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康復是一個新概念,主要包括醫療產業康復、教育產業康復、殘疾產業康復、康復工程產業這 4 個層面。中國產業康復發展迅猛,雖然機遇很多,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然而,截止到目前,尚無學者對產業康復的定義、現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進行總結,這不利于中國產業康復的發展。該文總結了上述 4 個層面的發展現狀,分析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提出發展建議,為我國產業康復發展提供參考。
引用本文: 張金龍, 何成奇. 中國產業康復發展現狀、挑戰、機遇及建議. 華西醫學, 2024, 39(6): 955-959. doi: 10.7507/1002-0179.20231114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近年來,中國產業康復發展迅猛,中國政府為支持產業康復的發展,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 年)》《殘疾人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1-5],這些政策為康復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基礎。但目前尚無學者對產業康復的定義、現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進行總結,也未見國內外文獻報道這一概念。我們認為“產業康復”是指與康復相關的理論、技術經轉化醫學孵化后所形成的系列產業,主要包括醫療康復、教育康復、殘疾康復和康復工程等多個產業領域;除這些產業外,產業康復還包括這些產業的從業人員。因此,我們認為“產業康復”與“康復產業”不是同一個概念,“產業康復”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比“康復產業”的范圍更廣,應該同時包括康復產業的從業人員。本文分別從醫療產業康復、教育產業康復、殘疾產業康復和康復工程產業這 4 個層面,總結中國產業康復發展現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提供發展建議,以供參考。
1 醫療產業康復
1.1 人口階段性負增長及老齡化催生醫療產業康復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但從 2022 年起,人口卻進入了歷史性的負增長階段,將來可能會呈現加速負增長趨勢[6]。中國人口不僅進入負增長,同時進入老齡化,據估算,到 2050 年老齡人口比例會升至 27.73%,人口紅利降低,經濟可能下行[7]。這催生了中國醫療產業康復的發展,艾瑞市場咨詢公司估算 2021 年醫療產業康復的市場規模約
1.2 中國社區產業康復發展不均衡
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的社區產業康復發展較好,以上海市為例,2022 年的一項摸底調查顯示 194 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有 174 家設立了康復醫學科,康復醫師配比也較高,提供的康復服務較廣,康復科研開展也較好[9]。然而,有調查顯示北京 350 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康復醫學科的卻不足 200 家,且多數僅提供中醫康復技術,可提供一定規模現代康復技術的不足 50 家[10]。中國城鎮化率逐漸增高,城市人口聚集,極大推動了社區產業康復的發展,而相較于一些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中國社區產業康復的發展仍相對滯后,這其中不乏資金投入不足、從業人員專業度不足、人才匱乏等因素的影響[11],這些短板需要補齊。
1.3 中國非公醫療產業康復認可度仍較低
醫療產業康復規模龐大,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進入,非公康復專科醫院和康復診所的不斷涌現為康復服務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已知有十多家上市公司,跨界進入醫療產業,但它們的主營業務卻與醫療無關[12]。目前,尚未有高市場占有率、高知名品牌的全國大型連鎖康復專科醫院和康復診所出現。社會資本所辦康復機構是醫療產業康復的補充,具有重要的地位,但這些跨界上市公司所辦的醫療機構卻或多或少存在多種問題,如專業度不夠、定位不準、地理位置偏僻、布局點少等。需正視非公醫療產業康復的諸多問題,引導資本有序和規范進入該行業,以提升行業認可度。
1.4 中國康養產業發展出現歷史性機遇
