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mmq6"><kbd id="0mmq6"></kbd></table>
  • <table id="0mmq6"><kbd id="0mmq6"></kbd></table>
  • <menu id="0mmq6"></menu>
  • <table id="0mmq6"><option id="0mmq6"></option></table>
  • <bdo id="0mmq6"></bdo><noscript id="0mmq6"><kbd id="0mmq6"></kbd></noscript>
  • <td id="0mmq6"></td><table id="0mmq6"></table>
  • <table id="0mmq6"></table><td id="0mmq6"></td>
  •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李富明" 1條結果
    • 關節鏡下經脛骨骨道與前內側入路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比較研究

      目的比較關節鏡下經脛骨骨道與前內側入路重建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療效。 方法回顧分析2008年4月-2012年5月關節鏡下采用自體肌腱單束重建治療的86例(86膝)ACL斷裂患者臨床資料,其中44例經脛骨骨道重建(A組),42例經前內側入路重建(B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致傷原因、受傷至手術時間以及術前Lysholm評分、國際膝關節文獻委員會(IKDC)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通過X線片與CT檢查評估骨道情況,采用Lachman試驗、軸移試驗及Lysholm、IKDC評分評定膝關節穩定性及功能。 結果患者均獲隨訪,A組隨訪時間1~2年,平均1.5年;B組1年~1年6個月,平均1.2年。兩組患者膝關節活動均無受限。術后1年,兩組Lysholm評分及IKDC評分均較術前顯著提高(P<0.05),但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膝關節穩定性優于A組,Lachman試驗及軸移試驗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股骨骨道長度、股骨冠狀面骨道角度及脛骨矢狀面骨道中心位置均顯著大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與經脛骨骨道重建相比,關節鏡下經前內側入路重建ACL更接近解剖重建,術后膝關節能獲得更好的穩定性及旋轉功能。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日本成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