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思, 馮銀合, 吉桂宜, 毛輝. 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在結核感染中診斷價值的研究進展.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24, 23(3): 217-220. doi: 10.7507/1671-6205.20231005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結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20年全球結核病新發患者約987萬,我國估算的新發患者約84.2萬,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能夠得到及時診斷及治療的結核病患者較前明顯減少,病死率明顯上升,同時,耐藥TB仍然是嚴峻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1]。我國作為僅次于印度的結核高負擔國家之一,面臨的結核病防控形勢非常嚴峻。
全球約1/3的人口感染了結核分枝桿菌,約5%的感染者會在短期內進展為活動性結核病,成為新的結核病傳染源,而95%的感染者并沒有任何臨床癥狀,只是機體內存在持續的結核抗原反應,稱為結核潛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2]。LTBI人群龐大,是新發結核病的重要來源,2015年WHO將開展LTBI系統性篩查和預防性治療作為2035年終止結核病策略的三大支柱內容之一[3]。研究表明對LTBI人群開展預防性治療可達到60%~90%的保護效果,能夠進一步降低TB發病率[4–6]。
目前LTBI診斷缺乏“金標準”,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檢測方法包括結核菌素皮膚試驗(tuberculin skin test,TST)和γ干擾素釋放試驗(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IGRA),然而兩者都有各自的局限性。TST常用的反應原是純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其敏感性高(約75%~90%),但由于PPD包含大量與卡介苗菌株和非結核分枝桿菌相同或相似的抗原成分,容易出現假陽性結果, 特異性較差[7-8]。γ干擾素釋放試驗包括Quanti FERON-TB Gold In-Tube(QFT)和 T-cell spot of Tuberculosis(T-SPOT.TB),是一種體外血樣檢測,涵蓋結核特異性抗原和卡介苗缺失的多肽抗原[早期分泌性抗原靶6(early secretedantigenic target of 6 kDa,ESAT-6)、培養濾液蛋白10(culture filtrate protein10,CFP-10)和TB7.7],檢測并定量分析抗原刺激效應淋巴細胞分泌IFN-γ濃度,以確定是否存在MTB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7]。該試驗特異性高(98%~100%)[9-10],但測試成本高昂且需要完整的實驗室支持,不適宜進行大規模篩查。
近年來,研究人員開發了結合TST和IGRA優點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目前上市的試劑主要有丹麥研發的C-tb試劑[11–14]、俄羅斯研發的Diaskintest試劑[15-16]和我國自主研發的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recombin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fusion protein,EC)試劑[17–20]。EC是由大腸埃希菌融合蛋白經發酵、分離和純化后獲得,能高效表達結核分枝桿菌的ESAT-6和CFP-10,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有效性,且不受卡介苗接種和絕大多數結核分枝桿菌的影響[21],具有良好的特異性。專家共識推薦EC的適用人群為6月齡~65歲以下成人[19]。使用方法為在前臂掌側皮內注射0.1 mL(5 U)本品[22],檢查注射部位48~72 h后的反應,測量并記錄紅暈和硬結的橫徑及縱徑的長度(mm),以紅暈或硬結大者為準,反應平均直徑[(橫徑+縱徑)/2)]≥5 mm為陽性反應,凡有水泡、壞死、淋巴管炎者均屬于強陽性反應[22–24]。
本文就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EC在健康人群、結核病患者及高危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及其與PPD皮試、IGRA試驗相比診斷的一致性進行綜述。
1 安全性
1.1 一般人群
