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崔雅婷, 王俊斐, 張明悅, 徐彩花, 許建國, 康迎英, 王淑萍, 田金徽. 基于教育部2023年學習型社會建設項目的實證分析.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24, 24(12): 1465-1470. doi: 10.7507/1672-2531.202405116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學習型社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個人的終身學習、社會的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組織建設為基礎,以保障和滿足社會全體成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1]。學習型社會建設是當前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構建教育強國的關鍵路徑之一,加快構建學習型社會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以及在更高層面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終身化的學習需求的重要依托[2-4]。近年來,高等繼續教育作為全民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但許多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仍拘泥于傳統,依舊沿用整齊劃一的學科式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忽視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與適應。面對勞動力市場瞬息萬變的現實,導致的后果就是學生缺乏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繼續教育與普通全日制人才培養方案趨同化嚴重,學生面對現實的職業生涯時往往束手無措或無法應對[5,6]。在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繼續教育與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指示下,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重點任務,以加快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7,8]。2023年學習型社會建設(高等繼續教育領域)重點任務名單的公示,不僅意味著教育部門對高等繼續教育的重視,更體現了政府對培養人才、推動社會發展的重大責任擔當。此舉為構建更加公平、開放、創新的教育體系奠定堅實基礎。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2023年學習型社會建設(高等繼續教育領域)重點任務名單的內容和特點,對于準確把握高等繼續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推動教育改革和創新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對該任務名單進行梳理分析,探討其中的關鍵信息和發展趨勢,旨在為廣大研究者提供參考和啟示,共同推動教育事業邁向新的高度。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研究以中國教育部官網公示的《2023年學習型社會建設(高等繼續教育領域)重點任務名單》作為數據來源,對醫學領域的項目內容進一步統計分析。
1.2 統計分析
采用Excel 2021軟件對《2023年學習型社會建設(高等繼續教育領域)重點任務名單》中的信息進行分類提取和歸納整理。對重點任務的研究主題分布、省份分布、單位分布進行描述性分析,并利用pyecharts庫對醫學領域項目的重點任務的單位及研究主題用桑基圖呈現。
2 結果
2023年學習型社會建設(高等繼續教育領域)重點任務候選項目共832項,其中有100項學歷繼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任務(以下稱“學歷繼續教育”)、100項非學歷教育改革創新任務(以下稱“非學歷教育”)、50項探索三教統籌協同創新路徑任務(以下稱“三教統籌”)入圍培育建設名單。
2.1 任務內容
項目研究主題主要包括數字化轉型、教育教學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等,其中,教育教學改革61項,占任務總數的24.4%;人才培養51項,占任務總數的20.4%;數字化轉型37項,占任務總數的14.8%(表1)。

2.2 省份分布
從分布省份來看,主要集中在我國華東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共計80項(其中學歷繼續教育32項、非學歷教育28項、三教統籌20項),占任務總數的32%(圖1)。

2.3 單位分布
從單位類別來看,綜合類大學數量最多,共計105所(其中學歷繼續教育48所、非學歷教育35所、三教統籌22所),占比為42.0%;其次是理工類大學,共計79所(其中學歷繼續教育30所、非學歷教育34所、三教統籌15所),占比為31.6%(圖2)。

從單位性質的角度來看,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數量最多,共有84所(其中學歷繼續教育17所、非學歷教育42所、三教統籌25所),占總數的33.6%。其次是非雙一流建設高校,共有69所(其中學歷繼續教育38所、非學歷教育19所、三教統籌12所),占比為27.6%。“雙一流”建設高校則為55所(其中學歷繼續教育20所、非學歷教育31所、三教統籌4所),占比為22%。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為41所(其中學歷繼續教育25所、非學歷教育8所、三教統籌8所),占比為16.4%(圖3)。

2.4 醫學領域重點任務名單分布
2.4.1 醫學領域重點任務研究主題分布
醫學領域重點任務研究總數為17項,醫學類獲獎成果的內容主要聚焦在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5個,占比29.4%),其次是教育教學改革(3個,占比17.6%)和數字化轉型(3個,占比17.6%)(圖4)。此外,還涉及鄉村振興和實踐教學改革等方面。

2.4.2 醫學領域重點任務單位分布
根據數據顯示,醫學領域重點任務主要集中在我國的華東地區(圖5a),其中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和上海市是重點區域。江蘇省共有3項項目入選,占比達到17%;浙江省有2項項目入選,占比為12%;而山東省和上海市各有1項項目入選,占比均為6%。院校類型以醫藥類為主(圖5b),占總數的76%。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入選高校為“非雙一流”建設高校(圖5c),共有9所,占比達到了53%。

a:按省份劃分;b:按單位類型劃分;c:按單位性質劃分。
2.4.3 醫學領域重點任務單位分布
醫學領域重點任務名單中項目名稱的高頻詞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國高等繼續教育醫學領域研究教學的側重點。對醫學類重點任務的項目名稱進行詞頻分析,結果顯示高頻詞匯包括:創新、實踐、人才培養、數字化、中醫等(圖6)。

