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陳毅, 秦萌陽, 龐龍, 郭斌, 張春森, 唐新. 盂肱關節骨性結構對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影響.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12): 1433-1438. doi: 10.7507/1002-1892.202408035 復制
肩關節是人體最常見脫位關節[1-2],其中95%以上為前脫位[3],發病率為(11~51)/10萬人[4-6]。發生肩關節脫位的患者平均年齡為20歲,男性患者(85%~95%)遠遠多于女性患者[7-8]。常見的損傷機制是在肩關節外旋、外展位,外力作用于肱骨頭使其從肩胛盂中向前下方脫出,破壞了維持肩關節穩定的軟組織和骨性結構[9]。肩關節穩定性依靠軟組織(如肩袖、韌帶、盂唇、關節囊)和骨解剖特征(如肩胛盂形態)[10],其中盂肱關節的骨性結構在維持盂肱關節穩定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通過影像資料測量肩胛盂高度、寬度等骨性結構數據,可以反映肩胛盂形態和肩關節不穩定發生風險[11]。X線片作為一種傳統影像學方法,經濟便捷,但精確度低,且容易受體位影響[12-13]。二維CT及MRI的應用雖然提高了檢查精確度,但二維CT為平面掃描直觀性欠佳,MRI在骨性結構顯示上存在一定局限性[14-16]。采用三維CT重建可得到較為直觀的肩關節立體圖像[17-18]。隨著近年來計算機成像技術的發展,甚至可以對假體進行模擬植入[19-20]。因此,在所有測量設備中,三維CT重建是最常用評估方法[21-23]。
2014年Owens等[24]的前瞻性研究表明,高而窄的肩胛盂和喙肱距離增大是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兩個影響因素。2023年K?vrak等[25]的回顧性研究表明,肩盂關節骨性結構,如肩胛盂高寬比、肩胛盂深度等,與肩關節前向不穩定密切相關。然而Peltz等[26]的研究顯示健康者和肩關節前向不穩定患者在肩胛盂高度、寬度、高寬比以及肩胛盂傾斜角和肱骨頭曲率半徑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盂肱關節的形態學和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研究仍存在爭議。目前,關于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骨性結構研究多是針對國外人群,針對國人的相關研究報道較少;關于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骨性結構性別比較研究更少;現有研究也僅關注肩胛盂形態,很少有研究關注肱骨形態。鑒于此,本研究擬通過肩關節三維CT重建檢測肩關節前向不穩定患者相關影像學數據,并與無肩關節疾病患者進行比較,探究這些因素對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影響;同時通過兩組男、女性亞組間對比,分析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骨性結構差異,為臨床預防和治療肩關節前向不穩定提供理論依據。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患者納入標準:① 既往發生過單側肩關節前脫位且至少復發過1次,無多向不穩;② 既往無肩關節手術史。經CT檢查排除明顯的肩關節骨折(包括骨性Bankart損傷)、骨腫瘤等疾病。2012年2月—2024年1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共48例患者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不穩組),取同時段因非肩關節疾病就診的46例患者作為對照組(患者無肩關節疾病史,肩關節CT示無明顯結構異常)。
不穩組男23例,女25例;年齡31.00(23.75,37.25)歲。對照組男21例,女25例;年齡47.00(33.00,53.75)歲。不穩組行患側肩盂三維CT重建檢查,左側14例,右側34例;對照組隨機行一側肩盂三維CT重建檢查,左側9例,右側37例。兩組患者性別、側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穩組患者年齡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三維CT重建和盂肱關節形態學參數測量
