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mmq6"><kbd id="0mmq6"></kbd></table>
  • <table id="0mmq6"><kbd id="0mmq6"></kbd></table>
  • <menu id="0mmq6"></menu>
  • <table id="0mmq6"><option id="0mmq6"></option></table>
  • <bdo id="0mmq6"></bdo><noscript id="0mmq6"><kbd id="0mmq6"></kbd></noscript>
  • <td id="0mmq6"></td><table id="0mmq6"></table>
  • <table id="0mmq6"></table><td id="0mmq6"></td>
  •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宋俊雷" 3條結果
    • 保留假體清創術治療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假體周圍感染的臨床研究

      目的探討應用保留假體清創術治療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及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假體周圍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的中期療效以及導致清創失敗的危險因素。方法回顧分析 2011 年 1 月—2015 年 1 月,應用保留假體清創術治療的 45 例 THA 及 TKA 后 PJI 患者臨床資料。男 19 例,女 26 例;年齡 23~78 歲,平均 58.4 歲。THA 16 例,TKA 29 例。40 例為初次關節置換術后、5 例為翻修術后發生感染。關節置換或者翻修術至出現感染癥狀時間為 0.5~72.0 個月,平均 15.5 個月;出現感染癥狀至該次清創時間為 3~270 d,平均 35 d。早期感染 13 例,急性血源性感染 24 例,晚期感染 8 例。X 線片檢查顯示假體未見異常。術前關節液細菌培養提示,17 例陰性、28 例陽性。12 例患者原手術切口周圍存在與關節腔相通竇道。記錄患者住院時間,髖、膝關節功能評分,感染愈合情況;統計學分析影響感染治療效果的危險因素。結果患者住院時間 5~79 d,平均 22.6 d。患者術后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24~74 個月,平均 52 個月。末次隨訪時,THA 患者髖關節 Harris 評分及 TKA 患者膝關節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評分均明顯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33 例感染控制,感染治愈率為 73.3%。單因素分析顯示,感染癥狀持續時間、術前竇道形成是影響感染治療效果的可能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顯示,術前竇道形成是其危險因素(P<0.05)。結論保留假體清創術聯合足量抗生素治療 THA 及 TKA 術后 PJI,可以達到控制感染、避免翻修的目的。對于已形成竇道、感染癥狀持續 14 d 以上的患者清創后感染復發的風險較高。

      發表時間:2018-05-30 04:2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生物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聯合轉子下短縮截骨治療Crowe Ⅳ型髖關節發育不良

      目的探討生物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伴或不伴轉子下短縮截骨治療Crowe Ⅳ型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臨床特點差異。 方法回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3月符合選擇標準的21例(21髖)Crowe Ⅳ型DDH患者臨床資料。患者均行THA,其中9例術中行轉子下短縮截骨(截骨組),12例未行截骨(未截骨組)。兩組除術前雙下肢長度差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170,P=0.005)外,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及術前Harris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并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失血量、術后引流量及并發癥,并行影像學及臨床療效評估。 結果截骨組患者手術時間、失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均多于未截骨組(P<0.05)。兩組切口均Ⅰ期愈合;術后截骨組1例(1髖)出現一過性坐骨神經癥狀。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28~88個月,平均53個月。X線片復查示,截骨組截骨面均于3~6個月愈合;兩組隨訪期間均無假體松動、脫位等發生。末次隨訪時,截骨組及未截骨組髖關節Harris評分分別為(90.67±4.06)、(92.17±3.27)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938,P=0.360)。截骨組及未截骨組雙下肢長度差值分別為(0.22±0.26)、(0.18±0.27)cm,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07.000,P=0.546);截骨組6例、未截骨組5例存在下肢不等長。截骨組1例存在大腿部疼痛,未截骨組2例Trendelenburg征陽性。 結論THA治療Crowe Ⅳ型DDH可顯著改善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患肢長度。根據術前模板測量、下肢短縮程度和術中軟組織牽拉程度情況選擇是否行轉子下短縮截骨術,可獲得較好療效。

      發表時間:2016-08-25 10:1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初次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中髕骨置換與否對中遠期療效影響的比較研究

      目的 比較初次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行髕骨置換與否的中、遠期臨床療效。 方法以2013年3月—2015年9月行雙側TKA的2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選擇一側行髕骨置換(置換組),另一側不行髕骨置換(對照組)。男4例,女22例;年齡51~65歲,平均59歲。Kellgren-Lawrence分級:雙膝Ⅳ級21例、Ⅲ級5例。兩組手術側別及術前膝關節協會評分(KSS)的臨床和功能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術前膝前痛定位點構成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并比較患者雙側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有無髕前彈響、束縛感、髕腱無力、捻發音或握雪感等異常體征,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患者主觀評價包括人工關節遺忘評分(FJS)、膝關節高級活動困難程度(包括屈曲負重、上樓、下樓、下蹲起立、下跪、伸膝、盤腿7個項目);采用KSS臨床/功能評分及VAS評分評價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通過定位圖進行膝前痛位置定位。 結果置換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住院時間8~23 d,平均12.6 d。術后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9~11年,平均9.7年。除1例因內科疾病導致多器官衰竭于術后9年死亡以及5例影像學資料不全,余20例患者經影像學評估后發現,對照組1側膝關節發生髕骨脫位;其余患者無假體失敗(斷裂、松動、移位等)、髕骨骨折、髕骨壞死、髕骨不穩、髕韌帶斷裂、假體翻修等發生。患者兩側膝關節均無因髕骨相關并發癥或膝前痛導致的再次手術。術后2年及末次隨訪時,兩組雙膝關節髕前彈響、束縛感、髕腱無力、捻發音或握雪感等異常體征發生率,膝關節高級活動困難發生率,以及膝前痛定位點構成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KSS臨床評分、功能評分及VAS評分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5);術后兩時間點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年和末次隨訪時,兩組FJ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初次TKA中行髕骨置換與否具有相似的中、遠期療效。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日本成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