除政府資金投入外,大量社會資本同時進入到康養產業。康養產業以康復和養老為主要切入點,目前已不僅僅是醫療康復和養老,還包括康養旅游、鄉村振興、康養地產等。康養產業已出現歷史性機遇,康養應當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協同發展[13],將鄉村豐富的資源融入到康養產業中,是康養旅游與養老社區建設的創新模式[14]。我國地大物博、各類自然資源豐富,利用好自然資源開展康養產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良好契機。有學者預測,未來 10 年我國康養產業將是由速度發展到質量發展的重要轉型時期[15]。企業醫院轉型從事康養產業,是醫養結合的一種新型模式[16]。文旅與康養深度融合,文化與康養深度融合,挖掘文化在養、吃、住、行、游、購、娛、閑等方面的多元價值,可更好賦能鄉村振興[17]。然而,“康養+文旅”融合機制、管理和服務體系的匱乏也制約了“康養+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18]。
1.5 醫療產業康復發展建議
社區產業康復是醫療產業康復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建議各級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人才培養,引進高級專業人才,規范診療行為,助力社區產業康復高質量發展。非公醫療產業康復是產業康復的重要補充,建議有序規范發展,高標準精準定位,增加專業程度,提升商業識別度,獲得行業認可度。對于康養產業的發展,建議抓住歷史性機遇,核心要點是康復和養老,戰略高度是鄉村振興,基礎維度是自身資源,創新模式是康養文旅。
2 教育產業康復
2.1 中國教育產業康復序列完善,但產業規模不詳
教育產業化是指在發展教育事業的基礎上,通過對教育相關的產業進行管理,實現教育產業的增收,以彌補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19]。中國教育產業康復發展序列完善,按照辦學層次,可分為學歷教育(專科、本科和研究生)和非學歷教育(如中等學校的職業教育)。按照專業分類,可分為康復醫學教育和康復治療學教育。根據是否畢業,分為畢業前教育(即在校內接受的教育)和畢業后教育(即畢業后接受的教育,如進修、規范化培訓等)。數字經濟的發展推動數字教育產業化的發展[20],雖然教育產業康復序列完善,但產業規模不詳,目前尚無學者和機構對我國教育產業康復總值進行測算。我們認為,非常有必要對教育產業康復的規模、形式、區域之間的差異等進行調研,為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產業康復奠定基礎。
2.2 中國教育產業康復尚不繁榮
當前,對教育產業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職業教育領域和一些非政府機構主辦的教育培訓機構。因醫療教育的公益屬性以及教書育人的歷史使命,國內幾乎無學者提出醫療教育產業化這一概念,產業化的醫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然會引起大眾對教學質量的擔憂,難以確保醫學生的理論和技能水平,因此中國的醫療教育產業化并不是很繁榮。職業教育法要求職業教育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企業以多種方式參與高職教育[21]。康復治療學職業教育發展得相對較好[22],但目前物理治療學、作業治療學、言語治療學、假肢矯形專業仍沒有系統、規范化的教材。雖然中國的教育產業康復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康復教育受限于醫學教育屬性,與其他臨床醫學專業類似,產業化并不繁榮。教育產業化可能會帶來一些不良后果,如教育質量下降、學生就業困難、行業認可度下降等。雖然我國教育產業康復目前并不繁榮,但我們認為,不能只為產業發展,而盲目無序擴張,最終導致康復教育資源浪費和教育質量下降。隨著我國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對于專業康復人才仍有極大需求,但具體缺少多少康復人才,需要多少康復醫學或治療學亞專業人才,以及有哪些崗位需要康復相關人才,同樣需要進一步調研和預測,以便教育產業康復的發展適應市場的需求。
2.3 教育產業康復發展建議
我們建議,教育產業康復不能只為產業發展而背馳教育初衷和違背康復市場規律。應全面調研用人單位需求,編寫專業規范教材,專項培養學生技能,定向培養,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適應時代發展。
3 殘疾產業康復
殘疾產業康復主要涉及殘疾人的康復治療、康復輔具和職業教育等領域。因殘疾產業康復是產業康復領域中極其重要的一面旗幟,其比重較大,因此單獨分析與總結。
3.1 中國殘疾人醫療產業康復發展同樣不均衡
中國政府建設了大量的康復中心、康復醫院和康復機構,為殘疾人群提供了多層次的康復服務,2009 年殘疾人監測數據顯示當年我國康復提供率仍較低[23]。但到 2022 年,雖然發現康復機構數量、康復從業人數、康復機構人員與殘疾人配比明顯上升[23]。然而,康復機構數量仍不足、質量不高,區域間人才配置也不均衡。受到區域性經濟不均衡的影響,我國殘疾人產業康復的發展存在明顯的區域性差異,東部經濟發達區域殘疾人康復投入規模較高,社會保障制度也較完善[24],但在東北農村地區,康復需求與資源供給矛盾突出[25]。