3 討論
學習型社會建設是推動教育體系現代化、提升教學質量和滿足人才需求的重要舉措[9]。對2023年學習型社會建設(高等繼續教育領域)重點任務名單進行分析,我們能夠更清晰地了解當前高等繼續教育領域的重點關注點和未來發展方向,為推動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從重點任務的項目內容可以看出,項目主題涉及數字化轉型、教育教學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個方面。具體而言,教育教學改革占據了重要位置,占任務總數的24.4%,這表明教育部門正在努力推動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創新[10],以提升教學效果。同時,人才培養也是重中之重,占比達到20.4%,這意味著教育部門正著力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11]。
從重點任務單位的分布情況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在教育部門的引領下,各地區和各類型高校都積極參與到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工作中。華東地區是最活躍的教育領域,尤其是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等地,這可能與這些地區教育資源豐富、經濟發展較快有關[12,13]。同時,綜合類院校在任務名單中占據主導地位,此外還涉及理工類院校、師范類院校、醫學類院校等,這反映了不同類型高校在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積極參與。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在重點任務項目中的比例也較高,這表明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在提升[14,15]。
醫學領域的重點任務呈現出多樣化和前瞻性。特別是在華東地區集中的現象,反映了該地區在醫學教育領域的發展優勢和資源積累[12]。醫藥類大學作為主力軍,承擔著醫學教育和研究的重任,其積極參與和領導,將推動整個醫學領域的發展,促進醫學教育的不斷創新和提升[16]。這種前瞻性的布局和重點任務的明確性,有助于醫學領域在高等教育中的持續發展和進步,為培養更多優秀醫學人才、推動醫學科研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7]。
從醫學領域重點任務研究主題來看,醫學類項目主題涵蓋廣泛,不僅包括對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改進,還關注教育教學改革和數字化轉型等前沿領域。這體現了醫學領域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對未來醫學教育發展的關注。在醫學領域的重點任務研究主題中,還涉及鄉村醫生、家庭醫生和西部發展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反映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現實需求和未來發展方向[18-20]。鄉村醫生和家庭醫生是醫療衛生體系中的基礎力量,直接關系到農村地區和基層社區居民的健康服務和醫療保障[19]。在高等繼續教育領域的重點任務中,對鄉村醫生和家庭醫生的培訓與教育被賦予了重要使命,旨在提升其專業水平和服務質量,促進健康服務均等化和醫療資源優化配置[21]。
綜上所述,2023年學習型社會建設在高等繼續教育領域的重點任務公示,彰顯了教育部門對深化教育改革與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高度重視,同時強調了高等教育機構在此過程中的核心地位。為了響應這一戰略導向,研究者應當積極探索技術賦能教育的新路徑,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個性化推送教學內容,以及精確評估學習成果,同時保證數字學習資源的普及性和包容性,惠及每一位學習者[22]。在教育教學革新的探索中,應側重于混合學習、翻轉課堂等創新教學模式的實際應用效果,分析它們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并發掘適合多樣化學科與學習群體的高效實踐策略[23]。在醫學教育方面,尤其要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借助模擬教學和遠程醫療教育等創新方式,增強醫學生及在職醫生,尤其是鄉村醫生與家庭醫生的實踐技能與公共衛生管理能力,促進跨學科合作,如健康科學與信息技術、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以創新視角應對復雜社會挑戰。縮小教育差異,特別是城鄉、區域間的差距,要求政策制定者與技術創新雙管齊下,增加對西部及農村高等繼續教育的投資,確保教育資源的公平獲取。此外,鑒于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需采取財政補貼、遠程教育平臺搭建等措施予以平衡。為確保教育質量的一致性,必須建立健全的質量評估體系和持續改進機制,同時完善終身學習體系,解決學分互認、職業資質認證等問題,打通學習路徑上的壁壘[24]。深化教育實踐的優化與創新,需要聚焦教育技術的有效運用、教育成效的量化評估、跨學科人才培養以及繼續教育與就業市場的緊密對接等關鍵領域。這要求我們采取開放態度,打破繼續教育與傳統教育的界限,推動教育資源跨界整合,形成教育鏈條的有機連接,并依托學分銀行機制,促進終身學習體系的成熟構建。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繼續教育領域應進行全面革新,強化基礎研究,多樣化繼續教育產品,規范課程開發流程,強化評估監督,共同構建一個開放、高質量的繼續教育平臺,有效服務于學習型社會的發展藍圖[25]。最后,高等繼續教育政策的調適與效能提升同樣重要,需轉向系統改革型工具的應用,實現政策工具的多元化與協同效應,構建現代化的政策生態系統,以全面推動高等繼續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學習型社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個人的終身學習、社會的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組織建設為基礎,以保障和滿足社會全體成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1]。學習型社會建設是當前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構建教育強國的關鍵路徑之一,加快構建學習型社會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以及在更高層面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終身化的學習需求的重要依托[2-4]。近年來,高等繼續教育作為全民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但許多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仍拘泥于傳統,依舊沿用整齊劃一的學科式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忽視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與適應。面對勞動力市場瞬息萬變的現實,導致的后果就是學生缺乏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繼續教育與普通全日制人才培養方案趨同化嚴重,學生面對現實的職業生涯時往往束手無措或無法應對[5,6]。在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繼續教育與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指示下,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重點任務,以加快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7,8]。2023年學習型社會建設(高等繼續教育領域)重點任務名單的公示,不僅意味著教育部門對高等繼續教育的重視,更體現了政府對培養人才、推動社會發展的重大責任擔當。此舉為構建更加公平、開放、創新的教育體系奠定堅實基礎。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2023年學習型社會建設(高等繼續教育領域)重點任務名單的內容和特點,對于準確把握高等繼續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推動教育改革和創新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對該任務名單進行梳理分析,探討其中的關鍵信息和發展趨勢,旨在為廣大研究者提供參考和啟示,共同推動教育事業邁向新的高度。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研究以中國教育部官網公示的《2023年學習型社會建設(高等繼續教育領域)重點任務名單》作為數據來源,對醫學領域的項目內容進一步統計分析。
1.2 統計分析
采用Excel 2021軟件對《2023年學習型社會建設(高等繼續教育領域)重點任務名單》中的信息進行分類提取和歸納整理。對重點任務的研究主題分布、省份分布、單位分布進行描述性分析,并利用pyecharts庫對醫學領域項目的重點任務的單位及研究主題用桑基圖呈現。
2 結果
2023年學習型社會建設(高等繼續教育領域)重點任務候選項目共832項,其中有100項學歷繼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任務(以下稱“學歷繼續教育”)、100項非學歷教育改革創新任務(以下稱“非學歷教育”)、50項探索三教統籌協同創新路徑任務(以下稱“三教統籌”)入圍培育建設名單。
2.1 任務內容
項目研究主題主要包括數字化轉型、教育教學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等,其中,教育教學改革61項,占任務總數的24.4%;人才培養51項,占任務總數的20.4%;數字化轉型37項,占任務總數的14.8%(表1)。

