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總結內臟脂肪對胃癌患者發病、治療及預后的影響及其機制。方法收集國內外在線數據庫中有關內臟脂肪與胃癌發病、治療及預后的相關性,以及其機制研究的文獻并作綜述。結果內臟脂肪與胃癌的發生、進展及胃癌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及預后有一定的相關性,高內臟脂肪可能會促進胃癌的發病及進展,并提高胃癌根治術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包括手術部位感染、胰瘺等,延長住院時間。術前采取措施降低患者的內臟脂肪水平可以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但是,術后內臟脂肪水平嚴重缺失可能預示著預后不良。內臟脂肪對胃癌及其治療的影響機制,主要是過多內臟脂肪組織導致局部慢性炎癥、脂肪細胞因子分泌改變、胰島素抵抗等。結論可以利用內臟脂肪來評估胃癌患者的體質量情況及身體成分,以便更好地輔助指導胃癌的治療及預后評估。
目的 了解化學治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藥物對轉移性結直腸癌治療療效的最新研究進展。方法 檢索近年國內外有關研究轉移性結直腸癌不同治療藥物療效的文獻并綜述。結果 轉移性結直腸癌治療的臨床研究較多,新藥層出不窮,靶向藥物尤為突出,治療藥物的選擇及藥物聯合治療方案的試驗也越來越多。根據患者RAS/RAF基因突變狀態及錯配修復蛋白表達情況選擇不同治療方式,生存獲益有巨大差異。結論 精準醫學愈加重要,篩選患者選擇適宜的治療方式可進一步提高生存獲益。
目的了解進展期胃癌免疫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方法檢索近年來國內外有關進展期胃癌免疫治療研究的相關文獻并進行綜述。結果進展期胃癌免疫治療主要集中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細胞免疫和抗腫瘤疫苗3個方面,研究最多的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尤其是針對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體1、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抗原4和淋巴細胞激活基因3的研究較多,細胞免疫治療和腫瘤疫苗治療研究相對較少。雖然免疫治療單藥并沒有特別良好的表現,但其治療效果不劣于單獨化學藥物治療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而且采用免疫聯合治療在大多數試驗中展現出良好的臨床療效,尤其在與抗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抗體的聯合應用中臨床獲益明顯,靶向Claudin 18.2位點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在胃癌中已初見成效。結論隨著免疫治療研究的深入,胃癌免疫治療的策略也在不斷改進,免疫治療過程中精準醫學愈發顯得重要,針對精準的靶點篩選適宜的患者及采用精準治療手段可進一步讓進展期胃癌患者生存獲益。
目的總結患者來源的類器官及異種移植模型在胃癌臨床前藥物篩選中的研究進展,旨在為精準篩選藥物提供新的視角并促進個體化醫療和精準治療在胃癌領域的應用。方法檢索患者來源的類器官及異種移植模型在胃癌基礎研究及臨床前藥物篩選中的相關文獻并作一綜述。結果患者來源的胃癌類器官與異種移植模型均展現出高度的腫瘤生物學模擬能力,具有較高的臨床前藥物響應準確度,但二者均存在一定局限性。結合二者的優勢興起的基于異種移植的類器官模型,有望彌補各自的缺陷,能夠較好地反映患者腫瘤的異質性,且在針對胃癌中特定分子靶點(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等)的新型靶向藥物評估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表現出與患者實際臨床反應一定的相關性,為新藥開發、藥物作用及耐藥機制研究、個體化治療等開辟新路徑。結論患者來源的類器官及異種移植模型,作為一種極具潛力的研究平臺,在抗腫瘤藥物的篩選和個體化醫療策略的研發方面表現出較好的應用前景。
目的了解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十二指腸殘端漏(duodenal stump leakage,DSL)預防的新近研究進展,為減少DSL的發生尋找新的突破點。方法檢索近年來國內外有關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DSL相關研究的文獻并進行綜述。結果目前文獻報道比較一致公認的與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DSL的風險因素包括患者自身相關因素及手術相關因素。患者自身相關因素有高齡、營養不良、合并基礎疾病等;手術相關因素有手術器械、醫師操作水平等。文獻報道針對患者自身相關因素采取的措施主要有術前改善營養狀況、控制基礎疾病的嚴重程度;針對手術相關因素采用的預防措施主要有術中精細操作、提高吻合技巧、團隊默契配合能夠降低殘端漏的發生率,關于術中常規行十二指腸殘端加固的效果和方式尚存在爭議。結論減少DSL的發生重點在于預防。對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應給予重點關注,改善患者術前狀態及制定個體化決策,術中精細操作,盡可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術后快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