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mmq6"><kbd id="0mmq6"></kbd></table>
  • <table id="0mmq6"><kbd id="0mmq6"></kbd></table>
  • <menu id="0mmq6"></menu>
  • <table id="0mmq6"><option id="0mmq6"></option></table>
  • <bdo id="0mmq6"></bdo><noscript id="0mmq6"><kbd id="0mmq6"></kbd></noscript>
  • <td id="0mmq6"></td><table id="0mmq6"></table>
  • <table id="0mmq6"></table><td id="0mmq6"></td>
  •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抗生素骨水泥" 7條結果
    • 應用抗生素骨水泥間隔體二期翻修治療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遲發感染

      目的 探討應用抗生素骨水泥間隔體二期翻修治療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遲發感染的臨床療效。 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23例(23膝)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遲發感染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齡43~75歲,平均65.2歲。置換術后至出現感染時間為13~52個月,平均17.3個月;發生感染至入院翻修時間為15 d~7個月,平均2.1個月。一期清創、取出假體,植入含慶大霉素抗生素骨水泥間隔體;8~10周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假體。分別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評分及膝關節學會評分系統(KSS)評價翻修前后患膝功能,并統計總體感染控制率。 結果術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二期翻修術后發生再感染,余21例感染控制,總體感染控制率91.3%。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2~5年,平均3.6年。HSS評分由術前(60.6 ± 9.8)分提高至末次隨訪時(82.3 ± 7.4)分,KSS評分由術前(110.7 ± 9.6) 分提高至末次隨訪時(134.0 ± 10.5)分,手術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lt; 0.01)。X線片復查示假體位置良好,無松動、斷裂、假體周圍透亮影等異常表現。 結論應用抗生素骨水泥間隔體二期翻修能有效控制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遲發感染,并能較好恢復患膝功能。

      發表時間:2016-08-31 04:2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抗生素骨水泥間置器治療髓內固定術后骨髓炎合并骨不連

      目的 探討抗生素骨水泥間置器治療髓內固定術后骨髓炎合并骨不連的臨床療效。 方法 2002 年6 月- 2006 年 5 月,收治12 例行切開復位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后骨髓炎合并骨不連患者。男8 例,女4 例;年齡26 ~ 53歲, 平均40.2 歲。骨折部位:脛骨7 例,股骨5 例。髓內固定術后2 周內感染7 例,3 個月內感染5 例。患者于感染發生后1 ~ 24 個月入院,平均5 個月。細菌培養10 例呈陽性,2 例呈陰性。白細胞計數、紅細胞沉降率、高敏C 反應蛋白均高于正常值。一期手術取出內固定物,髓內插入抗生素骨水泥間置器臨時固定;3 ~ 6 個月待感染控制后,二期手術取出間置器,行自體髂骨植骨鎖定鋼板內固定術。 結果 患者兩期手術切口均Ⅰ期愈合,無早期相關并發癥發生。二期術后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24 ~ 48 個月,平均34 個月。二期術后3 個月紅細胞沉降率、白細胞計數以及高敏C 反應蛋白均正常。X 線片復查,骨折均在二期術后10 ~ 14 周達臨床愈合,平均12 周。除1 例患者膝關節屈曲約90° 外,其余患者下肢功能均恢復正常。隨訪期間均無感染復發。 結論 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間置器臨時固定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待感染控制后二期手術取出間置器行植骨內固定,是治療髓內固定術后骨髓炎合并骨不連的有效方法之一。

      發表時間:2016-08-31 05:4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分期治療下肢長段感染性骨缺損