患者均仰臥于掃描床中心,上肢處于中立位,采用64排螺旋CT(Royal Philips公司,荷蘭)進行掃描,掃描條件: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00 mAs,視野20~30 cm,矩陣512×512,螺距1.0~1.5,準直寬度1~2 mm,重建層厚2 mm,層間隔1 mm。所有數據均以DICOM格式導出并存儲。
將DICOM格式影像數據導入Mimics17.0軟件(Materialise公司,比利時),設置骨皮質閾值,重建肩胛骨三維模型。分別測量以下盂肱關節形態學參數:① 肩胛盂高寬比:取肩胛盂正面觀,標記肩胛盂最大上下徑H(高度)及最大前后徑W(寬度),測量長度,計算高度/寬度比值。② 肩胛盂傾斜角:表示肩胛盂在肩胛骨冠狀面向上、向下的傾斜關系。取肩胛骨后面觀,肩胛盂前后緣重合,標記肩胛盂上、下緣連線(線C),點A為肩胛岡與肩胛骨內側緣交點,點B為肩胛岡與肩胛頸交點,肩胛盂傾斜角為線AB與線C相交的前外上象限角(θ)?90°。③ 肱骨頭包含角(∠α):用Friedman等[21]方法標記肩胛骨中軸線(線G,肩胛盂中心與上述點A的連線),取肩胛骨中軸線橫斷面,作通過肩胛盂前緣和肱骨頭中心的直線(線E),通過肩胛盂后緣和肱骨頭中心的直線(線F),肱骨頭包含角(∠α)為線E和線F夾角。④ 肩胛盂扭轉角:表示肩胛盂水平面上向前、向后扭轉程度。取肩胛骨中軸線(線G)橫斷面,作肩胛盂前后緣連線(線S),肩胛盂扭轉角為線G和線S相交的外上象限角(∠β)?90°。見圖1。所有模型三維CT重建及盂肱關節形態學參數測量由2名骨科主治醫師單獨完成并取均值。比較兩組上述指標差異,并分男、女性別分別比較兩組上述指標差異。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M(Q1,Q3)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四格表卡方檢驗或列聯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取單側α=0.05。同時,利用Python的機器學習庫sklearn.ensemble中的隨機森林算法構建決策樹模型,并通過隨機森林的特征重要性(feature importances)屬性識別關鍵特征,分析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影響因素。
2 結果
兩組間比較以及男、女性別兩組間比較均顯示,不穩組的肩胛盂高寬比大于對照組,肩胛盂寬度和肱骨頭包含角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肩胛盂高度、肩胛盂傾斜角及肩胛盂扭轉角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3。隨機森林模型準確度為0.84,結果示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影響因素前4位分別是肩胛盂高寬比、肱骨頭包含角、年齡、肩胛盂寬度。見圖2。



3 討論
肩胛盂和肱骨的解剖結構是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中通過三維CT重建評估了肩關節前向不穩定患者和無肩關節疾病患者的骨性結構數據,表明肩胛盂高寬比和肱骨頭包含角是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在國內首次掲示了盂肱關節的骨性結構與肩關節前向不穩定存在相關性。
本研究發現,在兩組肩胛盂高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的情況下,不穩組的肩胛盂寬度顯著小于對照組,肩胛盂高寬比顯著大于對照組,說明相較于無肩關節疾病人群,肩關節前向不穩定人群的肩胛盂形態相對更為狹長,較窄的肩胛盂意味著肩胛盂軌跡較窄,使得肱骨頭更容易從肩胛盂窩向前脫位,這可能是導致前脫位的潛在危險因素之一。Guan等[27]的研究表明,患者高而窄的肩胛盂與肩關節前脫位顯著相關;Owens等[24]的研究也證實,肩胛盂高寬比>1.58(更高和更窄的肩胛盂)的損傷風險是高寬比<1.58患者的2.64倍;本研究結果與之相符。Yellin等[28]的研究證實肩胛盂高寬比增大是兒童青少年肩關節前脫位的危險因素。
