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0mmq6"><kbd id="0mmq6"></kbd></table>
  • <table id="0mmq6"><kbd id="0mmq6"></kbd></table>
  • <menu id="0mmq6"></menu>
  • <table id="0mmq6"><option id="0mmq6"></option></table>
  • <bdo id="0mmq6"></bdo><noscript id="0mmq6"><kbd id="0mmq6"></kbd></noscript>
  • <td id="0mmq6"></td><table id="0mmq6"></table>
  • <table id="0mmq6"></table><td id="0mmq6"></td>
  •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游欣雨" 3條結果
    • 二步肝切除治療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的 安全性和療效

      目的探討對于預計肝切除術后剩余肝體積不足的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又稱“肝泡型包蟲病”)患者術前予以促進剩余肝臟增生后再二期行肝切除的安全性和療效。方法回顧性收集四川省人民醫院2016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間對預計肝切除術后剩余肝體積不足且采用二步肝切除治療的晚期HAE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總結。結果共收集到11例經術后病理證實的晚期HAE患者,11例患者中一期有2例采用門靜脈栓塞、2例采用肝靜脈剝奪術及7例采用肝臟分隔聯合門靜脈結扎的二步肝切除術促進剩余肝臟增生后,剩余肝體積/標準肝體積均達到超過40%的手術要求標準;二期再行半離體肝切除術或離體肝切除+自體肝移植術或直接行根治性肝切除治療后均恢復良好,其中有1例患者因術中大量出血(約4 000 mL),于術后第3天行手術取出填塞紗布。術后中位隨訪時間(95%可信區間)為36(15,75)個月,僅1例在術后第3年時發現復發而再次行手術切除,其余患者未發生復發、遠期并發癥及死亡。結論從本組病例結果看,門靜脈栓塞、肝靜脈剝奪術及肝臟分隔聯合門靜脈結扎的二步肝切除術應用于預計肝切除術后剩余肝體積不足的晚期HAE有助于殘肝增生,為晚期HAE患者的二期根治性治療創造了條件;二期在“在體優先”理念下采用包括半離體肝切除術或離體肝切除+自體肝移植或直接肝切除治療,效果良好,安全可行,為以往被認定為無法行根治性切除的晚期HAE患者帶來了生存希望,但該種治療策略費用仍高昂,未來仍需進一步優化。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原位在體冷灌注技術下復雜肝門部膽管癌根治性切除

      目的探究在體灌注技術在治療侵犯門靜脈超過P 點的Bismuth-Corlette Ⅳ 型肝門部膽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中的可行性。方法報道1例通過在體灌注技術實現對侵犯門靜脈超過P 點的Bismuth-Corlette Ⅳ 型HCCA的根治性切除。 結果腫瘤實現了根治性切除,受侵脈管成功重建,患者術后病理報告為高分化HCCA。術后恢復良好,無并發癥。隨訪12個月未見復發。 結論原位在體灌注技術可作為復雜HCCA的一種可行的治療方案。但手術難度大、病例選擇性極高,需要術前充分評估。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改良半離體自體小腸移植治療腸系膜根部受侵膽管癌1例報道

      目的探索膽管癌遠端侵犯腸系膜根部患者行改良半離體自體小腸移植的可行性與安全性。方法回顧性分析四川省人民醫院2022年10月收治的1例膽管癌術后復發性腸系膜根部受侵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結果本例患者為一40歲男性,術前影像學檢查示腫瘤包繞腸系膜上動脈及空腸動脈分支。患者術前一般情況良好,心、肺、肝、腎功能正常,經評估患者能耐受手術,實施改良半離體自體小腸移植,術后恢復良好,術后第14天出院。術后病理診斷為膽管腺癌。截至2023年4月,患者已在門診隨訪5個月,隨訪期間患者一般情況良好,未見復發或轉移證據。結論從對本病例回顧性分析結果看,對于腫瘤侵犯腸系膜根部的膽管癌患者采用改良半離體自體小腸移植治療可以安全成功實現,為此類患者提供了一種可以獲得生存機會的治療選擇。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日本成人网站