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過Meta分析評估中國人群脂聯素基因外顯子二+45位點單核苷酸多態性與2型糖尿病的相關性。方法 計算機檢索PubMed、Ovid、CBM、VIP、CNKI和WanFang Data中關于中國人群脂聯素基因SNP45與2型糖尿病相關性的病例-對照研究,并輔以文獻追溯。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2012年6月。由2名評價者按納入排除標準獨立選擇文獻、提取資料、評價質量后采用Stata 11.0軟件進行Meta分析,采用分層和敏感性分析評估結果穩定性,并用Begg’s漏斗圖和Egger’s法評估文獻的發表偏倚。結果 共納入21篇文獻(含22個研究),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3 273例,對照人群2 597例。Meta分析結果顯示,無論在顯性、隱性或加性遺傳模式下,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95%CI)分別為1.36(1.04,1.78)、2.07(1.55,2.75)、2.44(1.59,3.75)]。結論 脂聯素基因外顯子二+45位點基因多態性與中國人群的2型糖尿病具有相關性。不論是在顯性、隱性還是在加性遺傳模式下,G等位基因均為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
目的 系統評價益生菌對嬰兒濕疹及特應性濕疹的預防作用。方法 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MEDLINE(Ovid)、CENTRAL、CBM和 CNKI 數據庫,收集益生菌預防嬰兒濕疹及特應性濕疹的隨機對照試驗(RCT),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2012年2月。由2位評價員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評價質量和交叉核對后,采用RevMan 5.0軟件進行 Meta 分析。結果 最終納入15個研究,共3 179例患兒。僅納入8個質量較高的研究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益生菌組嬰兒濕疹發生率低于安慰劑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D=–0.06,95%CI(–0.10,–0.03),Plt;0.05];益生菌對嬰兒特應性濕疹無預防作用[RD=–0.02,95%CI(–0.08,0.03),Pgt;0.05)];益生菌對高危人群[RD=–0.09,95%CI(–0.15,–0.03),Plt;0.05]和普通人群[RD=–0.05,95%CI(–0.10,0.00),Plt;0.05]嬰兒濕疹均有預防作用。結論 益生菌對于嬰兒濕疹有一定預防作用,但由于益生菌菌種、劑量、療程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其對嬰兒濕疹及特應性濕疹的具體效應尚需進一步研究加以驗證。
目的 探討加速康復外科(FTS)聯合腹腔鏡手術對結直腸癌患者圍手術期炎癥介質、免疫指標和臨床短期恢復效果的影響。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納入 2014 年 7 月至 2017 年 3 月期間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胃腸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 FTS 組和傳統組,FTS 組采用 FTS 模式圍手術期管理+腹腔鏡手術,傳統組采用傳統方式圍手術期管理+腹腔鏡手術,比較 2 組患者術前 1 d、術后第 1、3 及 7 天時的炎癥介質如C反應蛋白(CRP)和白細胞介素6(IL-6)及細胞免疫指標如CD4、CD8 和 CD4/CD8 以及 2 組患者的臨床短期康復指標。 結果 ① 最終完成研究者有 84 例,FTS 組 43 例,傳統組 41 例,2 組患者的基線特征及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0)。② 2 組間各時間點 CRP 和 IL-6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0);FTS 組和傳統組手術前后各時間點 CRP 和 IL-6 水平變化趨勢一致,術后第 1 天較術前 1 d 明顯升高(P<0.001),至術后第 7 天則明顯下降。③ 2 組間各時間點 CD4、CD8 和 CD4/CD8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0);CD4 在術后第 1 天時 2 組均明顯下降(P<0.050),術后第 3 天開始升高,術后第 7 天接近術前水平,但傳統組升高幅度較小;CD8 水平 2 組手術前后各時間點的變化不大,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0);CD4/CD8 比值 2 組手術前后各時間點的變化不大,僅 FTS 組術后第 1 天較術前 1 d 明顯降低(P<0.001),術后第 3 天開始則明顯升高并接近術前 1 d 的水平。④ FTS 組患者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和排便時間均明顯短于傳統組(P<0.001);FTS 組患者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和低蛋白血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傳統組(P<0.050)。 結論 與傳統圍手術期管理+腹腔鏡手術比較,FTS+聯合腹腔鏡手術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炎癥介質及免疫指標影響不明顯,并且還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手術創傷應激及加快患者術后恢復。
目的探討生育史(生育子女數量、首次生育年齡)與女性激素相關癌癥(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發生風險的因果關聯。方法采用單變量和多變量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調查生育子女數量(在不孕婦女中為無子女,在正常生育婦女中則為曾生育子女數量)和首次生育年齡與三種女性激素相關癌癥的因果效應。采用逆方差加權法作為主要分析方法,采用敏感性分析和可靠性檢驗以保證主要分析結果的可靠性。結果單變量MR結果顯示,與正常生育婦女相比,不孕婦女發生乳腺癌的風險更高[OR=1.07,95%CI(1.05,1.09),P<0.01]。多變量MR結果表明,在正常生育婦女中,考慮了首次生育年齡的影響后,曾生育子女數量越多可能與乳腺癌發生風險降低相關[OR=0.61,95%CI(0.43,0.85),P<0.01]。單變量和多變量MR均未發現首次生育年齡與女性激素相關癌癥存在因果關聯,且未發現生育子女數量與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存在因果關聯。敏感性分析和可靠性檢驗證明結果受到異質性和水平多效性影響的可能性較小。結論正常婦女生育子女越多,乳腺癌發生風險越低;不孕婦女面臨更高的乳腺癌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