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下頜關節紊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TMD)是一組疾病的總稱。臨床常表現為顳頜關節及周邊的肌肉軟組織疼痛,多涉及顳下頜關節、咀嚼肌、關節前區,還存在下頜運動異常、功能異常、關節響聲、破碎聲、雜音等。該文就 TMD 的流行病學及病因、臨床特點、輔助檢查、康復評定、康復治療等作一綜述,以提高對 TMD 康復評估的認識,為 TMD 的臨床康復治療提供參考。
引用本文: 楊浩倫, 鄭坤, 張黎明.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臨床康復治療進展. 華西醫學, 2024, 39(6): 960-964. doi: 10.7507/1002-0179.202403057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TMD)并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組疾病的總稱,這些疾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具有相同的致病因素和主要臨床癥狀。顳下頜關節由髁突和關節盤構成,與頭骨和下頜骨相連[1],就解剖關系而言,TMD 的癥狀主要為頜關節及周邊的軟組織有肌肉疼痛,下頜存在運動和功能異常,出現關節響聲、破碎聲、雜音等,臨床上患者多主訴疼痛,局限在顳下頜關節、咀嚼肌、關節前區、頸后肌群[2-3]。TMD 患者通常都是前往口腔醫院就診治療,治療方法以藥物為主,其他方法包括現代康復治療、傳統康復治療、關節注射、應用張口器與咬合板、心理治療與患者宣教等。目前 TMD 的臨床康復治療方法較多,但具體哪種臨床康復治療方法患者接受度高且效果好尚未達成共識。本文將綜述 TMD 的臨床康復治療進展,為 TMD 的治療優化提供參考。
1 TMD 的流行病學及病因
TMD 是口腔科、關節外科和康復科常見的臨床病癥,以女性患者為主,多發生于 20~40 歲,患病率為 28%~88%[4-5]。有研究表明,我國 TMD 的既往功能紊亂和臨床檢查發現功能紊亂的患病率分別為 18.3%和 54.2%[6]。TMD 的病因很復雜,目前普遍認為其發病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目前有精神心理因素、創傷因素、口腔因素、自身免疫因素、解剖因素等理論[7-10],但這些理論因素都很難完全闡明 TMD 的發病機制。
2 TMD 的臨床特點
TMD 累及顳下頜關節和咀嚼肌,分為功能性障礙、結構性障礙、炎癥性疾病和骨關節炎[11]。主要臨床表現為嘴巴張大和閉合時發出嘎吱聲或碎裂聲、咀嚼食物時關節肌肉疼痛、下頜運動不協調[12]。病程后期可能會引起臉部其他肌肉區域疼痛、頭痛、耳鳴、聽力減退等癥狀,這會極大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3]。隨著 TMD 的病情變化,患者可出現下頜向后收縮,繼而引起氣道狹窄,同時又造成了頸后肌群的失衡,對個體健康造成極大威脅[14]。重度 TMD 不僅對患者的面部和生理造成傷害,還可能造成胃腸和呼吸道等全身性損傷[15]。目前,TMD 已經成為繼齲病、牙周病和畸形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慢性疾病[16]。已有研究顯示,長期的慢性痛會使患者的心理障礙更加嚴重[17-20]。也有研究顯示,焦慮、緊張和抑郁等精神因素是 TMD 的主要病因[21];而 TMD 長期持續、廣泛的疼痛也會增加患者的心理應激,形成惡性循環[22]。因此若能在 TMD 疾病早期使癥狀有所緩解,維持患者的正常生理狀況,則可避免其對關節造成損傷和導致軟骨退變[23]。
