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索無充氣腋窩入路腔鏡甲狀腺手術結合神經探測技術對于甲狀腺上極周圍結構和功能的保護效果。方法回顧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間在浙江省人民醫院頭頸外科行無充氣腋窩入路腔鏡甲狀腺手術結合神經探測技術的48例患者作為腔鏡組,53例接受開放甲狀腺手術結合神經探測技術的患者作為開放組,比較2組患者的甲狀腺上極周圍結構和功能相關指標。結果在手術時間方面,腔鏡組比開放組時間長(67.5 min vs. 54.1 min,P=0.001),兩組在術后住院時間及出血量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腔鏡組中有47例有效探測并發現喉上神經(47/48,97.9%),與開放組(40/53,75.5%)相比較高(P=0.003),且腔鏡組的舌下神經降支顯露率也較高 [31.3%(15/48)比3.8%(2/53),P=0.001]。腔鏡組術中上極甲狀旁腺均原位保留,術后無聲音改變及飲水嗆咳;開放組有2例行上極甲狀旁腺自體移植,2例存在聲音改變,且1例切開上極部分帶狀肌。2組的上極喉上神經損傷發生率、上極甲狀旁腺自體移植率和頸前帶狀肌損傷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手術前后的PTH和血鈣水平的差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無充氣腋窩入路腔鏡甲狀腺手術過程中結合神經探測技術,于甲狀腺上極內側環甲肌表面探查并保護喉上神經,利用精細化被膜解剖技術原位保護上極甲狀旁腺,可更有效地顯露喉上神經外支,有利于上極周圍結構的保護。
頭頸部腫瘤切除引起的軟組織缺損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人體頭頸部曲面十分復雜,如何精確修復使術后患者面部實現理想的美學與功能效果,是頜面外科醫生一直試圖解決的難題。本文以志愿者正常頭頸部為對象,基于曲面高斯曲率分析,結合軟組織臨床處理的力學約束和主曲率分析方法,得到精準的頭頸部曲面可展/不可展區域分區圖,構建不可展曲面的展平方法。在此基礎上,提出頭頸部軟組織缺損修復皮瓣的數字化設計方法,進行體外模擬手術實驗研究。最后選取一例扁桃體腫瘤患者進行臨床驗證。結果表明,利用數字化技術設計的皮瓣能夠提高頭頸部軟組織缺損修復手術的精度和術后美學效果。本文驗證了頭頸部腫瘤切除后軟組織缺損的數字化精確修復技術的可行性,可有效地輔助外科醫生完成皮瓣移植精確重建手術,從而提高患者術后滿意度。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甲狀腺癌發病率大幅增加,成為十大惡性腫瘤之一,針對甲狀腺癌的相關診療規范相繼制定。外科手術是治療甲狀腺癌的重要手段,規范化的外科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而不規范的手術則會增加復發風險和并發癥,降低生存率,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生理、心理和經濟負擔。2022年初,國內首部涵蓋所有病理類型的甲狀腺癌診治指南《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CACA甲狀腺癌診治指南》正式發布。與其他指南相比,該指南的推薦意見更加貼合中國國情,注重整合多學科診療資源,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并發癥風險和減少治療的潛在問題。
目的探索甲狀腺癌數智化質控平臺對臨床診療的質量控制效果。方法浙江省人民醫院的甲狀腺癌數智化質控平臺于2022年7月底上線,一期部署了6項甲狀腺癌診療規范質量控制指標,分析平臺上線前后即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期間該6項質量控制指標數據的變化。結果與2022年1–7月比較,2023年7–11月甲狀腺癌手術前細胞病理學檢查率(t=–8.490,P<0.001)、甲狀腺癌患者術后pTNM分期率(t=–3.027,P=0.013)升高,甲狀腺癌患者中微創手術占比(t=4.085,P=0.002)降低。直線回歸模型結果表明,平臺上線后,隨時間延長,甲狀腺癌手術前細胞病理學檢查率(P=0.001)和甲狀腺癌患者術后pTNM分期率(P=0.049)呈逐步增高趨勢。結論本研究初步結果表明,筆者團隊所建立的甲狀腺癌數智化質控平臺能有效促進甲狀腺癌臨床診療規范化質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