3.2 校企合作是影響中國殘疾人職業教育產業康復發展的關鍵
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增加殘疾人就業機會或提升創業能力,從而實現個人價值并融入社會發展[26]。中國殘疾人職業教育產業康復雖取得一定發展,但卻面臨著辦學和管理等多方面困境[27],需采取措施,增加殘疾人職業教育的完整性、動態性和交互性,凸顯辦學層次[28]。歷經 70 多年的發展與演變,國內現已基本形成較為完整的政策體系,但校企合作不足仍是制約發展的關鍵[29]。完善殘疾人職業教育政策建設,提升教學質量,強化校企合作,促進殘疾人就業,是中國殘疾人職業教育產業康復的關鍵所在。
3.3 殘疾產業康復發展建議
我們建議,持續加強技術創新,發展智慧康復,強化家庭康復,增加康復服務可及性。對于發展較好的區域或單位,建議定向幫扶與支持發展較弱的區域或單位;對于經濟不發達區域,建議給予政策傾斜,增加經濟投入,并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
4 康復工程產業
康復工程產業增長迅速,為產業康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技術創新是康復工程產業的重要推動力量,近年來康復工程的創新技術主要體現在智慧康復領域,包括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和遠程康復,這些創新技術的應用使得康復服務更加便捷和個體化。
4.1 中國虛擬現實技術創新仍不足
虛擬現實技術能夠提供令人愉悅的沉浸式環境[30],而這些環境在現實中可能因為過于昂貴或危險而并不適合有功能障礙的患者。虛擬現實游戲與骨骼點運動進行交互,可以引導出康復動作[31]。虛擬現實技術不僅能夠應用于康復治療領域[32-33],在教學領域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4]。但中國的虛擬現實技術面臨著 4 個問題,即內容短板問題(內容創新不足)、設備同質化問題(設備創新不足)、技術標準問題(缺乏自主標準)和用戶體驗問題(用戶體驗不佳)[35]。我們認為,仍需要加強技術創新,豐富虛擬現實技術內容,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自主技術標準,提升用戶使用體驗。
4.2 中國人工智能相關產業康復發展遲滯
勞動力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快速的人工智能革命[36]。在醫療領域,人工智能甚至可以間接應用于周圍神經損傷的修復[37],可以預防或減少老年人體育活動中的跌倒風險[38]。人工智能技術對未來康復工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9],人工智能的使用正在徹底改變醫療保健行業的幾乎每一個方面,但人工智能在康復領域中的應用卻滯后[40]。我們認為,康復從業人員需以一種開放的胸懷接納新技術,積極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康復領域中,以推動產業康復發展。
4.3 中國遠程康復相關研究不足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期間,遠程醫療貢獻突出[41],遠程康復技術也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且被證實是安全和可靠的[42]。遠程康復不僅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吞咽功能,遠程設備甚至可以作為膝骨關節炎患者運動干預的替代方案[43-45]。然而,遠程康復雖具有獨特優勢,但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群、低學歷人群等)對新興事物接受度低,同時目前遠程康復的研究多集中在國外,國內研究嚴重不足,且遠程康復的循證研究證據也不足[46]。我們認為,康復從業人員需積極將遠程康復理念和技術應用到康復實踐中,打破壁壘,開展高質量、多中心的遠程康復臨床研究或循證研究,助推國內遠程康復的發展與優化。
4.4 康復工程產業發展建議
技術創新是康復工程產業的靈魂,我們建議,未來著重發展智慧康復產業,加大對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和遠程康復的研發投入,緊跟前沿,建立中國自主的技術標準體系,豐富產業內容,夯實基礎研究,強化智慧康復產品在醫療康復或教育康復中的應用,推動康復工程產業技術升級和產品迭代,占領技術高地。
5 小結
