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唐健. “中國眼底病論壇·全國眼底病專題學術研討會·2014大連”會議紀要.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14, 30(2): 202-203.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4.02.022 復制
“中國眼底病論壇·全國眼底病專題學術研討會·2014大連”于2014年2月27日至3月1日在大連市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會議為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項目編號:2014-07-02-142(國)],由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與中華眼底病雜志編輯委員會聯合主辦,中華眼底病雜志編輯部、四川西部醫藥技術轉移中心承辦,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協辦。
本次會議共有1422位注冊代表、16位海外嘉賓、71家眼底病相關產品供應商的900余位工作人員出席。其中,注冊代表人數前5位的省市分別為北京、廣東、山東、上海、江蘇。
會議共收到征文878篇。其中,自由來稿及組稿866篇,海外嘉賓來稿12篇。征文來自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實現了眼底病會議征文的零突破。征文投稿數量前5位的省市分別為北京、上海、廣東、山東、遼寧。編委及通訊編委所在單位征文投稿前5位中,第一位為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與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全軍眼科中心并列第二,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名列第三,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眼科與溫州醫學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并列第四,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眼科并列第五。參與署名的個人投稿數量前5位中第一位是馬翔;第二位是孫先勇;第三位是陳松;張紅兵、王東林、宋宗明、丁小燕并列第四;宋艷萍、陳曉隆、陳蕾并列第五。用于大會交流的征文124篇,書面交流的征文754篇。大會交流的征文中,專題演講42篇,大會發言76篇,疑難病案討論6篇。
本次會議增設了視網膜病例判讀比弈擂臺賽。分別由北京、上海、廣東、四川4地組隊參加比賽。會議期間還舉辦了21場各具特色的衛星會。會議以專題演講、大會發言、疑難病例討論以及手術視頻錄像等多種形式,全面反映了眼底病檢查、診斷、治療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現狀及進展;通過海峽兩岸眼底病論壇增進海內外眼底病學術信息的交流和溝通;通過新設備展示、新技術推介活動,展示國內外最新的眼底病相關產品和技術。踐行了“分享知識與經驗、增加了解與友誼、促進發展與提升”的宗旨,達到了“交流與分享,探索與提高”的目的。
除了征文、注冊參會人數以及參展廠商數量和展覽展示規模再創眼底病學術會議新高外,通過個人智能手機、移動閱讀終端(ipad)及固定上網區查閱3種方式呈現會議所有學術信息,實現論文匯編無紙化;會議全程門禁系統管理;會議發言與主持上臺預備等候;設置固定提問席等均為本次會議首創。這些節約資源,規范管理,提高會議效率的會議信息表達形式和組織服務模式的改進,提升了會議服務質量,深受與會人員及學會、學組領導好評。
會議期間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主任委員王寧利教授于2月28日下午在大會向所有與會的眼科同道正式宣布了眼底病學組領導改選結果。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眼科許迅教授榮任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組長。王寧利教授充分肯定了眼底病學組過去10年在黎曉新教授領導下取得的成績,并對學組領導交接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黎曉新教授簡要回顧了擔任學組組長10年來的主要工作及心路歷程,表達了對過去一路同行的各位眼科同道的感謝和對未來的期望。許迅教授致辭感謝各級領導、各位同道的信任和重托;提請并已獲學會同意,聘請黎曉新教授擔任眼底病學組顧問;同時,展望了未來眼底病學組的主要工作并對相關要求進行了簡要說明。
