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mmq6"><kbd id="0mmq6"></kbd></table>
  • <table id="0mmq6"><kbd id="0mmq6"></kbd></table>
  • <menu id="0mmq6"></menu>
  • <table id="0mmq6"><option id="0mmq6"></option></table>
  • <bdo id="0mmq6"></bdo><noscript id="0mmq6"><kbd id="0mmq6"></kbd></noscript>
  • <td id="0mmq6"></td><table id="0mmq6"></table>
  • <table id="0mmq6"></table><td id="0mmq6"></td>
  •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程兆云" 11條結果
    • 右心房粘液瘤致肺栓塞誤診肺炎二例診治體會

      發表時間:2016-08-30 05:5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體外與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698例

      目的 總結體外與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經驗,以提高相關手術技術水平及治療效果。 方法 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我科對69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其中男551例,女147例;年齡28.0~79.0歲,平均年齡67.2歲。典型心絞痛552例,陳舊性心肌梗死131例。心功能分級(NYHA)Ⅱ級301例,Ⅲ級339例,Ⅳ級58例。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單支血管病變21例,2支病變87例,3支病變590例,合并左主干病變201例。行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346例,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352例。擇期手術687例,急診手術11例。 結果 全組共移植血管2 025支,每例移植血管1~6支,平均2.9支。術中取左乳內動脈693支,游離右乳內動脈115支,左橈動脈229支,右橈動脈81支;全動脈化126例。呼吸機輔助呼吸時間0~127 h,平均11.5 h。應用“快通道”技術在手術室清醒并拔除氣管內插管后回ICU 38例。應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28例(術前置入1例,術中、術后置入27例)。擇期手術死亡25例(3.64%),死于急性心肌梗死5例,低心排血量綜合征3例,魚精蛋白過敏2例,呼吸衰竭3例,腎功能衰竭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0例;急診手術死亡4例(36.36%),死于低心排血量綜合征3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術后新發心房顫動151例(21.63%),其中147例(97.35%)給予補充電解質、應用抗心律失常(鹽酸胺碘酮)等治療后轉為竇性心律;二次開胸止血術12例;出院時心絞痛消失511例,緩解20例。隨訪415例(6203%),隨訪時間1個月~8.2年,隨訪期間死亡3例,死于肺癌1例,交通傷1例,原因不明1例。心絞痛消失317例,復發21例。心功能分級(NYHA)Ⅱ級269例65.29%),Ⅲ級142例(34.46%),Ⅳ級1例(0.24%)。 結論 結合中國人的病情特點,制定相應的手術方案,合理選擇旁路移植血管,可保證和優化外科手術效果;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可有效地改善重癥患者的預后,對其使用應積極果斷,以免失去最佳的支持時機。

      發表時間:2016-08-30 06:0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胸骨下段小切口行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目的 探討胸骨下段小切口在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中應用的效果。 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12 年 6 月至2014 年 12 月前降支單支病變的冠心病患者行胸骨下段小切口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19 例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11 例、女 8 例,年齡 59.6(44~68)歲。所有患者均游離左乳內動脈與前降支吻合,其中 1 例因術中探查見第一對角支近端明顯粥樣斑塊且對角支粗大,遂向上延長切口,全胸骨打開,游離大隱靜脈行對角支搭橋,近端吻合于升主動脈,術后 1、3、6、12 個月進行隨訪。 結果 其中 1 例術中轉為常規胸骨正中切口手術,其余 18 例手術胸骨下段小切口完成,術中血流動力學穩定,無圍術期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無乳內動脈損傷、無吻合口漏血及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無大出血、二次開胸止血及切口感染等并發癥出現,術后住院 4~6 d,監護室入住時間、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及住院費用均較常規開胸手術明顯降低,術后隨訪期間無心絞痛復發病例。 結論 胸骨下段小切口行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創傷較小,安全可靠;而且是一種操作相對簡單,容易掌握及可靈活應變的小切口微創手術,尤其適合于初學小切口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術者。

