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基于尸體標本解剖觀測通道輔助微創吻合技術(channel 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repair,CAMIR)治療急性跟腱斷裂中,保護套筒與腓腸神經的位置關系。方法 選取12具成年尸體下肢標本,左側6具、右側6具。在小腿標本近端距離跟腱止點4 cm處置入CAMIR跟腱吻合器,沿跟腱內側縱形切開皮膚,游離腓腸神經,觀察保護套筒與腓腸神經的位置關系,使用游標卡尺分別測量腓腸神經與跟腱外側緣交點至跟骨止點距離、保護套筒與跟骨止點垂直距離、腓腸神經與保護套筒水平距離。結果 解剖可見腓腸神經與保護套筒空間位置關系不固定,腓腸神經位于保護套筒上方(8具)或下方(4具)。整個縫合過程均在保護套筒內進行,12具標本均未發生腓腸神經損傷。測量示腓腸神經與跟腱外側緣交點至跟骨止點距離為(105.67±14.94)mm,保護套筒與跟骨止點垂直距離為(93.20±9.57)mm,腓腸神經與保護套筒水平距離為(0.31±0.14)mm。結論 采用CAMIR治療急性跟腱斷裂,可以有效避免腓腸神經損傷。
目的 通過前瞻性臨床對比研究,探討通道輔助微創吻合技術(channel 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repair,CAMIR)吻合急性跟腱斷裂術后動態與靜態康復模式的療效差異,以期為臨床選擇治療方案提供參考。方法 以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急性跟腱斷裂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60例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動態康復組和靜態康復組(n=30)。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吸煙史、受傷側別、致傷原因及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CAMIR跟腱吻合手術后,動態康復組實施跟腱靴輔助下早期部分負重訓練及踝關節控制性活動鍛煉,持續6周;而靜態康復組在此期間維持非負重狀態。記錄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3、6個月采用跟腱完全斷裂評分(ATRS)評價患肢跟腱功能受限程度;健康調查12項簡表(SF-12量表)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健康(PCS)和心理健康(MCS)兩部分。結果 兩組術中均無腓腸神經損傷。術后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18個月,平均14個月。術后3、6個月,動態康復組ATRS評分均高于靜態康復組(P<0.05)。術后3個月,動態康復組PCS評分、MCS評分以及SF-12總分均低于靜態康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兩組上述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動態康復組2例(6.6%)、靜態康復組5例(16.7%)發生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性跟腱斷裂患者CAMIR跟腱吻合術后采用動態康復模式,能在早期階段顯著促進患者功能恢復,安全性與臨床效果與傳統靜態康復模式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