3 TMD 的輔助檢查
3.1 曲面斷層片
曲面斷層片針對的是骨關節成像,如果有軟組織損傷,則無法識別出來。曲面斷層片檢查方便且費用低,但僅適用于 TMD 病變進展期的骨損傷[24]。
3.2 螺旋 CT
TMD 患者的螺旋 CT 圖像表現為軟組織成像不正常。CT 輻射較大,檢查時軟組織不穩定,需要患者配合度較高且費用不便宜,因此限制了其在臨床研究中的應用。
3.3 關節腔造影
Liedberg 等[25]認為關節腔造影可以確定關節盤的位置,但不能明確內外、轉動的影像。因此,這種無法識別病變動態情況的方法難以作為常規檢查方法使用。
3.4 MRI
MRI 對軟組織的成像更清晰,其圖像是所有檢查中最清晰的,對關節盤的定位也更準確,但費用較高,且作為首診檢查項目患者接受度低[26]。Chen 等[27]報道了 MRI 用于關節盤定位的準確率為 80%~90%。目前的 MRI 雖然可以對 TMD 進行動態成像,但是成像質量遠遠低于傳統的靜態 MRI,僅能起到輔助作用[28]。MRI 需要患者配合度高且費用較貴,很少作為常規檢查使用。
4 TMD 的康復評定
4.1 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可采用 VAS 對 24 h 內患者的疼痛進行評定,得到患者 24 h 的疼痛程度均值。
4.2 下頜功能限制量表
下頜功能限制量表是 20 個條目的自評量表,可對咀嚼、下頜垂直運動、言語表達三大功能進行定量評價,每一個條目的評分為 0~10 分。分數越高,說明病情嚴重程度越高。
4.3 最大張口度
進行最大張口度檢查時,受試者被告知要“盡可能無痛苦地將嘴張大”。最大張口度指上下頜骨與中切齒的縱向間距,即最大張開程度。
4.4 總體癥狀改變等級評分
總體癥狀改變等級評分可以反映個人對整體病情變化的主觀感知情況。評分標準為?7(很糟糕)、0(差不多一樣)和 7(很好)。
從顳下頜關節的解剖以及下頜運動功能可知,開口的功能有頸部肌群的參與。因此,王璞等[29]在探討頸部核心穩定訓練治療 TMD 的療效時用到了以上評定方法,并進行了療效比較。
5 TMD 的康復治療
5.1 西醫類藥物治療
TMD 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且伴有疼痛和功能障礙。臨床上較多表現為顳下頜關節、咀嚼肌、關節前區、頸后肌群的疼痛,因此常用的藥物是針對骨關節的非甾體類抗炎藥以及肌松劑。
5.1.1 抗抑郁藥
抗抑郁藥可有效減輕慢性痛,且藥效強[30]。三環類抗抑郁藥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口腔頜面部慢性疼痛最常用的治療方法[31]。Rizzatti-Barbosa 等[32]將 12 例 TMD 患者隨機分成 2 個小組,分別給予阿米替林 25 mg/d 和安慰劑。采用 VAS 對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結果顯示,阿米替林的療效優于安慰劑組。考慮是因為三環類抗抑郁藥可阻止去甲腎上腺素和 5-羥色胺重吸收。然而,也有研究顯示阿米替林的效果與安慰劑沒有顯著差異,并且會出現頭暈、視力模糊、便秘和口干等副作用[33]。
5.1.2 非甾體類抗炎藥
非甾體類抗炎藥通過阻斷環氧合酶(環氧合酶-1、環氧合酶-2)來阻斷前列腺素生成,從而增強對 TMD 的療效,而環氧合酶-1 對胃腸黏膜具有保護作用[34]。非甾體類抗炎藥雖然有效,但是有一些副作用,如胃潰瘍、胃出血、心血管方面副作用等[35]。布洛芬、萘普生、吡羅昔康等是目前 TMD 的首選用藥,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能夠減輕 TMD 所致急性痛。