肱骨頭包含角是指在肩胛骨中軸線橫斷面上肩胛盂前后緣與肱骨頭中心的夾角,可以反映肩胛盂對肱骨頭的包含程度。目前僅檢索到1篇關于肱骨頭包含角的研究,Hong等[29]提出在MRI上測量肱骨頭包含角的方法,同時研究表明肱骨頭包含角和肩胛盂高寬比是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風險因素。本研究中,不穩組肱骨頭包含角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不穩組的肩胛盂和肱骨頭匹配度更差,提示肱骨頭包含角較小也是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一個解剖危險因素。
Aygün等[30]研究表明與無肩關節脫位組優勢和非優勢肩關節相比,肩關節脫位組脫位側的肩胛盂向前扭轉更大。Eichinger等[31]在尸體標本上研究表明,肩胛盂向后扭轉增加5°,發生前脫位所需要的力量則增加50%,肩胛盂向前扭轉角增大,會加大肩關節前向不穩定風險。Peltz等[26]的研究表明,肩胛盂向后扭轉與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無顯著相關性。盡管本研究也測量了肩胛盂扭轉角對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影響,但是結果不明確。結果也未發現肩胛盂扭轉角與肩關節前向不穩定之間具有顯著關系,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有關。但兩組肩胛盂扭轉角中位數為負值,表示肩胛盂向后扭轉,與K?vrak等[25]的測量趨勢一致,該研究中脫位組和對照組肩胛盂扭轉角平均數均為負值。
目前關于肩胛盂傾斜角和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研究較少,許多文獻僅關注了肩胛盂傾斜角和肩袖撕裂的關系,肩胛盂向上傾斜與肩袖撕裂密切相關[32-34]。Konrad等[35]在尸體標本上研究表明,在大量肩袖撕裂中減少肩胛盂上方傾斜可顯著降低肱骨頭上方平移。Hohman等[36]的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肩關節前脫位與肩胛盂下傾角之間具有顯著關系,理論上肩胛盂下傾時,肱骨頭向下平移增加,容易脫位。本研究也未發現肩胛盂傾斜角與肩關節前向不穩定之間的顯著關系,需要后續加大樣本量繼續研究。
隨機森林在運算量無顯著提高的前提下能夠大幅提高預測精度,并且對多重共線性不敏感,可以用于幾乎任何一種預測問題,被譽為最好的算法之一[37]。隨機森林能夠在分析過程中給出變量重要性評分來實現變量篩選[38]。本研究采用隨機森林算法得出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影響因素重要性排序,可以看出對肩關節前向不穩定影響最大的4個變量是肩胛盂高寬比、肱骨頭包含角、年齡、肩胛盂寬度。與本研究不穩組和對照組各數據比較結果一致,佐證了研究的準確度。同時本研究還分析了不穩組和對照組男性亞組和女性亞組各數據差異,結果均表明不穩組肩胛盂形態更加狹長,肩胛盂和肱骨頭匹配度更差。目前可檢索到的與本研究目的、設計類似的文獻很少,Cohn等[39]研究發現男性不穩組肩胛盂高度與對照組類似,但肩胛盂寬度明顯更小,而女性不穩組與對照組肩胛盂高度及寬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不足之處:① 不穩組患者年齡較小,對照組患者年齡偏大,但目前尚無文獻報道人肩胛盂形態會隨年齡增加有明顯變化,故我們認為年齡差異對該研究結果不會造成影響。② 樣本量較小,盂肱關節的解剖觀測點還有很多,后續需增加樣本量和觀測點進行進一步研究。③ 研究僅討論與肩關節前向不穩定有關的盂肱關節骨性結構因素,未將肩袖、盂唇等軟組織納入一起分析,后續研究可以加入軟組織因素。
綜上述,肩胛盂高寬比和肱骨頭包含角是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重要影響因素,但尚需納入更多樣本量進一步證實上述研究結果。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經費支持沒有影響文章觀點和對研究數據客觀結果的統計分析及其報道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 [2020年審(934)號]