2月26日晚還召開了中華眼底病雜志第七屆編輯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出席“中國眼底病論壇·全國眼底病專題學術研討會·2014大連”的中華眼底病雜志第七屆編輯委員會委員和通訊編委76人出席了會議。14位編委和通訊編委因當天大連天氣因素導致航班延誤未能到會。另有18位編委和通訊編委因故不能出席會議,其中部分編委和通訊編委按要求事先履行了相應的請假手續。會議得到了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倫(上海)貿易有限公司、深圳市康哲藥業有限公司的關心和支持。會議通報了上一年度雜志的主要工作以及編委審稿、投稿、參會等履職情況和雜志工作存在以及可能將會面臨的主要問題。著重討論了學組和雜志近期需要完成的眼科年鑒眼底病部分以及眼底病十大進展等工作的目的、意義以及收集資料的要求和撰寫整理的注意事項。
本次會議征文內容豐富,涵蓋了眼底病診斷、治療以及基礎研究的各個方面,反映了國內外眼底病研究的進展,揭示了眼底病研究的學術走向。大會學術交流的內容則有所側重,主要聚集于眼底病影像檢查新技術及其應用規范、抗新生血管藥物臨床應用、息肉樣脈絡膜血管病變(PCV)、視網膜母細胞瘤(RB)、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缺血性眼病等學科領域。
影像檢查是眼底病臨床工作的基礎。多光譜眼底成像技術首次進入眼底病會議推介。廣角眼底血管造影技術應用是本次會議眼底影像檢查交流的亮點之一。多種設備和技術的融合以及檢查結果的相互印證是一發展趨勢,這也是本次會議眼底影像檢查交流的另一亮點。多種影像和功能檢查技術在各種眼底病診斷中的應用,加深了對疾病本質的全面認識。但如何有效利用各種影像檢查技術的優勢,無創、簡便、快捷,以最低成本和代價獲取有助于疾病診斷的基本、可靠信息仍然值得臨床醫生和眼底病相關產品供應商進一步思考。本次會議中,大量關于自身熒光、OCT應用研究的征文或許正是這一思考和探索的具體體現。面對越來越多的新設備、新技術,在臨床工作中如何從信息采集、儲存、分析、報告等方面規范操作和報告行為,提高應用質量和診斷水平,使其檢查、診斷結果真正能夠滿足“同認互認”的要求是目前眼底病影像檢查診斷領域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抗新生血管藥物是眼底病臨床治療的有利武器。由國內公司和眼底病學組專家主導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新生血管藥物康柏西普(朗沐)在本次會議正式亮相上市為一標志性事件。抗新生血管藥物的眼底病臨床應用從此多了一種選擇的可能。在有多種抗新生血管藥物可供選擇的情況下,如何更好地掌握其應用范圍,合理選擇抗各種新生血管藥物的最佳用藥方式、將抗新生血管藥物與其他眼底病治療手段有效結合,從而以最小風險和代價取得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仍是今后臨床醫生與相關產品供應商共同面臨的問題。
PCV是本次會議關注的另外一個熱點。正確認識其影像特征并與隱匿性脈絡膜新生血管、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等疾病進行鑒別并非易事。光動力療法(PDT)單獨或與抗新生血管藥物聯合治療是目前治療PCV的主要手段,但如何通過個性化治療來提高治療效果仍值得探索。中國漢族人群中存在補體因子H相關蛋白、ARMS2/HTRA1基因與老年性黃斑變性和PCV的相關性等基因與PCV臨床表現的關聯研究在本次會議中均有報道,但具體的關聯基因發病原因仍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化學減容加局部治療是RB治療的常用方法。本次會議局部治療有激光光凝、冷凍、鞏膜放射敷貼器放射治療、卡鉑單獨或聯合貝伐單抗玻璃體腔注藥、眼動脈介入化學藥物治療等均有報告。眼內期RB通過化學減容加局部治療,A、B期患者在保眼治療的情況下可獲得較高的病情控制率;D、E期患者及時進行眼球摘除手術,病情仍然可以得到良好控制。對于晚期RB患者,全身靜脈給藥化學藥物治療后再行眼動脈介入化學藥物治療可提高保眼率。