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的臨床前動物試驗安全性良好[18]。Ⅰ期臨床試驗表明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在18~40歲的24名健康人中運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25]。Ⅱa期臨床試驗表明,在4種不同劑量(0.1、0.5、1和2 μg)的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皮膚試驗的30天隨訪時間里,未觀察到嚴重不良事件報告,多為注射部位的局部瘙癢和疼痛;在結核病患者中,EC、PPD局部瘙癢的發生率分別為13.0%和16.1%,疼痛發生率分別為3.6%和5.4%;在健康人群中,局部瘙癢的發生率分別為5.4%和14.3%,疼痛發生率分別為1.8%和8.9%;結果表明EC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22]。Ⅱb期臨床試驗共記錄了333例(27.8%)不良事件,最常見的是注射部位自限性的瘙癢和疼痛,且大多數發生在注射后的24 h內,持續時間不到48 h[23]。一項Ⅲ期臨床試驗記錄了118名參與者(10.83%)的140例局部不良反應,最常見的是局部瘙癢和疼痛;55名參與者(5%)報告了66例全身性不良反應,其中疲勞、頭痛和發燒相對常見,未報告嚴重不良反應或死亡[26]。
張慧[27]的研究記錄了18~65歲的197名結核患者發生的365例與EC相關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8.07%,主要為注射部位的瘙癢,其中177名患者為輕度,18名中度,2名重度;168名健康人發生了239例不良事件(10.74%),其中157名為輕度,11名中度,未發生嚴重不良事件。
一項前瞻性研究對結核病專科醫院中357名疑似肺結核的患者進行EC皮膚試驗,33名患者出現了1~2級不良反應,最常見的是注射部位疼痛和瘙癢,未出現3級和4級不良反應[28]。
1.2 高危人群
結核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結核病密切接觸者、HIV/AIDS者、兒童和學生、塵肺病患者、免疫系統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醫療衛生人員等[29-30]。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結核分枝桿菌就會從肉芽腫中繁殖擴散,發展成活動性結核病。《中國結核病預防控制工作技術規范(2020年版)》要求對以下人群進行結核病預防性治療:① 與病原學陽性肺結核患者密切接觸的5歲以下兒童LTBI者;② 與活動性肺結核患者密切接觸的新近LTBI者;③ 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中的LTBI者;④ 其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包括長期使用透析治療、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治療、需使用生物制劑治療、矽肺病、準備行器官移植的LTBI者。
一項研究對1 924名大學生進行EC皮膚試驗,所有研究對象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31]。Zhou等[32]對1 963名HIV感染者進行EC皮膚試驗,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4.23%,主要為局部瘙癢和疼痛,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15%。有研究運用EC對404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LTBI篩查,結果只報告了1例注射部位疼痛,未報告嚴重不良事件[33]。
2 診斷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2.1 一般人群
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的Ⅱa期臨床試驗結果表明,對56名無結核病接觸史的健康志愿者和88名活動性結核病患者的診斷準確率高于TB-PPD[ROC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ROC curve,AUC):0.870比0.686],與T-SPOT.TB的診斷準確率相當(AUC:0.849比0.908)[22]。Ⅱb期臨床研究發現EC皮膚試驗顯示出與T-SPOT.TB試驗相似的敏感性(87.5%比86.5%)和特異性(98.9%比96.1%);在結核病患者中,EC皮試與T-SPOT.TB、TST的診斷一致性分別為85.4%、81.3%,在健康人群中分別為88.9%、58.6%;在卡介苗接種組中,EC皮試與T-SPOT.TB試驗具有高度一致性(97.4%,95%CI 92.2~100.0),提示EC皮膚試驗顯示出與T-SPOT.TB相當的高度特異性和敏感性,且其診斷準確性不受卡介苗接種的影響[23]。一項Ⅲ期臨床研究對18~65歲的1085名住院患者(包括742名結核病患者和343名非結核病患者)同時進行EC、PPD和T-SPOT.TB檢測,結果顯示三者診斷活動性結核病的敏感性分別為91.2%、91.4%、92.1%,特異性分別為69.7%、54.4%、76.1%,AUC分別為0.81、0.75、0.84;三種檢測的敏感性相似,但EC皮試的特異性顯著高于TST,與T-SPOT.TB檢測的一致性高(kappa值=0.780),且在年輕群體中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更高[26]。