5.1.3 苯二氮?類藥物
苯二氮?類藥物是臨床常用的抗焦慮、抗癲癇藥,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Harkins 等[36]研究了持續應用氯硝西泮對 TMD 患者的鎮痛作用,但這類藥具有成癮性[37],也有認知功能減退、精神錯亂及增加摔倒的風險[38]。
5.2 傳統中醫類康復治療
有研究顯示,針灸療法的效果優于布洛芬藥物療法[39]。針灸中的內關穴和三陰交穴具有鎮靜、解壓的作用,同時可對患者的病變區域進行推拿,增強血液循環,促進身體的康復和局部的營養。劉婧等[40]運用溫針法對 TMD 進行干預,70 例患者治療 4 周,對照組給予雙氯芬酸鈉控釋膠囊,試驗組給予針刺,分別在術前、術后即刻、術后第 3、6 個月評價其效果,發現兩組術后即刻疼痛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而術后第 3、6 個月,試驗組的疼痛相比對照組明顯減輕。范宇等[41]把 200 例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給予抗炎藥 25 mg 及地西泮 2.5 mg,共 5~10 d;試驗組采用當歸、石松、雞血藤、紅花為主要成分的中藥離子滲入法,采用以含藥血清為主要成分的活血化瘀方,通過高頻電導器將其引導至關節區,連續 20 個療程。結果顯示,試驗組 VAS 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丁小剛等[42]對 120 例 TMD 患者進行了針刺結合按摩療法的臨床研究,發現兩者結合后對關節疼痛和下頜功能的改善更為顯著,也降低了復發率。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藥制劑,可以擴張血管、減輕肌肉痙攣,具有解痙解毒、解熱止痛的功效[43]。溫熱的針灸不但可以通過刺激腧穴來促進肌肉的收縮,而且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患者的痛苦、不適及開口畸形;同時,利用針刺作用將熱傳導至病灶深層,可以起到通脈、溫經鎮痛的作用[44]。綜上,傳統中醫類康復治療因其不良反應少而被用于臨床。
5.3 咬合板治療
在目前的保守治療實踐中,利用咬合板治療 TMD 是一種非侵入性、可逆的治療方法。咬合紊亂導致髁突表面纖維化、顯微骨折、關節盤鈣化、髁突軟骨均質樣變、大量凋亡細胞聚集致髁突軟骨退行性變[45-46]。咬合板有很多類型,包括穩定型咬合板、松弛型咬合板等。通過咬力能夠將下頜關節置于最優的位置,消除了咬合干擾,使得每個牙齒尖端都能夠完全相互配合,形成牢固的咬合,并且能夠對神經和肌肉進行有效的活動,達到緩解疼痛、提高開口的效果[47-48]。MRI 數據研究表明,使用咬合板治療可抑制與疼痛相關的大腦皮質區域激活[49]。
秦海燕等[50]的研究比較了牙合夾板對 TMD 疼痛的作用。結果顯示,對于急性和慢性 TMD,戴上堅固的固定墊 1 個月是有效的。Zhang 等[51]對咬合板治療的療效進行了 Meta 分析,發現咬合板治療能明顯減輕 TMD 引起的肌筋膜疼痛以及緩解關節彈響,但不能減輕 TMD 患者的疼痛不適,表明在疾病的早期階段使用咬合板的作用更佳。Ekberg 等[52]對穩定型咬合板的療效進行了追蹤,發現穩定型咬合板具有長期有效性。
5.4 物理因子治療
超聲治療是臨床上治療 TMD 所致炎癥和痛覺過敏的有效手段。將高頻超聲波用于軟組織后,其內部分子受到多重壓力震蕩,可產生較大的摩擦力,促進組織代謝和創面愈合[53]。同時,聲波引起內臟振動,增加血流,可提供必需的營養物質,清除發炎滲出物[54];此外,超聲波能夠刺激機體的新陳代謝,產生花生四烯酸,提高機體的營養水平,調節機體的蛋白含量,提高機體的修復能力[55]。超聲治療 TMD 的治療效果確切,但超聲頻率和作用時間等因素若不注意控制,易造成骨質破壞[56]。