對瘤體遠離黃斑和視盤伴明顯玻璃體種植,且眼前節組織未累及,全身治療療效不明顯的患者,玻璃體手術切除眼內腫瘤聯合眼內局部化學治療也在研討中,本次會議還介紹了RB國際分期和治療指南,改變RB認識誤區、提高早期診斷率、新型化學治療藥物的應用以及合理掌握選擇性眼動脈化學治療的適應證等方面都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DR在目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間范圍內都是眼底病臨床和基礎研究的熱點難點。利用遠程醫療和自動分級系統實現DR社區篩查和早期綜合防控是未來DR流行病學研究的重點。對于現行標準病情控制穩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發生低血糖等嚴重副反應的前提下,血糖降到較低水平有助于減少和減輕DR的發生和進展。在各種導致糖尿病黃斑病變的因素中,血糖增高黃斑病變加重;血脂、A1b、α2-MG及尿素氮增高也與黃斑水腫發生密切相關;β2-MG和視黃醇結合蛋白增高與黃斑水腫和黃斑增生的發生呈正相關;隨舒張壓增高、身高增高、腰圍增加、臀圍增加,黃斑病變程度逐漸加重;高血壓病史延長、糖尿病病程增加、DR程度加重,黃斑病變加重。除了注意控制上述相關因素之外,減輕DR危害的局部治療包括激光光凝,抗新生血管藥物玻璃體腔注射以及玻璃體視網膜手術。但如何根據患者病情單獨或聯合使用這些治療手段,從而以優良性價比更有效控制DR進展并獲得最佳治療效果是目前亟待解決問題。所以,除了關注各種檢查診斷技術和干預手段在DR診斷治療中的應用以及DR發生、發展的機制和影響因素之外,如何從未來醫學發展的角度探討DR的防治值得進一步深思。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以及心腦血管疾病低齡化的發展趨勢,DR之外的血液循環相關的低灌注缺血性眼底病變也日漸增多。本次會議中除了眼缺血綜合征、非動脈炎性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AION)引起關注并交流較多外,首次報道的頸動型AION也值得引起臨床醫生重視。這是導致視力嚴重下降,必須迅速進行藥物治療搶救的眼科急癥。了解并正確認識此癥,及時采用大劑量糖皮質激光沖擊治療,常可挽救患者視力。本次會議在學組和雜志領導的精心組織安排下,經過大家的熱情參與和共同努力取得圓滿成功。但眼底疾病在不斷挑戰眼科醫生智慧,新的形勢和宏觀條件變化對會議的組織表現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讓我們共同努力,勵精圖治,迎接挑戰,再創佳績。
“中國眼底病論壇·全國眼底病專題學術研討會·2014大連”于2014年2月27日至3月1日在大連市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會議為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項目編號:2014-07-02-142(國)],由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與中華眼底病雜志編輯委員會聯合主辦,中華眼底病雜志編輯部、四川西部醫藥技術轉移中心承辦,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協辦。
本次會議共有1422位注冊代表、16位海外嘉賓、71家眼底病相關產品供應商的900余位工作人員出席。其中,注冊代表人數前5位的省市分別為北京、廣東、山東、上海、江蘇。
會議共收到征文878篇。其中,自由來稿及組稿866篇,海外嘉賓來稿12篇。征文來自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實現了眼底病會議征文的零突破。征文投稿數量前5位的省市分別為北京、上海、廣東、山東、遼寧。編委及通訊編委所在單位征文投稿前5位中,第一位為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與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全軍眼科中心并列第二,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名列第三,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眼科與溫州醫學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并列第四,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眼科并列第五。參與署名的個人投稿數量前5位中第一位是馬翔;第二位是孫先勇;第三位是陳松;張紅兵、王東林、宋宗明、丁小燕并列第四;宋艷萍、陳曉隆、陳蕾并列第五。用于大會交流的征文124篇,書面交流的征文754篇。大會交流的征文中,專題演講42篇,大會發言76篇,疑難病案討論6篇。
