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mmq6"><kbd id="0mmq6"></kbd></table>
  • <table id="0mmq6"><kbd id="0mmq6"></kbd></table>
  • <menu id="0mmq6"></menu>
  • <table id="0mmq6"><option id="0mmq6"></option></table>
  • <bdo id="0mmq6"></bdo><noscript id="0mmq6"><kbd id="0mmq6"></kbd></noscript>
  • <td id="0mmq6"></td><table id="0mmq6"></table>
  • <table id="0mmq6"></table><td id="0mmq6"></td>
  •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康柏西普" 7條結果
    • 康柏西普輔助治療青少年型Coats病遠期療效

      目的觀察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IVC)輔助治療青少年型Coats病的遠期療效。方法回顧性病例系列研究。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檢查確診的青少年型Coats病患者40例40只眼納入研究。其中,男性37例,女性3例;均為單眼發病。年齡55.00(44.75,81.25)個月。2B、3A、3B、4期分別為5、15、19、1只眼。眼底檢查均可見視網膜異常血管、廣泛視網膜下液(SRF,3期及以上)或黃斑區大范圍滲出及水腫(2B期)。患眼均行超廣角眼底彩色照相、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檢查31只眼。BCVA檢查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進行,并轉換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記錄。患眼均行IVC聯合視網膜激光光凝等治療。IVC注射中位數4(1,5)次。治療后隨訪時間59.00(52.50,63.00)個月,觀察患眼BCVA、視網膜異常血管閉鎖、SRF吸收以及眼部和全身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末次隨訪時,行BCVA檢查的31只眼中,BCVA提高、穩定、下降分別為13(32.5%,13/40)、12(30.0%,12/40)、6(15.0%,6/40)只眼。治療前后不同分期患眼平均logMAR BCV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56、-1.80、-0.84,P>0.05)。所有患眼視網膜異常血管均部分或完全閉鎖,SRF減少或完全吸收。其中,治愈、改善分別為28(70.0%,28/40)、12(30.0%,12/40)只眼;無眼球摘除者。發生玻璃體視網膜纖維化19只眼(47.5%,19/40);牽拉性視網膜脫離8只眼(20.0%,8/40);并發性白內障15只眼(37.5%,15/40)。隨訪期間均未出現與IVC治療相關的眼部及全身并發癥。結論IVC聯合視網膜激光光凝等其他方法治療可穩定或提高多數青少年型Coats病患眼視力,促進SRF吸收;IVC是一種遠期安全且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四川地區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臨床特征及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治療分析

      目的觀察四川地區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的臨床特征,評價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藥物對其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顧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眼科首次行玻璃體腔注射抗VEGF藥物治療的ROP患兒156例306只眼納入研究。根據抗VEGF藥物的種類不同,將患兒分為玻璃體腔注射雷珠單抗(IVR)組和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IVC)組;根據患兒就診路徑不同,將IVC組分為院內組和轉診組。治療后門診隨訪至病變退行(血管退化或視網膜完全血管化)或再次入院治療,隨訪時間至少6個月。若發現病情復發或進展,則再次收治入院并根據病變的嚴重程度,選擇抗VEGF藥物、視網膜激光光凝或手術治療。總結分析患兒的臨床資料,包括一般臨床特征:性別、出生胎齡(GA)、出生體重(BW)、吸氧史等;病變情況:ROP分期、分區、是否有附加病變等;治療情況:治療時間、首次抗VEGF藥物治療時矯正胎齡等;預后:是否再治療、再治療時間、再治療方式等;不良事件:角膜水腫、晶狀體混濁、眼內炎、視網膜損傷等局部不良反應以及與治療相關的全身不良反應。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或秩和檢驗。結果 156例ROP患兒306只眼中,男性74例(47.44%,74/156),女性82例(52.56%,82/156);均具有出生時吸氧史。患兒GA為(28.43±2.19)(23.86~36.57)周,BW為(1 129±335)(510~2 600)g,首次抗VEGF藥物治療時矯正胎齡為(39.80±3.04)(31.71~49.71)周。均診斷為1型ROP,包括急進型ROP(A-ROP)26只眼(8.50%,26/306),Ⅰ區病變39只眼(12.74%,39/306),Ⅱ區病變241只眼(78.76%,241/306)。患兒確診后于72 h內行玻璃體腔注射抗VEGF藥物治療,其中行IVR治療68例134只眼(43.79%,134/306),行IVC治療88例172只眼(56.21%,172/306)。IVC組患兒中,院內組34例67只眼(38.95%,67/172),轉診組54例105只眼(61.05%,105/172)。僅一次治療后好轉279只眼(91.18%,279/306),經2次治療后好轉15只眼(4.90%,15/306),經3次治療后好轉12只眼(3.92%,12/306)。IVR組一次治愈率低于IVC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665,P=0.197)。在不同ROP類別中,IVC在A-ROP中表現出更好的治療效果,其一次治愈率高于IVR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97,P<0.05)。IVC組中院內組患兒GA、BW、首次抗VEGF藥物治療時矯正胎齡均低于轉診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485、-2.940、-3.796,P<0.05)。IVC組中院內組、轉診組一次治愈率分別為94.94%、92.38%,院內組一次治愈率略高于轉診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71,P=0.679)。所有患兒隨訪期間均未出現與藥物或玻璃體腔注射相關的眼部及全身不良反應。結論 四川地區ROP患兒GA、BW及首次治療時矯正胎齡較發達國家偏大。IVR及IVC均可安全有效治療ROP,兩種藥物在ROP總體的一次治愈效果中無明顯差異,但IVC在A-ROP治療中表現更佳。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康柏西普聯合閾值下微脈沖激光治療糖尿病黃斑水腫的療效觀察

