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劉亞軍, 王照東, 徐陳, 朱仲廉, 段克友, 官建中. 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股骨頸動力交叉釘系統微創治療老年Garden Ⅱ、Ⅲ型股骨頸骨折早期臨床療效.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3, 37(12): 1471-1476. doi: 10.7507/1002-1892.20230805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股骨頸骨折在臨床上常見,約占髖部骨折的50%,多見于老年人,以低能量損傷為主,早期手術治療已達成共識[1-2]。目前對于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手術方式選擇仍有爭議,此類患者多伴有骨質疏松及相關心肺功能疾病,內固定方式需要有較強的穩定性,以避免老年患者因骨質疏松發生內固定物松動;同時要求手術方式更加微創,避免手術創傷較大、手術時間較長出現拔管困難等并發癥[3]。
傳統內固定方法有空心加壓螺釘(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CCS)、動力髖螺釘(dynamic hip screw,DHS)等,術后常伴有相關并發癥。近年來,一種新型內固定裝置——股骨頸動力交叉釘系統(femoral neck system,FNS)兼顧了CCS微創理念及DHS生物力學優勢,臨床治療青壯年股骨頸骨折取得了良好療效[4-6]。國內第3代天璣骨科機器人在創傷及脊柱外科領域廣泛應用,通過計算機導航系統能夠快速、準確植釘。但臨床上關于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FNS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研究較少。現回顧分析2019年12月—2022年8月采用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FNS內固定治療的老年Garden Ⅱ、Ⅲ型股骨頸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并與單純采用FNS內固定治療的患者進行比較,探討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優勢及早期療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患者納入標準:① 年齡>60歲的Garden Ⅱ、Ⅲ型股骨頸骨折;② 受傷后2周內接受手術;③ 隨訪資料準確完整;④ 采用單純FNS內固定或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FNS內固定治療。排除標準:① 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肺部感染、糖尿病血糖不能控制者;②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 ③ 3個月內有腦部出血病史;④ 合并病理性骨折、股骨頭壞死者。
2019年12月—2022年8月共41例患者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其中研究組21例(采用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FNS內固定治療),對照組20例(采用單純FNS內固定治療)。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側別、致傷原因、受傷至手術時間、骨折Garden分型、骨折線分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手術方法
患者于全身麻醉(研究組8例、對照組9例)或椎管內麻醉(研究組13例、對照組11例)下,仰臥于骨科牽引床,健側屈髖、屈膝外展位固定,患側外展內旋位牽引下復位。根據復位效果調整牽引力度及角度,力求達到解剖復位。對于復位困難者(研究組3例、對照組2例),消毒鋪巾后輔助克氏針“搖桿”技術輔助復位。
研究組:術區常規消毒鋪巾后,于患側股骨遠端安裝患者示蹤器,后組裝機器人示蹤器,將機器人置于患側合適位置后,C臂X線機透視復位后的股骨頸正側位圖像并上傳至主機工作站,在股骨頸正側位圖像上規劃主導針置入路徑(要求正位位于股骨頸中下1/3;側位位于股骨頸中央,并與股骨縱軸呈130° 夾角)。將機械臂調整至規劃路徑后安裝工作套筒,于機器人輔助下打入主導針,C臂X線機再次透視確定主導針位置;滿意后以主導針進針點為中心作長2~3 cm縱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直至股骨外側皮質;沿導針方向開孔、擴髓、測深,插入相應的FNS組件(鎖定鋼板和動力棒);透視確定鎖定板位于股骨外側中央,導向器輔助下依次擰入鎖定螺釘及防旋螺釘,C臂X線機透視見骨折復位佳、FNS系統位置滿意后縫合切口。
對照組:在C臂X線機定位下確定主導針進針點及進針方向,作長2~3 cm切口,暴露至股骨表面;在導向器輔助下置入主導針并透視確認位置佳,開孔 、擴髓后插入FNS組件(鎖定鋼板和動力棒),若切口過小影響內固定物植入,應延長切口。C臂X線機透視見位置滿意后擰入鎖定螺釘及防旋螺釘,縫合切口。
1.3 術后處理及療效評價指標
兩組術后預防性使用抗生素24 h;術后即指導患者行踝關節屈曲、背伸功能鍛煉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術后第2天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療,并口服阿法骨化醇抗骨質疏松治療,指導患者行下肢不負重功能鍛煉。