2.2 省份分布
從分布省份來看,主要集中在我國華東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共計80項(其中學歷繼續教育32項、非學歷教育28項、三教統籌20項),占任務總數的32%(圖1)。

2.3 單位分布
從單位類別來看,綜合類大學數量最多,共計105所(其中學歷繼續教育48所、非學歷教育35所、三教統籌22所),占比為42.0%;其次是理工類大學,共計79所(其中學歷繼續教育30所、非學歷教育34所、三教統籌15所),占比為31.6%(圖2)。

從單位性質的角度來看,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數量最多,共有84所(其中學歷繼續教育17所、非學歷教育42所、三教統籌25所),占總數的33.6%。其次是非雙一流建設高校,共有69所(其中學歷繼續教育38所、非學歷教育19所、三教統籌12所),占比為27.6%。“雙一流”建設高校則為55所(其中學歷繼續教育20所、非學歷教育31所、三教統籌4所),占比為22%。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為41所(其中學歷繼續教育25所、非學歷教育8所、三教統籌8所),占比為16.4%(圖3)。

2.4 醫學領域重點任務名單分布
2.4.1 醫學領域重點任務研究主題分布
醫學領域重點任務研究總數為17項,醫學類獲獎成果的內容主要聚焦在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5個,占比29.4%),其次是教育教學改革(3個,占比17.6%)和數字化轉型(3個,占比17.6%)(圖4)。此外,還涉及鄉村振興和實踐教學改革等方面。

2.4.2 醫學領域重點任務單位分布
根據數據顯示,醫學領域重點任務主要集中在我國的華東地區(圖5a),其中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和上海市是重點區域。江蘇省共有3項項目入選,占比達到17%;浙江省有2項項目入選,占比為12%;而山東省和上海市各有1項項目入選,占比均為6%。院校類型以醫藥類為主(圖5b),占總數的76%。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入選高校為“非雙一流”建設高校(圖5c),共有9所,占比達到了53%。

a:按省份劃分;b:按單位類型劃分;c:按單位性質劃分。
2.4.3 醫學領域重點任務單位分布
醫學領域重點任務名單中項目名稱的高頻詞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國高等繼續教育醫學領域研究教學的側重點。對醫學類重點任務的項目名稱進行詞頻分析,結果顯示高頻詞匯包括:創新、實踐、人才培養、數字化、中醫等(圖6)。

