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張璇, 陳玲, 王霽, 妥亞軍, 美朗曲措, 王剛, 羅鳳鳴. 青海和西藏高原地區哮喘住院患者臨床特征對比分析.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24, 23(12): 843-849. doi: 10.7507/1671-6205.202411097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一種常見慢性呼吸道系統疾病,全世界超過3億哮喘患者[1],每年有49.51萬人死于哮喘[2],哮喘已成為全球各國政府關注的公共健康問題。“中國肺健康研究(China Pulmonary Health Study,CPH)”[3]顯示,我國20歲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為4.2%,據此推斷約有
高原高寒低氧嚴重影響患者的包括呼吸、心臟、神經等系統功能,可能導致呼吸系統疾病加重的風險增加[6,7]。但亦有研究表明,干燥的高原氣候可以降低螨類過敏原、花粉、真菌孢子和空氣污染的水平,同時高原地區具有紫外線強的特征,這些綜合因素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可以控制致病性炎癥反應,并有利于不同哮喘表型患者減輕神經免疫應激[8-13]。然而,目前關于高原地區哮喘患者臨床特征研究相對缺乏,且結論不一。Basler等[14]將生活在海拔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5—2021年在青海省人民醫院和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住院的哮喘患者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① 年齡≥18歲;② 根國際疾病分類(ICD-10)編碼明確診斷為支氣管哮喘患者。
排除標準:① 合并有可明顯影響哮喘預后的疾病,如塵肺、矽肺、惡性腫瘤;②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③ 資料關鍵信息缺失的患者。
1.2 方法
通過自行設計的標準化病例報告表(CRF),將收集到患者臨床信息資料填入CRF表中,包括:患者一般情況(年齡、性別、民族、地區、居住地海拔高度等)、臨床診斷(分為: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慢阻肺、間質性肺病、支氣管擴張等)、心血管系統疾病(包括高血壓、冠心病等)、神經系統疾病(包括老年癡呆、癲癇等)等)(根據患者住院記錄表中ICD-10編碼進行判斷)、癥狀(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難等)、體格檢查(身高、體重、血氧飽和度、發紺、杵狀指等)、治療情況(糖皮質激素使用情況、支氣管擴張劑使用情況、氧療、機械通氣等)、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炎癥指標、血氣分析、生化、過敏原檢測、肺功能檢查、痰培養等)等資料。
治療效果判定根據住院期間患者治療后各癥狀的改善程度情況進行判定,分為痊愈、顯效、改善和無效。痊愈:療程結束后,患者的咳嗽、喘息等癥狀完全消失,同時未出現復發情況,呼吸困難患者恢復正常,肺部啰音消失;顯效:療程結束后,患者的咳嗽、喘息等癥狀有明顯轉好,未出現復發情況,肺部啰音明顯減弱;改善:療程結束后,患者的咳嗽、喘息等癥狀有改善,肺部啰音有所改善;無效:療程結束后,患者的咳嗽、喘息等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肺部啰音未減輕。
1.3 統計學處理
CRF表利用Epidata軟件進行雙錄入,數據清理后利用 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采用均數/中位數、構成比描述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特征;青海和西藏不同臨床特征比較,分類資料采用 χ2 檢驗/連續校正卡方檢驗/Fisher確切概率法、 χ2 趨勢檢驗;定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數據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數據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造成青海和西藏哮喘住院患者臨床特征差異的影響因素采用逐步 Logistic回歸模型。檢驗水準 α=0.05。
2 結果
2.1 納入研究對象基本特征
本次研究共納入研究對象297例,平均年齡49.56±13.11歲,女性多于男性(64.7% vs. 34.3%),以藏族人群居多(56.2%),其中青海地區以漢族為主(55.3%),西藏地區以藏族為主(95.3%)。居住海拔高度中位數為

2.2 哮喘住院患者臨床特征分析
2.2.1 肺功能情況
本次納入研究對象入院時FEV1為71.14±24.24,FEV1/FVC為76.78±16.44,西藏地區哮喘患者FEV1/FVC明顯高于青海地區(80.70±18.36 vs. 73.22±13.59,P<0.001),TLC高于青海地區患者(163.00 vs. 101.50 ,P=0.001)。結果表2。

