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mmq6"><kbd id="0mmq6"></kbd></table>
  • <table id="0mmq6"><kbd id="0mmq6"></kbd></table>
  • <menu id="0mmq6"></menu>
  • <table id="0mmq6"><option id="0mmq6"></option></table>
  • <bdo id="0mmq6"></bdo><noscript id="0mmq6"><kbd id="0mmq6"></kbd></noscript>
  • <td id="0mmq6"></td><table id="0mmq6"></table>
  • <table id="0mmq6"></table><td id="0mmq6"></td>
  •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柳海峰" 13條結果
    • 肩關節前向脫位及合并損傷的手術治療進展

      目的 總結肩關節前向脫位及合并損傷的手術治療進展。方法 查閱國內外肩關節前向脫位及合并損傷手術治療方法及療效的相關文獻,并進行總結分析。結果 肩關節前向脫位可合并前下關節囊韌帶復合體損傷(Bankart 損傷)、關節盂骨缺損(骨性 Bankart 損傷)以及 Hill-Sachs 損傷。對于 Bankart 損傷,可選擇關節鏡下修復或者聯合喙突截骨轉位術、移植物行骨性重建。對于 Hill-Sachs 損傷,根據骨性缺損范圍選擇保守、軟組織修復或骨性重建等。對于雙極損傷(肩胛盂以及肱骨頭骨缺損),可根據骨缺損范圍選擇 Bankart 術、Remplissage 術或肱骨頭置換等。結論 隨著關節鏡的發展以及手術理念的改進,針對肩關節前向脫位及合并損傷臨床已有一套完善手術方案,可通過綜合評估患者傷情及年齡、運動水平等因素選擇恰當術式,以求達到最佳療效。

      發表時間:2019-06-04 02:1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關節鏡下五種方法修復肩袖撕裂的療效觀察

      目的 探討肩關節鏡下不同方法修復肩袖撕裂的手術方法和療效。 方法 2006 年11 月- 2008年4 月,收治22 例肩袖撕裂患者。男13 例,女9 例;年齡28 ~ 51 歲,平均37.9 歲。左肩6 例,右肩16 例。11 例有肩部跌傷史,其余11 例無明顯誘因。患肩主動前屈、外展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受限。根據Bigliani 肩峰分型標準:Ⅱ型12例,Ⅲ 型10 例。14 例全層撕裂,5 例滑囊側部分撕裂,3 例關節側部分撕裂。病程為5 個月~ 6 年,平均16.6 個月。術中行肩峰成形與肩峰下滑囊切除后,分別采用單純清理(4 例)、單排錨釘固定(7 例)、雙排錨釘固定(4 例)、三排錨釘固定(3 例)、經骨隧道穿線固定(4 例)方法修復肩袖。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并發癥發生。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 ~ 26 個月,平均15.6 個月。22 例均恢復日常生活。末次隨訪時主動前屈及外展角度 gt; l50° 者21 例,90 ~ l20°者1 例。術后前屈及外展肌力5 級20 例,4 級2 例。末次隨訪時肩關節根據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標準評分總分、疼痛、功能、前屈角度、前屈肌力及滿意度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lt; 0.05);獲優13 例,良9 例,優良率100%。 結 論 通過正確診斷,根據損傷具體情況采用不同方法修復肩袖損傷均可獲得確切療效。

      發表時間:2016-09-01 09:0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環抱”縫合法修復內側半月板桶柄狀撕裂中期療效觀察

