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較短節段釘棒固定聯合傷椎椎體成形(short segment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vertebroplasty,SSF+VP)以及短節段釘棒固定聯合傷椎植骨(short segment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bone graft,SSF+BG)治療不穩定型 Kümmell 病的療效,為臨床選擇治療方法提供參考。 方法 將 2013 年 3 月—2015 年 2 月收治并符合選擇標準的 48 例不穩定型 Kümmell 病患者納入研究。其中 25 例采用 SSF+VP 治療(SSF+VP 組),23 例采用 SSF+BG 治療(SSF+BG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骨密度、骨折節段以及術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功能障礙指數(ODI)以及后凸 Cobb 角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記錄兩組手術時間以及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 VAS、ODI 評分以及后凸Cobb角評價手術療效。 結果 SSF+VP組手術時間為(107.7±18.8)min,SSF+BG組為(113.7±22.4)min,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045,P=0.302)。術中SSF+VP組 6 例出現骨水泥滲漏,術后 SSF+BG 組 1 例切口延遲愈合。X 線片復查示,兩組植骨均融合,SSF+VP組植骨融合時間為(15.1±1.3)周,SSF+BG組為(15.7±1.8)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61,P=0.180)。兩組術后即刻及末次隨訪時 VAS、ODI 評分以及 Cobb 角均顯著低于術前(P<0.05)。SSF+VP 組術后即刻及末次隨訪時以上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 SSF+BG 組末次隨訪時 VAS 評分顯著低于術后即刻(P<0.05);Cobb 角、ODI 評分與術后即刻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即刻 SSF+VP 組 VAS 評分優于 SSF+BG 組(P<0.05),但末次隨訪時 SSF+BG 組明顯優于 SSF+VP 組(P<0.05);術后即刻及末次隨訪時兩組間 Cobb 角、ODI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與 SSF+VP 相比,SSF+BG 治療不穩定型 Kümmell 病術后骨折椎體可達骨性愈合,疼痛改善明顯,并發癥較少,療效更滿意。
目的 探討一期后路蛋殼截骨聯合長節段椎弓根螺釘固定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急性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6年4月—2022年1月,采用一期后路蛋殼截骨聯合長節段椎弓根螺釘固定治療的20例強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急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齡32~68歲,平均45.9歲。致傷原因:扭傷10例,摔傷8例,高處墜落傷2例。受傷至手術時間1~12 d,平均7.1 d。損傷節段:T11 2例,T12 2例,L1 6例,L2 10例。X線片和CT檢查示患者均有強直性脊柱炎影像學特征性表現,骨折線均累及前、中、后三柱且伴有不同程度后凸畸形、傷椎壓縮;MRI檢查示1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神經損傷。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和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價患者腰背部疼痛程度及生活質量,美國脊髓損傷學會(ASIA)分級評價神經功能;攝站立位脊柱正側位X線片,測量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Cobb angle,LCA)、矢狀面垂直軸(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評價后凸畸形矯形情況。結果 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127~254 min,平均176.3 min;術中出血量400~950 mL,平均722.5 mL。術中1例發生硬膜囊撕裂,經修補后未發生腦脊液漏,其余患者術中未出現神經及血管損傷、腦脊液漏等相關并發癥。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感染、脂肪液化等發生。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8~16個月,平均12.5個月。術后3 d及末次隨訪時VAS評分、ODI、LCA、SVA均較術前改善(P<0.05),末次隨訪時與術后3 d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神經功能ASIA分級亦較術前改善(P<0.05),其中E級17例、D級3例。所有患者末次隨訪時均達骨性融合,無內固定物松動、斷裂以及假關節形成等并發癥發生。結論 一期后路蛋殼截骨聯合長節段椎弓根螺釘固定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急性胸腰椎骨折,能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并且在一定程度改善局部后凸畸形,是一種安全、有效術式。
目的比較機器人輔助與傳統徒手植釘治療寰樞椎脫位的臨床療效。 方法回顧分析2021年1月—2024年1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55例寰樞椎脫位患者臨床資料。根據植釘方式不同分為傳統組(采用傳統徒手植釘技術,31例)和機器人組(采用Mazor X脊柱外科機器人輔助植釘技術,2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病因及術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頸椎日本骨科協會(JOA)評分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費用及術中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前及術后1個月采用VAS評分和頸椎JOA評分評價患者疼痛和頸脊髓功能改善情況。術后3 d進行CT檢查,參照Neo分級標準進行植釘精確性評價。結果55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機器人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手術費用明顯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共植入C1、C2椎弓根螺釘220枚,機器人組植入94枚,植釘精確率為95.7%,其中因術中滑移導致出血轉傳統徒手植釘2枚;傳統組植入126枚,植釘精確率為87.3%,明顯低于機器人組(P<0.05)。術中機器人組和傳統組分別出現1例和3例靜脈叢損傷,均經壓迫止血處理后好轉;兩組均無椎動脈損傷、脊髓損傷等其他術中并發癥發生。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4~16個月,平均6.6個月;兩組隨訪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頸部疼痛均明顯緩解,神經癥狀得到不同程度緩解;術后1個月兩組VAS評分與頸椎JOA評分均較術前明顯改善(P<0.05),兩組間評分變化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寰樞椎脫位治療中,與傳統徒手植釘技術相比,機器人輔助植釘的精確性具有顯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