中國產業康復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行業規模不斷擴大,服務領域日益多元化。人口老齡化及階段性負增長為產業康復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國家政策支持、科技的進步更助推產業康復的發展。然而,醫療產業康復、社區產業康復、康養產業、教育產業康復、殘疾產業康復和康復工程產業發展不均衡。政府、行業機構和從業人員仍需勠力同心,積極面對挑戰,抓住機遇,大力發展與康復相關的轉化醫學,加大產業孵化力度與人才培養,推動產業升級,實現產業康復高質量持續均衡發展。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近年來,中國產業康復發展迅猛,中國政府為支持產業康復的發展,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 年)》《殘疾人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1-5],這些政策為康復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基礎。但目前尚無學者對產業康復的定義、現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進行總結,也未見國內外文獻報道這一概念。我們認為“產業康復”是指與康復相關的理論、技術經轉化醫學孵化后所形成的系列產業,主要包括醫療康復、教育康復、殘疾康復和康復工程等多個產業領域;除這些產業外,產業康復還包括這些產業的從業人員。因此,我們認為“產業康復”與“康復產業”不是同一個概念,“產業康復”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比“康復產業”的范圍更廣,應該同時包括康復產業的從業人員。本文分別從醫療產業康復、教育產業康復、殘疾產業康復和康復工程產業這 4 個層面,總結中國產業康復發展現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提供發展建議,以供參考。
1 醫療產業康復
1.1 人口階段性負增長及老齡化催生醫療產業康復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但從 2022 年起,人口卻進入了歷史性的負增長階段,將來可能會呈現加速負增長趨勢[6]。中國人口不僅進入負增長,同時進入老齡化,據估算,到 2050 年老齡人口比例會升至 27.73%,人口紅利降低,經濟可能下行[7]。這催生了中國醫療產業康復的發展,艾瑞市場咨詢公司估算 2021 年醫療產業康復的市場規模約
1.2 中國社區產業康復發展不均衡
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的社區產業康復發展較好,以上海市為例,2022 年的一項摸底調查顯示 194 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有 174 家設立了康復醫學科,康復醫師配比也較高,提供的康復服務較廣,康復科研開展也較好[9]。然而,有調查顯示北京 350 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康復醫學科的卻不足 200 家,且多數僅提供中醫康復技術,可提供一定規模現代康復技術的不足 50 家[10]。中國城鎮化率逐漸增高,城市人口聚集,極大推動了社區產業康復的發展,而相較于一些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中國社區產業康復的發展仍相對滯后,這其中不乏資金投入不足、從業人員專業度不足、人才匱乏等因素的影響[11],這些短板需要補齊。
1.3 中國非公醫療產業康復認可度仍較低
醫療產業康復規模龐大,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進入,非公康復專科醫院和康復診所的不斷涌現為康復服務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已知有十多家上市公司,跨界進入醫療產業,但它們的主營業務卻與醫療無關[12]。目前,尚未有高市場占有率、高知名品牌的全國大型連鎖康復專科醫院和康復診所出現。社會資本所辦康復機構是醫療產業康復的補充,具有重要的地位,但這些跨界上市公司所辦的醫療機構卻或多或少存在多種問題,如專業度不夠、定位不準、地理位置偏僻、布局點少等。需正視非公醫療產業康復的諸多問題,引導資本有序和規范進入該行業,以提升行業認可度。
1.4 中國康養產業發展出現歷史性機遇
除政府資金投入外,大量社會資本同時進入到康養產業。康養產業以康復和養老為主要切入點,目前已不僅僅是醫療康復和養老,還包括康養旅游、鄉村振興、康養地產等。康養產業已出現歷史性機遇,康養應當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協同發展[13],將鄉村豐富的資源融入到康養產業中,是康養旅游與養老社區建設的創新模式[14]。我國地大物博、各類自然資源豐富,利用好自然資源開展康養產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良好契機。有學者預測,未來 10 年我國康養產業將是由速度發展到質量發展的重要轉型時期[15]。企業醫院轉型從事康養產業,是醫養結合的一種新型模式[16]。文旅與康養深度融合,文化與康養深度融合,挖掘文化在養、吃、住、行、游、購、娛、閑等方面的多元價值,可更好賦能鄉村振興[17]。然而,“康養+文旅”融合機制、管理和服務體系的匱乏也制約了“康養+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18]。