低能量激光(low-level laser therapy, LLLT)是一種無創的治療手段,能夠顯著改善三叉神經痛和頭痛等癥狀[57]。Munguia 等[58]的研究顯示 LLLT 能緩解 TMD 患者的痛苦,4 周后未出現明顯惡化。LLLT 能夠調節炎性、緩解疼痛,可以通過增加β-內咖肽的產生,抑制組胺、乙酰膽堿的釋放,降低緩激肽的產生,增加三磷酸腺苷的含量,讓肌肉松弛,改善血液循環,加速體內的代謝物排出,起到抗炎止痛的作用[59-60]。
5.5 手法治療
李飛等[61]對 TMD 患者采用軟組織松動術、關節松動術治療 5 次,比較治療前后的最大張口度、VAS 評分以及咬肌表面肌電圖。結果顯示,5 次手法治療后,30 例患者的最大張口度、VAS 評分、表面肌電信號平均值均有所改善,證明手法治療可以改善 TMD 患者的主觀疼痛以及功能障礙。
5.6 心理治療與患者宣教
鄧麗明等[62]通過電療結合心理治療,發現其中療效最好、治療率最高的是綜合治療組,其次是高中頻電療組,再次是高頻電療組,證明電療結合綜合性心理治療效果較單純電療明顯。也有研究顯示,TMD 患者采用藥物治療配合綜合性心理治療效果較好[63]。康冬梅等[64]在顳下頜關節門診護理工作中,利用宣傳手冊、視頻播放等多媒體為患者提供相關的咨詢,讓患者重新認識該病的變化過程,降低焦慮,不僅提高了患者的信任感,而且對患者的治療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
6 結語
我國的 TMD 患者較多,筆者所在醫院的門診初步統計數據顯示,TMD 出現了年輕化的傾向,但得到重視和接受治療的人數仍然很少。作為一名康復治療師,必須了解并熟悉現代的康復技術,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患者更好地克服疾病。對于 TMD 患者,應盡量采用保守療法,盡早使患者實現癥狀緩解和恢復正常的關節功能。根據筆者的臨床經驗,對于 TMD,以手法、運動療法為主,理療為輔,通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對于病情比較重的 TMD 患者,可以考慮玻尿酸、肉毒素等微創療法,必要時還可選擇開放性手術。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TMD)并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組疾病的總稱,這些疾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具有相同的致病因素和主要臨床癥狀。顳下頜關節由髁突和關節盤構成,與頭骨和下頜骨相連[1],就解剖關系而言,TMD 的癥狀主要為頜關節及周邊的軟組織有肌肉疼痛,下頜存在運動和功能異常,出現關節響聲、破碎聲、雜音等,臨床上患者多主訴疼痛,局限在顳下頜關節、咀嚼肌、關節前區、頸后肌群[2-3]。TMD 患者通常都是前往口腔醫院就診治療,治療方法以藥物為主,其他方法包括現代康復治療、傳統康復治療、關節注射、應用張口器與咬合板、心理治療與患者宣教等。目前 TMD 的臨床康復治療方法較多,但具體哪種臨床康復治療方法患者接受度高且效果好尚未達成共識。本文將綜述 TMD 的臨床康復治療進展,為 TMD 的治療優化提供參考。
1 TMD 的流行病學及病因
TMD 是口腔科、關節外科和康復科常見的臨床病癥,以女性患者為主,多發生于 20~40 歲,患病率為 28%~88%[4-5]。有研究表明,我國 TMD 的既往功能紊亂和臨床檢查發現功能紊亂的患病率分別為 18.3%和 54.2%[6]。TMD 的病因很復雜,目前普遍認為其發病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目前有精神心理因素、創傷因素、口腔因素、自身免疫因素、解剖因素等理論[7-10],但這些理論因素都很難完全闡明 TMD 的發病機制。
