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手術機器人進入臨床已整整20年,目前主要用于輔助椎弓根螺釘植入,顯著提高了植釘準確性,減少了患者和術者輻射暴露。未來,觸覺反饋、自動避碰等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擴展脊柱手術機器人使用范圍,有望完成減壓、矯形等精準操作,為復雜脊柱手術的實施提供安全保障。
目的 對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屈曲間隙大于伸直間隙的相關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方法 廣泛查閱國內外有關膝關節屈伸間隙影響因素,以及 TKA 術中增加屈曲間隙后膝關節生物力學及運動學改變特點、臨床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文獻,并進行總結分析。 結果 TKA 術中調整屈伸間隙關系是影響手術成敗關鍵因素之一。目前大量生物力學、運動學及臨床研究顯示,TKA 術中屈曲間隙適當大于伸直間隙可以改善術后膝關節活動度、提高患者滿意度,同時不影響膝關節穩定性;但也有研究結果與之相反。因此,TKA 術中對于屈伸間隙的調整尚存在爭議。 結論 TKA 術中調整屈曲間隙至適當大于伸直間隙是一種新的關節間隙理論,其中遠期臨床效果、術中操作技巧以及相關并發癥有待后續臨床實踐探索。
目的 探討后路椎間融合(pa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PLIF)應用Cage及椎弓根釘技術后,有無必要加用椎間自體植骨治療腰椎滑脫。方法 2003年3月~2004年3月,對27例腰椎滑脫癥患者行后路椎間植骨融合術。采用Cage及椎弓根釘技術治療15例(A組),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齡53~68歲。病變部位位于L4節段9例,L5節段6例;術前平均椎間隙高度為5.4±2.3mm,平均滑脫率為36.8%±7.2%。采用Cage及椎弓根釘技術加用椎間自體植骨治療12例(B組),其中男3例,女9例;年齡53~65歲。病變部位位于L4節段8例, L5節段4例;術前平均椎間隙高度為5.7±2.5 mm, 平均滑脫率為37.8%±6.2%。對兩組患者進行失血量、住院日、疼痛度和緩解程度、融合率及并發癥,以及術后椎間隙高度、滑脫率及融合率進行分析比較。結果 術后患者均獲隨訪24~38個月,A組隨訪時間24~36個月,B組隨訪時間24~38個月。兩組患者隨訪時間,性別,病變部位,術前椎間隙高度,平均滑脫率,失血量,住院日,融合時間均無統計學差異(Pgt;0.05);但疼痛度及緩解程度、融合率,B組均好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A組最后隨訪平均椎間隙高度5.8±2.2 mm,平均滑脫率為25.6%±7.2%,B組為6.2±2.5 mm和24.1%±7.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 PLIE手術應用Cage及椎弓根釘技術加用椎間自體植骨,有助于恢復和保持腰骶椎生理曲度,防止后期的椎間隙高度丟失及滑脫率的增加,可能利于手術后長期療效的保持。
目的探討后路短節段固定骨水泥增強治療Ⅲ期 Kümmell 病伴椎管狹窄患者的療效。方法 2012 年 6 月—2017 年 1 月,采用后路短節段固定骨水泥增強治療 36 例Ⅲ期 Kümmell 病伴椎管狹窄患者。其中男 12 例,女 24 例;年齡 55~83 歲,平均 73.5 歲。病程 2~8 個月,平均 4.6 個月。術前骨密度檢查示患者脊柱均存在不同程度骨質疏松。病變節段:T10 4 例,T11 7 例,T12 8 例,L1 9 例,L2 8 例。神經功能采用 Frankle 分級:B 級 4 例,C 級 12 例,D 級 13 例,E 級 7 例。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射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前、術后 1 周、末次隨訪時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后凸 Cobb 角、傷椎前緣高度,并觀察術后骨水泥滲漏情況。結果36 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 90~145 min,平均 110.6 min;術中出血量 198~302 mL,平均 242.5 mL;骨水泥注射量 8.3~10.5 mL,平均 9.2 mL;住院時間 7~12 d,平均 8.3 d。術后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12~26 個月,平均 24.5 個月。術后 1 周神經功能 Frankle 分級:B 級 2 例,C 級 8 例,D 級 12 例,E 級 14 例,較術前顯著改善(Z=2.000,P=0.047)。術后 1 周及末次隨訪時 VAS 評分、ODI、傷椎前緣高度、后凸 Cobb 角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5),術后 1 周與末次隨訪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 例術后 1 周發現無癥狀骨水泥滲漏至椎間盤,1 例術后 8 個月發生鄰近椎體骨折。隨訪期間均無內固定物松動、斷裂等并發癥發生。結論后路短節段固定骨水泥增強治療Ⅲ期 Kümmell 病伴椎管狹窄安全、有效,可避免神經損傷加重和長期臥床并發癥。
