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茍君臣, 謝軍, 何墁. 情景體驗式教學模式在急診實習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華西醫學, 2024, 39(11): 1766-1769. doi: 10.7507/1002-0179.202409205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情景體驗式教學是近年來臨床醫學教學界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模擬真實的情景,讓醫護人員通過親身體驗,更直觀、更深刻地再現醫學場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1],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使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積累知識并提高技能[2]。在教學實踐中,情景體驗式教學理念在教學領域中的應用研究逐漸增多,情景體驗式教學日益受到重視[3]。急診科是醫院面向社會的窗口[4],也是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第一站[5],這就要求急診科的醫護人員具有較強的臨床思維能力、知識儲備和臨床技能[6]。然而,實際工作中,急診科往往就診人數多,操作流程迅速,導致急診科的實習生動手能力差,在急診科實習期間無法進行有效的急診相關學習[7]。如何讓急診科的實習生能在計劃時間內牢固掌握急救知識及技能并熟練應用到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是急診科臨床教師們一直研究的課題。本研究將情景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于急診實習教學中,并將其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進行比較,旨在為情景體驗式教學模式在急診實習教學中的推廣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 2022 年 7 月-2023 年 5 月在江油市第五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急診科實習的某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的醫學和護理學生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 國家統招的學生;② 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溝通、團隊協作能力;③ 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知情同意書,對研究可能的風險和收益有充分了解。排除標準:① 特殊方向或專業;② 中途退出。本研究經江油市第五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意見號為倫審(文)2022 年第 1 號。
1.2 教學內容
1.2.1 心肺復蘇術及氣道異物梗阻急救術
技能掌握要點:① 基礎生命支持(識別判斷、呼叫求救、徒手心肺復蘇、體外除顫);② 心肺復蘇的操作技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循環支持);③ 氣道異物梗阻的救護方法(背部扣擊法、腹部沖擊法、胸部沖擊法、胸部按壓法)。
1.2.2 創傷救護
技能掌握要點:① 創傷止血(止血的基本知識、止血方法、不同部位的止血方法選擇、止血的并發癥及處理);② 現場包扎技術(繃帶包扎、三角巾包扎);③ 骨折固定(上肢骨折固定、下肢骨折固定、開放性骨折固定);④ 傷員的搬運護送(扶行法、背負法、手抱法、拖行法);⑤ 特殊創傷的處置(開放性顱腦損傷、開放性氣胸、腹部開放性損傷致腸管溢出的現場處理、離斷肢體的處理)。
1.2.3 危重癥患者的臨床評估與處理決策
① 使用早期預警評估方法識別急危重癥;② 懷疑重癥疾病時觀察 9 項關鍵指標;③ 評估氣道、呼吸、循環;④ 處理呼吸衰竭、循環衰竭、低血糖、各個器官和系統的疾患;⑤ 危重癥患者的檢查;⑥ 抗生素的應用。
1.2.4 急診癥狀的臨床路徑
急診癥狀包括咯血、急性呼吸困難、急性胸痛、急性嘔吐、急性腹痛、急性腹瀉、急性頭痛、昏迷、一過性意識喪失、跌倒和下肢無力。
1.2.5 醫護一體化模式在臨床急危重癥中的應用
① 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轉運或檢查時,醫護共同防范或處理意外事件;② 急危重癥患者就診時,醫護共同評估病情、制定臨床決策、告知急救流程、發病機制等。
1.3 教學方法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實習生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由導師設計多個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癥搶救現場,融入所培訓的內容中,該場景由臨床病例編制而成,通過情景體驗的方式,旨在讓學生們對臨床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有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具體內容包括醫療文書簽字、醫患溝通、急救流程、臨床評估與決策、各種技能操作、呼吸支持、循環支持、醫護協作、信息匯報等。每次 5 人一組(2 名醫生和 3 名護士);導師任組長,負責小組人員分工、指揮、協調、人員調度等。在模擬演練過程中,導師全程參與,并對可能出現及已出現的問題及時引導、糾正并錄像,演練結束后將影像資料通過微信發給每位學生,每位學生可以反復觀看、研究和總結經驗。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學生被動學習),學生以導師為中心,老師反復講解,指導學生反復操作訓練,直到學生熟練掌握急救知識要點。所有實習生均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從事臨床日常診療工作,并集中進行10 個學時的急診理論知識及急救技能培訓。