2 TMD 的臨床特點
TMD 累及顳下頜關節和咀嚼肌,分為功能性障礙、結構性障礙、炎癥性疾病和骨關節炎[11]。主要臨床表現為嘴巴張大和閉合時發出嘎吱聲或碎裂聲、咀嚼食物時關節肌肉疼痛、下頜運動不協調[12]。病程后期可能會引起臉部其他肌肉區域疼痛、頭痛、耳鳴、聽力減退等癥狀,這會極大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3]。隨著 TMD 的病情變化,患者可出現下頜向后收縮,繼而引起氣道狹窄,同時又造成了頸后肌群的失衡,對個體健康造成極大威脅[14]。重度 TMD 不僅對患者的面部和生理造成傷害,還可能造成胃腸和呼吸道等全身性損傷[15]。目前,TMD 已經成為繼齲病、牙周病和畸形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慢性疾病[16]。已有研究顯示,長期的慢性痛會使患者的心理障礙更加嚴重[17-20]。也有研究顯示,焦慮、緊張和抑郁等精神因素是 TMD 的主要病因[21];而 TMD 長期持續、廣泛的疼痛也會增加患者的心理應激,形成惡性循環[22]。因此若能在 TMD 疾病早期使癥狀有所緩解,維持患者的正常生理狀況,則可避免其對關節造成損傷和導致軟骨退變[23]。
3 TMD 的輔助檢查
3.1 曲面斷層片
曲面斷層片針對的是骨關節成像,如果有軟組織損傷,則無法識別出來。曲面斷層片檢查方便且費用低,但僅適用于 TMD 病變進展期的骨損傷[24]。
3.2 螺旋 CT
TMD 患者的螺旋 CT 圖像表現為軟組織成像不正常。CT 輻射較大,檢查時軟組織不穩定,需要患者配合度較高且費用不便宜,因此限制了其在臨床研究中的應用。
3.3 關節腔造影
Liedberg 等[25]認為關節腔造影可以確定關節盤的位置,但不能明確內外、轉動的影像。因此,這種無法識別病變動態情況的方法難以作為常規檢查方法使用。
3.4 MRI
MRI 對軟組織的成像更清晰,其圖像是所有檢查中最清晰的,對關節盤的定位也更準確,但費用較高,且作為首診檢查項目患者接受度低[26]。Chen 等[27]報道了 MRI 用于關節盤定位的準確率為 80%~90%。目前的 MRI 雖然可以對 TMD 進行動態成像,但是成像質量遠遠低于傳統的靜態 MRI,僅能起到輔助作用[28]。MRI 需要患者配合度高且費用較貴,很少作為常規檢查使用。
4 TMD 的康復評定
4.1 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可采用 VAS 對 24 h 內患者的疼痛進行評定,得到患者 24 h 的疼痛程度均值。
4.2 下頜功能限制量表
下頜功能限制量表是 20 個條目的自評量表,可對咀嚼、下頜垂直運動、言語表達三大功能進行定量評價,每一個條目的評分為 0~10 分。分數越高,說明病情嚴重程度越高。
4.3 最大張口度
進行最大張口度檢查時,受試者被告知要“盡可能無痛苦地將嘴張大”。最大張口度指上下頜骨與中切齒的縱向間距,即最大張開程度。
4.4 總體癥狀改變等級評分
總體癥狀改變等級評分可以反映個人對整體病情變化的主觀感知情況。評分標準為?7(很糟糕)、0(差不多一樣)和 7(很好)。
從顳下頜關節的解剖以及下頜運動功能可知,開口的功能有頸部肌群的參與。因此,王璞等[29]在探討頸部核心穩定訓練治療 TMD 的療效時用到了以上評定方法,并進行了療效比較。
5 TMD 的康復治療
5.1 西醫類藥物治療
TMD 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且伴有疼痛和功能障礙。臨床上較多表現為顳下頜關節、咀嚼肌、關節前區、頸后肌群的疼痛,因此常用的藥物是針對骨關節的非甾體類抗炎藥以及肌松劑。
