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觀察多發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MEWDS)患眼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顧性病例研究。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中心檢查確診且資料完整的MEWDS患者18例18只眼納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12例。均為單眼發病。平均年齡35.9歲。病程(出現癥狀至就診時間)3~90 d,平均病程14 d。所有患者均行BCVA、裂隙燈顯微鏡聯合+90D前置鏡、眼底彩色照相、頻域OCT(SD-OCT)、FAF檢查。行FFA檢查6只眼,FFA聯合ICGA檢查12只眼。給予糖皮質激素或血管擴張劑等治療10例,未行任何治療8例。平均隨訪時間4.5個月。觀察病灶在彩色眼底像、FFA、ICGA、FAF、SD-OCT中的影像特征。結果18只眼中,眼底可見灰白色點狀或斑片狀病灶14只眼,其中伴黃斑顆粒樣改變7只眼,視盤充血5只眼;豹紋狀眼底4只眼,白色斑點病灶不可見。FAF檢查,病灶呈點狀顆粒狀或斑片狀強自身熒光(AF);FFA檢查,早期病灶呈針尖樣花環狀排列或斑片狀融合的強熒光;ICGA檢查,晚期病灶呈邊界不清可融合成片的弱熒光,其中點狀和斑片狀弱熒光重疊共存10只眼。SD-OCT檢查,所有患眼橢圓體帶斷裂、萎縮,結構不清,伴強反射物質沉積和玻璃體腔細胞9只眼。發病后1~3個月,17例患者自述BCVA恢復至發病前;FAF、FFA、ICGA、SD-OCT檢查未見明顯異常。1例患者糖皮質激素減量期間或自行停藥復發2次,末次隨訪時BCVA數指/40 cm;黃斑區橢圓體帶萎縮,團塊狀強反射物質沉積。結論MEWDS患眼伴或不伴黃斑區顆粒樣改變;呈顆粒狀或片狀強AF;FFA早期病灶表現為細針樣花環狀排列或斑片狀融合的強熒光;ICGA晚期病灶呈片狀融合的弱熒光;SD-OCT表現為病灶處橢圓體帶斷裂、萎縮,結構不清。
目的觀察Sorsby眼底營養不良(SFD)一家系的臨床表現與基因突變位點。 方法 一個三代SFD家系4例患者及6名正常家系成員納入研究。4例患者中,男女性各2例。所有受試者均行最佳矯正視力、非接觸眼壓計、裂隙燈顯微鏡、間接檢眼鏡、眼底彩色照相及頻域光相干斷層掃描檢查。觀察患者的眼底異常表現。采集所有受試者外周靜脈血2 ml,提取全基因組DNA。運用二代測序法對先證者進行眼科疾病相關外顯子捕獲檢測。運用Sanger測序法針對發現的致病位點對其他9位受試者進行分離驗證。 結果 4例患者均在40~47歲出現明顯視力下降。其中,2例男性患者為雙眼發病,2例女性為單眼出現癥狀。4例患者均可見典型的黃斑區脈絡膜新生血管(CNV)、后極部斑點狀類玻璃膜疣沉積或局部外層視網膜萎縮等表現。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先證者的TIMP3基因第5號外顯子上存在c.610A>T堿基雜合突變,導致該基因編碼的第204位密碼子由絲氨酸變為半胱氨酸(TIMP3:NM_000362:Exon5:c.A610T/p.S204C)。Sanger測序法驗證結果顯示,其他3例患者及第三代中的兩名受試者在該位點均檢測到與先證者相同的變異。 結論 該SFD家系患者均在40歲以后發病,以中心視力明顯下降為主要特征;眼底可見典型的黃斑區CNV、后極部斑點狀類玻璃膜疣沉積或局部外層視網膜萎縮等表現。TIMP3基因突變位點c.610A>T(p.S204C)是該家系的致病基因。
目的觀察局限性脈絡膜凹陷(FCE)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初步分析FCE發生RPE相關并發癥的危險因素。方法回顧性病例研究。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中心首診并經頻域OCT檢查確診的FCE患者31例31只眼納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均為單眼發病。平均年齡(45.84±13.57)歲。均行BCVA、醫學驗光、頻域OCT檢查;行FFA聯合ICGA檢查3只眼,均為合并RPE并發癥者。采用頻域OCT深度增強成像技術測量黃斑中心凹下脈絡膜厚度(SFCT)和最大凹陷寬度。根據是否伴RPE并發癥將患眼分為FCE單純組和FCE并發癥組,分別為17、14只眼。FCE并發癥組14只眼中,伴脈絡膜新生血管、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息肉樣脈絡膜血管病變、RPE脫離分別為7(22.6%)、4(12.9%)、1(3.2%)、2(6.5%)只眼。