一項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在結核病患者中,EC、PPD、T-SPOT.TB試驗的陽性率分別為91.14%、91.28%、92.08%,三種檢測方法敏感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78),但EC與T-SPOT.TB的一致率(93.42%)高于PPD(88.99%),且在不同類型患者中(菌陽、菌陰、初治、復治、肺結核、肺外結核等)的陽性反應率無顯著差異[27]。在健康人群中,三種檢測的陰性率分別為89.54%、46.31%、80.89%,在非結核性肺部其他疾病患者中陰性率分別為69.48%、54.65%、75.87%,在卡介苗接種人群中陰性率分別為92.72%、26.58%、95.25%。在結核病患者與卡介苗接種人群中,三者與臨床診斷結果的一致率分別為 91.61%、72.01%和 93.03%[27]。
程曉等[20]研究發現EC和PPD診斷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敏感性(89.3%比90.4%)和陰性似然比(0.177比0.22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EC的特異性(85.5%比47.3%)、診斷比值比(42.238比8.040)、陽性似然比(6.048比1.710)、陽性預測值(66.0%比35.1%)、陰性預測值(96.2%比94.0%)均優于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一項前瞻性研究評估了EC在三級結核專科醫院中對活動性結核病的診斷準確性,共納入了357名患者(部分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病等合并癥)[28]。當以病原學陽性為診斷標準時,EC的敏感性、特異性和AUC分別為72.69%、46.15%、0.59,IGRA檢測分別為86.34%、36.15%、0.61;當以臨床診斷為診斷標準時,EC的敏感性、特異性和AUC分別為71.52%、65.45%、0.69,IGRA檢測分別為85.10%、60.00%、0.73。EC與IGRA檢測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0.47),無結核病史者的診斷特異性更高,但在高年齡組的診斷敏感性下降。
2.2 高危人群
楊震等[31]對1 924名大學新生進行了結核感染篩查,結果示EC陽性率為9.10%,IGRA檢測陽性率為5.35%,兩者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0.47);當以IGRA為診斷標準時,EC皮膚試驗的特異性為 94.23%、陰性預測值為98.11%。張婷等[34]對學校中活動性肺結核患者的密切接觸者進行結核潛伏感染篩查,結果示EC、IGRA檢測的陽性率分別為9.17%、11.54%,兩者的一致率為95.59%(Kappa=0.76)。在一所重慶中學開展的結核潛伏感染篩查中[35],以IGRA檢測結果為診斷標準時,EC的敏感性、特異性、一致率、AUC分別為54.55%、93.70%、90.58%、0.76,PPD皮試分別為61.11%、81.10%、78.62%、0.75;與PPD相比,EC的診斷特異性更高且檢測成本更低。
一項前瞻性研究對404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潛伏結核感染篩查,結果表明,以TST≥10 mm、EC≥5 mm和IGRA≥0.35 IU/mL為診斷標準時,LTBI患病率分別為9.65%、10.40%和14.85%,TST、EC與IGRA檢測結果的一致性分別為86.39%(Kappa=0.37)和92.08%(Kappa=0.64),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EC與IGRA檢測的診斷一致性高于TST[33]。
葛芳等[36]的研究納入了67名腎透析患者(其中11名有肺結核患者接觸史,6名既往有結核病病史)進行結核潛伏感染篩查,IGRA、TST、EC試驗的陽性率分別為22.4%(15/67)、25.8%(16/62)、11.3%(7/6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以TST、IGRA、TST&IGRA為診斷標準時,EC的敏感性分別為31.3%、50.0%、83.3%,特異性分別為95.7%、100.0%、96.4%。EC與TST、IGRA的診斷一致率分別為88.7%(kappa=0.329)、79.0%(kappa=0.608),EC在腎透析患者中的潛伏結核感染診斷價值優于TST。
在艾滋病感染人群中,楊正貴等[37]評價了TST和EC對其結核潛伏感染的診斷價值,結果示TST陽性率為25.41%,EC陽性率為18.03%,其一致率為90.98%(Kappa=0.737);以TST為診斷標準時,EC的AUC為0.927。Zhou等[32]評價了EC和兩種IGRA試驗的LTBI診斷準確性,結果顯示無論是以QFT還是T-SPOT.TB為參考標準,EC的診斷敏感性都在40%左右,特異性在95%左右,一致性在80%以上,且不受CD4+T細胞水平及地區的影響,適用于高流行區域中HIV人群的LTBI篩查。
綜上所述,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結合了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和γ干擾素釋放試驗的優點。無論是在健康人群、結核病患者還是高危人群中,EC與PPD相比敏感性相似、特異性更高,且檢測成本更低(98.00元比136.78元),具有短期及長期的經濟影響[38-39],與倪曉鳳等[40]的研究結果相似;EC與IGRA相比有著高度一致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受卡介苗接種和大多數非結核分枝桿菌的影響,可以用于結核潛伏感染的篩查及結核病的輔助診斷。但在臨床實際及免疫缺陷者中的應用需進一步探究。