作者貢獻聲明 陳毅:內容構思、文獻查詢、數據測量、文章撰寫;秦萌陽:資料收集;龐龍、張春森:數據分析、文章審閱和修改;郭斌:數據測量;唐新:研究設計、統籌、對學術內容進行指導修改
肩關節是人體最常見脫位關節[1-2],其中95%以上為前脫位[3],發病率為(11~51)/10萬人[4-6]。發生肩關節脫位的患者平均年齡為20歲,男性患者(85%~95%)遠遠多于女性患者[7-8]。常見的損傷機制是在肩關節外旋、外展位,外力作用于肱骨頭使其從肩胛盂中向前下方脫出,破壞了維持肩關節穩定的軟組織和骨性結構[9]。肩關節穩定性依靠軟組織(如肩袖、韌帶、盂唇、關節囊)和骨解剖特征(如肩胛盂形態)[10],其中盂肱關節的骨性結構在維持盂肱關節穩定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通過影像資料測量肩胛盂高度、寬度等骨性結構數據,可以反映肩胛盂形態和肩關節不穩定發生風險[11]。X線片作為一種傳統影像學方法,經濟便捷,但精確度低,且容易受體位影響[12-13]。二維CT及MRI的應用雖然提高了檢查精確度,但二維CT為平面掃描直觀性欠佳,MRI在骨性結構顯示上存在一定局限性[14-16]。采用三維CT重建可得到較為直觀的肩關節立體圖像[17-18]。隨著近年來計算機成像技術的發展,甚至可以對假體進行模擬植入[19-20]。因此,在所有測量設備中,三維CT重建是最常用評估方法[21-23]。
2014年Owens等[24]的前瞻性研究表明,高而窄的肩胛盂和喙肱距離增大是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兩個影響因素。2023年K?vrak等[25]的回顧性研究表明,肩盂關節骨性結構,如肩胛盂高寬比、肩胛盂深度等,與肩關節前向不穩定密切相關。然而Peltz等[26]的研究顯示健康者和肩關節前向不穩定患者在肩胛盂高度、寬度、高寬比以及肩胛盂傾斜角和肱骨頭曲率半徑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盂肱關節的形態學和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研究仍存在爭議。目前,關于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骨性結構研究多是針對國外人群,針對國人的相關研究報道較少;關于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骨性結構性別比較研究更少;現有研究也僅關注肩胛盂形態,很少有研究關注肱骨形態。鑒于此,本研究擬通過肩關節三維CT重建檢測肩關節前向不穩定患者相關影像學數據,并與無肩關節疾病患者進行比較,探究這些因素對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影響;同時通過兩組男、女性亞組間對比,分析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骨性結構差異,為臨床預防和治療肩關節前向不穩定提供理論依據。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患者納入標準:① 既往發生過單側肩關節前脫位且至少復發過1次,無多向不穩;② 既往無肩關節手術史。經CT檢查排除明顯的肩關節骨折(包括骨性Bankart損傷)、骨腫瘤等疾病。2012年2月—2024年1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共48例患者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不穩組),取同時段因非肩關節疾病就診的46例患者作為對照組(患者無肩關節疾病史,肩關節CT示無明顯結構異常)。
不穩組男23例,女25例;年齡31.00(23.75,37.25)歲。對照組男21例,女25例;年齡47.00(33.00,53.75)歲。不穩組行患側肩盂三維CT重建檢查,左側14例,右側34例;對照組隨機行一側肩盂三維CT重建檢查,左側9例,右側37例。兩組患者性別、側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穩組患者年齡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三維CT重建和盂肱關節形態學參數測量
