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采用Rastelli術治療合并室間隔缺損、肺動脈狹窄、完全性大動脈轉位病人,探討圍手術期麻醉管理特點。方法:選用大劑量芬太尼靜脈復合麻醉方案,在深低溫、低流量體外循環下實施Rastelli手術并進行多指標監測和臨床觀察。結果:麻醉經過平穩,圍手術期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結論:選擇恰當的麻醉方案,有效的心臟保護,保持酸堿平衡和水、電解質穩定是成功進行麻醉管理的必要條件。
目的探討全胸腔鏡下單純左胸徑路心房顫動(房顫)超微創外科射頻消融術的麻醉管理方法。 方法回顧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心胸外科通過全胸腔鏡下單純左胸徑路行超微創外科射頻消融術治療房顫201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06例、女95例,年齡29~81(58.7±15.4)歲。總結分析術中麻醉管理的相關經驗及方法。 結果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無中轉開胸,平均手術時間(104.9±37.2)min。術中消融時,患者血壓及動脈血氧飽和度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呈波動樣起伏變化,最低平均動脈血壓44~79(62.4±8.4)mm Hg,平均最低動脈血氧飽和度83%~95%(88.8%±3.1%)。消融后,所有患者呼吸、循環功能均逐漸恢復。消融結束,患者恢復竇性心律時的心率為40~108(70.0±16.6)次/分,僅1例患者術中預放置心外膜臨時起搏導線,無起搏器植入病例。8例患者術后住院期間行電復律治療,出院時190(94.5%)例患者維持竇性心律。所有患者圍術期均無腦卒中、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發生,無永久起搏器植入,無死亡病例。 結論全胸腔鏡下單純左胸徑路房顫超微創外科射頻消融術對患者術中的呼吸、循環功能會有一定影響,但合理的、有針對性的麻醉管理及配合可保證該手術安全、有效地進行。
目的 探討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以及 TAVI 的麻醉管理要點。 方法 選擇 2012 年 9 月—2013 年 6 月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接受 TAVI 治療的主動脈狹窄患者 25 例,麻醉方式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記錄麻醉誘導前、麻醉誘導后、手術開始前、快速心室起搏期間、主動脈瓣置入前、主動脈瓣置入后、術后各階段血流動力學、血氣分析、氧飽和度等參數,記錄 TAVI 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率和術后 30 d 內病死率。 結果 25 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人工主動脈瓣,其中 2 例患者置入人工瓣膜后出現中度瓣周反流,遂再次置入第 2 枚人工瓣膜。所有患者均對全身麻醉耐受良好,未出現麻醉相關并發癥。新發或原有傳導阻滯加重 19 例,安置永久起搏器 7 例;圍手術期出血 2 例;腦血管意外 2 例;死亡 1 例。 結論 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可以安全地用于 TAVI 患者中。TAVI 手術是需要多學科密切合作的富有挑戰的治療手段,麻醉醫生可在 TAVI 術中評估和決策里擔當更多領導的角色。
目的 介紹巨大縱隔腫瘤的外科治療及圍術期處理經驗。 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07 年 1 月至 2016 年 7 月上海市新華醫院心胸外科治療 21 例巨大縱隔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14 例、女 7 例,年齡 11 個月~79 歲,平均年齡(34.62±22.95)歲,體質量 10.8~90.5(58.07±22.24)kg。分析其臨床表現、麻醉方法、外科治療及預后。 結果 腫瘤體積最大 25 cm×25 cm×8 cm,最小 8 cm×6 cm×6 cm。胸部正中切口 12 例,前外側切口 5 例,后外側切口 1 例,胸骨“L”型切口 2 例,頸胸聯合“]”型切口 1 例。所有患者腫瘤均完全切除,其中 1 例分期完成手術,12 例腫瘤侵犯其他組織需同時切除。手術時間 55~480(207.86±87.67)min,術中出血量 600(10~4 000)ml,術中輸血量 800(0~4 100)ml,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 4.75(0~87)h,術后引流時間 3~12(7.43±2.66)d,術后總引流量 295~4 940(1 584.76±1 173.98)ml,平均日引流量 62~494(204.90±105.76)ml,術后住院時間 7~47(11.86±8.51)d。術后并發癥包括:心包積液 1 例,霍納綜合征 1 例,左側喉返神經損傷合并左側膈神經損傷 1 例,右側膈神經損傷 1 例和切口愈合不良 1 例。其余患者恢復順利。所有患者隨訪 1 個月~9 年,截至 2016 年 9 月 1 日,5 例死亡,2 例腫瘤復發,其余患者目前未見腫瘤復發。 結論 巨大縱隔腫瘤患者經充分評估后進行手術治療安全性好,圍術期死亡率低,良性腫瘤治療效果好。