術后即刻,1.5、3、6個月及1年攝骨盆X線片觀察骨折愈合情況。記錄手術時間 [包括有創手術時間(置入主導針開始至縫合結束)、總手術時間(消毒鋪巾結束至縫合結束)]、骨折復位等級(術中依據Garden指數評定)、主導針進針次數、術中透視次數、切口長度、是否延長切口、是否輔助復位、術后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是否發生股骨頭壞死、術后1 d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末次隨訪髖關節Harris評分等指標評價手術療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M(Q1,Q3)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研究組有創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主導針進針次數、延長切口例數、術中透視次數、切口大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總手術時間、骨折復位等級及輔助復位例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切口滲液、皮膚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研究組1例患者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經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后癥狀緩解。所有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24個月,平均14.6個月。兩組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1 d VAS評分及末次隨訪Harri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隨訪期間均未發生內固定失敗、骨折移位、髖關節內翻等并發癥。對照組1例發生股骨頭壞死,行髖關節置換術后恢復良好,研究組無股骨頭壞死發生,兩組股骨頭壞死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88)。見表2,圖1、2。


a. 術前X線片;b. 術前CT;c、d. 術中機器人導航動力棒位置;e. 術中正位透視沿機器人規劃插入導針位置;f. 術中正位透視植入FNS;g. 切口長度;h. 術后1個月X線片示骨折斷端復位良好,骨折線清晰;i. 術后3個月X線片示骨折線模糊;j. 術后6個月X線片示骨折完全愈合
Figure1. A 61-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left femoral neck fracture (Garden type Ⅱ) caused by falling injury in study groupa. Preoperative X-ray film; b. Preoperative CT; c, d. Intraoperative robot navigation power rod position; e. Intraoperative orthopedic fluoroscopy along the robot’s planned insertion guide needle position; f. Anteroposterior fluoroscopy implantation of FNS during operation; g. Incision length; h. X-ray film at 1 month after operation showed good reduction of the fracture ends and clear fracture line; i. X-ray film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blurred fracture lines; j. X-ray film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fracture union

a. 術前X線片;b. 術前CT;c. 術后1 d X線片示骨折斷端復位良好,骨折線清晰;d. 術后6周X線片示骨折已開始愈合,局部有骨痂形成;e. 術后3個月X線片示骨折線模糊;f. 術后6個月X線片示骨折已完全愈合,骨折線消失
Figure2. A 60-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left femoral neck fracture (Garden type Ⅲ) caused by falling injury in control groupa. Preoperative X-ray film; b. Preoperative CT; c. X-ray film at 1 day after operation showed good reduction of the fracture ends and clear fracture line; d. X-ray film at 6 week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fracture began to heal and there was local callus formation; e. X-ray film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blurred fracture lines; f. X-ray film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fracture had completely healed and the fracture line disappeared
