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西藏地區部分心因性非癲癇性發作(Psychogenic nonepileptic seizures, PNES)患者的臨床特征,以助于臨床醫師對疾病鑒別診斷。方法回顧性分析 2016 年 6 月—2018 年 12 月就診于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的 PNES 患者的臨床特征,計量資料采用 student’s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 檢驗比較組間差異。結果一般臨床資料中,視頻腦電圖監測并記錄到的 PNES 在性別中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患者在平均年齡、平均發作時間、有無家族癲癇史、有無頭顱損傷史及婚姻狀況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通過對比不同性別患者發作時癥狀特征發現,其發作時表現在男女性別中無統計學差異(P>0.05),但在不同年齡段之間有差異(P<0.05)。在發病年齡對比中,該病好發于青年女性,但 PNES 在各年齡組中發作均無統計學差異。結論西藏地區 PNES 患者在性別方面有統計學差異,但發作時間、是否結婚、有無癲癇家族史等方面則無。西藏地區 PNES 患者在不同年齡段內,發作時的臨床表現有一定差異。
目的探討腦電圖(EEG)在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中的分布特征及預警作用。 方法以2016年9-10月進藏人員為研究對象,共納入符合標準的對象280名,采取集中流程式方法采集基本數據,由培訓后的調查人員分工進行一般情況、路易斯湖評分、人機對話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測定、EEG采集等,隨訪3個月。 結果AMS患者94例,發病率為33%,其中中/重度21例(22.34%),發病率為0.36%;輕度73例(77.66%),發病率為26.67%;EEG異常檢出率為7.9%(22/280),均為輕度異常EEG,正常無反應人群中EEG異常檢查率為8.6%(16/186),輕度AMS中異常檢出3例(4.1%),中/重AMS中異常檢出3例(14.3%),EEG在輕度和中/重度AMS異常檢出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納入人員進行隨訪3個月無人發生重度高原病。 結論AMS中EEG主要表現瘟節律不規則、不穩定,調節,調幅不佳;或兩側半球波幅差超過50%抑或δ活動輕度增多。在重度AMS中EEG異常檢出率增加,提示其對AMS反應具有一定的判定作用。
目的 初步探討西藏高原地區聯合使用≥2種抗癲癇發作藥物患者的臨床特征。方法 選取2018年9月—2023年9月在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住院治療且聯合使用≥2種抗癲癇發作藥物的癲癇患者,收集其性別、年齡、民族等人口學資料及診斷信息、服用藥物等臨床資料,分析相關人口學特征及臨床特征;后期以電話隨訪的方式記錄服藥及癲癇發作控制等情況。結果 癲癇患者共計2 295例,符合入選標準的142例(6.2%),其中133例(93.7%)為藏族,男性多于女性(86 vs. 56,P<0.05),未成年及青年患者人數多于中老年(106 vs. 36,P<0.05)。87.3%的患者接受了磁共振成像或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71.1%的患者異常。癲癇的主要病因為結構性病因(84/142,59.2%)。2種藥物聯合使用最多(127/142,89.4%),丙戊酸鈉與左乙拉西坦聯合使用占比最大(46/142,32.4%),規范多藥聯合治療后癲癇平均發作頻率較基線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14歲的98例患者中,藥物難治性癲癇15例(15.3%)、規范聯合用藥已控制發作18例(18.4%)、聯合用藥減為單藥已控制發作16例(16.3%)、控制良好已停藥5例(5.1%)、用藥依從性差導致癲癇頻繁發作3例(3.1%)、不規范用藥15例(15.3%)、死亡17例(17.3%)、失聯9例(9.2%)。結論 多藥聯合治療及藥物難治性癲癇比例均低于既往研究結論,且多藥聯用抗癲癇發作效果肯定。結構性病因(腦卒中等)為引起癲癇的主要病因,腦部寄生蟲感染為高原癲癇的特有因素,加強藥物規范使用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療現狀及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