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較通過薄層CT二維圖像進行胸腔鏡下經驗性肺段切除手術和通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軟件進行規劃的精準肺段切除手術的臨床效果,為臨床開展肺段切除術提供一些參考。方法回顧性分析2019—2022年在安慶市立醫院心胸外科完成的胸腔鏡下肺段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將2019年1月—2021年9月經驗性肺段切除手術患者納入A組,2021年10月—2022年12月精準肺段切除手術患者納入B組。比較兩組術前Hookwire定位針用量、滿足腫瘤學標準患者比例、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胸腔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和中轉開胸率。結果 共納入患者322例。A組共158例,其中男56例、女102例,平均年齡(56.86±8.82)歲。B組共164例,其中男55例、女109例,平均年齡(56.69±9.05)歲。所有患者均順利在胸腔鏡下完成肺段切除手術,切緣不能滿足腫瘤學標準患者進一步行擴大范圍切除甚至肺葉切除手術,無圍術期死亡。A組肺段切除使用定位針數量多于B組[47(29.7%)vs. 9(5.5%),P<0.001],兩組同期楔形切除使用定位針數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572)。A組中3例無法在切除靶段中找到病灶,10例切緣不足;B組中1例無法找到病灶,3例切緣不足;兩組肺段切除后無法滿足腫瘤學標準患者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3(8.2%) vs. 4(2.4%),P=0.020]。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中轉開胸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術前借助AI軟件進行手術規劃,能有效指導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在保證結節切緣符合腫瘤學要求的同時能顯著減少肺結節定位針的數量。
目的總結胸腔鏡肺聯合亞段切除術(combined subsegmentectomy,CSS)的臨床應用經驗。方法回顧性分析2018年5月—2022年7月安慶市立醫院行胸腔鏡CSS 7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2例、女54例,年齡27.0~76.0(54.3±10.5)歲。所有患者術前行胸部薄層CT掃描、血管支氣管三維重建。采用改良膨脹-萎陷法或熒光胸腔鏡系統顯示段間平面。結果76例手術共切除肺結節86枚,1例左上肺S1+2c+S4a,1例右上肺S2b+S3a,1例右上肺S1b+S3b,均因切緣不足,進一步行肺葉切除;1例左上肺S1+2+S3a,因殘留肺不張,進一步行左上肺固有段切除;1例左上肺S1+2c+S3a,因B3b+c損傷,進一步行左上肺固有段切除,其余均按規劃完成手術。全組手術時間90.0~350.0(174.9±53.2)min,術中出血量50.0(20.0,50.0)mL,術后住院時間6.0(5.0,7.0)d。術后肺部感染9例,咯血3例,肺漏氣時間>3 d 4例,氣胸1例,胸腔積液1例,心肌梗死1例,均治愈后出院,無圍手術期死亡。結論胸腔鏡CSS相對復雜,術前三維重建規劃、術中精細操作,技術上安全可行。
目的 評估改良空腸造瘺術在胸腔鏡Ivor-Lewis食管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7—2023年于安慶市立醫院心胸外科行Ivor-Lewis食管切除術食管中下段癌患者的臨床資料。2017—2020年按照“C+I”模式在空腸上段造瘺,僅用2根荷包縫線與腹壁固定的患者為A組。2021—2023年在“C+I”縫合基礎上,于造瘺口肛側或者口側10~15 mm用3-0可吸收線將空腸與腹壁固定1~2針,將上段空腸與腹壁固定成“簾狀”的患者為B組。比較兩組手術時間、空腸造瘺時間、術后病理分期及腸內營養相關并發癥,如不全性腸梗阻發生率、閉袢性腸梗阻及腸扭轉需要二期手術發生率、造瘺口腸液外漏皮膚紅腫、造瘺管堵塞及意外拔管率。結果 所有患者均順利在胸腔鏡下完成Ivor-Lewis食管切除手術,無圍手術期死亡。A組共118例,其中男72例、女46例,平均年齡(64.58±6.30)歲。B組共125例,其中男76例、女49例,平均年齡(65.11±6.81)歲。兩組手術時間、空腸造瘺時間、造瘺管堵塞及意外拔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全性腸梗阻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5),閉袢性腸梗阻需要二次手術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7)。A組造瘺口腸液外漏、紅腫嚴重者有濕疹樣改變36例,B組造瘺口腸液外漏、紅腫7例,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結論 改良空腸造瘺術可以顯著降低“C+I”空腸造瘺術后容易出現的不全性腸梗阻、閉袢式腸梗阻和二次手術發生率,明顯改善造瘺口處腸液外漏及周圍皮膚軟組織的損傷,部分技術的改良降低了操作難度,在臨床上值得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