3 討論
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保守治療并發癥相對較多,文獻報道保守治療1年死亡率達33.3%[7]。對于無明顯手術禁忌證的老年股骨頸骨折,采用手術治療已達成共識。完全移位的老年股骨頸骨折多采用髖關節置換術,但髖關節假體使用有一定壽命,如術后發生假體松動、髖關節感染等并發癥需行髖關節翻修術[8],大大增加了社會及家庭負擔。臨床上對于無明顯移位、部分移位的Garden Ⅱ、Ⅲ型老年股骨頸骨折行內固定治療及髖關節置換術均可。內固定方法很多,包括CCS、DHS、鋼板加螺釘等。CCS由于本身生物力學的限制,存在螺釘松動、脫出風險[9-10],術后并發骨折不愈合、股骨頭壞死概率較高;DHS、鋼板加螺釘等方法較穩定,抗旋轉能力強,但手術創傷較大,達不到微創治療,同時開放手術不可避免地破壞了股骨頸斷端血供,影響股骨頸骨折愈合[11]。
FNS是由動力棒、防旋釘、鎖定釘、鋼板組成,術中只需定位1枚主導針,根據主導針位置植入FNS。其手術切口較小,不破壞股骨頸斷端血供;同時,鎖定板及防旋螺釘的應用增加了FNS的生物力學穩定性。近年來,國內外較多學者在生物力學及臨床實踐中[12-15]證實FNS相較于CCS及DHS具有較強的生物力學穩定性,可以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減少股骨頸骨折不愈合及股骨頭壞死發生率,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更佳。但在FNS固定過程中,常常難以精準置入主導針,導致FNS鋼板不能完美服帖;同時,術中主導針位置反復調整引起股骨頭血供醫源性破壞是FNS手術面臨的另一難題。
近年來,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微創內固定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取得了很好療效[16-17] 。通過操作系統規劃導針的進針方向及進針長度,能夠減少因徒手操作引起的誤差,縮短手術時間及提高手術安全性。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多伴有程度不等的骨質疏松癥,術中反復調整主導針方向可能會引起殘存骨質的破壞及骨量丟失,導致內固定物把持力下降,同時也有可能引起周圍血管網損傷,影響骨折愈合,導致股骨頭壞死概率增加[18]。聶德新等[19]通過機器人導航下行CCS治療股骨頸骨折,試驗組術中透視次數、導針放置次數、股骨頭壞死率均優于對照組,且對照組出現螺釘松動2例,考慮為反復調整克氏針導致骨量丟失所致。
本研究中手術時間包括有創手術時間及總手術時間,研究組術中機器人規劃增加了手術時間,但總手術時間仍低于對照組,且有創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隨著機器人手術的進一步開展,操作者對機器人的使用更加熟悉,后期機器人手術規劃時間將進一步縮短。研究組手術切口較對照組明顯縮短,有賴于術中骨科機器人操作系統對主導針進針點及進針方向的規劃,使得FNS操作系統能夠準確放置;而徒手操作時需要調整主導針位置,難以精準把握130° 的頸干角,因主導針位置反復調整,常常需要延長切口。本研究中,研究組只有1例需要延長切口長度,而對照組有9例延長切口長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另外,術中反復調整主導針,不僅延長手術時間、增加透視次數,主導針位置不理想勢必會影響鋼板與股骨的服貼程度,進而影響FNS的生物力學穩定性。研究組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及疼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考慮是因為機器人導航下內固定物準確植入,手術中創傷較小,手術時間較短,為圍術期功能鍛煉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具有以下優點:① 通過機器人輔助能夠做到精準植釘、微創治療、縮短手術時間,更好地體現骨科快速康復理念[20];② 術中透視次數及輻射暴露均明顯減少;③ 術中避免了反復調整主導針引起的醫源性損傷及對患者骨質的破壞,減少了對股骨頭血供的破壞;④ 術后患者功能恢復更佳。但該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① 骨科機器人雖然能夠規劃路徑,方便操作者準確植釘,但對于操作者要求較高。一般要求術中有專門人員調試機器、規劃路徑,并要求術者能熟練操作機器人系統,遇到相關問題能夠快速解決;器械護士也需要經過相關學習,術中更好快速地配合操作,才能更有效縮短手術時間。② 天璣骨科機器人術中需要放置患者示蹤器,額外增加了手術創傷。③ 天璣骨科機器人價格昂貴,對使用醫院要求較高,不能在基層醫院得到更廣泛應用。
綜上述,與徒手操作相比,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FNS微創治療老年Garden Ⅱ、 Ⅲ型股骨頸骨折具有很好療效,能夠縮短手術時間,具有微創、準確植釘、減少術中透視次數等優勢,但由于臨床使用時間較短,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對于其遠期療效及安全性有待進一步驗證。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經費支持沒有影響文章觀點和對研究數據客觀結果的統計分析及其報道
