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腹腔鏡與開腹肝癌切除術對患者臨床康復和體液免疫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間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江蘇省腫瘤醫院及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行腹腔鏡及開腹肝癌左外葉切除術患者44例,其中腹腔鏡組22例,常規開腹組22例。采用ELISA法測定患者術前1d以及術后第l天和第5天外周血中IgG、IgA、IgM、C3、C4、C反應蛋白(CRP)、IL-2、IL-6及TNF-α水平的變化,同時比較2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腹腔鏡組患者術后鎮痛劑使用時間為(1.9±0.8) d,首次進食時間為(2.2±0.5) d,住院時間為(6.3±1.3) d,均短于開腹組(P<0.05),但2組間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相比,術后第1天2組患者的C3、C4、lgA、IgG、lgM和IL-2均明顯降低(P<0.05),CRP、IL-6及TNF-α均明顯升高(P<0.05); 開腹組患者術后第l天的C3、C4、lgA、IgG、lgM和IL-2的下降幅度較腹腔鏡組更明顯(P<0.05)。術后第5天,腹腔鏡組患者的C3、C4、lgA、IgG、lgM及IL-2水平上升和CRP、IL-6及TNF-α水平下降并均接近術前水平;而開腹組患者的C3、C4、lgA、IgG、lgM及IL-2仍低于術前水平(P<0.05),CRP、IL-6及TNF-α仍仍高于術前水平(P<0.05)。結論 腹腔鏡肝癌切除術后患者的恢復較快,且對患者機體體液免疫功能的影響小于開腹肝癌切除術。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常見的血液性疾病,兒童發病率較高,但其診斷方法是排除性診斷,且現有檢測技術多是有創的,可能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增加臨床風險。為彌補現有檢測技術上的不足,本研究從紅外熱像的角度對兒童 ITP 的診斷做初步探索。本文試驗共采集 11 個健康兒童和 22 個 ITP 兒童的正面紅外熱像,提取 7 個目標區域的花斑特征(PFD)、平均溫度(Troi)特征與最高溫度(MAX)特征,將加權后的 PFD 參數與臨床診斷過程中常用的血小板計數做相關分析,并通過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計算加權后的 PFD 參數對兒童 ITP 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最終研究結果顯示,加權后的 PFD 參數在健康兒童和 ITP 兒童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與血小板計數呈負相關。在 ROC 曲線下,該參數的曲線下面積(AUC)高達 92.1%。基于本文研究結果表明,通過紅外熱像能夠清楚地表現出 ITP 兒童與健康兒童之間的差異,期望通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無創地客觀描述兒童 ITP 紅外熱像特征,為今后 ITP 的診斷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 評價呼吸訓練能否改善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功能、運動耐力和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方法 通過計算機系統檢索 PubMed、Embase、Google Scholar、中國知網、萬方、維普數據庫中關于呼吸訓練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運動耐力、ADL 的影響的隨機對照試驗,檢索日期從建庫到 2018 年 12 月 31 日。對照組為常規康復治療、藥物治療或其他干預措施,試驗組為在此基礎上增加呼吸訓練。評價指標包括改良 Barthel 指數(modified Bathel Index,BI)、Fugl-Meyer 運動評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6 分鐘步行測試(6-minute walk test,6MWT)。由兩位研究者按照納入和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采用物理治療證據數據庫量表和 Cochrane 風險偏倚評估工具進行文獻質量評價。采用 RevMan 5.3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共納入 11 篇文獻,741 例腦卒中患者。Meta 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患者 6MWT 的距離[均數差(mean difference,MD)=41.50 m,95% 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7.63,75.37)m,P=0.02]、BI[MD=9.97 分,95%CI(3.99,15.96)分,P=0.001]、FMA[MD=8.00 分,95%CI(1.29,14.70)分,P=0.02]均提高。亞組分析示,8~10 周的干預后試驗組 BI 高于對照組[MD=25.37 分,95%CI(16.49,34.25)分,P<0.000 01],8 周和 12 周~3 個月的干預后試驗組 FMA 高于對照組[MD=20.40 分,95%CI(9.72,31.08)分,P=0.000 2;MD=6.18 分,95%CI(3.57,8.79)分,P<0.000 01]。結論 呼吸訓練能提高偏癱患者的運動耐力、ADL 和運動功能。鑒于該研究納入文獻較少、各研究間存在異質性、缺乏長期隨訪,將來的學者可采用更優化的呼吸訓練方案,進行樣本量更大、方法學更嚴謹的研究。
膿毒癥患者中性粒細胞(PMN)的趨化遷移能力減弱,導致細菌清除率下降,加速了膿毒癥病程的發展。對膿毒癥患者PMN的趨化性進行量化,有助于表征膿毒癥患者的免疫健康狀況。微流控芯片具有試劑消耗低、近生理環境、遷移過程可視化等優點,被廣泛用于細胞趨化性分析。目前,采用微流控芯片進行PMN趨化性的研究,主要受限于細胞分離操作繁瑣和微流控芯片通量低。本文首先設計了一款慣性細胞分選芯片,利用白細胞(主要包括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和紅細胞在螺旋微通道中運動時,會受到不同大小慣性力和迪恩阻力的作用,而移動至螺旋微通道的不同位置聚焦這一基本原理,實現兩大類細胞無標記分離。隨后,本文設計了多通道細胞遷移芯片,構建了微流控PMN慣性無標記分選及趨化性分析平臺,慣性細胞分選芯片分離出白細胞群后注入多通道細胞遷移芯片,可在15 min內完成PMN對趨化肽(fMLP)的趨化性測試。其余細胞,如單核細胞運動緩慢、淋巴細胞需要預先激活與增殖培養,而不會發生明顯趨化遷移現象。本研究招募的膿毒癥患者(n = 6)和健康志愿者(n = 3)測試結果表明,膿毒癥患者PMN的趨化性指數(CI)和遷移速度(v)明顯弱于健康志愿者。綜上,本文構建的微流控PMN慣性無標記分選及趨化性分析平臺可以作為細胞無標記分選及遷移研究的新工具。