      發表時間:2018-06-01 07:1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治療重度主動脈瓣狹窄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是一種治療有外科手術禁忌或高危的癥狀性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的微創方法。隨著指南的更新,TAVR 適應證已擴展至中危主動脈瓣狹窄人群,甚至有進一步向低危人群擴展的趨勢。該綜述重點介紹了 TAVR 的患者選擇、瓣膜和入路的選擇、種族差異以及瓣周漏、心臟傳導阻滯、血管并發癥、腦卒中、急性腎損傷、冠狀動脈阻塞等手術并發癥的研究進展和出現的較新證據。

      發表時間:2020-05-26 02:3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心臟外科術后胸骨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臨床特點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

      目的 分析心臟外科術后胸骨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的臨床特點。方法 計算機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萬方數據庫和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建庫至2023年7月18日公開發表的心臟外科術后胸骨Mtb感染的病例,2名研究員對納入病例進行臨床特點分析并提取相關數據。結果 最終納入15篇文獻,共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齡5~80(61.9±15.6)歲。既往手術史包括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14例(53.8%),瓣膜手術8例(30.8%),先心病手術3例(11.5%),主動脈手術2例(7.7%)。主要癥狀與體征為切口膿腫、愈合不良,多伴有疼痛,伴或不伴有紅腫,通常無低熱、盜汗、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13例報道有術后發現感染時間,平均11.8(0.5~60)個月;9例報道有發現感染到確診的間隔時間,平均12.1(1.5~62)個月。確診方式主要為清創骨組織或膿液的Mtb培養、病理及抗酸染色。1例確診前因心臟驟停死亡。25例確診后,13例僅接受了抗結核治療,其中11例確診前接受了手術治療;12例接受了抗結核和手術治療,25例均成功治愈。抗結核治療時間為6~12個月。結論 心臟外科術后胸骨Mtb感染潛伏期較長,早期診斷困難,漏診誤診率極高,及時診斷與治療可以顯著改善預后。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冠狀動脈心肌橋外科治療的臨床分析

      目的探討冠狀動脈心肌橋(myocardial bridge,MB)的診斷、手術適應證、手術方式及手術效果。 方法回顧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13例冠狀動脈心肌橋患者行外科手術治療的臨床資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齡42~68歲。單純MB 8例,合并冠心病2例,合并瓣膜病2例,合并先天性房間隔缺損1例,單純8例MB均在非體外循環下行心肌橋松解術,2例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非體外循環下行心肌橋松解+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其余3例均在體外循環心臟停跳下行心肌橋松解+心內畸形矯治術。 結果13例外科手術均獲成功,無并發癥發生,患者心絞痛癥狀緩解,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明顯改善,超聲心動圖檢查提示心功能較術前明顯提高,術后隨訪3~48個月,1例單純MB患者行松解術后仍有心絞痛,應用藥物控制,其余術后無不適癥狀,冠狀動脈CT顯示無心肌橋。 結論對冠狀動脈心肌橋行外科手術治療,能取得較滿意的近、中期效果。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經右胸小切口入路治療左心瓣膜術后三尖瓣關閉不全臨床效果的單中心回顧性研究

      目的分析經右胸小切口入路治療左心瓣膜術(left-sided valve surgery,LSVS)后三尖瓣關閉不全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 2012—2019 年在河南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因 LSVS 后繼發三尖瓣關閉不全接受外科手術治療 77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式將其分為:右胸小切口組 32 例,男 13 例(40.6%),年齡(57.3±5.3)歲;胸骨正中切口組 45 例,男 17 例(37.8%),年齡(55.7±6.6)歲。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臨床資料。結果兩組患者術前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右胸小切口組三尖瓣成形術 24 例、三尖瓣置換術 8 例;胸骨正中切口組三尖瓣成形術 29 例、三尖瓣置換術 16 例。與胸骨正中切口組相比,右胸小切口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呼吸機輔助時間、重癥監護室監護時間短(P<0.001),術中出血量、術后 24 h 引流量、術后輸血率及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發生率少于或低于胸骨正中切口組(P<0.05);兩組之間體外循環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382);右胸小切口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低于胸骨正中切口組(P<0.05)。結論與胸骨正中切口入路相比,右胸小切口手術入路可以顯著降低圍術期并發生癥發生率和死亡率,手術安全性好。

