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總結重度主動脈瓣狹窄(AS)合并輕中度或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在主動脈瓣置換術(AVR)后的轉歸,判斷在此類患者中,輕中度或中度FMR(2+~3+)預后的相關因素。 方法 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中山醫院收治重度AS,即主動脈瓣跨瓣壓差(PAG)≥50 mm Hg,并伴隨有2+~3+FMR的患者156例,其中男95例、女61例,年齡 (59.2±10.5) 歲。收集入選患者術前、術中及圍手術期的臨床資料。術后進行隨訪。計算FMR術前/術后比值,對年齡、性別、體重、高血壓、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顫動、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期末內徑(LVEDD)、左心房內徑(LAD)、肺動脈壓(PAH)和PAG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結果 手術死亡6例,4例為術后低心排血量綜合征,2例為頑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圍手術期死亡率3.8%。術后平均隨訪(20.3±8.5)個月,隨訪率85.3% (133/156),隨訪期間死亡8例,3例為術后心功能衰竭,2例為室性心律失常,3例為抗凝相關腦血管意外。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 FMR術前/術后比值與年齡≥55歲、男性、體重 ≥80 kg、LVEDD≥55 mm、LVEF≤50%、高血壓、室性心律失常與FMR術后改善不相關。而LAD≥50 mm、PAH≥50 mm Hg、PAG≤75 mm Hg、術前心房顫動與FMR術后改善呈負相關。 結論 LAD≥50 mm、PAH≥50 mm Hg、PAG≤75 mm Hg、術前心房顫動與FMR 2+~3+術后改善呈負相關。如術前合并上述病情,患者FMR 2+~3+在AVR術后通常不會得到改善甚至加重,應于AVR同期糾正。
目的 探討微創二尖瓣成形術(mitral valvuloplasty,MVP)治療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合并二尖瓣關閉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MR)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16—2020年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科接受MVP治療IE合并MR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手術切口將患者分為兩組:右側小切口的患者作為微創(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組,正中切口的患者作為正中切口(median sternotomy,MS)組,兩組IE患者均單純累及二尖瓣。分析兩組患者圍術期資料并比較中遠期療效。結果共納入86例患者。MIS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8~71(39±15)歲。MS 組46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14~71(49±16)歲;MIS組術前年齡相對較小(P=0.004)、心功能相對較好(P=0.004)。術前發熱、性別、合并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IS組術后輔助通氣時間、術后24 h引流量、術后輸血量、術后總住院時間均少于或短于MS組(P=0.001、0.018、0.005、0.005)。兩組體外循環時間、ICU住院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11~92(49±19)個月,總隨訪率91.6%。隨訪期間兩組患者再次二尖瓣手術均為3例,發生率分別為7.5%和6.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691)。隨訪期間,兩組均無華法林抗凝并發癥患者;兩組患者均無復發、死亡。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患者年齡、術前心功能、術者經驗為手術方式的獨立影響因素。結論微創MVP治療IE合并MR圍術期相對安全且療效顯著,中遠期療效明確,對于年齡較小、術前心功能相對較好的IE合并MR患者,且術者具有較豐富二尖瓣成形經驗,推薦微創MVP。
目的 介紹我院采用微創技術在心臟腫瘤外科治療中應用的臨床經驗。 方法 2011 年 1 月至 2014 年 9 月,我院采用右胸前外側切口為 50 例患者行微創心臟腫瘤切除手術,其中男 18 例、女 32 例,年齡 47(32~65)歲。腫瘤位于左心房 44 例,右心房 6 例。 結果 術后無院內死亡,無延長胸部切口、再次開胸止血、腦血管意外、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癥,全組平均手術時間、心肺轉流時間、主動脈阻斷時間分別為(148±45)min、(56±23)min、(26±16)min。術后平均機械通氣時間為(5±3)h,平均住ICU 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9±6)h 和(5±3)d,術后隨訪 1~44 個月,隨訪率 100.0%,1 例右心房未分化肉瘤患者術后 2 個月發現右心房腫瘤復發,其余患者隨訪超聲心動圖未見腫瘤復發,恢復情況好。 結論 右胸前外側切口經由房間溝或右心房-房間隔切口可同時充分暴露左、右心房內腫瘤,并可同期行二尖瓣、三尖瓣手術,手術安全有效,效果良好,美容效果佳,可選擇性應用于心臟良性腫瘤切除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