      目的 探討“環抱”縫合法修復內側半月板桶柄狀撕裂(bucket-handle tear,BHT)的中期療效。 方法 總結 2011 年 3 月—2013 年 6 月采用關節鏡下“環抱”縫合法修復內側半月板 BHT 的 78 例(78 膝)患者臨床資料。男 57 例,女 21 例;年齡 16~39 歲,平均 28.3 歲。致傷原因:運動損傷 61 例,交通事故傷 12 例,其他傷 5 例。新鮮損傷 35 例,陳舊性損傷 43 例。合并前交叉韌帶損傷 65 例。術前國際膝關節文獻委員會(IKDC)評分、Lysholm 評分、Tegner 評分分別為(48.2±6.3)、(43.6±4.7)、(2.5±0.6)分。MRI 檢查示半月板Ⅲ度撕裂。術后采用 Barrett 等的評價標準、MRI 檢查、二次關節鏡檢查評估半月板愈合情況,并采用 IKDC 評分、Lysholm 評分和 Tegner 評分評價膝關節功能。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關節感染、異物排斥等并發癥發生。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26~63 個月,平均 42.8 個月。2 例術后 1 年內 BHT 復發。末次隨訪時,根據 Barrett 等的標準,72 例半月板達臨床愈合,臨床愈合率為 92.3%。IKDC 評分、Lysholm 評分、Tegner 評分分別為(81.5±5.1)、(86.9±3.9)、(6.2±0.5)分,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4.598,P=0.000;t=–18.478,P=0.000;t=–3.362,P=0.002)。MRI 復查示,末次隨訪時 56 例半月板完全愈合,15 例部分愈合,7 例全層面不愈合,總愈合率為 91.0%(71/78)、完全愈合率為 71.8%(56/78)。21 例于術后 18~49 個月行二次關節鏡探查,其中 17 例半月板達完全愈合,4 例為部分愈合,總愈合率為 100%(21/21)、完全愈合率為 81.0%(17/21);均無新撕裂出現。 結論 采用關節鏡下“環抱”縫合法修復內側半月板 BHT,具有縫合牢固、對半月板血供影響小的特點,可取得滿意的中期療效。

      發表時間:2017-04-01 08:5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關節鏡下改良彈性固定 Latarjet 術治療一例慢性鎖定性肩關節前脫位

      目的總結關節鏡下改良彈性固定 Latarjet 術治療 1 例慢性鎖定性肩關節前脫位的經驗。方法2016 年 7 月收治 1 例因摔傷致右肩疼痛、畸形、活動受限 8 周的 49 歲男性患者。傷后曾于外院行肩關節復位,未成功。術前美國肩肘外科協會(ASES)評分 22 分,肩關節功能 Constant-Murley 評分 37 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8 分。影像學檢查示右肩關節鎖定性前脫位、肩袖損傷、Hill-Sachs 損傷。術前診斷右肩關節慢性鎖定性前脫位伴肩袖損傷。全關節鏡下徹底松解關節盂、肱骨頭、肩胛下肌腱周圍及肱三頭肌止點軟組織,關節復位后以改良雙袢法彈性固定 Latarjet 術。結果術后切口Ⅰ期愈合,無重要血管及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患者獲隨訪 24 個月。影像學復查示盂肱關節恢復正常對位關系,無脫位復發。右肩關節功能恢復正常,24 個月時 ASES 評分及 Constant-Murley 評分均為 94 分。結論關節鏡下改良彈性固定 Latarjet 術治療慢性鎖定性肩關節前脫位療效滿意。

      發表時間:2019-03-11 10:2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前后交叉韌帶同時重建固定角度實驗研究

      目的 探討采用自體半腱肌肌腱同時重建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和后交叉韌帶(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移植肌腱固定時膝關節屈曲最佳角度。 方法 清潔級6 ~ 8 月齡新西蘭大白兔24 只,雌雄不限,體重(2.5 ± 0.2)kg,根據重建韌帶固定時膝關節屈曲角度不同,隨機分為3 組(n=8)。取雙側后肢半腱肌肌腱,同時重建右后肢PCL 及ACL,并分別于膝關節屈曲90°(A 組)、60°(B 組)、30°(C 組)位固定。術后觀察實驗動物一般情況;術后3 個月時,采用空氣栓塞法處死實驗動物,取膝關節遠、近端各10 cm 長肢體,行伸屈等長實驗、前后位移實驗、膝關節內外旋轉實驗。 結果 實驗動物均存活至實驗完成。3 組間ACL 及PCL 最大位移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各組前、后方位移均lt; 1 mm,提示前、后穩定性均良好;A 組屈曲30° 時前方位移及屈曲90° 時后方位移均較C 組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lt; 0.05)。A 組內、外旋轉角度與C 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lt; 0.05);其余各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 結論 同時重建兔ACL 及PCL,以屈曲60° 行韌帶固定效果最佳。

      發表時間:2016-08-31 05:4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Latarjet 手術治療肩關節前向脫位中螺釘固定與紐扣固定的生物力學對比分析

