的共同努力下,雜志一定能夠取得新的進展,邁上新的臺階,在服務國內外普外基礎與臨床研究和實踐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嚴律南主編向蒞臨會議的各位編委及青年編委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嚴律南主編首先指出,今年雜志組建了第七屆編輯委員會暨第二屆青年編輯委員會,其中有一直支持雜志的資深編委,也有代表新生力量的新編委。對新一屆編委會的成立表示祝賀!嚴律南主編還簡要回顧了雜志的發展歷史,自1994年雜志創刊以來,30年來,在歷屆編委的支持和努力下,雜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且連續主辦了18屆全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進展研討會,在我國普通外科領域的學術交流和合作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嚴律南主編進一步強調,在新時代背景下,醫學期刊作為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承載著推動醫學進步、傳播醫學知識的重要使命。雜志在持續傳播前沿知識、促進學術交流的同時,也在不斷優化內容結構、提升編輯質量,及時報道國內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臨床進展,在約組稿策略上持續優化,近年還開展了封面文章和封面視頻解讀工作,收效良好。但目前雜志也面臨著發展困境,期望通過本次編委會進一步加強編委團隊的凝聚力,共同推動雜志的高質量發展。
隨后編輯部主任羅云梅作工作匯報,闡述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30年的發展歷史和學科影響力,并就雜志新一屆編委會建設情況、日常工作(量、質、效)、目前存在的瓶頸問題、可采取的策略及未來工作重點作了詳細匯報。
與會編委聽取工作匯報后,就解決目前雜志存在的困難積極獻計獻策。在編委討論環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吳泓教授、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存川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趙紀春教授、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李明皓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王自強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徐驍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康驊教授、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高文濤教授、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李波教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殷德濤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戴朝六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廖泉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石毓君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李可為教授等依次發言。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吳泓教授首先回顧了雜志的發展歷史,以及和雜志共同成長的經歷,并指出雜志對學科發展和醫生個人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雜志發展面臨瓶頸,未來充滿挑戰,破局需要編委們的齊心合力,將新技術、新理念、前沿成果、前沿領域等內容于雜志平臺展示,不斷提高雜志影響力,將雜志辦得更好。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存川教授也進一步強調了指南、共識、指南解讀文章等對期刊的重要作用,提出編委在此方向需大力支持。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趙紀春教授總結了雜志對推動普通外科學科發展的重要作用,并分享了華西醫院血管外科和雜志的相互發展模式:雜志對會議訊息、創新成果、指南共識的及時展示,血管外科會議中對雜志作展示宣傳。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李明皓教授分享了和雜志的共同成長歷程,并提出雜志目前面臨發展瓶頸,編委需要共同努力,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將雜志發展推入快車道,盡快進入良性循環。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王自強教授指出,目前考核體系的確對中文期刊帶來了沖擊,雜志發展充滿挑戰,編委會是學術期刊的核心指導與決策機構,承擔著至關重要的職責與使命。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徐驍教授也進一步總結,編委會是提升出版物質量與水平的關鍵力量,也是推動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橋梁,編委會成員應在審稿、主題策劃、約組稿等方面進一步參與和深入。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康驊教授提出,在數字化背景下,雜志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應該緊跟時代發展,在文章數字化推廣和傳播上應拓寬渠道,對稿件持續宣傳、追蹤。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高文濤教授從評價體系入手,比較了英文期刊和中文期刊各自的利弊,總結了中文期刊的優勢,提出了雜志未來可能的重點發展方向。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謝磊教授提出了英文論文的“轉化”方向,即將領域前沿內容進行中文解讀,以更好服務作者。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李波教授總結了編委會的約組稿重要職責,并總結了雜志對團隊前期研究成果的平臺展示效果,表示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也將于《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進行展示。
之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殷德濤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戴朝六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廖泉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石毓君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李可為教授等編委也先后發言,就雜志運營、約組稿的側重點等提出了眾多寶貴的建議和意見。
最后,嚴律南主編進行了總結講話。他指出雜志經過30年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就,內容質量顯著提升;雜志聚焦普通外科學科前沿,發表了眾多高質量的文章。特別感謝編委團隊的卓越貢獻,確保了每一篇文章的學術嚴謹性。最后嚴律南主編再次感謝與會編委對雜志的大力支持,希望在新一屆編委會的支持下,雜志能夠取得更大的發展,為普通外科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編輯部
2024年10月18日,《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第七屆編輯委員會暨第二屆青年編輯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成都市順利召開,100余位編委參加了線上/線下會議。