1.4 教學效果評價
在實習生即將結束我院臨床實習任務時,急診教學組通知納入本研究的人員在急診完成理論知識測試和臨床綜合能力考核并同時收集臨床信息反饋,對不同教學方法的效果進行評價。
1.4.1 理論知識測試
我院教學培訓組根據實習大綱要求出題,以百分制計算,試驗組和對照組為同一試卷。試題內容包括醫患溝通(10 分)、急診癥狀學(40 分)、基礎生命支持(10 分)、創傷救護(20 分)、急性中毒(10 分)、急性理化損傷(10 分)。試卷由教學組組長自主命題,試卷由教學組指定 1 名導師閱卷批改。
1.4.2 臨床綜合能力考核
教學培訓組根據實習教學大綱要求,考核急診科必須掌握的急救技術,以百分制計算。綜合能力考核根據學生情景案例體驗中的表現進行評分,考核內容包括醫患溝通技巧(10 分)、體格檢查(10 分)、危重患者評估與穩定(40 分)、呼吸支持技術(10 分)、止血+包扎+固定+搬運術(30 分)。考評組由 3 名導師組成,導師給出分值的總數除以導師人數作為學生綜合能力最終評分。
1.4.3 臨床信息反饋
教學組在每位實習生入科時為其建立教學檔案,收集入急診科前每名實習生的臨床醫學能力評價,從急診科轉科后持續跟蹤學生在急診所培訓的知識及綜合能力的臨床應用情況,并對培訓前后急救知識提高情況進行對比。“明顯提高”計為優,“有所提高”計為良,“未提高”計為差。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 SPSS 25.0 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 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等級資料采用 Wilcoxon 秩和檢驗。雙側檢驗水準 α=0.05。
2 結果
2.1 實習生的一般情況
共納入實習生 90 人,每組各 45 人,年齡 18~23 歲。試驗組與對照組均為臨床醫學專科生 18 人,臨床護理專科生 27 人。試驗組與對照組的在校學習成績[(43 個優和 2 個良)vs.(45 個優),Z=1.589,P=0.08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理論知識測試結果
試驗組最高分 96 分,最低分 89 分,平均(92.98±2.71)分;對照組最高分 92 分,最低分 78 分,平均(85.29±6.24)分,均數差及 95%置信區間為 7.69(4.42,10.9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584,P=0.001)。
2.3 臨床綜合能力考核結果
試驗組最高分 95 分,最低分 88 分,平均(90.52±2.58 分);對照組最高分 91 分,最低分 72 分,平均(83.35±5.25)分,均數差及 95%置信區間為 7.17(5.46,8.8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222,P<0.001)。
2.4 臨床信息反饋情況
試驗組 44 個優和 1 個良;對照組 25 個優、5 個良和 15 個差,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3.651,P<0.001)。
3 討論
臨床教學方法的創新與發展是推動科室醫療質量提升的關鍵,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能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從而達到教學目的,與此同時,臨床帶教老師還應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8],積極探索與實踐,作好教學內容整合和教學模式改革,將創新滲透到教學環節中[9],從而推動急診教學不斷向前發展。以說教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易使學生感到無聊,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能[10]。情景體驗式教學有效克服了傳統教學的說教教學弊端[11],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在積極體驗的過程中去感知、領悟知識并增強記憶[12],實現教學目標。實習是培養合格醫學人才的重要階段,急診科的實習對提高實習生急救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擴寬職業視野等起著重要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急診實習教學采用情景體驗式教學模式時,學生在理論知識測試及臨床綜合能力方面優于對照組。經綜合測評,情景體驗式教學具有如下優勢:① 通過導師設計場景,將臨床常見危重患者搶救場景重現,將書本的理論知識形象化,有利于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提高[13-14];② 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置于情景中,具有真實可控、針對性強、可以重復的優勢[15];③ 可為學生提供更多時間去探究、思考和辯論,從而發現問題并得到導師的即時指導;④ 可提高實習生的溝通與交流能力,學生在情景演練中能體會到觀察患者病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與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獲取家屬信任。