2.2.2 哮喘相關臨床癥狀
297名患者中,93.7%患者發生咳嗽,88.6%的患者有咳痰癥狀,82.2%患者有喘息癥狀,75.8%患者聽診有肺部啰音(包括濕啰音和干啰音),58.2%患者有發紺癥狀。其中,青海地區患者出現喘息、發紺和肺部鑼音的比例顯著高于西藏患者(P<0.05)。結果見圖1。

2.2.3 實驗室檢查指標
除血紅蛋白(153.00 vs. 162.00,P<0.001)外,青海地區和西藏地區血常規和炎癥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

2.2.4 治療情況
本次調查的297例患者,45.5%的患者使用全身糖皮質激素,98.6%患者使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CS),99.3%的患者住院期間使用支氣管擴張劑,97.6%患者住院期間使用氧療。青海和西藏地區患者在治療方式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4。

2.2.5 哮喘住院患者預后和治療效果
本次調查的297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為10天(8.00,13.00),入住ICU率為1.3%。青海和西藏地區哮喘住院患者在平均住院天數以及入住ICU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地區住院哮喘患者治療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結果見表5。

2.3 影響兩地區哮喘住院患者臨床特征差異的影響因素分析
臨床特征對比分析顯示,青海地區哮喘住院患者喘息、發紺等臨床癥狀發生率高于西藏,青海地區哮喘住院患者FEV1/FVC%、TLC等肺功能指標更差。
因此,在此基礎上,將哮喘相關危險因素納入逐步logistic回歸模型,包括年齡、性別、民族、BMI、居住地海拔高度、環境暴露史、生物燃料暴露史、職業粉塵暴露史、吸煙史、過敏史、哮喘家族史、合并慢阻肺、合并過敏性疾病等。進一步對比導致西藏和青海住院哮喘患者臨床特征的差異,以西藏哮喘住院患者為對照,多因素回歸模型顯示,青海地區住院哮喘患者臨床癥狀更嚴重與居住地海拔高度(OR=0.94,95%CI:0.91-0.98,P=0.004)和合并過敏性疾病(OR=94.77,95%CI: 2.68-