首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期刊社社長杜亮教授致辭。杜亮社長在致辭中首先祝賀了本屆編委會的順利召開,并表示《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自1994年創刊以來,在吳言濤主編和嚴律南主編的帶領下,在各屆編委的共同努力下,經過3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普通外科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核心期刊,對推動普外基礎與臨床學科發展、服務普外專科醫生臨床實踐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杜亮社長還進一步強調了主編負責制,提出應緊緊依靠主編和編委團隊,加強編輯隊伍建設,編輯學術化、協助主編做好主題策劃和約組稿工作,主動組稿,服務讀者和作者,快速出版和發表高水平文章,并加強出版后的推廣和傳播。最后提出,相信在嚴律南主編的帶領下,在本屆編委和青年編委的共同努力下,雜志一定能夠取得新的進展,邁上新的臺階,在服務國內外普外基礎與臨床研究和實踐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嚴律南主編向蒞臨會議的各位編委及青年編委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嚴律南主編首先指出,今年雜志組建了第七屆編輯委員會暨第二屆青年編輯委員會,其中有一直支持雜志的資深編委,也有代表新生力量的新編委。對新一屆編委會的成立表示祝賀!嚴律南主編還簡要回顧了雜志的發展歷史,自1994年雜志創刊以來,30年來,在歷屆編委的支持和努力下,雜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且連續主辦了18屆全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進展研討會,在我國普通外科領域的學術交流和合作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嚴律南主編進一步強調,在新時代背景下,醫學期刊作為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承載著推動醫學進步、傳播醫學知識的重要使命。雜志在持續傳播前沿知識、促進學術交流的同時,也在不斷優化內容結構、提升編輯質量,及時報道國內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臨床進展,在約組稿策略上持續優化,近年還開展了封面文章和封面視頻解讀工作,收效良好。但目前雜志也面臨著發展困境,期望通過本次編委會進一步加強編委團隊的凝聚力,共同推動雜志的高質量發展。
隨后編輯部主任羅云梅作工作匯報,闡述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30年的發展歷史和學科影響力,并就雜志新一屆編委會建設情況、日常工作(量、質、效)、目前存在的瓶頸問題、可采取的策略及未來工作重點作了詳細匯報。
與會編委聽取工作匯報后,就解決目前雜志存在的困難積極獻計獻策。在編委討論環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吳泓教授、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存川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趙紀春教授、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李明皓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王自強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徐驍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康驊教授、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高文濤教授、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李波教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殷德濤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戴朝六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廖泉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石毓君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李可為教授等依次發言。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吳泓教授首先回顧了雜志的發展歷史,以及和雜志共同成長的經歷,并指出雜志對學科發展和醫生個人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雜志發展面臨瓶頸,未來充滿挑戰,破局需要編委們的齊心合力,將新技術、新理念、前沿成果、前沿領域等內容于雜志平臺展示,不斷提高雜志影響力,將雜志辦得更好。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存川教授也進一步強調了指南、共識、指南解讀文章等對期刊的重要作用,提出編委在此方向需大力支持。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趙紀春教授總結了雜志對推動普通外科學科發展的重要作用,并分享了華西醫院血管外科和雜志的相互發展模式:雜志對會議訊息、創新成果、指南共識的及時展示,血管外科會議中對雜志作展示宣傳。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李明皓教授分享了和雜志的共同成長歷程,并提出雜志目前面臨發展瓶頸,編委需要共同努力,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將雜志發展推入快車道,盡快進入良性循環。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王自強教授指出,目前考核體系的確對中文期刊帶來了沖擊,雜志發展充滿挑戰,編委會是學術期刊的核心指導與決策機構,承擔著至關重要的職責與使命。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徐驍教授也進一步總結,編委會是提升出版物質量與水平的關鍵力量,也是推動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橋梁,編委會成員應在審稿、主題策劃、約組稿等方面進一步參與和深入。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康驊教授提出,在數字化背景下,雜志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應該緊跟時代發展,在文章數字化推廣和傳播上應拓寬渠道,對稿件持續宣傳、追蹤。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高文濤教授從評價體系入手,比較了英文期刊和中文期刊各自的利弊,總結了中文期刊的優勢,提出了雜志未來可能的重點發展方向。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謝磊教授提出了英文論文的“轉化”方向,即將領域前沿內容進行中文解讀,以更好服務作者。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李波教授總結了編委會的約組稿重要職責,并總結了雜志對團隊前期研究成果的平臺展示效果,表示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也將于《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進行展示。
之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殷德濤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戴朝六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廖泉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石毓君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李可為教授等編委也先后發言,就雜志運營、約組稿的側重點等提出了眾多寶貴的建議和意見。
最后,嚴律南主編進行了總結講話。他指出雜志經過30年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就,內容質量顯著提升;雜志聚焦普通外科學科前沿,發表了眾多高質量的文章。特別感謝編委團隊的卓越貢獻,確保了每一篇文章的學術嚴謹性。最后嚴律南主編再次感謝與會編委對雜志的大力支持,希望在新一屆編委會的支持下,雜志能夠取得更大的發展,為普通外科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