總之,情景體驗式教學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進一步拓展理論知識深度,并彌補了臨床資源匱乏的問題。然而,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小,且未進一步探討成本代價、學生的依從性、滿意度及導師教學能力等,因此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未來的教學中,還需繼續探索,擴大樣本量,進一步驗證該教學方法的可行性,為情景體驗式教學的推廣提供更多依據。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情景體驗式教學是近年來臨床醫學教學界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模擬真實的情景,讓醫護人員通過親身體驗,更直觀、更深刻地再現醫學場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1],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使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積累知識并提高技能[2]。在教學實踐中,情景體驗式教學理念在教學領域中的應用研究逐漸增多,情景體驗式教學日益受到重視[3]。急診科是醫院面向社會的窗口[4],也是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第一站[5],這就要求急診科的醫護人員具有較強的臨床思維能力、知識儲備和臨床技能[6]。然而,實際工作中,急診科往往就診人數多,操作流程迅速,導致急診科的實習生動手能力差,在急診科實習期間無法進行有效的急診相關學習[7]。如何讓急診科的實習生能在計劃時間內牢固掌握急救知識及技能并熟練應用到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是急診科臨床教師們一直研究的課題。本研究將情景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于急診實習教學中,并將其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進行比較,旨在為情景體驗式教學模式在急診實習教學中的推廣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 2022 年 7 月-2023 年 5 月在江油市第五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急診科實習的某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的醫學和護理學生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 國家統招的學生;② 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溝通、團隊協作能力;③ 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知情同意書,對研究可能的風險和收益有充分了解。排除標準:① 特殊方向或專業;② 中途退出。本研究經江油市第五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意見號為倫審(文)2022 年第 1 號。
1.2 教學內容
1.2.1 心肺復蘇術及氣道異物梗阻急救術
技能掌握要點:① 基礎生命支持(識別判斷、呼叫求救、徒手心肺復蘇、體外除顫);② 心肺復蘇的操作技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循環支持);③ 氣道異物梗阻的救護方法(背部扣擊法、腹部沖擊法、胸部沖擊法、胸部按壓法)。
1.2.2 創傷救護
技能掌握要點:① 創傷止血(止血的基本知識、止血方法、不同部位的止血方法選擇、止血的并發癥及處理);② 現場包扎技術(繃帶包扎、三角巾包扎);③ 骨折固定(上肢骨折固定、下肢骨折固定、開放性骨折固定);④ 傷員的搬運護送(扶行法、背負法、手抱法、拖行法);⑤ 特殊創傷的處置(開放性顱腦損傷、開放性氣胸、腹部開放性損傷致腸管溢出的現場處理、離斷肢體的處理)。
1.2.3 危重癥患者的臨床評估與處理決策
① 使用早期預警評估方法識別急危重癥;② 懷疑重癥疾病時觀察 9 項關鍵指標;③ 評估氣道、呼吸、循環;④ 處理呼吸衰竭、循環衰竭、低血糖、各個器官和系統的疾患;⑤ 危重癥患者的檢查;⑥ 抗生素的應用。
1.2.4 急診癥狀的臨床路徑
急診癥狀包括咯血、急性呼吸困難、急性胸痛、急性嘔吐、急性腹痛、急性腹瀉、急性頭痛、昏迷、一過性意識喪失、跌倒和下肢無力。
1.2.5 醫護一體化模式在臨床急危重癥中的應用
① 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轉運或檢查時,醫護共同防范或處理意外事件;② 急危重癥患者就診時,醫護共同評估病情、制定臨床決策、告知急救流程、發病機制等。
1.3 教學方法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實習生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由導師設計多個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癥搶救現場,融入所培訓的內容中,該場景由臨床病例編制而成,通過情景體驗的方式,旨在讓學生們對臨床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有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具體內容包括醫療文書簽字、醫患溝通、急救流程、臨床評估與決策、各種技能操作、呼吸支持、循環支持、醫護協作、信息匯報等。每次 5 人一組(2 名醫生和 3 名護士);導師任組長,負責小組人員分工、指揮、協調、人員調度等。在模擬演練過程中,導師全程參與,并對可能出現及已出現的問題及時引導、糾正并錄像,演練結束后將影像資料通過微信發給每位學生,每位學生可以反復觀看、研究和總結經驗。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學生被動學習),學生以導師為中心,老師反復講解,指導學生反復操作訓練,直到學生熟練掌握急救知識要點。所有實習生均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從事臨床日常診療工作,并集中進行10 個學時的急診理論知識及急救技能培訓。
1.4 教學效果評價