3 討論
高原特殊地理環境對哮喘患者的影響一直未有定論。一方面,有研究認為高原低氧高寒的氣候條件可能導致呼吸系統疾病急性加重的風險增加[6,7];另一方面,亦有研究認為,干燥的高原氣候可以降低過敏原水平,有利于哮喘患者癥狀控制[8-13]。通過本項回顧性研究,我們描述并比較了高原地區住院哮喘患者臨床特征及其預后情況,分析了影響兩個地區臨床特征差異的關鍵影響因素,為高原地區哮喘患者癥狀控制和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青海地區哮喘住院患者總體肺功能較西藏地區差。分析其原因可能是:① 青海地區患者居住地平均海拔
同時,青海地區哮喘住院患者相關臨床癥狀發生率高于西藏地區(喘息、發紺、肺部啰音等)。本研究結果與Blanca等[16]研究結果一致,該研究顯示:與海平面高度哮喘患者相比,
本研究結果顯示,西藏地區哮喘患者血紅蛋白高于青海患者,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18],分析其原因可能與海拔高度相關,機體在適應高海拔環境生活過程中會隨海拔高度和逗留時間而發生血紅蛋白濃度的增加[19,20]。
本研究結果顯示,青海地區和西藏地區住院哮喘患者治療措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地區患者臨床轉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可能也與兩地區海拔高度相關,一項為期12個月的高海拔氣候療法(high-altitude climate therapy,HACT)治療嚴重哮喘的臨床試驗[21]發現,與去年相比,經過HACT治療后,病情惡化的人數減少34%,住院人數減少36%,這些發現支持高海拔地區對哮喘患病率和癥狀控制可能有保護作用。
逐步Logistic回歸結果顯示,造成兩地臨床特征差異的主要因素為居住地海拔高度和合并過敏性疾病。與西藏住院哮喘患者相比,青海地區住院哮喘患者臨床癥狀更嚴重與居住地海拔高度呈負相關,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除去高海拔地區過敏原、空氣污染減少之外,O?han F等[22]研究顯示,高海拔地區可顯著降低呼出氣一氧化氮水平,增加血液中IL-10(一種具有強大抗炎特性的細胞因子)的水平,并降低γ干擾素的濃度(導致局部氣道的炎癥)。
與西藏住院哮喘患者相比,青海地區住院哮喘患者臨床癥狀更嚴重與合并過敏性疾病呈正相關。Mahima[23]、Fahy[24]等研究表明,過敏性鼻炎是哮喘發展以及其他氣道慢性炎癥的危險因素。TENORⅡ[25]研究結果顯示,在隨訪的難治性或重癥哮喘患者中,最常見的合并癥為過敏性鼻炎(84.0%),其次為鼻竇炎(47.8%)。其原因可能是,上、下呼吸道之間黏膜連續、管腔相通,無論從解剖結構還是從病理生理學方面,鼻腔和支氣管密切相關,過敏性鼻炎患者鼻腔炎性分泌物可經過鼻后孔、經咽流入或吸入肺內,這種現象即鼻后滴漏綜合征(post-nasal drip syndrome,PNDS),這也可能是導致過敏性鼻炎發展為哮喘的因素,PNDS也是哮喘夜間發作或加重的重要因素[26-28]。
綜上所述,青海地區哮喘患者哮喘癥狀發生頻率高于西藏地區,肺功能較西藏更差;兩地區治療措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相關預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進一步分析造成兩地區臨床特征差異主要與海拔高度和合并過敏性疾病相關。因此,在高原地區哮喘患者治療過程中,可考慮海拔高度以及合并過敏性疾病對哮喘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不同海拔梯度特異性哮喘治療方案,為高原地區哮喘患者精準診治提供科學依據。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張璇:數據收集、數據清理、數據統計、作圖、文章撰寫;陳玲:研究設計、項目實施、數據統計分析、文章審閱;王霽:數據整理;妥亞軍、美朗曲措:數據收集;王剛:論文審閱;羅鳳鳴:研究設計、研究指導、論文審閱、經費支持。
致謝 感謝本次科研及論文寫作過程中專家及科室同事的指導和大力支持;感謝青海省人民醫院以及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對研究實施的大力支撐。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一種常見慢性呼吸道系統疾病,全世界超過3億哮喘患者[1],每年有49.51萬人死于哮喘[2],哮喘已成為全球各國政府關注的公共健康問題。“中國肺健康研究(China Pulmonary Health Study,CPH)”[3]顯示,我國20歲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為4.2%,據此推斷約有
高原高寒低氧嚴重影響患者的包括呼吸、心臟、神經等系統功能,可能導致呼吸系統疾病加重的風險增加[6,7]。但亦有研究表明,干燥的高原氣候可以降低螨類過敏原、花粉、真菌孢子和空氣污染的水平,同時高原地區具有紫外線強的特征,這些綜合因素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可以控制致病性炎癥反應,并有利于不同哮喘表型患者減輕神經免疫應激[8-13]。然而,目前關于高原地區哮喘患者臨床特征研究相對缺乏,且結論不一。Basler等[14]將生活在海拔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5—2021年在青海省人民醫院和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住院的哮喘患者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① 年齡≥18歲;② 根國際疾病分類(ICD-10)編碼明確診斷為支氣管哮喘患者。
排除標準:① 合并有可明顯影響哮喘預后的疾病,如塵肺、矽肺、惡性腫瘤;②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③ 資料關鍵信息缺失的患者。
1.2 方法
通過自行設計的標準化病例報告表(CRF),將收集到患者臨床信息資料填入CRF表中,包括:患者一般情況(年齡、性別、民族、地區、居住地海拔高度等)、臨床診斷(分為: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慢阻肺、間質性肺病、支氣管擴張等)、心血管系統疾病(包括高血壓、冠心病等)、神經系統疾病(包括老年癡呆、癲癇等)等)(根據患者住院記錄表中ICD-10編碼進行判斷)、癥狀(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難等)、體格檢查(身高、體重、血氧飽和度、發紺、杵狀指等)、治療情況(糖皮質激素使用情況、支氣管擴張劑使用情況、氧療、機械通氣等)、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炎癥指標、血氣分析、生化、過敏原檢測、肺功能檢查、痰培養等)等資料。
治療效果判定根據住院期間患者治療后各癥狀的改善程度情況進行判定,分為痊愈、顯效、改善和無效。痊愈:療程結束后,患者的咳嗽、喘息等癥狀完全消失,同時未出現復發情況,呼吸困難患者恢復正常,肺部啰音消失;顯效:療程結束后,患者的咳嗽、喘息等癥狀有明顯轉好,未出現復發情況,肺部啰音明顯減弱;改善:療程結束后,患者的咳嗽、喘息等癥狀有改善,肺部啰音有所改善;無效:療程結束后,患者的咳嗽、喘息等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肺部啰音未減輕。
1.3 統計學處理
CRF表利用Epidata軟件進行雙錄入,數據清理后利用 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采用均數/中位數、構成比描述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特征;青海和西藏不同臨床特征比較,分類資料采用 χ2 檢驗/連續校正卡方檢驗/Fisher確切概率法、 χ2 趨勢檢驗;定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數據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數據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造成青海和西藏哮喘住院患者臨床特征差異的影響因素采用逐步 Logistic回歸模型。檢驗水準 α=0.05。
2 結果
2.1 納入研究對象基本特征
本次研究共納入研究對象297例,平均年齡49.56±13.11歲,女性多于男性(64.7% vs. 34.3%),以藏族人群居多(56.2%),其中青海地區以漢族為主(55.3%),西藏地區以藏族為主(95.3%)。居住海拔高度中位數為

