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過研究深低溫期間高氧血氣管理對深低溫停循環(DHCA)兔血氣、生化指標、腦組織中超氧 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腦組織含水量的影響,探討高氧管理的腦保護作用。 方法 建立兔 DHCA +選擇性腦灌注(ASCP)動物模型,將24 只11 ~ 13 周齡雄性新西蘭兔(體重2.7 ~ 3.4 kg)用隨機數字表法 分為3 組:假手術組(Sham 組),ASCP 組(S 組),ASCP +高氧管理組(SH 組),每組8 只。術中檢測動脈血氧分 壓(PaO2)、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頸靜脈球血氧分壓(PjvO2)、頸靜脈球血氧飽和度(SjvO2)和血乳酸(Lac)含量,術 后檢測腦組織SOD 活性、MDA 含量和腦組織含水量。 結果 停循環前、復灌前和復灌5 min SH 組PaO2、PjvO2 和 SjvO2 均高于S 組和Sham 組(P < 0.05)。SH 組腦組織SOD 活性與S 組[(213.53±33.52) U/mg.prot vs. (193.02 ±27.67) U/mg.prot] 和Sham 組[(213.53±33.52) U/mg.prot vs.(244.38±35.02)U/mg.prot] 比較差異 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S組SOD活性低于Sham組(P<0.05)。SH組腦組織MDA含量低于S組[(1.42±0.30) nmol/mg.prot vs.(2.37±0.55) nmol/mg.prot,P < 0.05]。 結論 深低溫期間的高氧血氣管理在DHCA + ASCP 中能提供更好的氧供,有效地提高兔PjvO2 和SjvO2,維持腦組織SOD 活性,降低MDA 含量,具有腦保護作用。
目的 對細胞外基質成分修飾骨科植入物以促進早期成骨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方法 廣泛查閱細胞外基質成分修飾骨科植入物以促進新骨形成及骨-植入物緊密結合的相關文獻,并進行綜述。 結果 細胞外基質成分(如Ⅰ型膠原、硫酸軟骨素、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肽序列)用作骨科植入物涂層能夠有效促進新骨形成,增加骨-植入物緊密結合,從而縮短愈合時間,增加植入物穩定性。 結論 隨著對細胞外基質對細胞募集、增殖、分化作用機制及組織再生機制研究的深入,有望制備出可控優化的人工細胞外基質,并應用于植入物表面修飾促進骨整合。
目的探討對腎移植術后高血壓患者實施連續護理干預的效果。 方法將2011年1月-2013年1月就診的60例腎移植術后高血壓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在相同血壓監測和藥物治療基礎上,干預組患者根據指導手冊予以腎病高血壓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1次/周,連續4周,收集兩組患者就診時和干預后3個月的問卷資料及就診后1、2、3個月末自我監測血壓的平均值,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及移植腎出現排斥反應的情況。 結果干預組腎移植術高血壓知識知曉率得分、健康教育滿意度、生活質量改善程度分別為91.0分、90.0%、90.0%,均較對照組的75.8分、80.0%、73.3%高。干預組1例發生排斥反應,發生率3.3%,對照組3例發生排斥反應,發生率1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連續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自我管理控制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利于及早發現移植腎排異的臨床表現,降低急性排斥反應發生率。
結節病是一種非干酪樣壞死性上皮細胞肉芽腫炎癥性疾病,以侵犯肺實質為主,并可累及全身多處臟器。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近年來研究提示多種病原體感染,包括結核分枝桿菌、痤瘡丙酸桿菌、真菌、病毒等,可能與結節病的發生和進展惡化有關。該文詳細綜述了結節病與病原體感染的相關研究,旨在探究病原菌感染在結節病發病機制中的可能作用,也為結節病的治療提供另一個探索方向。
目的 探討經鼻高流量吸氧(high flow nasal cannula,HFNC)對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療效及預后危險因素。方法 回顧性收集2020年4月—2022年8月收治于三六三醫院的172例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86)和對照組(n=86)。觀察組(男54例,女32例),平均(68.67±2.36)歲,采取HFNC;對照組(男52例,女34例),平均(68.12±2.14)歲,采取常規氧療法。另根據HFNC治療后的預后情況將觀察組患者分為預后不良組(n=21)和預后良好組(n=65)。分析治療方法不同兩組的臨床療效,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HFNC治療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預后危險因素并構建列線圖模型,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和累積增益圖進行模型驗證。結果 對兩組患者氧療指標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pH、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及呼吸頻率在時間效應(F=423.25,P<0.001;F=326.25,P<0.001;F=128.79,P<0.001;F=323.16,P<0.001)、組間效應(F=128.79,P<0.001;F=205.46,P<0.001;F=310.52,P<0.001;F=123.15,P<0.001)、交互效應(F=111.06,P<0.001;F=198.76,P<0.001;F=134.28,P<0.001;F=112.47,P<0.001)上差異都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時間對pH、PaO2、PaCO2及呼吸頻率的影響因為治療方法的不同而不同。