機構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蚌埠醫學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0013);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作者貢獻聲明 劉亞軍: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整理、論文撰寫;王照東、徐陳、朱仲廉、段克友:數據收集、統計分析;官建中: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
股骨頸骨折在臨床上常見,約占髖部骨折的50%,多見于老年人,以低能量損傷為主,早期手術治療已達成共識[1-2]。目前對于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手術方式選擇仍有爭議,此類患者多伴有骨質疏松及相關心肺功能疾病,內固定方式需要有較強的穩定性,以避免老年患者因骨質疏松發生內固定物松動;同時要求手術方式更加微創,避免手術創傷較大、手術時間較長出現拔管困難等并發癥[3]。
傳統內固定方法有空心加壓螺釘(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CCS)、動力髖螺釘(dynamic hip screw,DHS)等,術后常伴有相關并發癥。近年來,一種新型內固定裝置——股骨頸動力交叉釘系統(femoral neck system,FNS)兼顧了CCS微創理念及DHS生物力學優勢,臨床治療青壯年股骨頸骨折取得了良好療效[4-6]。國內第3代天璣骨科機器人在創傷及脊柱外科領域廣泛應用,通過計算機導航系統能夠快速、準確植釘。但臨床上關于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FNS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研究較少。現回顧分析2019年12月—2022年8月采用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FNS內固定治療的老年Garden Ⅱ、Ⅲ型股骨頸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并與單純采用FNS內固定治療的患者進行比較,探討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優勢及早期療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患者納入標準:① 年齡>60歲的Garden Ⅱ、Ⅲ型股骨頸骨折;② 受傷后2周內接受手術;③ 隨訪資料準確完整;④ 采用單純FNS內固定或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FNS內固定治療。排除標準:① 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肺部感染、糖尿病血糖不能控制者;②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 ③ 3個月內有腦部出血病史;④ 合并病理性骨折、股骨頭壞死者。
2019年12月—2022年8月共41例患者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其中研究組21例(采用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FNS內固定治療),對照組20例(采用單純FNS內固定治療)。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側別、致傷原因、受傷至手術時間、骨折Garden分型、骨折線分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手術方法
患者于全身麻醉(研究組8例、對照組9例)或椎管內麻醉(研究組13例、對照組11例)下,仰臥于骨科牽引床,健側屈髖、屈膝外展位固定,患側外展內旋位牽引下復位。根據復位效果調整牽引力度及角度,力求達到解剖復位。對于復位困難者(研究組3例、對照組2例),消毒鋪巾后輔助克氏針“搖桿”技術輔助復位。
研究組:術區常規消毒鋪巾后,于患側股骨遠端安裝患者示蹤器,后組裝機器人示蹤器,將機器人置于患側合適位置后,C臂X線機透視復位后的股骨頸正側位圖像并上傳至主機工作站,在股骨頸正側位圖像上規劃主導針置入路徑(要求正位位于股骨頸中下1/3;側位位于股骨頸中央,并與股骨縱軸呈130° 夾角)。將機械臂調整至規劃路徑后安裝工作套筒,于機器人輔助下打入主導針,C臂X線機再次透視確定主導針位置;滿意后以主導針進針點為中心作長2~3 cm縱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直至股骨外側皮質;沿導針方向開孔、擴髓、測深,插入相應的FNS組件(鎖定鋼板和動力棒);透視確定鎖定板位于股骨外側中央,導向器輔助下依次擰入鎖定螺釘及防旋螺釘,C臂X線機透視見骨折復位佳、FNS系統位置滿意后縫合切口。
對照組:在C臂X線機定位下確定主導針進針點及進針方向,作長2~3 cm切口,暴露至股骨表面;在導向器輔助下置入主導針并透視確認位置佳,開孔 、擴髓后插入FNS組件(鎖定鋼板和動力棒),若切口過小影響內固定物植入,應延長切口。C臂X線機透視見位置滿意后擰入鎖定螺釘及防旋螺釘,縫合切口。
1.3 術后處理及療效評價指標
兩組術后預防性使用抗生素24 h;術后即指導患者行踝關節屈曲、背伸功能鍛煉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術后第2天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療,并口服阿法骨化醇抗骨質疏松治療,指導患者行下肢不負重功能鍛煉。
