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應用于同側下肢中小面積皮膚軟組織缺損創面修復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21 年 9 月—2023 年 1 月成都第一骨科醫院修復重建科收治的下肢中小面積皮膚軟組織缺損患者臨床資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并術后記錄切取皮瓣解剖特點、使用方式、臨床結果以及末次隨訪采用皮瓣綜合療效評價表評估臨床療效。結果 共納入患者 13 例。其中,男 12 例,女 1 例。13 例患者切取皮瓣內共發現 19 條腓腸內側動脈穿支,平均 1.46 條。皮瓣切取范圍 5.5 cm×3.5 cm~13.5 cm×5.0 cm。順行帶蒂轉移 3 例,游離移植 10 例;使用嵌合皮瓣 5 例,分葉皮瓣 1 例,其余 7 例為常規穿支皮瓣。術后皮瓣全部順利成活。13 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4~15 個月,平均(10.38±3.64)個月。13 例患者的皮瓣療效綜合評分 77~92 分,平均(86.76±4.45)分;其中 5 例評級為優,8 例評級為良,優良率為 100%。結論 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具備的多功能性特點和靈活的使用方法增加了同側下肢中小面積創面的修復方法,并且可以獲得更佳的美學修復效果。
Morel-Lavallée 損傷是一種軟組織潛行閉合脫套傷,外部暴力致使皮下組織和深筋膜之間產生死腔,進而導致腔內液體的蓄積和感染形成。造成 Morel-Lavallée 損傷的主要原因包括高能量損傷、鈍器傷或擠壓傷,其病變通常位于大轉子上。由于這類病變在臨床上易被漏診,可能造成骨折部位感染等并發癥。基于以上情況,該文對 Morel-Lavallée 損傷的病因、流行病學、病理機制、臨床表現、影像學特征、鑒別診斷、并發癥及治療方式進行綜述,旨在提高創傷骨科醫生對該損傷的認識,從而為臨床決策提供參考。
目的 探討復合型髖臼骨折圍手術期多次靜脈使用氨甲環酸(tranexamic acid, TXA)減少失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選擇 2021 年 9 月—2022 年 12 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骨科/創傷醫學中心收治的復合型髖臼骨折擬行手術患者。按照 TXA 的不同使用方案,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將納入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觀察納入患者的一般資料、總失血量、術后 48 h 引流量、隱性失血量、纖溶指標、輸血率及靜脈血栓事件發生率。結果 共納入患者 60 例,其中男 41 例,女 19 例;每組各 30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手術入路及手術時長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試驗組的總失血量[(795.90±451.36) vs. (579.70±315.88)mL]、術后 48 h 引流量[(231.33±130.77) vs. (147.67±73.14)mL]、隱性失血量[(406.23±356.17) vs. (170.30±163.75)mL]、輸血率(63.3% vs. 36.7%)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前的肌間靜脈血栓發生率,術后的深靜脈血栓和肌間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術后均未發生肺栓塞。兩組的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均隨時間下降(P<0.05),但整體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呈現不同變化趨勢(P<0.05),且試驗組優于對照組。結論 對于復合型髖臼骨折圍手術期多次靜脈使用 TXA 能有效減少患者總失血量、隱性失血量,減少圍手術期輸血率,且不增加靜脈血栓性疾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