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總結經皮超聲介入治療在肝棘球蚴病(又稱“肝包蟲病”)中的應用現狀,為臨床醫務人員在介入治療方法選擇時提供一定的經驗及參考。方法查閱國內外有關肝棘球蚴病采用經皮超聲介入治療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并總結。結果對于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行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引流術對于世界衛生組織非正式工作組分型CE 1型和CE 3a分型囊腫是安全有效的。對于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雖然根治性切除仍為金標準,但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對于病灶直徑<5 cm的患者術后恢復更好、創傷更小;關于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治療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由于相關研究較少,還有待進一步探索;超聲引導下經皮囊腫穿刺引流術用于囊腔壞死物質的外引流,能有效控制感染,清除壞死組織;經皮經肝膽道引流術用于治療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合并梗阻性黃疸患者能有效解除膽道梗阻,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結論對于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行經皮超聲介入技術需嚴格掌握其適應證和禁忌證;對于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病變早期病灶較小則優先考慮微波消融術,中晚期患者病灶較大且伴有腔內感染或黃疸,則在行經皮囊腫穿刺引流術、經皮經肝穿刺膽道引流術緩解癥狀,適合手術者再行二期手術治療。
目的了解補體系統在肝細胞性肝癌(HCC)免疫機制中的作用及其潛在治療價值,為HCC免疫治療領域相關研究提供參考。方法 查讀國內外關于肝癌及補體相關研究的文獻并進行綜述。結果 共總結了8種與HCC密切相關的補體成分,它們在HCC免疫調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激活可通過多種機制參與HCC的發生、發展,其作為補體抑制劑可調控補體相關激活途徑的活性,增強抗腫瘤能力,潛在地為HCC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結論補體系統中多種補體成分在調控HCC免疫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并且補體系統的激活與HCC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有望成為HCC潛在的免疫治療靶點,但補體相關抑制劑療法與其他抗腫瘤免疫治療的聯合應用存在一定的風險和益處,有待深入研究。
目的評估磁共振成像(MRI)及CT檢查在泡型肝包蟲病術前評價中的作用及各自的優勢。 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期間60例泡型肝包蟲病患者行根治性手術前的MRI及CT檢查的影像學資料,對影像學檢測結果與術中所見進行比較。 結果①對病灶邊緣的判斷:MRI能準確顯示病灶的外周帶和邊緣帶,病灶邊界清晰,而CT無法準確顯示上述結構。②病灶與血管關系的判斷:MRI征象與術中所見完全符合病例為52例,部分符合8例;CT征象與術中所見完全符合病例為35例,部分符合13例,不符合12例。③病灶與膽管關系的判斷:MRCP能清晰顯示膽管走行,判斷膽管狹窄部位及程度;CT只能夠顯示增寬的膽管,幾乎無法準確判斷膽管擴張。 結論MRI在泡型肝包蟲病根治術前的影像學評價方法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可作為泡型肝包蟲病患者手術的常規影像學檢查。
目的探討泡球蚴囊液對大鼠肝臟星狀細胞(HSC-T6)增殖的影響及機制。 方法采用不同濃度(0.00~0.90 mg/mL)泡球蚴囊液干預HSC-T6細胞24 h后,在倒置顯微鏡觀察HSC-T6細胞形態變化,利用CCK-8法檢測并繪制HSC-T6細胞的生長曲線,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并分析HSC-T6細胞在不同濃度的泡球蚴囊液培養條件下細胞周期的改變。 結果①HSC-T6細胞在不同濃度(0.00~0.90 mg/mL)泡球蚴囊液干預24 h后,部分HSC-T6細胞收縮成長梭形,細胞生出許多細長的偽足。②當泡球蚴囊液濃度<0.05 mg/mL時,囊液干預對細胞增殖活性無明顯影響(P>0.05),而當泡球蚴囊液濃度>0.05 mg/mL時,隨著作用濃度的增加,細胞增殖活性顯著增強(P<0.05)。③流式細胞儀檢測結果顯示,在上述濃度的泡球蚴囊液干預下,處于靜止期/DNA合成前期(G0/G1期)的HSC-T6細胞減少(P<0.05),處于DNA合成期(S期)的HSC-T6細胞數量增加(P<0.05),而處于DNA合成后期、細胞分裂期(G2/M期)的細胞數量顯著增多(P<0.05)。 結論泡球蚴囊液對體外培養大鼠肝臟星狀細胞增殖具有濃度依賴的促進作用,其具體機制可能涉及細胞周期調控。