本次會議增設了視網膜病例判讀比弈擂臺賽。分別由北京、上海、廣東、四川4地組隊參加比賽。會議期間還舉辦了21場各具特色的衛星會。會議以專題演講、大會發言、疑難病例討論以及手術視頻錄像等多種形式,全面反映了眼底病檢查、診斷、治療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現狀及進展;通過海峽兩岸眼底病論壇增進海內外眼底病學術信息的交流和溝通;通過新設備展示、新技術推介活動,展示國內外最新的眼底病相關產品和技術。踐行了“分享知識與經驗、增加了解與友誼、促進發展與提升”的宗旨,達到了“交流與分享,探索與提高”的目的。
除了征文、注冊參會人數以及參展廠商數量和展覽展示規模再創眼底病學術會議新高外,通過個人智能手機、移動閱讀終端(ipad)及固定上網區查閱3種方式呈現會議所有學術信息,實現論文匯編無紙化;會議全程門禁系統管理;會議發言與主持上臺預備等候;設置固定提問席等均為本次會議首創。這些節約資源,規范管理,提高會議效率的會議信息表達形式和組織服務模式的改進,提升了會議服務質量,深受與會人員及學會、學組領導好評。
會議期間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主任委員王寧利教授于2月28日下午在大會向所有與會的眼科同道正式宣布了眼底病學組領導改選結果。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眼科許迅教授榮任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組長。王寧利教授充分肯定了眼底病學組過去10年在黎曉新教授領導下取得的成績,并對學組領導交接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黎曉新教授簡要回顧了擔任學組組長10年來的主要工作及心路歷程,表達了對過去一路同行的各位眼科同道的感謝和對未來的期望。許迅教授致辭感謝各級領導、各位同道的信任和重托;提請并已獲學會同意,聘請黎曉新教授擔任眼底病學組顧問;同時,展望了未來眼底病學組的主要工作并對相關要求進行了簡要說明。
2月26日晚還召開了中華眼底病雜志第七屆編輯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出席“中國眼底病論壇·全國眼底病專題學術研討會·2014大連”的中華眼底病雜志第七屆編輯委員會委員和通訊編委76人出席了會議。14位編委和通訊編委因當天大連天氣因素導致航班延誤未能到會。另有18位編委和通訊編委因故不能出席會議,其中部分編委和通訊編委按要求事先履行了相應的請假手續。會議得到了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倫(上海)貿易有限公司、深圳市康哲藥業有限公司的關心和支持。會議通報了上一年度雜志的主要工作以及編委審稿、投稿、參會等履職情況和雜志工作存在以及可能將會面臨的主要問題。著重討論了學組和雜志近期需要完成的眼科年鑒眼底病部分以及眼底病十大進展等工作的目的、意義以及收集資料的要求和撰寫整理的注意事項。
本次會議征文內容豐富,涵蓋了眼底病診斷、治療以及基礎研究的各個方面,反映了國內外眼底病研究的進展,揭示了眼底病研究的學術走向。大會學術交流的內容則有所側重,主要聚集于眼底病影像檢查新技術及其應用規范、抗新生血管藥物臨床應用、息肉樣脈絡膜血管病變(PCV)、視網膜母細胞瘤(RB)、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缺血性眼病等學科領域。
影像檢查是眼底病臨床工作的基礎。多光譜眼底成像技術首次進入眼底病會議推介。廣角眼底血管造影技術應用是本次會議眼底影像檢查交流的亮點之一。多種設備和技術的融合以及檢查結果的相互印證是一發展趨勢,這也是本次會議眼底影像檢查交流的另一亮點。多種影像和功能檢查技術在各種眼底病診斷中的應用,加深了對疾病本質的全面認識。但如何有效利用各種影像檢查技術的優勢,無創、簡便、快捷,以最低成本和代價獲取有助于疾病診斷的基本、可靠信息仍然值得臨床醫生和眼底病相關產品供應商進一步思考。本次會議中,大量關于自身熒光、OCT應用研究的征文或許正是這一思考和探索的具體體現。面對越來越多的新設備、新技術,在臨床工作中如何從信息采集、儲存、分析、報告等方面規范操作和報告行為,提高應用質量和診斷水平,使其檢查、診斷結果真正能夠滿足“同認互認”的要求是目前眼底病影像檢查診斷領域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抗新生血管藥物是眼底病臨床治療的有利武器。