術后即刻,1.5、3、6個月及1年攝骨盆X線片觀察骨折愈合情況。記錄手術時間 [包括有創手術時間(置入主導針開始至縫合結束)、總手術時間(消毒鋪巾結束至縫合結束)]、骨折復位等級(術中依據Garden指數評定)、主導針進針次數、術中透視次數、切口長度、是否延長切口、是否輔助復位、術后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是否發生股骨頭壞死、術后1 d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末次隨訪髖關節Harris評分等指標評價手術療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M(Q1,Q3)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研究組有創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主導針進針次數、延長切口例數、術中透視次數、切口大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總手術時間、骨折復位等級及輔助復位例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切口滲液、皮膚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研究組1例患者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經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后癥狀緩解。所有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24個月,平均14.6個月。兩組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1 d VAS評分及末次隨訪Harri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隨訪期間均未發生內固定失敗、骨折移位、髖關節內翻等并發癥。對照組1例發生股骨頭壞死,行髖關節置換術后恢復良好,研究組無股骨頭壞死發生,兩組股骨頭壞死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88)。見表2,圖1、2。


a. 術前X線片;b. 術前CT;c、d. 術中機器人導航動力棒位置;e. 術中正位透視沿機器人規劃插入導針位置;f. 術中正位透視植入FNS;g. 切口長度;h. 術后1個月X線片示骨折斷端復位良好,骨折線清晰;i. 術后3個月X線片示骨折線模糊;j. 術后6個月X線片示骨折完全愈合
Figure1. A 61-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left femoral neck fracture (Garden type Ⅱ) caused by falling injury in study groupa. Preoperative X-ray film; b. Preoperative CT; c, d. Intraoperative robot navigation power rod position; e. Intraoperative orthopedic fluoroscopy along the robot’s planned insertion guide needle position; f. Anteroposterior fluoroscopy implantation of FNS during operation; g. Incision length; h. X-ray film at 1 month after operation showed good reduction of the fracture ends and clear fracture line; i. X-ray film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blurred fracture lines; j. X-ray film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fracture union

a. 術前X線片;b. 術前CT;c. 術后1 d X線片示骨折斷端復位良好,骨折線清晰;d. 術后6周X線片示骨折已開始愈合,局部有骨痂形成;e. 術后3個月X線片示骨折線模糊;f. 術后6個月X線片示骨折已完全愈合,骨折線消失
Figure2. A 60-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left femoral neck fracture (Garden type Ⅲ) caused by falling injury in control groupa. Preoperative X-ray film; b. Preoperative CT; c. X-ray film at 1 day after operation showed good reduction of the fracture ends and clear fracture line; d. X-ray film at 6 week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fracture began to heal and there was local callus formation; e. X-ray film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blurred fracture lines; f. X-ray film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fracture had completely healed and the fracture line disappeared
3 討論
