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結合1例臨床病例,采用循證醫學方法,篩選預防壓力性潰瘍(壓瘡)的最佳翻身策略。方法 依據PICO原則和患者情況,提出個性化的臨床問題后,計算機檢索NGC、DARE、CDSR、CCTR、MEDLINE、PubMed和CBM,收集預防壓力性潰瘍(壓瘡)翻身方法的高質量臨床證據。結果 最終共納入1篇臨床實踐指南、1篇系統評價和3個隨機對照試驗。根據最終檢索結果、患者病情和患者及家屬意愿,采用臥于黏彈性泡沫減壓床并每4小時翻身1次,使用仰臥位與仰臥位向左向右傾斜30°交替的翻身方法。患者住院期間,骶尾部4×6 cm2一度壓瘡部位清潔干燥,未有破潰,其他色素沉著部位也未有壓瘡發生。結論 運用循證醫學方法可為患者提供既科學又考慮患者個體化要求的護理。
目的 探討使用翻身床治療大面積合并面頸部燒傷患者發生窒息的原因及護理對策。 方法 對2009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41例大面積合并面頸部燒傷患者使用翻身床治療的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并重點對治療過程中患者發生窒息的原因及采用翻身床治療的護理預防、處理措施予以總結。 結果 有5例發生窒息意外,其中4例及時發現并搶救成功,1例搶救無效死亡。 結論 加強呼吸道預見性觀察及護理,是大面積燒傷合并面頸部燒傷患者在使用翻身床過程中預防呼吸道梗阻的重要措施,同時對窒息發生時的緊急搶救措施是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證。
通過輔助長期臥床人員定時翻身,調整壓力分布避免單一部位長時間受壓是預防壓瘡的最有效措施。但被動輔助翻身與人體主動翻身相比,身體各部位受力存在明顯差異,可能影響翻身舒適性,甚至對外傷及危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因此,探究被動翻身舒適性影響因素,確定最優翻身策略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首先,本文研究被動翻身人體各關節承載特征,提出了一種楔形氣囊構型,并將床墊楔形氣囊對偶布局等效為彈簧-阻尼模型,并基于實驗方法進行模型關鍵參數辨識。然后,通過調整施力位置、順序,設計了不同輔助翻身策略,建立了基于剛性人體結構與柔性等效彈簧的人-墊力耦合仿真模型,獲得了人體主要承壓部位受力情況。最后,對15名受試者開展輔助翻身試驗,通過分析仿真結果、實驗數據及問卷評分,驗證了輔助翻身與壓力調整效果,闡明了被動翻身過程人體舒適性的力學影響因素,為后續床墊構型設計與輔助翻身策略優化提供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