      目的探討應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結合游離腓骨移植兩階段治療下肢長段感染性骨缺損的臨床效果。 方法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12例下肢長段感染性骨缺損患者。男9例,女3例;年齡19~46歲,平均33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7例,壓砸傷3例,機器擠壓傷2例。其中股骨缺損3例,脛骨缺損7例,跖骨缺損2例;骨缺損長度6~14 cm,平均8 cm。9例脛骨及跖骨缺損合并創面范圍為5.0 cm×3.0 cm~8.0 cm×4.0 cm;3例股骨缺損合并竇道形成。受傷至手術時間1~4個月,平均2個月。一期清創后應用骨水泥占位器充填骨缺損處,9例合并軟組織缺損者同時行皮瓣修復;6周后行二期手術,取出骨水泥占位器后行游離腓骨移植修復骨缺損,移植腓骨長度7~22cm,平均14cm。10例腓骨移植攜帶皮瓣,皮瓣范圍6.0 cm×4.0 cm~10.0 cm×5.0 cm。 結果術后創面均Ⅰ期愈合,愈合時間12~18 d,平均14 d。12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36個月,平均17個月。骨愈合時間為4~6個月,平均5.5個月。移植腓骨攜帶皮瓣外形良好,均未行二期皮瓣整形。術后供區功能滿意,無踝關節功能障礙及脛骨應力骨折發生。末次隨訪時采用Enneking下肢功能評分為20~28分,平均25分。 結論一期應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有利于控制感染,二期腓骨移植可提高骨缺損愈合率,是治療下肢長段感染性骨缺損的理想方法。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自制抗生素骨水泥棒在脛骨釘道骨髓炎中的應用

      目的 探討Masquelet技術治療脛骨釘道骨髓炎中采用自制抗生素骨水泥棒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52例脛骨骨髓炎患者臨床資料。男28例,女24例;年齡23~62歲,平均38.6歲。脛骨骨折后采用內固定38例,外固定14例。骨髓炎病程6個月~20年,中位病程2.3年。創面分泌物細菌培養顯示陽性47例,其中單種細菌感染36例、混合細菌感染11例。第1階段徹底清創并去除內、外固定裝置后,鎖定鋼板外置固定骨缺損斷端,抗生素骨水泥包裹克氏針填塞釘道。術后給予敏感抗生素治療,待感染控制后行第2階段手術。術中去除抗生素骨水泥棒,誘導膜內植骨。術后動態觀察患者臨床表現、創面情況,監測炎癥指標以及攝X線片,評估術后骨感染控制以及植骨愈合情況。結果 患者均順利完成兩階段治療。第2階段術后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1~25個月,平均18.3個月。1例患者術后出現創面愈合不良,經加強換藥后愈合。X線片復查示骨缺損區植骨均愈合,愈合時間3~6個月,平均4.5個月。隨訪期間患者無感染復發。結論 采用 Masquelet 技術治療脛骨釘道骨髓炎時,選擇自制抗生素骨水泥棒可降低感染復發率,獲得良好療效,且手術操作簡單,術后并發癥少。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抗生素骨水泥直接誘導皮膚再生技術修復足趾側方皮瓣供區創面的初步應用

      目的 探討抗生素骨水泥直接誘導皮膚再生技術修復足趾側方皮瓣供區創面的可行性和臨床效果。方法2020年6月—2023年2月,應用抗生素骨水泥直接誘導皮膚再生技術修復10例11處足趾側方皮瓣供區創面。其中男7例,女3例;年齡21~63歲,平均40.6歲。均為手指指腹皮膚缺損,其中拇指末節3例,示指末節2例,示、中指中節1例,中指末節1例,環指末節3例。手部皮膚軟組織缺損范圍2.4 cm×1.8 cm~4.3 cm×3.4 cm。病程1~15 d,平均6.9 d。皮瓣供區位于踇趾腓側5處,第2足趾脛側5處,第3足趾脛側1處。足趾側方皮瓣范圍為2.5 cm×2.0 cm~4.5 cm×3.5 cm。11處皮瓣供區創面均不能直接縫合,其中2處有肌腱外露;均采用抗生素骨水泥覆蓋。結果10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個月~2年,平均14.7個月。11處皮瓣全部成活且皮瓣外形較好。足部供區創面均愈合,愈合時間40~72 d,平均51.7 d。供區無明顯瘢痕,與周圍正常皮膚色澤相近;供足外觀良好,穿鞋、行走功能未受影響。 結論 采用抗生素骨水泥直接誘導皮膚再生技術修復足趾側方皮瓣供區創面可行,創面能自行愈合,且操作簡便,無第2供區損傷。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表面覆蓋抗生素骨水泥的鋼板內固定技術一期治療Gustilo ⅢB型脛腓骨開放性骨折療效分析