目的探究肝臟三維重建技術在泡型肝包蟲病術前評估中的意義。 方法搜集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胰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間住院治療的泡型肝包蟲病患者的肝臟三期動態薄層CT掃描圖像,以DICOM格式導入數字化肝臟三維重建軟件,行三維模擬成像操作,計算參數,設計虛擬手術方案,手術切除病灶,稱量實際切除的肝臟組織體積(實際切除肝臟體積以“1 g=1 mL”計算)。計算模擬手術切除肝臟組織體積與實際切除肝臟組織體積之間的相關系數r,并繪制XY散點圖,分析虛擬手術欲切除肝臟體積與術中實際切除肝臟體積的相關性。 結果對21例行肝臟切除術患者進行虛擬手術設計,虛擬手術欲切除肝臟體積為(761.94±505.77)mL,欲切除肝臟體積占全肝臟體積的(39.27±18.75)%;術中實際切除肝臟體積為(756.19±501.78)mL,手術切除肝臟體積占全肝臟體積的(38.95±16.99)%。虛擬手術欲切除肝臟體積與術中實際切除肝臟體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二者呈高度正相關(r=0.989,P<0.001)。 結論從本研究有限的數據初步得出,肝臟三維重建技術及虛擬手術規劃系統可精確指導病灶切除范圍,為精準肝臟切除提供術前指導。
目的總結近幾年來泡型肝包蟲病的臨床治療方法,為指導臨床實踐提供新的依據。 方法通過查閱國內外有關泡型肝包蟲病治療方法的相關文獻,對各種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及優勢或不足之處進行分析總結。 結果根治性手術依然是目前治療泡型肝包蟲病的首選治療方法,肝移植多用于晚期泡型肝包蟲病的治療,手術若結合化學治療則臨床療效顯著。 結論泡型肝包蟲病發病率高、預后差,臨床治愈較為困難。根治性手術、肝移植、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技術不斷被用于臨床治療泡型肝包蟲病,充分掌握各種治療方法的適應證十分必要,同時若能對此病的發生、發展進行深入的研究,也許能為泡型肝包蟲病的治愈帶來新的希望。
目的檢測泡型肝包蟲病患者的肝組織中IL-17及IL-27的表達。 方法收集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胰外科泡型肝包蟲病手術治療后的組織標本20例,利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其距離病灶邊緣0.5 cm的邊緣帶組織和距離病灶邊緣5 cm處的正常肝組織中IL-17和IL-27的蛋白表達。 結果IL-17和IL-27蛋白表達陽性率在邊緣帶肝組織中均明顯高于正常肝組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IL-17:80.0%(16/20)比10.0%(2/20),χ2=12.36,P<0.01;IL-27:85.0%(17/20)比20.0%(4/20),χ2=12.36,P<0.01〕。 結論邊緣帶肝組織中高表達的IL-17及IL-27蛋白可能參與了泡型肝包蟲病的進展。
目的通過檢測肝泡型包蟲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病灶邊緣帶肝組織中Ⅰ型和Ⅲ型膠原(type Ⅰand type Ⅲ collagen)蛋白的表達,探討其與HAE進展中生物學行為的關系。 方法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胰外科HAE患者手術切除的病灶邊緣帶肝組織及其距病灶5 cm以外的正常肝組織標本各20例,進行HE和Masson染色,光鏡下觀察HAE病灶周圍肝臟組織的病理學改變和纖維化程度;采用免疫組化染色方法檢測肝組織中Ⅰ型和Ⅲ型膠原蛋白的表達。 結果病灶邊緣帶肝組織的纖維化程度為Ⅱ級,正常肝組織的纖維化程度為0級,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Ⅰ型及Ⅲ型膠原蛋白在病灶邊緣帶肝組織的顯色指數分別為7.45±1.85和8.00±1.62,均高于正常肝組織的3.10±1.02和3.50±0.89,其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9.21,P=0.001;t=-10.88,P=0.001)。 結論HAE患者病灶周圍組織存在肝纖維化,HAE可能通過促進Ⅰ型和Ⅲ型膠原蛋白的表達進而誘導肝纖維化的發生。
目的 應用抗體芯片技術檢測并分析泡型包蟲病組織中凋亡因子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方法 收集 6 例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泡型包蟲病患者手術切除的肝組織標本(包括病變邊緣帶和正常肝組織),提取組織蛋白并利用抗體芯片技術檢測其凋亡因子水平,采用 AAH-APO-G1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結果 邊緣帶肝組織中 5 種凋亡因子(Bad、Fas、IGFBP-3、P21 及 XIAP)表達水平與正常肝組織比較,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 Bad、Fas、IGFBP-3 及 P21 表達水平上調,XIAP 的表達水平下調。 結論 凋亡相關因子在泡型包蟲病的疾病進展中發揮相關作用,可能與泡型包蟲病的免疫逃逸機制存在聯系,而促凋亡因子與抑制性凋亡因子之間也存在某些功能失衡。因此更深入的探究凋亡因子的作用機制對泡型包蟲病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目的 總結肝癌患者的營養狀況評估方法及其進展,為對肝癌患者進行合理地營養評價及有效營養支持提供參考。 方法 查閱國內外文獻,整理歸納肝癌患者的營養狀況評估方法及其進展,明確切實可行的營養評價方法。 結果 傳統營養評價法中各單項指標的評價效度較低,需將各項指標綜合后用于評估;主觀全面評價法(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微型營養評價法(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及歐洲營養不良風險調查 2002 法(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的評價效度相當,較傳統營養評價指標更適用于對肝癌患者的營養評價。 結論 臨床應同時使用 SGA、MNA、NRS-2002 等多種綜合營養評價方法,并結合相關的人體測量及實驗室指標,以更準確地評判肝癌患者的營養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