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在治療周圍型肺癌患者中的應用。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應用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90例周圍型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55例,女35 例;年齡33~79 (62.5±11.5)歲。觀察術中淋巴結清掃組數、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胸腔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和疼痛評分。 結果 圍術期無死亡。手術時間(135.0±32.5) min,術中出血量(230.0±80.4) ml,術后胸腔引流時間(4.8±2.1) d,術后第3 d疼痛評分(5.3±1.2)分。共清掃淋巴結520組,1 568枚,5.8組/例、17.4枚/例; 淋巴結有轉移71組,陽性率13.7% (71/520)。術后發生聲音嘶啞2例;乳糜胸3例,經相應的治療均治愈。隨訪90例,隨訪時間1~24個月,隨訪期間因腫瘤轉移死亡4例;其余生存患者生活質量良好。 結論 對周圍型肺癌患者采用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和疼痛輕等優點。手術安全性、根治性與開胸手術相似,可作為治療周圍型肺癌患者的手術方式。
目的 分析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行肺部手術后慢性咳嗽的危險因素。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行肺部手術NSCLC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其術后8周是否存在咳嗽分為慢性咳嗽組103例和非慢性咳嗽組324例。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吸煙史、合并癥、術前肺功能指標、胸腔粘連、麻醉時間、手術部位、手術方式、淋巴結清掃方式、腫瘤最大徑、術后胸腔引充管留置時間等。對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共納入427例肺部手術患者,男165例、女262例,平均年齡(59.93±12.11)歲;慢性咳嗽發生率為24.12%,單因素分析表明,兩組患者吸煙史、術前肺功能指標、胸腔粘連、麻醉時間≥135.5 min、手術部位、手術方式、淋巴結清掃方式、腫瘤最大徑和術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提示:手術部位(右上肺)、手術方式(肺葉切除術)、行淋巴結清掃和麻醉時間≥135.5 min是肺部手術后慢性咳嗽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 行右上肺手術、肺葉切除術、行淋巴結清掃及麻醉時間≥135.5 min的患者術后出現慢性咳嗽的風險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