      發表時間:2022-06-24 01:2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右側第2肋間小切口主動脈瓣手術臨床效果的傾向性評分匹配分析

      目的 對比右前小切口與傳統正中切口行主動脈瓣手術圍手術期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8月于鄭州大學華中阜外醫院接受單純主動脈瓣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微創組及正中切口組。采用傾向性評分匹配分析方法將兩組患進行匹配,比較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資料及臨床療效。結果微創組共納入58例患者,其中男46例、女12例,平均年齡(52.0±14.1)歲。正中切口組共納入128例,其中男87例、女41例,平均年齡(60.0±12.4)歲。傾向性評分匹配后兩組各51例。與正中切口組相比,微創組手術時間、體外循環時間及主動脈阻斷時間較長,呼吸機輔助時間、ICU停留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較短,術后24 h引流量較少(P均<0.05)。微創組輸血率更低,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兩組全因死亡率及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右側第2肋間小切口主動脈瓣手術安全有效,與傳統正中開胸手術相比具有創傷更小、恢復更快、術后引流量更少、住院時間更短的優勢,值得進一步推廣。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左側肋間小切口微創多支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療效的單中心回顧性研究

      目的 研究經左側肋間小切口行微創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CS CABG)治療多支冠狀動脈病變的早期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納入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鄭州大學華中阜外醫院接受單純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按照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左側肋間小切口組(肋間小切口組)和傳統正中開胸切口組(正中切口組)。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共納入143例患者,其中肋間小切口組73例,平均年齡(63.8±8.0)歲,男性比例69.9%(51/73);正中切口組70例,平均年齡(63.0±7.8)歲,男性比例74.3%(52/70),兩者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肋間小切口組無中轉開胸手術。肋間小切口組與正中切口組相比,其術后24 h引流量[(239.4±177.7)mL vs.(338.0±151.9)mL,P<0.001]較少,圍術期輸血率[32.9%(24/73)vs. 51.4%(36/70),P=0.028]、術后24 h肌紅蛋白[366.1(247.9,513.0)ng/mL vs. 220.8(147.2,314.9)ng/mL,P<0.001]較高,術后重癥監護病房停留時間[45.5(31.5,67.5)h vs. 68.0(46.0,78.5)h,P=0.001]、術后住院時間[(10.8±4.0)d vs.(13.1±5.3)d,P=0.028]均較短,兩組患者主要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2.7%(2/73)vs. 2.9%(2/70),P=1.0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與傳統正中開胸切口相比,肋間小切口MICS CABG療效滿意,創傷更小,整體恢復更快并減少了圍術期輸血。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完全經導管與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治療主動脈瓣狹窄合并冠心病的傾向性評分匹配研究

      目的 對比分析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聯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與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聯合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治療嚴重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stenosis,AS)合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近中期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7月于鄭州大學華中阜外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嚴重AS合并CAD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TAVR+PCI組和SAVR+CABG組。通過傾向性評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選擇臨床基線特征鄰近的患者,比較兩組近中期療效。結果 納入272例患者,其中男208例、女64例,平均年齡(64.16±8.24)歲。TAVR+PCI組47例,SAVR+CABG組225例。PSM后,最終選擇32對病例。兩組基線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SAVR+CABG組相比,TAVR+PCI組手術時間、機械通氣時間、ICU停留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縮短和術中出血量較少,術后輸血率和完全血運重建率較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院內死亡、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并發癥發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中期隨訪中重度瓣周漏、死亡和再入院發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嚴重AS合并CAD的患者,接受TAVR+PCI治療與SAVR+CABG治療的近中期死亡和并發癥發生率相似,TAVR+PCI是SAVR+CABG的一種安全替代方案。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日本成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