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特 1,2 , 陶冶 1,2 Δ , 宋俊雷 1 , 賈承奇 3 , 趙潤凱 1,2 , 付君 1 , 陳繼營 1 , 倪明 1
  •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骨科醫學部(北京 100048);
  • 2. 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院(北京 100853);
  • 3.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骨科(北京 10003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比較初次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行髕骨置換與否的中、遠期臨床療效。 方法 以2013年3月—2015年9月行雙側TKA的2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選擇一側行髕骨置換(置換組),另一側不行髕骨置換(對照組)。男4例,女22例;年齡51~65歲,平均59歲。Kellgren-Lawrence分級:雙膝Ⅳ級21例、Ⅲ級5例。兩組手術側別及術前膝關節協會評分(KSS)的臨床和功能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術前膝前痛定位點構成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并比較患者雙側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有無髕前彈響、束縛感、髕腱無力、捻發音或握雪感等異常體征,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患者主觀評價包括人工關節遺忘評分(FJS)、膝關節高級活動困難程度(包括屈曲負重、上樓、下樓、下蹲起立、下跪、伸膝、盤腿7個項目);采用KSS臨床/功能評分及VAS評分評價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通過定位圖進行膝前痛位置定位。 結果 置換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住院時間8~23 d,平均12.6 d。術后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9~11年,平均9.7年。除1例因內科疾病導致多器官衰竭于術后9年死亡以及5例影像學資料不全,余20例患者經影像學評估后發現,對照組1側膝關節發生髕骨脫位;其余患者無假體失敗(斷裂、松動、移位等)、髕骨骨折、髕骨壞死、髕骨不穩、髕韌帶斷裂、假體翻修等發生。患者兩側膝關節均無因髕骨相關并發癥或膝前痛導致的再次手術。術后2年及末次隨訪時,兩組雙膝關節髕前彈響、束縛感、髕腱無力、捻發音或握雪感等異常體征發生率,膝關節高級活動困難發生率,以及膝前痛定位點構成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KSS臨床評分、功能評分及VAS評分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5);術后兩時間點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年和末次隨訪時,兩組FJ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初次TKA中行髕骨置換與否具有相似的中、遠期療效。

引用本文: 劉特, 陶冶, 宋俊雷, 賈承奇, 趙潤凱, 付君, 陳繼營, 倪明. 初次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中髕骨置換與否對中遠期療效影響的比較研究.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12): 1451-1457. doi: 10.7507/1002-1892.202408057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超聲下注射不同白細胞濃度富血小板血漿治療岡上肌腱損傷的療效比較研究
  • 下一篇

    布比卡因脂質體局部浸潤麻醉在膝關節單髁置換術后鎮痛療效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