患者均仰臥于掃描床中心,上肢處于中立位,采用64排螺旋CT(Royal Philips公司,荷蘭)進行掃描,掃描條件: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00 mAs,視野20~30 cm,矩陣512×512,螺距1.0~1.5,準直寬度1~2 mm,重建層厚2 mm,層間隔1 mm。所有數據均以DICOM格式導出并存儲。
將DICOM格式影像數據導入Mimics17.0軟件(Materialise公司,比利時),設置骨皮質閾值,重建肩胛骨三維模型。分別測量以下盂肱關節形態學參數:① 肩胛盂高寬比:取肩胛盂正面觀,標記肩胛盂最大上下徑H(高度)及最大前后徑W(寬度),測量長度,計算高度/寬度比值。② 肩胛盂傾斜角:表示肩胛盂在肩胛骨冠狀面向上、向下的傾斜關系。取肩胛骨后面觀,肩胛盂前后緣重合,標記肩胛盂上、下緣連線(線C),點A為肩胛岡與肩胛骨內側緣交點,點B為肩胛岡與肩胛頸交點,肩胛盂傾斜角為線AB與線C相交的前外上象限角(θ)?90°。③ 肱骨頭包含角(∠α):用Friedman等[21]方法標記肩胛骨中軸線(線G,肩胛盂中心與上述點A的連線),取肩胛骨中軸線橫斷面,作通過肩胛盂前緣和肱骨頭中心的直線(線E),通過肩胛盂后緣和肱骨頭中心的直線(線F),肱骨頭包含角(∠α)為線E和線F夾角。④ 肩胛盂扭轉角:表示肩胛盂水平面上向前、向后扭轉程度。取肩胛骨中軸線(線G)橫斷面,作肩胛盂前后緣連線(線S),肩胛盂扭轉角為線G和線S相交的外上象限角(∠β)?90°。見圖1。所有模型三維CT重建及盂肱關節形態學參數測量由2名骨科主治醫師單獨完成并取均值。比較兩組上述指標差異,并分男、女性別分別比較兩組上述指標差異。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M(Q1,Q3)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四格表卡方檢驗或列聯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取單側α=0.05。同時,利用Python的機器學習庫sklearn.ensemble中的隨機森林算法構建決策樹模型,并通過隨機森林的特征重要性(feature importances)屬性識別關鍵特征,分析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影響因素。
2 結果
兩組間比較以及男、女性別兩組間比較均顯示,不穩組的肩胛盂高寬比大于對照組,肩胛盂寬度和肱骨頭包含角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肩胛盂高度、肩胛盂傾斜角及肩胛盂扭轉角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3。隨機森林模型準確度為0.84,結果示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影響因素前4位分別是肩胛盂高寬比、肱骨頭包含角、年齡、肩胛盂寬度。見圖2。



3 討論
肩胛盂和肱骨的解剖結構是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中通過三維CT重建評估了肩關節前向不穩定患者和無肩關節疾病患者的骨性結構數據,表明肩胛盂高寬比和肱骨頭包含角是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在國內首次掲示了盂肱關節的骨性結構與肩關節前向不穩定存在相關性。
本研究發現,在兩組肩胛盂高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的情況下,不穩組的肩胛盂寬度顯著小于對照組,肩胛盂高寬比顯著大于對照組,說明相較于無肩關節疾病人群,肩關節前向不穩定人群的肩胛盂形態相對更為狹長,較窄的肩胛盂意味著肩胛盂軌跡較窄,使得肱骨頭更容易從肩胛盂窩向前脫位,這可能是導致前脫位的潛在危險因素之一。Guan等[27]的研究表明,患者高而窄的肩胛盂與肩關節前脫位顯著相關;Owens等[24]的研究也證實,肩胛盂高寬比>1.58(更高和更窄的肩胛盂)的損傷風險是高寬比<1.58患者的2.64倍;本研究結果與之相符。Yellin等[28]的研究證實肩胛盂高寬比增大是兒童青少年肩關節前脫位的危險因素。