預后不良組患者在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價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評分、治療前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治療前心率水平、舌根后墜、初始HFNC流量、HFNC使用時間均顯著高于預后良好組,而初始氧分壓/吸入氣氧濃度(PaO2/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2,FiO2)則顯著低于預后良好組(P<0.05)。經多因素分析發現APACHEⅡ評分>17分、治療前BNP水平>150 ng/L、治療前心率水平>105次/min、舌根后墜、初始HFNC流量>55 L/min、初始PaO2/FiO2<150 mm Hg是HFNC治療老年呼吸衰竭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影響因素。列線圖模型顯示以上6項指標總分284分,對應預后不良概率為71.6%,經驗證該模型預測能力良好。結論 HFNC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且APACHEⅡ評分、治療前BNP水平、治療前心率水平、舌根后墜、初始HFNC流量、初始PaO2/FiO2都是影響預后的危險因素,臨床應得到重點關注,以提高治療效果。
目的 探討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關系。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住院診斷為急性心梗并行冠狀動脈造影手術的青年男性(年齡≤44歲)共278例,根據冠脈造影結果,分為單支病變組(156例)、雙支病變組(64例)和三支病變組(58例),觀察糖化血紅蛋白(HbA1c)、收縮壓、舒張壓、血紅蛋白(Hb)、血清尿酸(UA)、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體質指數(BMI)、吸煙史、飲酒史及早發冠心病家族史與冠脈病變程度的關系。結果 ① 3組HbA1c水平均逐漸升高,且單支病變組(6.39±1.67%)與雙支(6.91±1.63%)和三支病變組(7.41±2.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在急性ST段抬高心梗組和非ST段抬高心梗組中,單支病變與三支病變的HbA1c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分別為6.42±1.68% vs. 7.17±1.86%,Plt;0.05;5.57±0.37% vs. 8.56±2.83%,Plt;0.05);在糖尿病組和非糖尿病組中,單支病變與三支病變的HbA1c水平差異也均有統計學意義(分別為8.31±1.83% vs. 8.59±2.02%,Plt;0.05;5.56±0.33% vs. 5.74±0.37%,Plt;0.05)。② 單支病變組收縮壓、TC、HDL-C、LDL-C及飲酒史與其他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lt;0.05);單支病變組與雙支病變組舒張壓和TG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lt;0.05)。③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在青年男性急性心梗人群中,LDL-C(OR=1.790)、HbA1c(OR=1.287)及收縮壓(OR=1.042)是冠脈多支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P均lt;0.05)。結論 HbA1c是青年男性急性心梗患者冠脈多支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
目的 嘗試在非停循環下利用原有人工肺側路供氧進行氧合不良的處理,并在動物實驗中加以驗證。 方法 建立小型豬體外循環 (CPB) 模型,轉流阻斷升主動脈、心臟停搏后,降低吸入氧濃度(FiO2)至21%,建立氧合不良動物實驗模型;開放人工肺側路循環,通過側路連接一個新的人工肺,供給純氧通氣,觀察在400 ml/min、800 ml/min和1 100 ml/min分流供氧情況下,動脈灌注管路氧分壓、靜脈血氧飽和度 (SvO2)、動脈血氧飽和度 (SaO2) 的變化和血液pH值的動態變化。 結果 將FiO2降至21%后,動脈血氧分壓 (PaO2) 降至64~67 mm Hg (P<0.001),SaO2顯著下降至88%~90% (P<0.001),SvO2降至69%~72% (P<0.001),血液pH值的降低提示發生人工肺氧合不良。開放側路供氧后,PaO2、SaO2和 SvO2均有顯著提升,血液pH值回升。當分流量達到灌注流量的33%或以上時,基本可以滿足臨床氧供需求。 結論 人工肺發生氧合不良時,利用膜式人工肺的側路并聯一個新的人工肺進行供氧,可以作為人工肺氧合不良的一種應對措施加以實施。
目的通過將國產多孔鉭材料植入兔髕腱內,觀察其形態學變化并評價生物相容性,為其用于肌腱與骨之間界面固定提供實驗依據。 方法成年新西蘭大白兔48只,雌雄不限,體重2.5~3.0 kg;將大小為5 mm×5 mm×2 mm的多孔鉭材料及多孔鈦材料分別植入左、右側髕腱,作為實驗組及對照組。術后觀察動物一般情況,2、4、8、12周取材行大體、組織學、掃描電鏡及硬組織切片觀察植入材料內髕腱組織長入情況。 結果術后實驗動物均存活。大體觀察實驗組及對照組材料均與髕腱組織結合緊密,未見明顯炎性反應。組織學觀察示,兩組植入材料周圍均有包膜形成,且各時間點對照組包膜均較實驗組疏松、厚,但兩組包膜厚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時間延長,兩組包膜均逐漸變薄,組內各時間點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掃描電鏡觀察示隨時間延長,兩組材料孔隙中長入的肌腱纖維增多,但實驗組多孔鉭材料內部肌腱組織量多于對照組。硬組織切片示,實驗組多孔鉭-肌腱界面及鉭孔隙內充滿肌腱膠原纖維及小血管并逐漸向內部生長,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 結論國產多孔鉭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多孔鉭-肌腱界面之間可產生穩定牢固的連接,適用于肌腱-骨連接裝置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