目的探討經后路椎弓根側方入路病灶清除聯合椎間植骨內固定術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段Andersson病損(Andersson lesion,AL)的安全性及療效。方法2011 年 10 月—2017 年 1 月,采用經后路椎弓根側方入路病灶清除、椎間植骨內固定術治療 10 例強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段 AL 患者。其中男 8 例,女 2 例;年齡 31~79 歲,平均 48.8 歲。病程 1.5~48.0 個月,平均 10.6 個月。病變節段:T10、11 3 例,T11、12 4 例,T12、L1 3 例。術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為(8.0±0.8)分,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為 68.8%±5.5%。局部后凸 Cobb 角為(26.3±7.1)°。神經功能根據美國脊髓損傷協會(ASIA)評分系統評估,C 級 1 例、D 級 4 例、E 級 5 例。結果10 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 120~185 min,平均 151.5 min;術中出血量 300~750 mL,平均 450.0 mL。1 例術中發生硬膜囊撕裂,經修補后未發生腦脊液漏。術后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24~50 個月,平均 31.2 個月。末次隨訪時 VAS 評分為(1.9±0.9)分,ODI 為 13.0%±3.0%,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7.530,P=0.000;t=31.890,P=0.000)。術后 24 個月神經功能 ASIA 分級均為 E 級。影像學復查顯示,術后 3 d 和 24 個月局部后凸 Cobb 角分別為(12.6±4.6)° 和(13.6±4.6)°,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3 d 與 24 個月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24 個月 AL 節段植骨融合良好。隨訪期間無退釘、斷釘、斷棒等內固定失敗發生。結論經后路椎弓根側方入路病灶清除、椎間植骨內固定術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段 AL,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滿意,能獲得良好骨性愈合及一定程度局部后凸畸形改善。
目的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探討氨甲環酸序貫利伐沙班對老年患者腰椎間融合術(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圍術期失血的影響、預防血栓形成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以 2019 年 4 月—10 月因腰椎退變性疾病需行 LIF 治療的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 80 例患者符合選擇標準,按照抗纖溶抗凝用藥方案隨機均分為氨甲環酸序貫利伐沙班組(試驗組)和單純利伐沙班組(對照組),最終納入 69 例(試驗組 35 例、對照組 34 例)患者進行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病程、病變節段、病變類型以及術前血紅蛋白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 3 d 內引流量、圍術期總失血量、輸血患者比例,以及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及出血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兩組手術均順利完成,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中失血量、術后 3 d 內引流量、圍術期總失血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輸血患者比例為 25.71%(9/3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 52.94%(18/34)(χ2=5.368,P=0.021)。術后試驗組 4 例、對照組 3 例發生切口滲血,兩組出血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1.000)。兩組術后各 1 例出現下肢肌間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1.000)。兩組均無肺栓塞發生。結論老年 LIF 患者圍術期使用氨甲環酸序貫利伐沙班可有效減少失血量和輸血患者比例,而且不增加術后血栓形成風險。
目的探討計算機導航和機器人導航輔助寰樞椎椎弓根螺釘植入治療可復性寰樞椎脫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的療效。方法回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6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42例可復性AAD患者,其中23例采用計算機導航輔助手術(計算機組),19例采用Mazor X脊柱機器人導航輔助手術(機器人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密度T值、身體質量指數、病因及術前日本骨科協會(JOA)評分、頸部功能障礙指數(NDI)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螺釘植入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腕部輻射暴露量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Gertzbein分類法進行植釘準確度評估;術前、術后3 d及末次隨訪時采用JOA評分和NDI評價功能;末次隨訪時通過頸部三維CT觀察螺釘狀態以及骨融合情況。 