      目的通過生物力學分析,明確皮質紐扣作為內固定物在 Latarjet 手術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 6~7 月齡雄性家豬肩關節標本 10 對,每對標本左右側隨機分為螺釘組及紐扣組。制備 25% 肩胛盂缺損模型,使用家豬岡下肌腱及其相連骨塊作為修補骨塊,螺釘組使用 2 枚 3.5 mm 螺釘固定,紐扣組使用雙皮質紐扣、高強線打結擠壓固定。將制作好的肩胛盂缺損修復模型固定于生物力學測試臺,分別在肩胛盂及骨塊上固定光學標記點。對模型進行疲勞試驗,觀察移植骨塊或內固定物是否脫落;同時在測試過程中,通過光學標記點測量兩組骨塊與肩胛盂之間相對位移量的標準差。接著進行最大失敗載荷測試,對比兩組最大失敗載荷。結果疲勞試驗顯示,10 對肩關節標本均未出現肌腱撕裂、骨塊骨折等移植物失效情況,內固定物均未出現斷裂情況。螺釘組和紐扣組相對位移量的標準差分別為(0.007 87±0.001 44)mm 和(0.034 88±0.011 10)mm,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682,P=0.000);最大失效載荷分別為(265±39)N 和(275±52)N,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86,P=0.199)。失敗方式主要有 3 種:骨塊在螺釘孔位置裂開(螺釘組 6 個、紐扣組 3 個),鉗夾的腱性部分撕裂(兩組各 2 個),肌腱止點在內固定物接觸界面撕裂(螺釘組 2 個、紐扣組 5 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395)。結論盡管皮質紐扣未能達到金屬螺釘的堅強固定穩定性,但其固定穩定性已能滿足臨床要求;兩種固定方式在 Latarjet 手術中能給予相似的固定強度。

      發表時間:2020-06-15 02:4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改良關節鏡下Latarjet術中劈裂肩胛下肌方法:基于腋神經、關節盂及肩胛下肌的解剖學研究

      目的通過尸體標本確定改良關節鏡下Latarjet術中肩胛下肌劈裂窗口與腋神經的空間關系,為改良肩胛下肌劈裂方法提供解剖學依據。方法選取29具成人防腐肩關節標本,逐層解剖并最終確認腋神經于肩胛下肌前方表面走行方向。保持肩關節中立位,用克氏針于右肩關節盂圓4 : 00位置(左肩關節盂圓7 : 00位置)由后往前穿過肩胛下肌,記錄前方穿出點(A點,即Latarjet手術過程中肩胛下肌劈裂點),分別測量A點與腋神經的垂直及水平距離。結果 肩關節中立位下,A點與腋神經的水平距離為27.37(19.80,34.55)mm,垂直距離為16.67(12.85,20.35)mm。結論于肩關節中立位時,采取射頻從右肩關節盂圓4 : 00位置(左肩關節盂圓7 : 00位置),由后向前穿過并向外劈裂肩胛下肌時,損傷腋神經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LU-tarjet手術治療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的中期療效

      目的 探討喙突有限截骨線袢固定Latarjet(LU-tarjet)手術治療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的中期療效。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2月,采用關節鏡下LU-tarjet手術治療56 例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患者。男44例,女12例;年齡18~41歲,平均26.3歲。肩關節脫位2~16次,平均7.5次。初次脫位至該次手術時間6個月~13年,中位時間4.6年。術前肩關節恐懼試驗及再復位試驗均為陽性;關節松弛度Beighton 評分1~7分,平均4.1 分;肩關節不穩定嚴重程度指數評分(ISIS)5~10分,平均7.8分。患側肩胛盂骨缺損面積15%~32%,平均22.4%,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Hill-Sachs損傷,Bankart損傷修復后再脫位6例。記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以及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手術前后肩關節活動度(前屈、后伸、外展、體側外旋、外展90° 外旋和內旋)及前屈、外展、外旋、內旋活動時肌力,肩關節功能美國肩肘外科協會(ASES)評分、Rowe 評分及Walch-Duplay 評分。通過X線片及三維CT分析移植喙突骨塊位置、骨塊愈合及塑形、肩胛盂骨缺損修復程度、肩關節退行性變化等。結果 手術均順利完成,手術時間42~98 min,平均63.0 min;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5~7 年,平均6.3年。隨訪期間2例外傷導致肩關節半脫位、1例肩關節反復疼痛,余無其他相關并發癥發生。末次隨訪時,肩關節前屈、后伸、外展、體側外旋、外展90° 外旋及內旋活動度以及前屈、外展、外旋、內旋活動時肌力與術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肩關節功能ASES 評分、Rowe 評分及Walch-Duplay 評分均較術前提高(P<0.05)。影像學復查示,移植喙突骨塊垂直方向位置居中53例(94.64%)、偏上2例(3.57%)、偏下1例(1.79%);內外位置與肩胛盂齊平49例(87.50%)、偏內2例(3.57%)、偏外5例(8.93%)。術后喙突骨塊體積呈先減小后增大趨勢,其中術后6個月及1年時體積小于其他時間點,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移植喙突骨塊逐漸向四周延伸塑形,2~3年時形態基本穩定,肩胛盂最終與同側肱骨頭形成匹配的弧面結構,末次隨訪時喙突骨塊均達骨性愈合。末次隨訪時肩胛盂最適圓覆蓋率為89.6%~100%, 平均97.4%%;肩胛盂骨缺損面積為2.6%±1.3%,較術前(22.4%±5.4%)縮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肩關節均未出現明顯退行性改變。結論 LU-tarjet手術治療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手術時間短、并發癥少,可獲得良好中期療效。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保留喙肩韌帶有限截骨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解剖學研究