      目的觀察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IVC)聯合閾值下微脈沖激光(SMLP)治療糖尿病黃斑水腫(DME)的療效。方法隨機對照試驗。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于山西愛爾眼科醫院檢查確診的DME患者100例100只眼納入研究。采用簡單隨機化法將患者分為單純IVC組、IVC+SMLP組,各50例50只眼。患眼均行IVC治療,每一個月1次,連續3次;IVC+SMLP組患眼IVC后2周內行SMLP治療。所有患眼采用對數視力表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檢查,統計時轉換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光相干斷層掃描檢查測量患眼黃斑中心凹厚度(CMT)。治療前,單純IVC組、IVC+SMLP組患眼logMAR BCVA分別為0.56±0.04、0.55±0.03;CMT分別為(437.36±11.35)、(434.58±10.88)μm。兩組患眼logMAR BCVA、CM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476、1.027,P>0.05)。治療后隨訪12個月,對比觀察兩組患眼IVC次數以及BCVA、CMT的變化情況。組間logMAR BCVA、CMT、IVC次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治療后12個月,單純IVC組、IVC+SMLP組患眼logMAR BCVA分別為0.29±0.11、0.28±0.13;CMT分別為(241.63±29.79)、(240.47±30.46)μm。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12個月,兩組患眼BCVA顯著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7.014、5.608,P<0.001);CMT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8.126、6.013,P<0.001)。兩組患眼間BCVA、CM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835、0.764,P>0.05)。單純IVC組、IVC+SMLP組患眼IVC次數分別為(8.15±2.04)、(5.91±1.80)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210,P<0.001)。結論IVC+SMLP與單純IVC均可有效降低DME患眼CMT,提高BCVA;聯合治療可以減少IVC次數。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視網膜下注射復方電解質眼內沖洗液治療伴硬性滲出物的糖尿病黃斑水腫的臨床療效觀察