結果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計算機組手術時間和手腕部輻射暴露量均明顯多于機器人組(P<0.05),兩組螺釘植入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1~24個月,平均19.6個月;兩組隨訪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采用Gertzbein分類法評估,兩組均為安全植釘,兩組螺釘準確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除計算機組出現1例切口感染,經抗生素治療后好轉外,兩組均未發生神經、椎動脈損傷及螺釘松動、斷裂等并發癥。兩組術后3 d及末次隨訪時JOA評分和NDI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5),但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計算機組21例(91.3%)、機器人組18例(94.7%)患者寰樞椎獲滿意骨融合,兩組融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計算機導航和機器人導航輔助寰樞椎椎弓根螺釘植入治療可復性寰樞椎脫位均安全有效,但機器人導航能縮短手術時間并減少輻射暴露。
目的評價頸前路鋼板內固定治療不穩定Hangman骨折的臨床療效。 方法2006年5月-2010年5月,采用頸前路鋼板內固定治療不穩定Hangman骨折42例。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齡22~64歲,平均36.5歲。按Levine-Edwards分型標準,Ⅱ型25例,ⅡA型15例,Ⅲ型2例。8例合并脊髓損傷。受傷至手術時間3~14 d,平均5 d。手術前后行影像學檢查,觀察并評價頸椎生理曲度及C2、3椎間高度,植骨融合及骨折愈合情況;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和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評定患者頸部疼痛和功能恢復情況;對8例有脊髓損傷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協會(JOA)評分評定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 結果術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無神經癥狀加重、內固定失敗等并發癥發生。42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2~5年,平均3.5年。術后3例患者出現飲水嗆咳,4例出現吞咽困難,均于1周后自行緩解。患者頸枕部疼痛及頸部活動受限均明顯緩解,8例脊髓損傷患者神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6例有脊髓壓迫者均解除壓迫。X線片示植骨融合良好,融合時間6~8個月,平均6.5個月;骨折愈合時間9~12個月,平均10.5個月。術后3個月及末次隨訪時VAS、NDI評分及脊髓損傷患者JOA評分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5),末次隨訪時較術后3 個月進一步改善(P<0.05)。末次隨訪時C2移位、成角均糾正,頸椎生理曲度重建,椎間高度恢復正常,旋轉功能良好。 結論頸前路鋼板內固定可有效維持理想復位,具有融合率高、并發癥少、對頸椎活動度影響小等優點,是手術治療不穩定Hangman骨折的理想選擇。
目的探討后路后外側植骨融合、經傷椎植釘短節段內固定術治療老年陳舊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的療效。 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以體位變化性腰背痛為主訴的陳舊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老年患者24例。男8例,女16例;年齡56~79歲,平均66.3歲。傷后至該次治療時間為5~36個月,平均17.5個月。骨質疏松13例,骨量減少9例,骨量正常2例。術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為(6.53±0.95)分,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為52.63%±5.74%。后凸頂點均位于T10~L2之間,后凸Cobb角為(28.79±5.04)°。患者均接受后路后外側植骨融合、經傷椎植釘短節段內固定術治療。 結果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1.2~2.3 h,平均1.6h;術中出血量80~210 mL,平均158 mL。均無神經損傷相關并發癥。除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后切口紅腫、愈合不佳外,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術后19例獲隨訪,隨訪時間6~30個月,平均14.4個月;其中2例隨訪期內死亡。末次隨訪時,患者腰背痛癥狀明顯改善,VAS評分為(2.4±0.7)分,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542,P=0.000)。末次隨訪時,ODI為32.14%±5.12%,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826,P=0.000)。X線片復查示,術后即刻后凸Cobb角為(21.23±4.30)°,末次隨訪時為(23.68±4.35)°,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即刻與末次隨訪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無退釘、斷釘、斷棒等內固定失敗發生。 結論對于后凸Cobb角<40°、以脊柱失穩為腰背痛主要原因的陳舊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老年患者,單純后路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效果肯定,且手術創傷及風險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