肱骨頭包含角是指在肩胛骨中軸線橫斷面上肩胛盂前后緣與肱骨頭中心的夾角,可以反映肩胛盂對肱骨頭的包含程度。目前僅檢索到1篇關于肱骨頭包含角的研究,Hong等[29]提出在MRI上測量肱骨頭包含角的方法,同時研究表明肱骨頭包含角和肩胛盂高寬比是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風險因素。本研究中,不穩組肱骨頭包含角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不穩組的肩胛盂和肱骨頭匹配度更差,提示肱骨頭包含角較小也是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一個解剖危險因素。
Aygün等[30]研究表明與無肩關節脫位組優勢和非優勢肩關節相比,肩關節脫位組脫位側的肩胛盂向前扭轉更大。Eichinger等[31]在尸體標本上研究表明,肩胛盂向后扭轉增加5°,發生前脫位所需要的力量則增加50%,肩胛盂向前扭轉角增大,會加大肩關節前向不穩定風險。Peltz等[26]的研究表明,肩胛盂向后扭轉與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無顯著相關性。盡管本研究也測量了肩胛盂扭轉角對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影響,但是結果不明確。結果也未發現肩胛盂扭轉角與肩關節前向不穩定之間具有顯著關系,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有關。但兩組肩胛盂扭轉角中位數為負值,表示肩胛盂向后扭轉,與K?vrak等[25]的測量趨勢一致,該研究中脫位組和對照組肩胛盂扭轉角平均數均為負值。
目前關于肩胛盂傾斜角和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研究較少,許多文獻僅關注了肩胛盂傾斜角和肩袖撕裂的關系,肩胛盂向上傾斜與肩袖撕裂密切相關[32-34]。Konrad等[35]在尸體標本上研究表明,在大量肩袖撕裂中減少肩胛盂上方傾斜可顯著降低肱骨頭上方平移。Hohman等[36]的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肩關節前脫位與肩胛盂下傾角之間具有顯著關系,理論上肩胛盂下傾時,肱骨頭向下平移增加,容易脫位。本研究也未發現肩胛盂傾斜角與肩關節前向不穩定之間的顯著關系,需要后續加大樣本量繼續研究。
隨機森林在運算量無顯著提高的前提下能夠大幅提高預測精度,并且對多重共線性不敏感,可以用于幾乎任何一種預測問題,被譽為最好的算法之一[37]。隨機森林能夠在分析過程中給出變量重要性評分來實現變量篩選[38]。本研究采用隨機森林算法得出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影響因素重要性排序,可以看出對肩關節前向不穩定影響最大的4個變量是肩胛盂高寬比、肱骨頭包含角、年齡、肩胛盂寬度。與本研究不穩組和對照組各數據比較結果一致,佐證了研究的準確度。同時本研究還分析了不穩組和對照組男性亞組和女性亞組各數據差異,結果均表明不穩組肩胛盂形態更加狹長,肩胛盂和肱骨頭匹配度更差。目前可檢索到的與本研究目的、設計類似的文獻很少,Cohn等[39]研究發現男性不穩組肩胛盂高度與對照組類似,但肩胛盂寬度明顯更小,而女性不穩組與對照組肩胛盂高度及寬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不足之處:① 不穩組患者年齡較小,對照組患者年齡偏大,但目前尚無文獻報道人肩胛盂形態會隨年齡增加有明顯變化,故我們認為年齡差異對該研究結果不會造成影響。② 樣本量較小,盂肱關節的解剖觀測點還有很多,后續需增加樣本量和觀測點進行進一步研究。③ 研究僅討論與肩關節前向不穩定有關的盂肱關節骨性結構因素,未將肩袖、盂唇等軟組織納入一起分析,后續研究可以加入軟組織因素。
綜上述,肩胛盂高寬比和肱骨頭包含角是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重要影響因素,但尚需納入更多樣本量進一步證實上述研究結果。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經費支持沒有影響文章觀點和對研究數據客觀結果的統計分析及其報道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 [2020年審(934)號]
作者貢獻聲明 陳毅:內容構思、文獻查詢、數據測量、文章撰寫;秦萌陽:資料收集;龐龍、張春森:數據分析、文章審閱和修改;郭斌:數據測量;唐新:研究設計、統籌、對學術內容進行指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