2.2 哮喘住院患者臨床特征分析
2.2.1 肺功能情況
本次納入研究對象入院時FEV1為71.14±24.24,FEV1/FVC為76.78±16.44,西藏地區哮喘患者FEV1/FVC明顯高于青海地區(80.70±18.36 vs. 73.22±13.59,P<0.001),TLC高于青海地區患者(163.00 vs. 101.50 ,P=0.001)。結果表2。

2.2.2 哮喘相關臨床癥狀
297名患者中,93.7%患者發生咳嗽,88.6%的患者有咳痰癥狀,82.2%患者有喘息癥狀,75.8%患者聽診有肺部啰音(包括濕啰音和干啰音),58.2%患者有發紺癥狀。其中,青海地區患者出現喘息、發紺和肺部鑼音的比例顯著高于西藏患者(P<0.05)。結果見圖1。

2.2.3 實驗室檢查指標
除血紅蛋白(153.00 vs. 162.00,P<0.001)外,青海地區和西藏地區血常規和炎癥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

2.2.4 治療情況
本次調查的297例患者,45.5%的患者使用全身糖皮質激素,98.6%患者使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CS),99.3%的患者住院期間使用支氣管擴張劑,97.6%患者住院期間使用氧療。青海和西藏地區患者在治療方式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4。

2.2.5 哮喘住院患者預后和治療效果
本次調查的297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為10天(8.00,13.00),入住ICU率為1.3%。青海和西藏地區哮喘住院患者在平均住院天數以及入住ICU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地區住院哮喘患者治療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結果見表5。

2.3 影響兩地區哮喘住院患者臨床特征差異的影響因素分析
臨床特征對比分析顯示,青海地區哮喘住院患者喘息、發紺等臨床癥狀發生率高于西藏,青海地區哮喘住院患者FEV1/FVC%、TLC等肺功能指標更差。
因此,在此基礎上,將哮喘相關危險因素納入逐步logistic回歸模型,包括年齡、性別、民族、BMI、居住地海拔高度、環境暴露史、生物燃料暴露史、職業粉塵暴露史、吸煙史、過敏史、哮喘家族史、合并慢阻肺、合并過敏性疾病等。進一步對比導致西藏和青海住院哮喘患者臨床特征的差異,以西藏哮喘住院患者為對照,多因素回歸模型顯示,青海地區住院哮喘患者臨床癥狀更嚴重與居住地海拔高度(OR=0.94,95%CI:0.91-0.98,P=0.004)和合并過敏性疾病(OR=94.77,95%CI: 2.68-