在實習生即將結束我院臨床實習任務時,急診教學組通知納入本研究的人員在急診完成理論知識測試和臨床綜合能力考核并同時收集臨床信息反饋,對不同教學方法的效果進行評價。
1.4.1 理論知識測試
我院教學培訓組根據實習大綱要求出題,以百分制計算,試驗組和對照組為同一試卷。試題內容包括醫患溝通(10 分)、急診癥狀學(40 分)、基礎生命支持(10 分)、創傷救護(20 分)、急性中毒(10 分)、急性理化損傷(10 分)。試卷由教學組組長自主命題,試卷由教學組指定 1 名導師閱卷批改。
1.4.2 臨床綜合能力考核
教學培訓組根據實習教學大綱要求,考核急診科必須掌握的急救技術,以百分制計算。綜合能力考核根據學生情景案例體驗中的表現進行評分,考核內容包括醫患溝通技巧(10 分)、體格檢查(10 分)、危重患者評估與穩定(40 分)、呼吸支持技術(10 分)、止血+包扎+固定+搬運術(30 分)。考評組由 3 名導師組成,導師給出分值的總數除以導師人數作為學生綜合能力最終評分。
1.4.3 臨床信息反饋
教學組在每位實習生入科時為其建立教學檔案,收集入急診科前每名實習生的臨床醫學能力評價,從急診科轉科后持續跟蹤學生在急診所培訓的知識及綜合能力的臨床應用情況,并對培訓前后急救知識提高情況進行對比。“明顯提高”計為優,“有所提高”計為良,“未提高”計為差。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 SPSS 25.0 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 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等級資料采用 Wilcoxon 秩和檢驗。雙側檢驗水準 α=0.05。
2 結果
2.1 實習生的一般情況
共納入實習生 90 人,每組各 45 人,年齡 18~23 歲。試驗組與對照組均為臨床醫學專科生 18 人,臨床護理專科生 27 人。試驗組與對照組的在校學習成績[(43 個優和 2 個良)vs.(45 個優),Z=1.589,P=0.08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理論知識測試結果
試驗組最高分 96 分,最低分 89 分,平均(92.98±2.71)分;對照組最高分 92 分,最低分 78 分,平均(85.29±6.24)分,均數差及 95%置信區間為 7.69(4.42,10.9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584,P=0.001)。
2.3 臨床綜合能力考核結果
試驗組最高分 95 分,最低分 88 分,平均(90.52±2.58 分);對照組最高分 91 分,最低分 72 分,平均(83.35±5.25)分,均數差及 95%置信區間為 7.17(5.46,8.8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222,P<0.001)。
2.4 臨床信息反饋情況
試驗組 44 個優和 1 個良;對照組 25 個優、5 個良和 15 個差,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3.651,P<0.001)。
3 討論
臨床教學方法的創新與發展是推動科室醫療質量提升的關鍵,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能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從而達到教學目的,與此同時,臨床帶教老師還應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8],積極探索與實踐,作好教學內容整合和教學模式改革,將創新滲透到教學環節中[9],從而推動急診教學不斷向前發展。以說教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易使學生感到無聊,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能[10]。情景體驗式教學有效克服了傳統教學的說教教學弊端[11],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在積極體驗的過程中去感知、領悟知識并增強記憶[12],實現教學目標。實習是培養合格醫學人才的重要階段,急診科的實習對提高實習生急救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擴寬職業視野等起著重要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急診實習教學采用情景體驗式教學模式時,學生在理論知識測試及臨床綜合能力方面優于對照組。經綜合測評,情景體驗式教學具有如下優勢:① 通過導師設計場景,將臨床常見危重患者搶救場景重現,將書本的理論知識形象化,有利于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提高[13-14];② 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置于情景中,具有真實可控、針對性強、可以重復的優勢[15];③ 可為學生提供更多時間去探究、思考和辯論,從而發現問題并得到導師的即時指導;④ 可提高實習生的溝通與交流能力,學生在情景演練中能體會到觀察患者病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與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獲取家屬信任。
總之,情景體驗式教學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進一步拓展理論知識深度,并彌補了臨床資源匱乏的問題。然而,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小,且未進一步探討成本代價、學生的依從性、滿意度及導師教學能力等,因此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未來的教學中,還需繼續探索,擴大樣本量,進一步驗證該教學方法的可行性,為情景體驗式教學的推廣提供更多依據。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