1.5 醫療產業康復發展建議
社區產業康復是醫療產業康復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建議各級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人才培養,引進高級專業人才,規范診療行為,助力社區產業康復高質量發展。非公醫療產業康復是產業康復的重要補充,建議有序規范發展,高標準精準定位,增加專業程度,提升商業識別度,獲得行業認可度。對于康養產業的發展,建議抓住歷史性機遇,核心要點是康復和養老,戰略高度是鄉村振興,基礎維度是自身資源,創新模式是康養文旅。
2 教育產業康復
2.1 中國教育產業康復序列完善,但產業規模不詳
教育產業化是指在發展教育事業的基礎上,通過對教育相關的產業進行管理,實現教育產業的增收,以彌補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19]。中國教育產業康復發展序列完善,按照辦學層次,可分為學歷教育(專科、本科和研究生)和非學歷教育(如中等學校的職業教育)。按照專業分類,可分為康復醫學教育和康復治療學教育。根據是否畢業,分為畢業前教育(即在校內接受的教育)和畢業后教育(即畢業后接受的教育,如進修、規范化培訓等)。數字經濟的發展推動數字教育產業化的發展[20],雖然教育產業康復序列完善,但產業規模不詳,目前尚無學者和機構對我國教育產業康復總值進行測算。我們認為,非常有必要對教育產業康復的規模、形式、區域之間的差異等進行調研,為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產業康復奠定基礎。
2.2 中國教育產業康復尚不繁榮
當前,對教育產業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職業教育領域和一些非政府機構主辦的教育培訓機構。因醫療教育的公益屬性以及教書育人的歷史使命,國內幾乎無學者提出醫療教育產業化這一概念,產業化的醫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然會引起大眾對教學質量的擔憂,難以確保醫學生的理論和技能水平,因此中國的醫療教育產業化并不是很繁榮。職業教育法要求職業教育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企業以多種方式參與高職教育[21]。康復治療學職業教育發展得相對較好[22],但目前物理治療學、作業治療學、言語治療學、假肢矯形專業仍沒有系統、規范化的教材。雖然中國的教育產業康復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康復教育受限于醫學教育屬性,與其他臨床醫學專業類似,產業化并不繁榮。教育產業化可能會帶來一些不良后果,如教育質量下降、學生就業困難、行業認可度下降等。雖然我國教育產業康復目前并不繁榮,但我們認為,不能只為產業發展,而盲目無序擴張,最終導致康復教育資源浪費和教育質量下降。隨著我國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對于專業康復人才仍有極大需求,但具體缺少多少康復人才,需要多少康復醫學或治療學亞專業人才,以及有哪些崗位需要康復相關人才,同樣需要進一步調研和預測,以便教育產業康復的發展適應市場的需求。
2.3 教育產業康復發展建議
我們建議,教育產業康復不能只為產業發展而背馳教育初衷和違背康復市場規律。應全面調研用人單位需求,編寫專業規范教材,專項培養學生技能,定向培養,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適應時代發展。
3 殘疾產業康復
殘疾產業康復主要涉及殘疾人的康復治療、康復輔具和職業教育等領域。因殘疾產業康復是產業康復領域中極其重要的一面旗幟,其比重較大,因此單獨分析與總結。
3.1 中國殘疾人醫療產業康復發展同樣不均衡
中國政府建設了大量的康復中心、康復醫院和康復機構,為殘疾人群提供了多層次的康復服務,2009 年殘疾人監測數據顯示當年我國康復提供率仍較低[23]。但到 2022 年,雖然發現康復機構數量、康復從業人數、康復機構人員與殘疾人配比明顯上升[23]。然而,康復機構數量仍不足、質量不高,區域間人才配置也不均衡。受到區域性經濟不均衡的影響,我國殘疾人產業康復的發展存在明顯的區域性差異,東部經濟發達區域殘疾人康復投入規模較高,社會保障制度也較完善[24],但在東北農村地區,康復需求與資源供給矛盾突出[25]。
3.2 校企合作是影響中國殘疾人職業教育產業康復發展的關鍵