目的探討多學科診療(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聯合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納入北部戰區總醫院胸外科2020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的經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根據是否采用MDT模式,將患者分為MDT組和普通組,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共納入187例患者,其中男81例、女106例,年齡63(56,67)歲。MDT組85例,普通組102例。在同種手術模式下,與普通組相比,MDT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9.4% vs. 29.4%,P=0.017),手術時間更短[55(45,61)min vs. 79(65,90)min,P<0.001],術中出血量更少[25(20,30)mL vs. 30(20,50)mL,P=0.029]。另外,MDT組患者術后第2 d胸腔引流量[270(200,350)mL vs. 215(190,300)mL,P=0.004]、術中清掃淋巴結組數[6(5,6)組 vs. 5(3,6)組,P=0.004]與枚數[16(13,21)枚 vs. 13(9,20)枚,P=0.005]顯著優于普通組。兩組患者在術后帶管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MDT模式聯合達芬奇機器人可進一步降低手術風險,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加快患者康復。
目的探討關節鏡下喙突有限截骨線袢固定Latarjet(limit unique coracoid osteotomy suture button fixation Latarjet,LU-tarjet)一致弧(congruent-arc,CA)技術(LU-tarjet-CA)治療復發性肩關節脫位伴關節盂巨大缺損的早期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12例復發性肩關節脫位伴關節盂巨大缺損患者臨床資料,均采用關節鏡下LU-tarjet-CA治療。其中男8例,女4例;年齡20~40歲,平均30.4歲。肩關節盂骨缺損范圍為30%~40%,平均35.5%。出現癥狀至入院時間1~36個月,平均18.5個月。采用術前及術后3、6、12個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評分、美國肩肘外科協會(ASES)評分、Walch-Duplay評分和Rowe評分評價肩關節疼痛及功能;術后3、6、12個月CT三維重建評估喙突骨塊愈合塑形情況;末次隨訪時評價患者主觀滿意度。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切口感染、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12例患者均獲隨訪12個月。術后發生關節內痤瘡丙酸桿菌感染1例,給予一期關節鏡清理及抗炎處理后恢復正常;術后3個月CT三維重建復查發現1例發生喙突完全吸收;這2例均未發生再脫位。其余患者喙突均有部分吸收現象,但表現出局部塑形,能填補術前缺損區域,喙突與關節盂之間骨性愈合。末次隨訪時,患者對療效非常滿意9例(75%)、滿意3例(25%);3例滿意患者是由于術后功能鍛煉欠佳,肩關節僵硬,但不影響正常生活。術后3、6、12個月UCLA評分、ASES評分、Walch-Duplay評分和Rowe評分均顯著優于術前,且術后隨時間延長各評分均進一步改善,手術前后各時間點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關節鏡下LU-tarjet-CA技術治療復發性肩關節脫位伴關節盂巨大缺損,可以實現骨性阻擋、填補骨缺損的效果,達到防止肩關節脫位的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使肩關節獲得良好功能和穩定性。
目的 探討同種異體髂總靜脈置換技術在胰腺癌侵犯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移行區域的應用效果。 方法 回顧性分析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肝膽胰中心2021年12月收治的1例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聯合同種異體髂總靜脈置換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脾靜脈匯合部的胰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為77歲,男性,主訴“上腹痛1個月,發現胰腺占位性病變1周”。入院后經檢查診斷為胰腺癌并行手術治療,術前檢查及術中探查均證實腫瘤侵犯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脾靜脈匯合部,且術前三維重建圖像測量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被侵犯長度為5.5 cm,術中測量門靜脈斷端與腸系膜上靜脈斷端距離為4.5 cm,切除腫瘤后不能直接進行血管吻合,經精準評估后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聯合同種異體髂總靜脈置換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脾靜脈匯合部手術。手術時間為11 h,術中出血量為400 mL。術后于ICU行常規治療,第7天轉回普通病房,術后常規監測肝功能變化,影像學檢查監測重建門靜脈系統血流。 結果 術后未發生膽瘺、胰瘺、出血、感染、血栓等并發癥。術后病理學診斷:胰腺導管腺癌,中-低分化。術后第2天和第13天復查增強CT示,同種異體髂總靜脈置換的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脾靜脈匯合部血流通暢,各吻合口無狹窄,無血栓形成。結論 同種異體髂總靜脈應用于胰腺癌侵犯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移行區域的置換重建手術,安全可行,短期療效滿意,長期預后尚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