利益沖突:本文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
結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20年全球結核病新發患者約987萬,我國估算的新發患者約84.2萬,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能夠得到及時診斷及治療的結核病患者較前明顯減少,病死率明顯上升,同時,耐藥TB仍然是嚴峻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1]。我國作為僅次于印度的結核高負擔國家之一,面臨的結核病防控形勢非常嚴峻。
全球約1/3的人口感染了結核分枝桿菌,約5%的感染者會在短期內進展為活動性結核病,成為新的結核病傳染源,而95%的感染者并沒有任何臨床癥狀,只是機體內存在持續的結核抗原反應,稱為結核潛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2]。LTBI人群龐大,是新發結核病的重要來源,2015年WHO將開展LTBI系統性篩查和預防性治療作為2035年終止結核病策略的三大支柱內容之一[3]。研究表明對LTBI人群開展預防性治療可達到60%~90%的保護效果,能夠進一步降低TB發病率[4–6]。
目前LTBI診斷缺乏“金標準”,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檢測方法包括結核菌素皮膚試驗(tuberculin skin test,TST)和γ干擾素釋放試驗(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IGRA),然而兩者都有各自的局限性。TST常用的反應原是純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其敏感性高(約75%~90%),但由于PPD包含大量與卡介苗菌株和非結核分枝桿菌相同或相似的抗原成分,容易出現假陽性結果, 特異性較差[7-8]。γ干擾素釋放試驗包括Quanti FERON-TB Gold In-Tube(QFT)和 T-cell spot of Tuberculosis(T-SPOT.TB),是一種體外血樣檢測,涵蓋結核特異性抗原和卡介苗缺失的多肽抗原[早期分泌性抗原靶6(early secretedantigenic target of 6 kDa,ESAT-6)、培養濾液蛋白10(culture filtrate protein10,CFP-10)和TB7.7],檢測并定量分析抗原刺激效應淋巴細胞分泌IFN-γ濃度,以確定是否存在MTB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7]。該試驗特異性高(98%~100%)[9-10],但測試成本高昂且需要完整的實驗室支持,不適宜進行大規模篩查。
近年來,研究人員開發了結合TST和IGRA優點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目前上市的試劑主要有丹麥研發的C-tb試劑[11–14]、俄羅斯研發的Diaskintest試劑[15-16]和我國自主研發的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recombin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fusion protein,EC)試劑[17–20]。EC是由大腸埃希菌融合蛋白經發酵、分離和純化后獲得,能高效表達結核分枝桿菌的ESAT-6和CFP-10,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有效性,且不受卡介苗接種和絕大多數結核分枝桿菌的影響[21],具有良好的特異性。專家共識推薦EC的適用人群為6月齡~65歲以下成人[19]。使用方法為在前臂掌側皮內注射0.1 mL(5 U)本品[22],檢查注射部位48~72 h后的反應,測量并記錄紅暈和硬結的橫徑及縱徑的長度(mm),以紅暈或硬結大者為準,反應平均直徑[(橫徑+縱徑)/2)]≥5 mm為陽性反應,凡有水泡、壞死、淋巴管炎者均屬于強陽性反應[22–24]。
本文就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EC在健康人群、結核病患者及高危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及其與PPD皮試、IGRA試驗相比診斷的一致性進行綜述。
1 安全性
1.1 一般人群
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的臨床前動物試驗安全性良好[18]。Ⅰ期臨床試驗表明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在18~40歲的24名健康人中運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25]。Ⅱa期臨床試驗表明,在4種不同劑量(0.1、0.5、1和2 μg)的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皮膚試驗的30天隨訪時間里,未觀察到嚴重不良事件報告,多為注射部位的局部瘙癢和疼痛;在結核病患者中,EC、PPD局部瘙癢的發生率分別為13.0%和16.1%,疼痛發生率分別為3.6%和5.4%;在健康人群中,局部瘙癢的發生率分別為5.4%和14.3%,疼痛發生率分別為1.8%和8.9%;結果表明EC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22]。Ⅱb期臨床試驗共記錄了333例(27.8%)不良事件,最常見的是注射部位自限性的瘙癢和疼痛,且大多數發生在注射后的24 h內,持續時間不到48 h[23]。一項Ⅲ期臨床試驗記錄了118名參與者(10.83%)的140例局部不良反應,最常見的是局部瘙癢和疼痛;55名參與者(5%)報告了66例全身性不良反應,其中疲勞、頭痛和發燒相對常見,未報告嚴重不良反應或死亡[26]。