      目的探討應用表面覆蓋抗生素骨水泥的鋼板內固定技術一期治療Gustilo ⅢB型脛腓骨開放性骨折的臨床療效。 方法回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24例Gustilo ⅢB型脛腓骨開放性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齡25~65歲,平均45.8歲。脛骨近端骨折3例,中段骨折6例,遠端骨折15例;腓骨骨折21例。受傷至急診手術時間3~12 h,平均5.3 h。患者均存在軟組織缺損,缺損范圍10 cm×5 cm~32 cm×15 cm。受傷至皮瓣移植覆蓋創面時間為1~7 d,平均4.1 d;皮瓣切取范圍10 cm×5 cm~33 cm×15 cm。10例患者有骨缺損,骨缺損長度2~12 cm,平均7.1 cm。所有患者急診清創后用表面覆蓋抗生素骨水泥的鋼板固定脛骨斷端,骨缺損區填塞抗生素骨水泥,7 d內游離皮瓣覆蓋創面,更換骨水泥同時進行骨折確定性內固定。骨缺損患者于7~32周,平均11.8周取出所有骨水泥,骨缺損區植骨。術后觀察皮瓣成活情況、患肢傷口愈合、并發癥及骨愈合情況;術后1、6個月及末次隨訪時根據簡明健康調查量表(SF-36量表)[包括軀體健康總得分(PCS)、心理健康總得分(MCS)]評價生活質量。結果24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4~38個月,平均21.6個月。患肢均保肢成功,移植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供區發生瘢痕增生1例,瘢痕周圍皮膚感覺減退(S3級)1例。小腿受區發生感染2例,其中1例為一期皮瓣移植后傷口淺表感染,經再次清創后愈合;1例為二期植骨后骨感染形成竇道,3個月后再次清創行Ilizarov截骨搬運治療后8個月骨愈合。余23例患者骨愈合時間為4~9個月,平均6.1個月。術后1、6個月及末次隨訪時PCS評分分別為(44.4±6.5)、(68.3±8.3)、(80.4±6.9)分,MCS評分分別為(59.2±8.2)、(79.5±7.8)、(90.0±6.6)分,均呈逐步升高趨勢,各時間點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表面覆蓋抗生素骨水泥的鋼板內固定技術用于一期治療Gustilo ⅢB型脛腓骨開放性骨折,可降低骨折內固定感染風險,具有減少并發癥及患者功能恢復快的優勢。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封閉式負壓引流結合改良抗生素骨水泥體表半開放技術治療慢性潰瘍創面

      目的 探討清創-封閉式負壓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體表薄片抗生素骨水泥半開放外置序貫方案治療慢性潰瘍創面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6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43例慢性潰瘍創面患者臨床資料。其中,采用清創-VSD-體表薄片抗生素骨水泥半開放外置序貫方案治療23例(改良組),清創-VSD-傳統骨水泥技術覆蓋治療20例(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構成比、存在吸煙史患者構成比、身體質量指數、創面部位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并比較兩組創面愈合質量及愈合時間、骨水泥覆蓋后細菌培養陽性率、骨水泥松動率以及手術次數、住院次數、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改良組骨水泥覆蓋后創面細菌培養陽性率及骨水泥松動率低,手術次數、住院次數、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費用均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完成創面修復,無截肢患者;改良組創面愈合質量優于對照組,創面愈合時間更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5年,平均3.4年。隨訪期間創面潰瘍均無復發。結論 清創-VSD-體表薄片抗生素骨水泥半開放外置序貫方案治療慢性潰瘍創面,可有效減少骨水泥松動發生,利于誘導膜形成及創面愈合,明顯減少手術次數及住院時間。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日本成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