兩組患者平均年齡(t=0.87)、性別構成(χ2=0.06)、眼別(χ2=2.58)、等效球鏡度數(t=?0.8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CVA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1,P<0.05)。觀察所有患眼的SFCT、最大凹陷寬度以及FCE并發癥組患眼的ICGA特征。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FCE發生RPE相關并發癥的危險因素。結果31只眼共發現33個凹陷。FCE單純組、FCE并發癥組患眼SFCT分別為(167.00±85.18)、(228.36±67.95)μm;凹陷寬度分別為(645.00±231.93)、(901.00±420.55)μm;兩組患眼SFCT、凹陷寬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SFCT(OR=1.016,P=0.026)、凹陷寬度(OR=1.004,P=0.034)是FCE發生RPE相關并發癥的危險因素。頻域OCT檢查發現,FCE單純組患眼均有不同程度RPE結構受損、變薄,以凹陷邊緣處RPE受損最為明顯。FCE并發癥組14只眼中,RPE病損位于凹陷邊緣10只眼(71.4%)。行ICGA檢查的3只眼,可見凹陷下脈絡膜呈持續弱熒光、充盈缺損。結論SFCT、凹陷寬度是FCE患眼發生RPE相關并發癥的可能危險因素;凹陷邊緣RPE結構受損及凹陷下脈絡膜局部缺血或循環障礙,可能與FCE并發癥的發生密切相關。
目的 觀察高度近視圓頂狀黃斑(DSM)合并脈絡膜新生血管(CNV)的臨床特征及玻璃體腔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藥物的療效。方法回顧性臨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檢查確診的高度近視DSM合并CNV患者23例23只眼納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眼壓、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BCVA檢查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進行,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OCT儀測量DSM高度以及黃斑中心凹厚度(CMT)、脈絡膜厚度(ChT)。根據OCT圖像特征將DSM分為水平、垂直方向橢圓形凸起和圓形凸起。參照文獻標準將CNV分為中心凹下CNV和中心凹旁CNV。患眼均給予玻璃體腔注射雷珠單抗或康柏西普(IVR或IVC)0.05 ml治療。治療方案為1+按需治療。首次行IVR、IVC治療分別為17、6只眼,并據此再分為IVR組、IVC組。治療后隨訪時間≥1個月。觀察患者的臨床特點及治療后BCVA、眼壓、CMT、ChT的變化。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23例23只眼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16例16只眼;右眼、左眼分別為11、12只眼;年齡(49±16)歲;logMAR BCVA 0.94±0.39。DSM形態呈水平、垂直方向橢圓形凸起和圓形凸起分別為13(56.52%,13/23)、6(26.09%、6/23)、4(17.39%,4/23)只眼。圓頂高度為(97.83±46.14)μm。CMT、ChT分別為(276.39±98.35)、(49.48±31.66)μm。IVR組17例17只眼中,男性4例,女性13例。IVC組6例6只眼中,男性3例、女性3例。末次隨訪時,患眼logMAR BCVA、CMT分別為0.60±0.39、(209.96±71.38)μm;與治療前比較,BCVA顯著提高,CMT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98、2.62,P=0.005、0.010)。治療后1個月、末次隨訪時,IVR組、IVC組患眼BCVA提高程度(t=1.47、1.35)、眼壓變化(t=?0.20、?0.56)、ChT降低厚度(t=0.80、?0.62)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及末次隨訪時,IVR組、IVC組患眼CMT分別較治療前降低(57.94±67.61)、(83.17±78.37)μm和(13.33±9.73)、(18.17±17.88)μm,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64、3.21,P<0.05)。結論玻璃體腔注射雷珠單抗或康柏西普治療高度近視DSM合并CNV,均能有效提高患眼BCVA;雷珠單抗降低CMT的程度優于康柏西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