3 討論
高原特殊地理環境對哮喘患者的影響一直未有定論。一方面,有研究認為高原低氧高寒的氣候條件可能導致呼吸系統疾病急性加重的風險增加[6,7];另一方面,亦有研究認為,干燥的高原氣候可以降低過敏原水平,有利于哮喘患者癥狀控制[8-13]。通過本項回顧性研究,我們描述并比較了高原地區住院哮喘患者臨床特征及其預后情況,分析了影響兩個地區臨床特征差異的關鍵影響因素,為高原地區哮喘患者癥狀控制和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青海地區哮喘住院患者總體肺功能較西藏地區差。分析其原因可能是:① 青海地區患者居住地平均海拔
同時,青海地區哮喘住院患者相關臨床癥狀發生率高于西藏地區(喘息、發紺、肺部啰音等)。本研究結果與Blanca等[16]研究結果一致,該研究顯示:與海平面高度哮喘患者相比,
本研究結果顯示,西藏地區哮喘患者血紅蛋白高于青海患者,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18],分析其原因可能與海拔高度相關,機體在適應高海拔環境生活過程中會隨海拔高度和逗留時間而發生血紅蛋白濃度的增加[19,20]。
本研究結果顯示,青海地區和西藏地區住院哮喘患者治療措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地區患者臨床轉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可能也與兩地區海拔高度相關,一項為期12個月的高海拔氣候療法(high-altitude climate therapy,HACT)治療嚴重哮喘的臨床試驗[21]發現,與去年相比,經過HACT治療后,病情惡化的人數減少34%,住院人數減少36%,這些發現支持高海拔地區對哮喘患病率和癥狀控制可能有保護作用。
逐步Logistic回歸結果顯示,造成兩地臨床特征差異的主要因素為居住地海拔高度和合并過敏性疾病。與西藏住院哮喘患者相比,青海地區住院哮喘患者臨床癥狀更嚴重與居住地海拔高度呈負相關,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除去高海拔地區過敏原、空氣污染減少之外,O?han F等[22]研究顯示,高海拔地區可顯著降低呼出氣一氧化氮水平,增加血液中IL-10(一種具有強大抗炎特性的細胞因子)的水平,并降低γ干擾素的濃度(導致局部氣道的炎癥)。
與西藏住院哮喘患者相比,青海地區住院哮喘患者臨床癥狀更嚴重與合并過敏性疾病呈正相關。Mahima[23]、Fahy[24]等研究表明,過敏性鼻炎是哮喘發展以及其他氣道慢性炎癥的危險因素。TENORⅡ[25]研究結果顯示,在隨訪的難治性或重癥哮喘患者中,最常見的合并癥為過敏性鼻炎(84.0%),其次為鼻竇炎(47.8%)。其原因可能是,上、下呼吸道之間黏膜連續、管腔相通,無論從解剖結構還是從病理生理學方面,鼻腔和支氣管密切相關,過敏性鼻炎患者鼻腔炎性分泌物可經過鼻后孔、經咽流入或吸入肺內,這種現象即鼻后滴漏綜合征(post-nasal drip syndrome,PNDS),這也可能是導致過敏性鼻炎發展為哮喘的因素,PNDS也是哮喘夜間發作或加重的重要因素[26-28]。
綜上所述,青海地區哮喘患者哮喘癥狀發生頻率高于西藏地區,肺功能較西藏更差;兩地區治療措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相關預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進一步分析造成兩地區臨床特征差異主要與海拔高度和合并過敏性疾病相關。因此,在高原地區哮喘患者治療過程中,可考慮海拔高度以及合并過敏性疾病對哮喘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不同海拔梯度特異性哮喘治療方案,為高原地區哮喘患者精準診治提供科學依據。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張璇:數據收集、數據清理、數據統計、作圖、文章撰寫;陳玲:研究設計、項目實施、數據統計分析、文章審閱;王霽:數據整理;妥亞軍、美朗曲措:數據收集;王剛:論文審閱;羅鳳鳴:研究設計、研究指導、論文審閱、經費支持。
致謝 感謝本次科研及論文寫作過程中專家及科室同事的指導和大力支持;感謝青海省人民醫院以及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對研究實施的大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