張慧[27]的研究記錄了18~65歲的197名結核患者發生的365例與EC相關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8.07%,主要為注射部位的瘙癢,其中177名患者為輕度,18名中度,2名重度;168名健康人發生了239例不良事件(10.74%),其中157名為輕度,11名中度,未發生嚴重不良事件。
一項前瞻性研究對結核病專科醫院中357名疑似肺結核的患者進行EC皮膚試驗,33名患者出現了1~2級不良反應,最常見的是注射部位疼痛和瘙癢,未出現3級和4級不良反應[28]。
1.2 高危人群
結核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結核病密切接觸者、HIV/AIDS者、兒童和學生、塵肺病患者、免疫系統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醫療衛生人員等[29-30]。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結核分枝桿菌就會從肉芽腫中繁殖擴散,發展成活動性結核病。《中國結核病預防控制工作技術規范(2020年版)》要求對以下人群進行結核病預防性治療:① 與病原學陽性肺結核患者密切接觸的5歲以下兒童LTBI者;② 與活動性肺結核患者密切接觸的新近LTBI者;③ 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中的LTBI者;④ 其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包括長期使用透析治療、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治療、需使用生物制劑治療、矽肺病、準備行器官移植的LTBI者。
一項研究對1 924名大學生進行EC皮膚試驗,所有研究對象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31]。Zhou等[32]對1 963名HIV感染者進行EC皮膚試驗,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4.23%,主要為局部瘙癢和疼痛,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15%。有研究運用EC對404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LTBI篩查,結果只報告了1例注射部位疼痛,未報告嚴重不良事件[33]。
2 診斷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2.1 一般人群
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的Ⅱa期臨床試驗結果表明,對56名無結核病接觸史的健康志愿者和88名活動性結核病患者的診斷準確率高于TB-PPD[ROC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ROC curve,AUC):0.870比0.686],與T-SPOT.TB的診斷準確率相當(AUC:0.849比0.908)[22]。Ⅱb期臨床研究發現EC皮膚試驗顯示出與T-SPOT.TB試驗相似的敏感性(87.5%比86.5%)和特異性(98.9%比96.1%);在結核病患者中,EC皮試與T-SPOT.TB、TST的診斷一致性分別為85.4%、81.3%,在健康人群中分別為88.9%、58.6%;在卡介苗接種組中,EC皮試與T-SPOT.TB試驗具有高度一致性(97.4%,95%CI 92.2~100.0),提示EC皮膚試驗顯示出與T-SPOT.TB相當的高度特異性和敏感性,且其診斷準確性不受卡介苗接種的影響[23]。一項Ⅲ期臨床研究對18~65歲的1085名住院患者(包括742名結核病患者和343名非結核病患者)同時進行EC、PPD和T-SPOT.TB檢測,結果顯示三者診斷活動性結核病的敏感性分別為91.2%、91.4%、92.1%,特異性分別為69.7%、54.4%、76.1%,AUC分別為0.81、0.75、0.84;三種檢測的敏感性相似,但EC皮試的特異性顯著高于TST,與T-SPOT.TB檢測的一致性高(kappa值=0.780),且在年輕群體中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更高[26]。
一項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在結核病患者中,EC、PPD、T-SPOT.TB試驗的陽性率分別為91.14%、91.28%、92.08%,三種檢測方法敏感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78),但EC與T-SPOT.TB的一致率(93.42%)高于PPD(88.99%),且在不同類型患者中(菌陽、菌陰、初治、復治、肺結核、肺外結核等)的陽性反應率無顯著差異[27]。在健康人群中,三種檢測的陰性率分別為89.54%、46.31%、80.89%,在非結核性肺部其他疾病患者中陰性率分別為69.48%、54.65%、75.87%,在卡介苗接種人群中陰性率分別為92.72%、26.58%、95.25%。在結核病患者與卡介苗接種人群中,三者與臨床診斷結果的一致率分別為 91.61%、72.01%和 93.03%[27]。
