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總結單側雙通道脊柱內鏡下頸椎后路椎間孔切開減壓術(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posterior cervical foraminotomy,UBE-PCF)聯合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融合術(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療2例多節段混合型頸椎病的經驗。方法 2022年2月及3月收治2例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及退行性頸椎滑脫患者。男、女各1例;年齡分別為59、66歲。患者上肢感覺減退、Hoffmann征陽性,影像學檢查示頸椎不穩、椎間盤突出以及左側椎間孔狹窄。全身麻醉下對相應病變節段行ACDF以及UBE-PCF。結果 2例手術時間分別為186、145 min,術后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3個月。術后2 d及3個月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均較術前下降,日本骨科協會(JOA)評分較術前上升。影像學復查示治療節段神經減壓徹底,未出現頸椎不穩。結論 對于伴退行性頸椎滑脫的多節段混合型頸椎病,ACDF聯合UBE-PCF能選擇性處理不同節段病變,最大程度保留脊柱功能,獲得良好近期療效。
目的 比較單側雙通道內鏡(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下單純減壓與腰椎椎間融合術(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LIF)治療Ⅰ度退變性腰椎滑脫(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并符合選擇標準的58例Ⅰ度DLS患者臨床資料,其中采用UBE下單純減壓治療28例(減壓組)、ULIF治療30例(ULIF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節段以及術前腰痛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腿痛VAS評分、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紅細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椎間盤高度(disk height,DH)、節段前凸(segmental lordosis,SL)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術后離床活動時間,術后腰痛 VAS 評分、腿痛 VAS 評分、ODI、實驗室檢查指標(CRP、ESR)、影像學參數(DH、SL)。結果與ULIF 組相比,減壓組手術時間短、術后引流量少且患者開始離床活動更早,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切口均Ⅰ期愈合,無神經根損傷、硬膜外血腫、感染等并發癥發生。兩組患者術后均獲隨訪12個月。實驗室檢查示,減壓組術后3 d ESR、CRP與術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ULIF組術后3 d上述指標均較術前升高(P<0.05);兩組間ESR、CRP手術前后差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除減壓組術后3 d腰痛VAS評分與術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外,兩組腰、腿痛VAS評分其他時間點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 ULIF組腰痛VAS評分高于減壓組(P<0.05),其余時間點兩組腰、腿痛VAS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ODI均較術前改善(P<0.05),但術后3 d與6個月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時間點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影像學檢查示,減壓組術后12個月DH、SL與術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ULIF組上述兩指標均較術前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DH、SL手術前后差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UBE下單純減壓治療Ⅰ度DLS可取得良好療效,與ULIF相比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后引流量、促進患者早期離床活動,炎癥反應小,術后恢復快;但ULIF對于恢復椎間盤高度、節段前凸更有優勢。
目的探討采用改良髖臼前傾角及外展角校驗系統輔助腰椎融合患者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髖臼杯放置的準確性及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6月45例因骨關節炎行THA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既往均接受腰椎融合術。THA術中26例采用改良髖臼前傾角及外展角校驗系統(觀察組),19例未采用該系統(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手術側別、腰椎融合節段數量以及術前Harris評分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髖臼假體位置、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術中髖臼杯均在安全區(前傾角25°~30°),術后1例(3.85%)位于安全區外;對照組術后9例(47.37%)位于安全區外;兩組術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及術后髖臼外展角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髖臼外展角小于對照組(P<0.05)。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發生感染。兩組患者均獲隨訪6個月。Harris評分各時間點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各時間點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隨訪期間無并發癥發生;對照組發生2例關節脫位、1例股骨撞擊綜合征;但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腰椎融合患者THA術中可應用改良髖臼前傾角及外展角校驗系統獲得理想髖臼杯植入角度。
目的微創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中O臂導航與超聲容積導航(ultrasound volume navigation,UVN)引導螺釘植入的療效比較。方法 將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因腰椎間盤突出行MIS-TLIF的60例患者納入研究,隨機分為A組(MIS-TLIF術中采用UVN引導螺釘植入)和B組(MIS-TLIF術中采用O臂導航技術引導螺釘植入),每組3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和手術節段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記錄并計算平均單枚螺釘植釘時間、總輻射劑量和平均單枚螺釘有效輻射劑量,術后10 d行X線片及CT檢查評價植釘準確性及小關節侵犯情況,并采用Pearson相關和Spearman秩相關分析平均單枚螺釘植釘時間及植釘準確性分級與BMI的關系。 結果B組平均單枚螺釘植釘時間短于A組,單節段及多節段患者總輻射劑量以及平均單枚螺釘輻射劑量明顯多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內單節段及多節段患者間總輻射劑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多節段患者總輻射劑量大于單節段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植釘準確性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中1、2級螺釘均為向椎弓根外壁突破,無突破椎弓根內壁的螺釘。兩組小關節侵犯率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平均單枚螺釘植釘時間和植釘準確性分級均與BMI成正相關(r=0.677,P<0.001;r=0.222,P=0.012),而B組二者與BMI均無相關性(r=0.224,P=0.233;r=0.034,P=0.697)。結論MIS-TLIF術中UVN引導螺釘植入具有媲美O臂導航的省時性、直觀性、準確性,以及超越O臂導航的低輻射性,但也會受肥胖等因素影響,存在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