3 討論
學習型社會建設是推動教育體系現代化、提升教學質量和滿足人才需求的重要舉措[9]。對2023年學習型社會建設(高等繼續教育領域)重點任務名單進行分析,我們能夠更清晰地了解當前高等繼續教育領域的重點關注點和未來發展方向,為推動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從重點任務的項目內容可以看出,項目主題涉及數字化轉型、教育教學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個方面。具體而言,教育教學改革占據了重要位置,占任務總數的24.4%,這表明教育部門正在努力推動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創新[10],以提升教學效果。同時,人才培養也是重中之重,占比達到20.4%,這意味著教育部門正著力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11]。
從重點任務單位的分布情況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在教育部門的引領下,各地區和各類型高校都積極參與到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工作中。華東地區是最活躍的教育領域,尤其是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等地,這可能與這些地區教育資源豐富、經濟發展較快有關[12,13]。同時,綜合類院校在任務名單中占據主導地位,此外還涉及理工類院校、師范類院校、醫學類院校等,這反映了不同類型高校在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積極參與。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在重點任務項目中的比例也較高,這表明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在提升[14,15]。
醫學領域的重點任務呈現出多樣化和前瞻性。特別是在華東地區集中的現象,反映了該地區在醫學教育領域的發展優勢和資源積累[12]。醫藥類大學作為主力軍,承擔著醫學教育和研究的重任,其積極參與和領導,將推動整個醫學領域的發展,促進醫學教育的不斷創新和提升[16]。這種前瞻性的布局和重點任務的明確性,有助于醫學領域在高等教育中的持續發展和進步,為培養更多優秀醫學人才、推動醫學科研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7]。
從醫學領域重點任務研究主題來看,醫學類項目主題涵蓋廣泛,不僅包括對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改進,還關注教育教學改革和數字化轉型等前沿領域。這體現了醫學領域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對未來醫學教育發展的關注。在醫學領域的重點任務研究主題中,還涉及鄉村醫生、家庭醫生和西部發展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反映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現實需求和未來發展方向[18-20]。鄉村醫生和家庭醫生是醫療衛生體系中的基礎力量,直接關系到農村地區和基層社區居民的健康服務和醫療保障[19]。在高等繼續教育領域的重點任務中,對鄉村醫生和家庭醫生的培訓與教育被賦予了重要使命,旨在提升其專業水平和服務質量,促進健康服務均等化和醫療資源優化配置[21]。
綜上所述,2023年學習型社會建設在高等繼續教育領域的重點任務公示,彰顯了教育部門對深化教育改革與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高度重視,同時強調了高等教育機構在此過程中的核心地位。為了響應這一戰略導向,研究者應當積極探索技術賦能教育的新路徑,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個性化推送教學內容,以及精確評估學習成果,同時保證數字學習資源的普及性和包容性,惠及每一位學習者[22]。在教育教學革新的探索中,應側重于混合學習、翻轉課堂等創新教學模式的實際應用效果,分析它們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并發掘適合多樣化學科與學習群體的高效實踐策略[23]。在醫學教育方面,尤其要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借助模擬教學和遠程醫療教育等創新方式,增強醫學生及在職醫生,尤其是鄉村醫生與家庭醫生的實踐技能與公共衛生管理能力,促進跨學科合作,如健康科學與信息技術、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以創新視角應對復雜社會挑戰。縮小教育差異,特別是城鄉、區域間的差距,要求政策制定者與技術創新雙管齊下,增加對西部及農村高等繼續教育的投資,確保教育資源的公平獲取。此外,鑒于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需采取財政補貼、遠程教育平臺搭建等措施予以平衡。為確保教育質量的一致性,必須建立健全的質量評估體系和持續改進機制,同時完善終身學習體系,解決學分互認、職業資質認證等問題,打通學習路徑上的壁壘[24]。深化教育實踐的優化與創新,需要聚焦教育技術的有效運用、教育成效的量化評估、跨學科人才培養以及繼續教育與就業市場的緊密對接等關鍵領域。這要求我們采取開放態度,打破繼續教育與傳統教育的界限,推動教育資源跨界整合,形成教育鏈條的有機連接,并依托學分銀行機制,促進終身學習體系的成熟構建。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繼續教育領域應進行全面革新,強化基礎研究,多樣化繼續教育產品,規范課程開發流程,強化評估監督,共同構建一個開放、高質量的繼續教育平臺,有效服務于學習型社會的發展藍圖[25]。最后,高等繼續教育政策的調適與效能提升同樣重要,需轉向系統改革型工具的應用,實現政策工具的多元化與協同效應,構建現代化的政策生態系統,以全面推動高等繼續教育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