5.1.1 抗抑郁藥
抗抑郁藥可有效減輕慢性痛,且藥效強[30]。三環類抗抑郁藥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口腔頜面部慢性疼痛最常用的治療方法[31]。Rizzatti-Barbosa 等[32]將 12 例 TMD 患者隨機分成 2 個小組,分別給予阿米替林 25 mg/d 和安慰劑。采用 VAS 對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結果顯示,阿米替林的療效優于安慰劑組。考慮是因為三環類抗抑郁藥可阻止去甲腎上腺素和 5-羥色胺重吸收。然而,也有研究顯示阿米替林的效果與安慰劑沒有顯著差異,并且會出現頭暈、視力模糊、便秘和口干等副作用[33]。
5.1.2 非甾體類抗炎藥
非甾體類抗炎藥通過阻斷環氧合酶(環氧合酶-1、環氧合酶-2)來阻斷前列腺素生成,從而增強對 TMD 的療效,而環氧合酶-1 對胃腸黏膜具有保護作用[34]。非甾體類抗炎藥雖然有效,但是有一些副作用,如胃潰瘍、胃出血、心血管方面副作用等[35]。布洛芬、萘普生、吡羅昔康等是目前 TMD 的首選用藥,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能夠減輕 TMD 所致急性痛。
5.1.3 苯二氮?類藥物
苯二氮?類藥物是臨床常用的抗焦慮、抗癲癇藥,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Harkins 等[36]研究了持續應用氯硝西泮對 TMD 患者的鎮痛作用,但這類藥具有成癮性[37],也有認知功能減退、精神錯亂及增加摔倒的風險[38]。
5.2 傳統中醫類康復治療
有研究顯示,針灸療法的效果優于布洛芬藥物療法[39]。針灸中的內關穴和三陰交穴具有鎮靜、解壓的作用,同時可對患者的病變區域進行推拿,增強血液循環,促進身體的康復和局部的營養。劉婧等[40]運用溫針法對 TMD 進行干預,70 例患者治療 4 周,對照組給予雙氯芬酸鈉控釋膠囊,試驗組給予針刺,分別在術前、術后即刻、術后第 3、6 個月評價其效果,發現兩組術后即刻疼痛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而術后第 3、6 個月,試驗組的疼痛相比對照組明顯減輕。范宇等[41]把 200 例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給予抗炎藥 25 mg 及地西泮 2.5 mg,共 5~10 d;試驗組采用當歸、石松、雞血藤、紅花為主要成分的中藥離子滲入法,采用以含藥血清為主要成分的活血化瘀方,通過高頻電導器將其引導至關節區,連續 20 個療程。結果顯示,試驗組 VAS 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丁小剛等[42]對 120 例 TMD 患者進行了針刺結合按摩療法的臨床研究,發現兩者結合后對關節疼痛和下頜功能的改善更為顯著,也降低了復發率。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藥制劑,可以擴張血管、減輕肌肉痙攣,具有解痙解毒、解熱止痛的功效[43]。溫熱的針灸不但可以通過刺激腧穴來促進肌肉的收縮,而且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患者的痛苦、不適及開口畸形;同時,利用針刺作用將熱傳導至病灶深層,可以起到通脈、溫經鎮痛的作用[44]。綜上,傳統中醫類康復治療因其不良反應少而被用于臨床。
5.3 咬合板治療