      目的 探討國人盂肱關節(包括關節盂、喙突)形態學特點;通過構造不同程度關節盂骨缺損模型并模擬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明確根據術前關節盂骨缺損弧長度設計喙突截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自愿捐贈的6具成年尸體12個肩關節標本,首先解剖觀察喙肩韌帶與聯合腱是否相連,確定兩者交叉點,測量喙突尖端距離喙突折返處的垂直長度、以交叉點為起點允許的最大截骨線長度以及最大截骨角度。然后,隨機構建不同程度關節盂前下方骨缺損模型,測量關節盂骨缺損弧長度并計算缺損面積;根據模型中關節盂骨缺損弧長度設計喙突斜形截骨,測量實際喙突截骨長度及截骨角度;模擬保留喙肩韌帶有限截骨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觀察骨塊中心位置。結果 所有肩關節標本喙肩韌帶與聯合腱之間存在交叉纖維,喙突尖距離喙突折返處垂直長度為24.8~32.2 mm,平均28.5 mm;以交叉點為起點允許的最長截骨線長度為26.7~36.9 mm,平均32.0 mm;最大截骨角度為58.8°~71.9°,平均63.5°。基于關節盂前下方骨缺損模型,測量關節盂骨缺損弧長度為22.6~29.4 mm,平均26.0 mm;關節盂骨缺損比例為20.8%~26.2%,平均23.7%。基于喙突骨塊,測量喙突截骨長度23.5~31.4 mm,平均26.4 mm;截骨角度51.3°~69.2°,平均57.1°。關節盂骨缺損弧長度與喙突截骨長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模擬彈性固定Latarjet手術后,所有模型中喙突截骨骨塊最高點(線袢固定位置)均位于最適圓心下方,骨塊集中于關節盂前下方。結論 喙突大小基本能滿足較大關節盂骨缺損修復需求,保留喙肩韌帶的斜形截骨方式有望替代傳統Latarjet截骨方式。

      發表時間:2024-06-14 09:5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自體腘繩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韌帶后移植物的組織學研究

      目的觀察自體腘繩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術后移植物組織學表現特點,總結 ACL 移植物組織學轉歸規律。方法以 2017 年 3 月—12 月應用自體腘繩肌腱移植單束重建 ACL 術后 4 年以上、因移除脛骨端內固定物行二次關節鏡探查,并符合選擇標準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關節鏡下對移植物滑膜及血管覆蓋、移植物張力、移植物容量及纖維再撕裂情況評分,將患者分為塑形良好組(good remodeling group,GRG),總分為 4~6 分;塑形不良組(poor remodeling group,PRG),總分為 1~3 分。鏡下取移植物體部中央標本,分別行光鏡觀察(細胞形態、血管分布)及透射電鏡觀察(細胞合成代謝、膠原纖維分布)并評分。以同期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且年齡<60 歲患者的正常 ACL 標本作為對照組。結果共 18 例二次關節鏡探查患者納入研究,關節鏡下移植物評分為 2~6 分,平均 4.7 分;其中 GRG 組 11 例、PRG 組 7 例。對照組 9 例。光鏡下觀察示,PRG 組血管分布及細胞形態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及 GRG 組(P<0.05);GRG 組與對照組相關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透射電鏡觀察示,PRG 組膠原纖維分布評分較對照組及 GRG 組明顯降低,但細胞合成代謝評分明顯增高,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GRG 組細胞合成代謝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膠原纖維分布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ACL 重建術后自體腘繩肌腱移植物塑形穩定期,關節鏡下評估為塑形良好的移植物在光鏡下其組織學結構更接近于正常 ACL,但其超微結構特點與正常 ACL 仍存在明顯差異。

      發表時間:2018-07-12 06:1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日本成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