程曉等[20]研究發現EC和PPD診斷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敏感性(89.3%比90.4%)和陰性似然比(0.177比0.22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EC的特異性(85.5%比47.3%)、診斷比值比(42.238比8.040)、陽性似然比(6.048比1.710)、陽性預測值(66.0%比35.1%)、陰性預測值(96.2%比94.0%)均優于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一項前瞻性研究評估了EC在三級結核專科醫院中對活動性結核病的診斷準確性,共納入了357名患者(部分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病等合并癥)[28]。當以病原學陽性為診斷標準時,EC的敏感性、特異性和AUC分別為72.69%、46.15%、0.59,IGRA檢測分別為86.34%、36.15%、0.61;當以臨床診斷為診斷標準時,EC的敏感性、特異性和AUC分別為71.52%、65.45%、0.69,IGRA檢測分別為85.10%、60.00%、0.73。EC與IGRA檢測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0.47),無結核病史者的診斷特異性更高,但在高年齡組的診斷敏感性下降。
2.2 高危人群
楊震等[31]對1 924名大學新生進行了結核感染篩查,結果示EC陽性率為9.10%,IGRA檢測陽性率為5.35%,兩者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0.47);當以IGRA為診斷標準時,EC皮膚試驗的特異性為 94.23%、陰性預測值為98.11%。張婷等[34]對學校中活動性肺結核患者的密切接觸者進行結核潛伏感染篩查,結果示EC、IGRA檢測的陽性率分別為9.17%、11.54%,兩者的一致率為95.59%(Kappa=0.76)。在一所重慶中學開展的結核潛伏感染篩查中[35],以IGRA檢測結果為診斷標準時,EC的敏感性、特異性、一致率、AUC分別為54.55%、93.70%、90.58%、0.76,PPD皮試分別為61.11%、81.10%、78.62%、0.75;與PPD相比,EC的診斷特異性更高且檢測成本更低。
一項前瞻性研究對404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潛伏結核感染篩查,結果表明,以TST≥10 mm、EC≥5 mm和IGRA≥0.35 IU/mL為診斷標準時,LTBI患病率分別為9.65%、10.40%和14.85%,TST、EC與IGRA檢測結果的一致性分別為86.39%(Kappa=0.37)和92.08%(Kappa=0.64),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EC與IGRA檢測的診斷一致性高于TST[33]。
葛芳等[36]的研究納入了67名腎透析患者(其中11名有肺結核患者接觸史,6名既往有結核病病史)進行結核潛伏感染篩查,IGRA、TST、EC試驗的陽性率分別為22.4%(15/67)、25.8%(16/62)、11.3%(7/6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以TST、IGRA、TST&IGRA為診斷標準時,EC的敏感性分別為31.3%、50.0%、83.3%,特異性分別為95.7%、100.0%、96.4%。EC與TST、IGRA的診斷一致率分別為88.7%(kappa=0.329)、79.0%(kappa=0.608),EC在腎透析患者中的潛伏結核感染診斷價值優于TST。
在艾滋病感染人群中,楊正貴等[37]評價了TST和EC對其結核潛伏感染的診斷價值,結果示TST陽性率為25.41%,EC陽性率為18.03%,其一致率為90.98%(Kappa=0.737);以TST為診斷標準時,EC的AUC為0.927。Zhou等[32]評價了EC和兩種IGRA試驗的LTBI診斷準確性,結果顯示無論是以QFT還是T-SPOT.TB為參考標準,EC的診斷敏感性都在40%左右,特異性在95%左右,一致性在80%以上,且不受CD4+T細胞水平及地區的影響,適用于高流行區域中HIV人群的LTBI篩查。
綜上所述,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結合了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和γ干擾素釋放試驗的優點。無論是在健康人群、結核病患者還是高危人群中,EC與PPD相比敏感性相似、特異性更高,且檢測成本更低(98.00元比136.78元),具有短期及長期的經濟影響[38-39],與倪曉鳳等[40]的研究結果相似;EC與IGRA相比有著高度一致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受卡介苗接種和大多數非結核分枝桿菌的影響,可以用于結核潛伏感染的篩查及結核病的輔助診斷。但在臨床實際及免疫缺陷者中的應用需進一步探究。
利益沖突:本文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