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mmq6"><kbd id="0mmq6"></kbd></table>
  • <table id="0mmq6"><kbd id="0mmq6"></kbd></table>
  • <menu id="0mmq6"></menu>
  • <table id="0mmq6"><option id="0mmq6"></option></table>
  • <bdo id="0mmq6"></bdo><noscript id="0mmq6"><kbd id="0mmq6"></kbd></noscript>
  • <td id="0mmq6"></td><table id="0mmq6"></table>
  • <table id="0mmq6"></table><td id="0mmq6"></td>
  •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邵英梅" 5條結果
    • 肝門部膽管癌外科治療的現狀與展望

      目的了解肝門部膽管癌外科治療的現狀并對其進行展望。方法收集近年來國內外關于肝門部膽管癌外科治療方法的相關文獻并進行綜述。結果肝門部膽管癌的各種外科治療方案都存在優缺點,目前對于行根治性手術切除術前的準備、術中手術切除范圍的選擇、腹腔鏡及機器人的應用等方面依舊存在爭議,仍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及主刀醫師的職業經驗綜合考慮,制定個體化的外科治療方案。結論對每例肝門部膽管癌患者均應進行精準的術前病情評估,從而制定出最合適的外科治療方案,做到個體化精準治療,使患者獲益最大。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光動力療法聯合膽道支架與125I粒子支架在不可切除肝外膽管癌的療效對比研究

      目的對比分析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聯合膽道支架和125I粒子支架治療晚期肝外膽管癌患者的療效。 方法回顧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間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32例肝門部膽管癌(Bisnmuth Ⅰ ~Ⅱ型)或膽總管中下段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PDT聯合膽道支架組(簡稱PDT+支架組,9例)和125I粒子支架組(23例),比較2組患者在手術時間、總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支架通暢時間和生存時間方面的差異。 結果PDT+支架組的手術時間為(83.00±38.40)min,125I粒子支架組的手術時間為(73.70±30.12)min,PDT+支架組的手術時間略長于125I粒子支架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71); PDT+支架組的總住院時間長于125I粒子支架組 [15.0(11.5,17.5)d 比 9.0(7.0,12.0)d],2組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8)。PDT+支架組術后出現并發癥2例(22.2%),125I粒子支架組術后出現并發癥3例(13.0%),2組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604)。PDT+支架組的中位支架通暢時間和中位生存時間均長于125I粒子支架組 [8.0(4.5,10.0)個月比 7.0(4.0,11.0)個月;10.0(7.3,13.5)個月比 8.0(5.0,12.0)個月],但2組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單次PDT聯合膽道支架治療晚期膽管癌在延長支架通暢時間和生存時間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與125I粒子支架治療差異并不顯著。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肝細胞癌行根治性肝切除術后早期復發的危險因素分析及其預測模型的建立

      目的分析肝細胞癌行根治性肝切除術后早期復發的危險因素并構建列線圖預測模型。方法回顧性收集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間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行根治性肝切除術的肝細胞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同時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肝細胞癌行根治性肝切除術后早期復發的危險因素并據此建立列線圖預測模型,采用受試者操作特性曲線和校準曲線對該模型的預測效能進行評價,并用決策曲線分析評估其臨床實用性。結果本研究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了302例患者,有145例(48.01%)發生了早期復發。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篩選出術前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率、γ-谷氨酰轉移酶、甲胎蛋白、腫瘤大小及微血管侵犯是肝細胞癌行根治性肝切除術后早期復發的影響因素(P<0.05),據此建立的列線圖預測模型區分術后早期復發的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下面積為0.858 [95%CI(0.816,0.899)],校準曲線評價列線圖預測模型的Brier指數為0.152,列線圖預測模型的預測值與真實值之間比較接近(Hosmer–Lemeshow檢驗,P=0.913);決策曲線分析結果顯示,當閾值概率在0.1~0.8的范圍內,根據模型的預測概率來對肝細胞癌進行干預的臨床凈收益高于對所有肝細胞癌患者不進行干預和進行干預。結論本研究結果提示,對于術前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2.13、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率>108.15、γ-谷氨酰轉移酶>46.0 U/L、甲胎蛋白>18.96 μg/L、腫瘤大小>4.9 cm及術前存在微血管侵犯的患者需密切關注其術后早期復發,根據這些風險因素構建的列線圖模型具有良好的區分度和準確性,模型的閾值概率范圍0.1~0.8范圍內具有一定的臨床凈獲益。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肝細胞癌微血管侵犯術后早期復發的研究進展

      目的總結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對肝細胞癌根治性肝切除術后患者生存預后的影響,分析其相關危險因素及預測方法,并為術后早期復發的治療提供參考和支持。方法通過檢索國內外醫學文獻數據庫,篩選與肝細胞癌MVI相關的研究,重點分析MVI的定義、分級、危險因素、術前預測方法和術后治療策略,并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總結。結果MVI是肝細胞癌肝內轉移和術后早期復發的危險因素。目前可用于預測MVI的方法主要包括檢驗指標、影像組學和基因組學,其中檢驗指標包括甲胎蛋白、異常凝血酶原、乙型肝炎病毒、腫瘤直徑、血管表皮生長因子A、循環腫瘤細胞;影像組學特征包括術前MRI表現為腫瘤不規則形狀且體素內不相干運動彌散加權成像D值<1.16×10-3 mm2/S、CT增強影像征象中腫瘤邊緣不光滑、腫瘤多灶性、超聲造影門靜脈期和延遲期評分;基因組學包括循環腫瘤DNA的最大變異等位基因頻率。對于MVI陽性的術后患者,輔助治療引起廣泛關注,如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經肝動脈持續灌注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放射療法、抗病毒治療、局部治療聯合系統治療等。結論MVI的研究及其針對性治療策略對降低肝細胞癌術后復發率和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應優化術前預測模型和術后治療方案,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參考。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日間模式應用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療效分析

      目的評價和分析日間模式應用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的臨床療效。方法收集 2017 年 6 月至 2019 年 2 月期間于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行 LC 患者,根據入院流程模式分為日間 LC 組(ALC)和常規 LC 組(CLC 組),ALC 組在日間手術病房接受 LC,CLC 組在普通病房接受 LC。比較 2 組患者術前等待時間、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術后 6 h 疼痛評分、總住院時間、總住院費用、患者滿意度、術后并發癥。結果本研究共納入 LC 患者 433 例,其中 ALC 組 176 例,CLC 組 257 例。2 組患者除體質量指數外,年齡、性別、膽囊疾病類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ALC 組與 CLC 組患者均臨床治愈后出院,無圍手術期死亡病例,CLC 組中有 1 例患者中轉開腹后治愈出院。與 CLC 組比較,ALC 組的術前等待時間、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及總住院時間均更短(P<0.05),術后疼痛評分更低(P<0.05),總住院費用更少(P<0.05),患者滿意占比更高(P<0.05)。2 組均未出現膽管損傷、出血、膽汁漏,ALC 組和 CLC 組各有 1 例切口感染和術區腹腔積液,ALC 組和 CLC 組分別有 1 例和 3 例發熱,2 組總體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 6~26 個月 2 組患者均無再入院情況發生。結論基于日間手術模式行 LC 患者恢復快,住院費用少,患者滿意度高。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日本成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