由國內公司和眼底病學組專家主導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新生血管藥物康柏西普(朗沐)在本次會議正式亮相上市為一標志性事件。抗新生血管藥物的眼底病臨床應用從此多了一種選擇的可能。在有多種抗新生血管藥物可供選擇的情況下,如何更好地掌握其應用范圍,合理選擇抗各種新生血管藥物的最佳用藥方式、將抗新生血管藥物與其他眼底病治療手段有效結合,從而以最小風險和代價取得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仍是今后臨床醫生與相關產品供應商共同面臨的問題。
PCV是本次會議關注的另外一個熱點。正確認識其影像特征并與隱匿性脈絡膜新生血管、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等疾病進行鑒別并非易事。光動力療法(PDT)單獨或與抗新生血管藥物聯合治療是目前治療PCV的主要手段,但如何通過個性化治療來提高治療效果仍值得探索。中國漢族人群中存在補體因子H相關蛋白、ARMS2/HTRA1基因與老年性黃斑變性和PCV的相關性等基因與PCV臨床表現的關聯研究在本次會議中均有報道,但具體的關聯基因發病原因仍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化學減容加局部治療是RB治療的常用方法。本次會議局部治療有激光光凝、冷凍、鞏膜放射敷貼器放射治療、卡鉑單獨或聯合貝伐單抗玻璃體腔注藥、眼動脈介入化學藥物治療等均有報告。眼內期RB通過化學減容加局部治療,A、B期患者在保眼治療的情況下可獲得較高的病情控制率;D、E期患者及時進行眼球摘除手術,病情仍然可以得到良好控制。對于晚期RB患者,全身靜脈給藥化學藥物治療后再行眼動脈介入化學藥物治療可提高保眼率。對瘤體遠離黃斑和視盤伴明顯玻璃體種植,且眼前節組織未累及,全身治療療效不明顯的患者,玻璃體手術切除眼內腫瘤聯合眼內局部化學治療也在研討中,本次會議還介紹了RB國際分期和治療指南,改變RB認識誤區、提高早期診斷率、新型化學治療藥物的應用以及合理掌握選擇性眼動脈化學治療的適應證等方面都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DR在目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間范圍內都是眼底病臨床和基礎研究的熱點難點。利用遠程醫療和自動分級系統實現DR社區篩查和早期綜合防控是未來DR流行病學研究的重點。對于現行標準病情控制穩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發生低血糖等嚴重副反應的前提下,血糖降到較低水平有助于減少和減輕DR的發生和進展。在各種導致糖尿病黃斑病變的因素中,血糖增高黃斑病變加重;血脂、A1b、α2-MG及尿素氮增高也與黃斑水腫發生密切相關;β2-MG和視黃醇結合蛋白增高與黃斑水腫和黃斑增生的發生呈正相關;隨舒張壓增高、身高增高、腰圍增加、臀圍增加,黃斑病變程度逐漸加重;高血壓病史延長、糖尿病病程增加、DR程度加重,黃斑病變加重。除了注意控制上述相關因素之外,減輕DR危害的局部治療包括激光光凝,抗新生血管藥物玻璃體腔注射以及玻璃體視網膜手術。但如何根據患者病情單獨或聯合使用這些治療手段,從而以優良性價比更有效控制DR進展并獲得最佳治療效果是目前亟待解決問題。所以,除了關注各種檢查診斷技術和干預手段在DR診斷治療中的應用以及DR發生、發展的機制和影響因素之外,如何從未來醫學發展的角度探討DR的防治值得進一步深思。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以及心腦血管疾病低齡化的發展趨勢,DR之外的血液循環相關的低灌注缺血性眼底病變也日漸增多。本次會議中除了眼缺血綜合征、非動脈炎性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AION)引起關注并交流較多外,首次報道的頸動型AION也值得引起臨床醫生重視。這是導致視力嚴重下降,必須迅速進行藥物治療搶救的眼科急癥。了解并正確認識此癥,及時采用大劑量糖皮質激光沖擊治療,常可挽救患者視力。本次會議在學組和雜志領導的精心組織安排下,經過大家的熱情參與和共同努力取得圓滿成功。但眼底疾病在不斷挑戰眼科醫生智慧,新的形勢和宏觀條件變化對會議的組織表現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讓我們共同努力,勵精圖治,迎接挑戰,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