      目的觀察玻璃體切割、內界膜剝除、視網膜下注射復方電解質眼內沖洗液(CEIIS)聯合康柏西普治療糖尿病黃斑水腫(DME)伴硬性滲出物(HE)(DME-HE)的臨床療效。方法前瞻性臨床研究。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于濰坊眼科醫院檢查確診的DME-HE患者33例36只眼納入研究。其中,男性15例16只眼,女性18例20只眼;年齡(62.00±6.54)歲。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掃描激光檢眼鏡、光相干斷層掃描(OCT)、多焦視網膜電圖(mf-ERG)檢查。采用Snellen視力表行BCVA檢查,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OCT儀測量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CMT)及黃斑容積(MV);采用RETIsan檢查系統行mf-ERG檢查,測量1環P1波振幅密度。患者隨機分為A組、B組,分別為17例18只眼、16例18只眼。兩組患者年齡、logMAR BCVA、HE面積、CMT、MV、1環P1波振幅密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403、0.972、0.291、0.023、-0.268、-0.206,P>0.05)。A組行玻璃體切割、內界膜剝除以及視網膜下注射CEIIS、康柏西普治療(聯合治療);B組行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療。治療后兩組患眼均按需給予IVC治療。治療后隨訪時間12個月。對比觀察組內和組間治療后BCVA、HE面積、CMT、MV、1環P1波振幅密度變化,以及治療后注藥次數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治療后12個月,與治療前比較,A組患眼logMAR BCVA(F=14.837)、HE面積(χ2=94.522)、CMT(χ2=199.212)、MV(χ2=81.914)、1環P1波振幅密度(F=8.933)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眼CMT(F=5.540)、MV(F=7.836)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眼間比較,logMAR BCVA:治療后1 周及6、12個月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31、-2.122、-3.196,P<0.05);HE面積:除治療后1周外,治療后其他時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422、-3.107、-3.540、-4.119,P<0.05);CMT、MV、1環P1波振幅密度:治療后12個月時,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653、-2.455、2.204,P<0.05)。隨訪期間,A組、B組患者注藥次數分別為(3.06±1.89)、(5.56±2.04)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815,P<0.05);A組、B組患眼中出現黃斑裂孔、玻璃體積血各1只眼。結論玻璃體切割、內界膜剝除、視網膜下注射CEIIS聯合康柏西普治療DME-HE能有效清除HE,減輕黃斑水腫,有效改善患眼BCVA,降低CMT和MV;聯合治療可減少IVC再治療次數。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視網膜下注射和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療息肉樣脈絡膜血管病變的療效分析

      目的對比觀察視網膜下注射和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療息肉樣脈絡膜血管病變(PCV)的臨床療效。方法前瞻性隨機雙盲對照研究。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于南昌大學附屬眼科醫院檢查確診的PCV患者35例35只眼納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為首次接受治療者。患眼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光相干斷層掃描(OCT)、吲哚青綠血管造影(ICGA)檢查。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行BCVA檢查,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OCT儀的增強深度成像技術測量患眼中心凹視網膜厚度(MRT)、中心凹下脈絡膜厚度(SFCT)、色素上皮脫離(PED)高度。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視網膜下注藥組(A組)、玻璃體腔注藥組(B組),分別為18例18只眼,17例17只眼。兩組患者年齡(t=0.090)、病程(t=?0.370)、logMAR BCVA(t=?0.190)、MRT(t=0.860)、SFCT(t=0.247)、PED高度(t=?0.520)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眼均給予1次視網膜下注射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療,其后按需給藥(PRN);B組患眼玻璃體腔注射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療方案為3+PRN。根據治療后OCT、BCVA檢測結果將病變分為活動型及靜止型。活動型病變給予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療,劑量同前;靜止型病變,隨訪觀察。治療后1、2、3、6、9個月行BCVA、OCT檢查;治療后3、6、9個月同時行ICGA檢查。對比觀察兩組患眼治療前后BCVA、MRT、SFCT、PED高度的變化情況。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隨治療后時間延長,A組、B組患眼BCVA逐漸提高,MRT、SFCT、PED高度逐漸降低。與B組比較,治療后2、3、6、9個月,A組BCVA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15、?2.820、?2.559、?4.051,P<0.05);治療后1、2、3、6、9個月,A組患眼MRT(t=?2.439、?3.091、?3.099、?3.665、?5.494)、SFCT(t=?3.370、?3.058、?3.268、?4.220、?4.121)、PED高度(t=?3.460、?4.678、?4.956、?5.368、?6.396)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眼治療中及治療后均未出現眼內炎、高眼壓、玻璃體積血等并發癥。結論與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比較,視網膜下注射康柏西普可更為有效地降低PCV患眼MRT、SFCT、PED高度,提高患眼視力。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視網膜下注射阿替普酶聯合康柏西普治療息肉樣脈絡膜血管病變繼發大面積急性黃斑出血的療效分析