目的 探討心尖入路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的麻醉要點。 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14 年 3 月至 2015 年 10 月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行 J-Valve 經心尖 TAVI 手術 7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39 例、女 31 例,平均年齡(73.7±4.5)歲。總結該類手術圍手術期的準備及麻醉要點。 結果 納入的 70 例患者年齡相對較大,合并癥較多,如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甚至卒中,手術風險較高。其中主動脈瓣狹窄患者 39 例,反流 31 例,無 1 例死亡。術后隨訪手術成功 67 例,成功率達 95.7%。 結論 經心尖 TAVI 手術患者麻醉在一些細節方面需要更多的關注,需要整個心臟團隊醫生對手術步驟有全面的認識,通力合作,確保患者圍術期安全。
肺移植是終末期肺疾病患者唯一的治療手段,該領域也是目前國際范圍內的研究熱點。相關研究既促進了肺移植的進步與發展,也改善了移植后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肺移植技術的發展,適應人群相關指南不斷修訂,供體肺來源也一直是所有移植中心亟待解決的問題。移植期的規范化管理涉及麻醉誘導、術中液體管理、氣道管理、重要步驟的處理及術后疼痛管理等方面。體外生命支持(ECLS)包括體外循環(CPB)及體外膜肺氧合(ECMO)。隨著 ECLS 技術的發展,ECMO 作為肺移植橋梁在術中及術后循環支持中的優更加突出,幫助受體患者順利度過肺移植窗口期。雖然肺移植在基礎科學和臨床研究方面都有許多進展,但要提高移植后的生存率,還須克服包括如何成功完成肺移植、擴大肺供體庫、誘導耐受、預防移植后并發癥、原發性移植物功能障礙(PGD)、細胞和抗體介導的排斥反應以及感染等在內的諸多問題。
目的探討移動手術平臺單純經胸超聲引導經皮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先心病)介入治療的麻醉管理經驗。方法2023年3—7月,共13例偏遠地區患者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移動手術平臺上完成先心病介入手術治療。回顧性納入行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結果 8例患兒因難以配合手術(低齡,情緒緊張,哭鬧),實施麻醉醫師參與監測管理的局部麻醉輔助鎮靜鎮痛藥物保留自主呼吸的監護下麻醉管理(即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其中男5例、女3例,年齡(6.95±3.29)歲,體重(19.50±6.04)kg。通過經胸超聲診斷為房間隔缺損(6例)、動脈導管未閉結扎術后殘余分流(1例)、重度肺動脈瓣狹窄(1例)。手術過程順利,麻醉及手術效果滿意,鎮痛完善,術后蘇醒滿意,無手術并發癥及麻醉并發癥。麻醉時間(41.53±8.62)min,手術時間(39.88±8.52)min,蘇醒時間(41.50±14.56)min。結論移動平臺單純經胸超聲引導先心病介入手術是一種微創、零射線損傷的方式,對不能配合的患兒可以實施保留自主呼吸的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安全有效。
通過綜合分析現有文獻,了解近年來肝棘球蚴病(又稱“肝包蟲病”)外科手術中麻醉配合的研究進展,包括肝棘球蚴病外科手術中麻醉配合的關鍵技術、實踐經驗及研究進展,以指導臨床實踐。首先,在麻醉方式的選擇上,推薦全身麻醉結合硬膜外阻滯或區域神經阻滯,以提高手術安全性和患者舒適度;同時,強調術中連續監測的重要性,包括血流動力學、呼吸功能等關鍵指標,并引入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和腦功能監測技術以優化麻醉管理;最后,推廣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實施術前優化、術中保溫、精細化液體管理、術后鎮痛管理等措施,以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同時也指出了當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挑戰和未解決的問題,如復雜病例評估、并發癥預防、團隊協作等,未來需進一步深入研究以優化肝棘球蚴病外科手術中麻醉配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