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保守治療并發癥相對較多,文獻報道保守治療1年死亡率達33.3%[7]。對于無明顯手術禁忌證的老年股骨頸骨折,采用手術治療已達成共識。完全移位的老年股骨頸骨折多采用髖關節置換術,但髖關節假體使用有一定壽命,如術后發生假體松動、髖關節感染等并發癥需行髖關節翻修術[8],大大增加了社會及家庭負擔。臨床上對于無明顯移位、部分移位的Garden Ⅱ、Ⅲ型老年股骨頸骨折行內固定治療及髖關節置換術均可。內固定方法很多,包括CCS、DHS、鋼板加螺釘等。CCS由于本身生物力學的限制,存在螺釘松動、脫出風險[9-10],術后并發骨折不愈合、股骨頭壞死概率較高;DHS、鋼板加螺釘等方法較穩定,抗旋轉能力強,但手術創傷較大,達不到微創治療,同時開放手術不可避免地破壞了股骨頸斷端血供,影響股骨頸骨折愈合[11]。
FNS是由動力棒、防旋釘、鎖定釘、鋼板組成,術中只需定位1枚主導針,根據主導針位置植入FNS。其手術切口較小,不破壞股骨頸斷端血供;同時,鎖定板及防旋螺釘的應用增加了FNS的生物力學穩定性。近年來,國內外較多學者在生物力學及臨床實踐中[12-15]證實FNS相較于CCS及DHS具有較強的生物力學穩定性,可以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減少股骨頸骨折不愈合及股骨頭壞死發生率,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更佳。但在FNS固定過程中,常常難以精準置入主導針,導致FNS鋼板不能完美服帖;同時,術中主導針位置反復調整引起股骨頭血供醫源性破壞是FNS手術面臨的另一難題。
近年來,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微創內固定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取得了很好療效[16-17] 。通過操作系統規劃導針的進針方向及進針長度,能夠減少因徒手操作引起的誤差,縮短手術時間及提高手術安全性。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多伴有程度不等的骨質疏松癥,術中反復調整主導針方向可能會引起殘存骨質的破壞及骨量丟失,導致內固定物把持力下降,同時也有可能引起周圍血管網損傷,影響骨折愈合,導致股骨頭壞死概率增加[18]。聶德新等[19]通過機器人導航下行CCS治療股骨頸骨折,試驗組術中透視次數、導針放置次數、股骨頭壞死率均優于對照組,且對照組出現螺釘松動2例,考慮為反復調整克氏針導致骨量丟失所致。
本研究中手術時間包括有創手術時間及總手術時間,研究組術中機器人規劃增加了手術時間,但總手術時間仍低于對照組,且有創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隨著機器人手術的進一步開展,操作者對機器人的使用更加熟悉,后期機器人手術規劃時間將進一步縮短。研究組手術切口較對照組明顯縮短,有賴于術中骨科機器人操作系統對主導針進針點及進針方向的規劃,使得FNS操作系統能夠準確放置;而徒手操作時需要調整主導針位置,難以精準把握130° 的頸干角,因主導針位置反復調整,常常需要延長切口。本研究中,研究組只有1例需要延長切口長度,而對照組有9例延長切口長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另外,術中反復調整主導針,不僅延長手術時間、增加透視次數,主導針位置不理想勢必會影響鋼板與股骨的服貼程度,進而影響FNS的生物力學穩定性。研究組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及疼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考慮是因為機器人導航下內固定物準確植入,手術中創傷較小,手術時間較短,為圍術期功能鍛煉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具有以下優點:① 通過機器人輔助能夠做到精準植釘、微創治療、縮短手術時間,更好地體現骨科快速康復理念[20];② 術中透視次數及輻射暴露均明顯減少;③ 術中避免了反復調整主導針引起的醫源性損傷及對患者骨質的破壞,減少了對股骨頭血供的破壞;④ 術后患者功能恢復更佳。但該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① 骨科機器人雖然能夠規劃路徑,方便操作者準確植釘,但對于操作者要求較高。一般要求術中有專門人員調試機器、規劃路徑,并要求術者能熟練操作機器人系統,遇到相關問題能夠快速解決;器械護士也需要經過相關學習,術中更好快速地配合操作,才能更有效縮短手術時間。② 天璣骨科機器人術中需要放置患者示蹤器,額外增加了手術創傷。③ 天璣骨科機器人價格昂貴,對使用醫院要求較高,不能在基層醫院得到更廣泛應用。
綜上述,與徒手操作相比,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FNS微創治療老年Garden Ⅱ、 Ⅲ型股骨頸骨折具有很好療效,能夠縮短手術時間,具有微創、準確植釘、減少術中透視次數等優勢,但由于臨床使用時間較短,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對于其遠期療效及安全性有待進一步驗證。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經費支持沒有影響文章觀點和對研究數據客觀結果的統計分析及其報道
機構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蚌埠醫學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0013);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作者貢獻聲明 劉亞軍: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整理、論文撰寫;王照東、徐陳、朱仲廉、段克友:數據收集、統計分析;官建中: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