在目前的保守治療實踐中,利用咬合板治療 TMD 是一種非侵入性、可逆的治療方法。咬合紊亂導致髁突表面纖維化、顯微骨折、關節盤鈣化、髁突軟骨均質樣變、大量凋亡細胞聚集致髁突軟骨退行性變[45-46]。咬合板有很多類型,包括穩定型咬合板、松弛型咬合板等。通過咬力能夠將下頜關節置于最優的位置,消除了咬合干擾,使得每個牙齒尖端都能夠完全相互配合,形成牢固的咬合,并且能夠對神經和肌肉進行有效的活動,達到緩解疼痛、提高開口的效果[47-48]。MRI 數據研究表明,使用咬合板治療可抑制與疼痛相關的大腦皮質區域激活[49]。
秦海燕等[50]的研究比較了牙合夾板對 TMD 疼痛的作用。結果顯示,對于急性和慢性 TMD,戴上堅固的固定墊 1 個月是有效的。Zhang 等[51]對咬合板治療的療效進行了 Meta 分析,發現咬合板治療能明顯減輕 TMD 引起的肌筋膜疼痛以及緩解關節彈響,但不能減輕 TMD 患者的疼痛不適,表明在疾病的早期階段使用咬合板的作用更佳。Ekberg 等[52]對穩定型咬合板的療效進行了追蹤,發現穩定型咬合板具有長期有效性。
5.4 物理因子治療
超聲治療是臨床上治療 TMD 所致炎癥和痛覺過敏的有效手段。將高頻超聲波用于軟組織后,其內部分子受到多重壓力震蕩,可產生較大的摩擦力,促進組織代謝和創面愈合[53]。同時,聲波引起內臟振動,增加血流,可提供必需的營養物質,清除發炎滲出物[54];此外,超聲波能夠刺激機體的新陳代謝,產生花生四烯酸,提高機體的營養水平,調節機體的蛋白含量,提高機體的修復能力[55]。超聲治療 TMD 的治療效果確切,但超聲頻率和作用時間等因素若不注意控制,易造成骨質破壞[56]。
低能量激光(low-level laser therapy, LLLT)是一種無創的治療手段,能夠顯著改善三叉神經痛和頭痛等癥狀[57]。Munguia 等[58]的研究顯示 LLLT 能緩解 TMD 患者的痛苦,4 周后未出現明顯惡化。LLLT 能夠調節炎性、緩解疼痛,可以通過增加β-內咖肽的產生,抑制組胺、乙酰膽堿的釋放,降低緩激肽的產生,增加三磷酸腺苷的含量,讓肌肉松弛,改善血液循環,加速體內的代謝物排出,起到抗炎止痛的作用[59-60]。
5.5 手法治療
李飛等[61]對 TMD 患者采用軟組織松動術、關節松動術治療 5 次,比較治療前后的最大張口度、VAS 評分以及咬肌表面肌電圖。結果顯示,5 次手法治療后,30 例患者的最大張口度、VAS 評分、表面肌電信號平均值均有所改善,證明手法治療可以改善 TMD 患者的主觀疼痛以及功能障礙。
5.6 心理治療與患者宣教
鄧麗明等[62]通過電療結合心理治療,發現其中療效最好、治療率最高的是綜合治療組,其次是高中頻電療組,再次是高頻電療組,證明電療結合綜合性心理治療效果較單純電療明顯。也有研究顯示,TMD 患者采用藥物治療配合綜合性心理治療效果較好[63]。康冬梅等[64]在顳下頜關節門診護理工作中,利用宣傳手冊、視頻播放等多媒體為患者提供相關的咨詢,讓患者重新認識該病的變化過程,降低焦慮,不僅提高了患者的信任感,而且對患者的治療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
6 結語
我國的 TMD 患者較多,筆者所在醫院的門診初步統計數據顯示,TMD 出現了年輕化的傾向,但得到重視和接受治療的人數仍然很少。作為一名康復治療師,必須了解并熟悉現代的康復技術,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患者更好地克服疾病。對于 TMD 患者,應盡量采用保守療法,盡早使患者實現癥狀緩解和恢復正常的關節功能。根據筆者的臨床經驗,對于 TMD,以手法、運動療法為主,理療為輔,通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對于病情比較重的 TMD 患者,可以考慮玻尿酸、肉毒素等微創療法,必要時還可選擇開放性手術。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