      目的觀察玻璃體切割手術聯合視網膜下注射阿替普酶(tPA)、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療息肉樣脈絡膜血管病變(PCV)繼發大面積黃斑下出血(SM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顧性臨床研究。2021年1~9月于南昌大學附屬眼科醫院檢查確診的PCV繼發大面積SMH患者32例32只眼納入研究。大面積SMH定義為出血直徑≥4個視盤直徑(DD)。32例32只眼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齡(72.36±8.62)歲;均為單眼發病。出現癥狀至治療時病程為(7.21±3.36)d。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行BCVA檢查,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譜域OCT儀測量黃斑中心凹厚度(CMT)。患眼SMH大小(6.82±1.53)DD;logMAR BCVA 1.73±0.44;CMT(727.96±236.40)μm。所有患眼均行經睫狀體平坦部標準三通道23G玻璃體切割手術聯合視網膜下注射tPA、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療。治療后1、3、6、12個月采用治療前相同設備和方法行相關檢查。觀察BCVA和CMT變化、黃斑部積血清除率以及手術中及手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治療前后BCVA、CMT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1、3、6、12個月,患眼BCVA逐漸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77.402,P<0.001);治療后不同時間BCVA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治療后12個月時BCVA與病程呈負相關(r=-0.696,P<0.001)。治療后1周,黃斑部積血完全清除30只眼(93.75%,30/32)。治療后1、3、6、12個月,患眼CMT分別為(458.56±246.21)、(356.18±261.46)、(345.82±212.38)、(334.64±165.54)μm。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CMT逐漸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12.480,P<0.001);治療前與治療后不同隨訪時間CMT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手術中及手術后聯合康柏西普治療次數為(4.2±1.8)次。末次隨訪時,所有患眼未見SMH復發、視網膜層間積液及其他并發癥發生。結論視網膜下注射tPA聯合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療PCV繼發大面積SMH安全有效,可顯著提高患者視力。

      發表時間:2024-03-06 03: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玻璃體切割手術后聯合視網膜下或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療難治性糖尿病黃斑水腫的療效對比觀察

      目的對比觀察玻璃體切割手術(PPV)聯合視網膜下或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療難治性糖尿病黃斑水腫(DME)的療效。方法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2022年6月至2024年3月于南昌大學附屬眼科醫院檢查確診的難治性DME患者32例32只眼納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5次及以上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藥物或皮質類固醇藥物規律治療,且均已行局灶性視網膜激光光凝或全視網膜激光光凝治療;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CMT)未降低或降低<50 μm。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眼壓、光相干斷層掃描(OCT)、微視野檢查以及實驗室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BCVA檢查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進行,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OCT儀測量CMT;采用MP-3微視野計行微視野檢查,記錄中心凹12°范圍內視網膜平均光敏感度(MS)。所有患者均接受23G PPV聯合內界膜剝除及黃斑區視網膜下或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療,并據此分為視網膜下注藥組、玻璃體腔注藥組,均為16例16只眼。手術后1、3、6個月采用手術前相同設備和方法行相關檢查。對比觀察BCVA、CMT、MS的變化及手術后6個月再次抗VEGF藥物治療次數。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重復測量數據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視網膜下注藥組、玻璃體腔注藥組患者年齡(t=-0.271)、性別構成別(χ2=0.001)、糖尿病病程(Z=-0.868)、HbA1c(t=-0.789)、眼壓(t=1.689)、logMAR BCVA(t=1.393)、CMT(t=-0.613)、MS(Z=-0.132)、抗VEGF藥物注射次數(t=-0.752)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眼手術前與手術后1、3、6個月BCVA、CMT、MS的主體內效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8.060、125.722、39.054,P<0.05)。視網膜下注藥組、玻璃體腔注藥組患眼間手術后總體logMAR BCV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0.662,P=0.422);CMT(F=4.540)、MS(F=6.066)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1、3、6個月,兩組患眼logMAR BCVA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123、0.239、1.087,P>0.05);CMT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3.474、-4.832、-2.482,P<0.05);MS比較,手術后1、3個月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940、-2.545,P<0.05),手術后6個月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527,P>0.05)。手術后6個月,視網膜下注藥組、玻璃體腔注藥組患眼再次玻璃體腔注射抗VEGF藥物次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033,P=0.042)。隨訪期間及末次隨訪時,所有患眼均未發生注射部位出血、視網膜脫離、玻璃體積血、黃斑裂孔及視網膜色素上皮撕裂、萎縮等并發癥。結論與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比較,視網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療難治性DME在降低CMT及提高黃斑區視功能上更有優勢,且減少了手術后再次抗VEGF藥物的治療次數。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日本成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