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增加殘疾人就業機會或提升創業能力,從而實現個人價值并融入社會發展[26]。中國殘疾人職業教育產業康復雖取得一定發展,但卻面臨著辦學和管理等多方面困境[27],需采取措施,增加殘疾人職業教育的完整性、動態性和交互性,凸顯辦學層次[28]。歷經 70 多年的發展與演變,國內現已基本形成較為完整的政策體系,但校企合作不足仍是制約發展的關鍵[29]。完善殘疾人職業教育政策建設,提升教學質量,強化校企合作,促進殘疾人就業,是中國殘疾人職業教育產業康復的關鍵所在。
3.3 殘疾產業康復發展建議
我們建議,持續加強技術創新,發展智慧康復,強化家庭康復,增加康復服務可及性。對于發展較好的區域或單位,建議定向幫扶與支持發展較弱的區域或單位;對于經濟不發達區域,建議給予政策傾斜,增加經濟投入,并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
4 康復工程產業
康復工程產業增長迅速,為產業康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技術創新是康復工程產業的重要推動力量,近年來康復工程的創新技術主要體現在智慧康復領域,包括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和遠程康復,這些創新技術的應用使得康復服務更加便捷和個體化。
4.1 中國虛擬現實技術創新仍不足
虛擬現實技術能夠提供令人愉悅的沉浸式環境[30],而這些環境在現實中可能因為過于昂貴或危險而并不適合有功能障礙的患者。虛擬現實游戲與骨骼點運動進行交互,可以引導出康復動作[31]。虛擬現實技術不僅能夠應用于康復治療領域[32-33],在教學領域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4]。但中國的虛擬現實技術面臨著 4 個問題,即內容短板問題(內容創新不足)、設備同質化問題(設備創新不足)、技術標準問題(缺乏自主標準)和用戶體驗問題(用戶體驗不佳)[35]。我們認為,仍需要加強技術創新,豐富虛擬現實技術內容,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自主技術標準,提升用戶使用體驗。
4.2 中國人工智能相關產業康復發展遲滯
勞動力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快速的人工智能革命[36]。在醫療領域,人工智能甚至可以間接應用于周圍神經損傷的修復[37],可以預防或減少老年人體育活動中的跌倒風險[38]。人工智能技術對未來康復工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9],人工智能的使用正在徹底改變醫療保健行業的幾乎每一個方面,但人工智能在康復領域中的應用卻滯后[40]。我們認為,康復從業人員需以一種開放的胸懷接納新技術,積極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康復領域中,以推動產業康復發展。
4.3 中國遠程康復相關研究不足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期間,遠程醫療貢獻突出[41],遠程康復技術也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且被證實是安全和可靠的[42]。遠程康復不僅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吞咽功能,遠程設備甚至可以作為膝骨關節炎患者運動干預的替代方案[43-45]。然而,遠程康復雖具有獨特優勢,但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群、低學歷人群等)對新興事物接受度低,同時目前遠程康復的研究多集中在國外,國內研究嚴重不足,且遠程康復的循證研究證據也不足[46]。我們認為,康復從業人員需積極將遠程康復理念和技術應用到康復實踐中,打破壁壘,開展高質量、多中心的遠程康復臨床研究或循證研究,助推國內遠程康復的發展與優化。
4.4 康復工程產業發展建議
技術創新是康復工程產業的靈魂,我們建議,未來著重發展智慧康復產業,加大對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和遠程康復的研發投入,緊跟前沿,建立中國自主的技術標準體系,豐富產業內容,夯實基礎研究,強化智慧康復產品在醫療康復或教育康復中的應用,推動康復工程產業技術升級和產品迭代,占領技術高地。
5 小結
中國產業康復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行業規模不斷擴大,服務領域日益多元化。人口老齡化及階段性負增長為產業康復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國家政策支持、科技的進步更助推產業康復的發展。然而,醫療產業康復、社區產業康復、康養產業、教育產業康復、殘疾產業康復和康復工程產業發展不均衡。政府、行業機構和從業人員仍需勠力同心,積極面對挑戰,抓住機遇,大力發展與康復相關的轉化醫學,加大產業孵化力度與人才培養,推動產業升級,實現產業康復高質量持續均衡發展。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